收入分配与不公平成因分析_第1页
收入分配与不公平成因分析_第2页
收入分配与不公平成因分析_第3页
收入分配与不公平成因分析_第4页
收入分配与不公平成因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入分配与不公平成因分析

一、初次分配公平应当兼顾初分配效率。对于分配的中国的基尼系数自经济转型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推算,全国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9上升到2008年的0.496。导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偏低。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是对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的回报,包括工资和薪金、租金和赁金、利息和利润。在初次分配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和资本参与到分配中,其他要素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归类于这两种要素当中。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始终贯彻“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一原则。这一命题在理论界被广泛认同,并且在政策导向层面上也发挥了很强的影响力。正是在初次分配中对于效率的过度强调,使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被忽视,将公平过分依赖于再分配。从现实情况来看,对于初次分配公平性问题的忽视导致了急剧扩大的收入差距,这种差距仅仅依靠再分配已无法进行弥补。经济转型以来的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平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已经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认识到初次分配领域公平的重要性,并尽早采取各项切实措施,以缓解初次分配领域不公平的状况。二、在经济转型阶段,中国的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发生了变化(一)劳动价值与工资的分析1.劳动力对资本的补充马克思认为,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代表着个体的力量或能力,每个个体都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资料来保存自己,维持自身。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时间,可转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说,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维持劳动者本人和家庭的生活、养育后代、发展技能等几方面的内容,也就是马克思所归纳的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就构成了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具体因素。首先,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在正常状态下维持自己。这里,马克思强调了劳动者正常状态的维持,正常质量劳动力的再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劳动力的萎缩再生产就表明工人没有得到他应得的劳动力的全部价值。其次,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最后,要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种类劳动的技能、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就要有一定的教育,这种教育费用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也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商品总和中。劳动力的价值并不是一个由别的什么规律规定好的一成不变的量,它只是生产工人所需必要生活资料的社会劳动量。而一个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是会变化的,即使这些生活资料量没有发生变化,但它的价值却是可能变化的,工人必需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就是劳动力价值的变化。从长期来看,劳动力价值存在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引起的。当满足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量保持不变时,只要工人必需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发生了变化,那么劳动力的价值就会随之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量,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工人所需要生活资料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可能出现下列情况:工人得到与过去同样数量的使用价值,但他的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因为这些数量未变的使用价值的价值下降了。劳动力价值的减少也就是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变得更便宜了。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的结果就是劳动力价值的降低而不是仍保持不变。但劳动力价值的变动除了下降这个基本趋势以外,也会出现劳动力价值提高的个别或偶然情况。如果劳动率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就会出现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可以总结出,在劳动力价值变动领域中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关系的。2.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能力所分配马克思在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分析时,首先把劳动力价值看做是一个已确定的量,把它与资本的交换关系作为前提,来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但随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分析,马克思也认识到,劳动力价值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并且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工人必需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价值的变化。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归根结底工资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也就是说不管劳动力价值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怎样的变化和不同,工资都是以它为中心而波动,而且供求关系及竞争也影响着工资的波动涨落。马克思把工资围绕着劳动力价值的这种变动同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的变动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即使比较一下同一个国家内资产阶级时期的各个不同时代,劳动的价值的水平也是有涨落的。所以,劳动能力的市场价格时而高于,时而低于劳动能力的价值水平。这也适用于其它一切商品……商品的价值完全如同劳动能力的价值一样,实际上表现为商品的平均价格,时跌时涨的市场价格在平均价格中拉平,因而商品的价值在市场价格本身的波动中实现,确立。”(1)“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有时升到他的劳动力价值以上,有时降到他的劳动力价值以下。”(2)这就是对实际工资与劳动力价值相互关系的描述。由于劳动力价值本身也是变动的,并且从长期来看,劳动力价值变动的基本趋势是本身变得更便宜。工资围绕着价值波动,并且劳动力价值在波动的工资中得到实现,说明了劳动力这种商品也要受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调节。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市场价格,如同其他一切商品的市场价格一样,在长时期里会与它的价值相适应;因此,不论怎样涨跌,也不论工人如何行动,他所得到的,平均起来只会是自己劳动的价值,亦即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而这种生活资料的价值又是由生产这种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量来决定的。”(3)对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的一般分析,要看到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一致性,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分析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关系的基本依据。(二)在经济转型阶段,中国劳动力价值的持续下降1.中国的生产率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生产率长期快速的增长决定了劳动力价值降低的趋势。由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数据计算可得中国1978~2008年的劳动生产率(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08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通过计算可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在30年间增长了7.56倍,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42%。2.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影响雇主的权利一切经济发展都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但二者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价值规律表明,如果资本充足,劳动力供求达到平衡,雇佣双方就会实现“等价交换”,劳动者以出卖一定的劳动力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如果资本稀缺,劳动力供大于求,雇主将会在劳资双方的讨价还价中占有主导权,以低廉的价格获取劳动力资源;如果劳动力稀缺,劳动力供不应求,雇工会在劳资双方的讨价还价中占上风,雇主则处于不利地位,要付出比平时更高的劳动成本。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劳动者面对稀缺的就业岗位展开激烈的竞争,为雇主压低工资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市场上,在劳动者和雇主的权益博弈中,一方面,劳动者每一个个体都处于弱势状态,又由于劳动者的分散,造成了劳动者整体也处于弱势地位;而雇主则处于垄断地位的优势状态。这种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力量不对称决定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需求垄断型市场,也就是劳动力供给长期过剩的买方需求垄断市场。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价格由劳动力市场决定,劳动力供大于求则价格低,劳动力供小于求则价格高。高质量的劳动力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低质量的劳动力获得较低的劳动报酬,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同样实行优胜劣汰制。中国劳动力市场日益严峻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强资本、弱劳动”的劳资关系使雇主变本加厉地剥削雇工,减少劳动成本,尽可能压低他们的工资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受教育程度及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者,因其可替代性强,往往成为被压低工资的主要对象。三、劳动报酬比重偏低,资金来源消费率较低。在gdp的中,各占比较大。在两劳动力价值降低是导致经济转型期中国分配率不断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分配率是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均等;反之,分配率越低,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越小,社会分配越不均等。中国市场运行机制缺陷导致劳动力价格长期被压低,并且过分重视对资本要素的分配,而忽视了劳动力这一重要要素的回报。从表中可以看出,1978~2008年,中国的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5%~20%这样一个较低的水平区间,这说明分配率是比较低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偏低,而非劳动报酬的比例偏高。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中国公布的工资总额只是城乡居民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但就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而言,也是不断走低的。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此言经网络转载后引起社会热议(纪虹宇、章韦,2010)。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狄煌的计算,主要工业化国家该项指标数均超过50%。中国2007年城乡职工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只有35.1%,比韩国低9个百分点,比日本低18个百分点,比美国低近23个百分点(林晨音,2010)。从消费率在GDP中所占比重可以进一步考察国民收入在劳动者与资本间的分配情况。2007年,中国的私人消费总额为8900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消费市场,位居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中国最近刚刚超越该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之后,但相对于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其消费影响力却很不相称。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率仅为36%,是美国的1/2,欧洲和日本的2/3左右。事实上,中国的消费占GDP比率自1990年以来已经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还在继续下降。尽管消费率下降在发展经济体中颇为常见,但是,下降的范围和幅度在现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美国,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驱动的全面工业化期间,私人消费仍占GDP的50%以上。在日本和韩国,在工业迅速发展时期,消费率仍保持在50%以上(吕万等,2009)。四、提高工人的薪酬第一次分配的比例,促进社会和谐(一)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中,工资表现为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企业依法拥有分配自主权,政府对企业的工资管理表现为宏观、间接的调控。因此,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主要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完善工资指导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保证劳动者普遍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最低工资标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维持本身及其家庭最低程度生活水平的保证,是劳动力实现生产与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政府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劳动力市场确定劳动报酬的底线,以保证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组织专家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评估,运用评估体系对各地上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审查,以此作为依据并根据物价上涨情况、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等因素,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以保证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不致发生困难,使最低工资标准能够成为调节收入分配、贯彻和落实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工具。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制度。从1997年工资指导线制度实施以来,中国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每年都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增长情况适时适当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但有些企业长期不执行工资指导线,职工工资仍然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工资指导线的制定和发布是实现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有效依据,但如果该制度落实不到位,那么职工分享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成果也将成为空谈。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对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的落实状况进行监督和审查,对拒不执行该制度的企业进行严惩,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建立和完善发挥工资分配作用的监管制度在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同时,为劳动者工资支付提供必要的保障也非常重要。近些年来,企业工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