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10篇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10篇)
诗词信任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古诗词是古代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富有中华文明特有的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1
画
朝代:唐朝|: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翻译/译文
远看高山颜色光明,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照旧有很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旧没有被惊动。
解释
⑴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⑵惊:惊讶,可怕。
赏析/鉴赏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晰,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好像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头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观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淌之美跳动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安静致远.和首句并无冲突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奇妙?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毕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由于“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善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受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懊悔。
诗中的画好像代表着一种幻想,一种可见而不行得的幻想,但那种幻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行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找世间最终的能够寄予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漂亮,而一切的漂亮都将隐于虚幻。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2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接受,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忙,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逝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准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由于陈子昂抱着这种乐观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由于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乐观奋勉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呈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画,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丽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仆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立刻神韵飞动,光荣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独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非常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殊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今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受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肯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心情,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3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壮志一作:壮士;山缺一作:山阙)
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行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扬。——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愿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概磅礴。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必定搜寻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浮光掠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令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之必定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解释千年往事。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人体会。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特别语,寄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盖金人猖獗,荼毒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将军而言,“匈奴”实不难灭,踏破“贺兰”,黄龙直捣,并非夸饰自欺之大言也。“饥餐”、“渴饮”一联微嫌合掌;然不如此亦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千里万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即以文学家眼光论之,整理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圆满,诵之令人神往,令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逆境,由于__人谗害,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复可望眼见他率领十万貔貅,与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此种词原不应以文字论长短,然即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致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4
暮江吟
白居易〔唐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稳妥地加入比方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心情和共性颜色,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耀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由于“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耀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严厉,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淌,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耀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便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连续欣赏后面的画面。
最终一句“露似珍宝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宝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落,空气潮湿,草木上都凝聚起露珠,“露似珍宝”,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消失,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奇贴切的比方,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制造出和谐、安静的意境,用这样新奇奇妙的比方来细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连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始终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宠爱、喜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留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的欣赏挨次,即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宝”是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由于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5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孤独 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赞扬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缘由,它只能“孤独 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沟通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怀,但它凭借自己坚韧的生命力也最终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受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会其神韵。这如同“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由于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觉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苦痛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熬煎,“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受也是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孤独 开无主”一句,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境况,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方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间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拘束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擅长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渐渐踏入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愿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共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专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污辱、误会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净,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行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行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终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动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孤独 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其次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凄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凄惨遭受,引起人们的怜悯;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久如故,一丝一毫也转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境况,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动身,做诞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理想。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到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以梅自喻。比必寄予。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行。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方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落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忱,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6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无)
赏析
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气、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假如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其次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气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动听(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觉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的确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亮,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闲得意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殊是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舒适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对田园安静、安静生活的艳羡与憧憬。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7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解释
汪伦:李白的伴侣。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行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方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实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意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爽自然,想象丰富奇怪,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考,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忱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肯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伴侣同是不拘俗礼、欢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净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观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明显,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采纳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见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头,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8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赏析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始终连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密。但盛到极点就开头衰落,阴气渐生,渐渐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妙,所以引起喜爱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年轻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哀痛。《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芜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落在天际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慢慢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连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侍侯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哀痛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非常,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适合幼儿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9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忙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乐观向上的力气。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乘舟,正朝着呈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消失的。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好像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由于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假如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消失的。假如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旧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消失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明显是一个晴明的、到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忙不行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妙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乐观、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气。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连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拂过晴空。雁儿刚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覆盖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