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服务是指个人根据社会责任和义务,自发地做出贡献、时间和技能的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发展,自由参与社会事务的行为。其所倡导的是“服务、友谊、相互帮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者行动在我国发展的几十年中,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主要的参与群体,因为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较高,但由于我国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新时期共青团组织作为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理论和模式。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导入共青团工作理念和手法,使志愿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让大学生个体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并且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以满足当今各种社会问题对志愿服务的广泛需求。一、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核心事业,其核心与原动力是志愿精神。当代大学生在共青团视阈下志愿服务活动与早期政府主导的志愿服务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相比,强调志愿精神向纵深方向持续性地传播和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北京大学志愿者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指出:“志愿精神是一种不为报酬而自愿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区发展的精神,是公民社会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是相当引以为荣的公民精神。”志愿精神以“自愿”为前提和基础,需要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探索更灵活的方式、更科学的管理、更有效的组织,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内涵和方式不断丰富发展,在当代志愿精神的推广和普及过程中催生出了一系列激励色彩的品牌意识,简约明晰的品牌理念被赋予了深刻内涵,在构建志愿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分析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公共服务发展的矛盾(一)志愿服务效果不佳现如今大多数大学生基本上都参加过青年志愿者活动,达到了数量上的普及,但是真正坚持下来的同学却为数不多。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志愿服务并没有真正深入其内心。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面窄,参与不深,作用与潜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服务内容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专业性、技能性不突出,使活动流于形式。(二)学生公共服务的现实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1.共青团自身运转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处于起步时期,普遍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他们参与、支持和服务各种社会活动是按照“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的模式开展工作,运转上多是共青团组织自上而下发起的,迫使志愿者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从志愿服务规范化运作上来说,共青团组织应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宏观调控与志愿者服务自主意识相结合,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使青年志愿者活动能健康、有序、持久发展。2.活动内容结构特征不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志愿者仅追求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上的效应,而忽视内涵的深入。存在着阶段性活动多而连续性较差,活动较为丰富而活动支撑点少,活动声势大而普及面不足等问题。另外,高校与社会之间缺少有效的中间组织机构,而作为连接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纽带的志愿服务网络建设还很落后,志愿服务内涵创新受到严重干扰。3.志愿者的行为大学生志愿组织成员不稳定,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大部分集中在1-2年级。志愿组织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在不断地更新血液,志愿者退出志愿者社团或隐性退出社团随年级的增长而明显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志愿组织成员流动性大的特点,阻碍了组织的整体性效应。4.人身伤害的责任目前我国在志愿服务的立法方面相对滞后,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法规。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某些人身伤害,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志愿服务的受益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谁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还没有从法律上明确各方的权利及义务,导致问题发生后很难处理,使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损伤。三、学生公共服务的发展的辩证理性思考(一)志愿精神的内涵志愿服务作为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近30年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和活动取得了迅猛发展,其所蕴含的志愿服务力量和志愿精神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与认同,全面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诸多方面,并逐渐沉淀为一种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对道德品质、精神面貌以至整个社会风气和环境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开来,对年轻一代国家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效应。(二)辐射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当前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校党政领导、共青团引导、项目化管理、事业化推进、自主性调整”的基本思路,全面推进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挥共青团组织凝聚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从而辐射志愿服务活动范围。一方面,对于社会整体发展,志愿服务能够极大地节约社会成本,调动社会力量。新形势下国家、地区性重大活动的开展,志愿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共青团发展与工作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宣传教育窗口,能够有效地凝聚青年力量,发掘发挥共青团凝聚和辐射力,尤其是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手拉手、青年文明社区等志愿服务的品牌效应,能够提高共青团的整体形象和教育渗透力,有助于青年大学生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全面提升。四、新青年视视下下志愿服务深化发展的系统实践与探索(一)社会的进步决定于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指标自觉自愿性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个体性与社会性,也就是既要有个体性的解放,又要有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这两个方面的实现都有赖于个体的自觉自愿。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目的和手段都是以人为核心,而人的自觉将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整体社会的文明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日益成为一项越来越紧迫的任务,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当前,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更是依赖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使命。(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网上信息库的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实现实时记录,每所高校都要有一支有准备、有头脑、有思想、有技术的大学生志愿者,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网上信息库。通过建立大学生志愿者信息库,全面、系统、科学地将志愿者资料储存起来,分类管理、重点应用、接受监督。既对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给予充分肯定,又能监督、督促志愿服务效果和支援服务进程,从而实现了志愿服务的渗透实效。(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与引导发挥共青团组织的辐射作用,给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理论、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的能力与素质、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与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一套符合实践要求、体现实践特色的教育和文化传播体系,使广大志愿者紧紧围绕在共青团周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实现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带动作用。(四)个体与影响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阔,现有的志愿服务项目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需要深入群众去调研、去创造品牌特色。要积极总结原有项目经验,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推动新项目,优化老项目,逐步拓宽服务领域。另外,在典型树立、个人感召方面,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精神和物质双层面的奖励,如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的表彰、授予“杰出青年志愿者”等各种称号,服务西部计划和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考研、考公务员时给予加分、优先录取等。但这都是基于事后的,还要进一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做法,增强服务过程中的激励功能,例如为大学生志愿者安排相关培训、个人成长、就业安全、福利待遇和志愿者优先享受其他志愿服务权利等。(五)重视并积极发挥志愿者的主导作用,扩大志愿志愿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主志愿者是本着志愿服务的精神参与公益性事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服务于社会,体现奉献精神、实现自身价值。对志愿者的行为予以肯定和激励是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要重视和认真做好志愿者活动的客观记载反馈工作,并向志愿者本人反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特别是宣传志愿服务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优秀个人,激发志愿者的光荣感、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让更多大学生关注志愿服务;要加强思想工作,引导志愿者以谦逊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去处理问题;加强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会组织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联合,资源共享,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创建一支多专业、多层次、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六)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增强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青年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共青团组织是发动、倡议、引导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要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要大力宣传广大志愿者的感人事迹,特别要宣传他们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心得体会,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从而形成志愿服务人员的全覆盖和志愿服务内容的全覆盖。(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要蓬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