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宾句式语义压制考察
一反压制现象的研究根据心理学的完形原理,本文研究了结构式的一般意义,并认为结构式本身有独立的形状和意义。结构式的一般意义不是组成组件的简单加法,而是组成组件的完全重要性。因此,当结构式构建时,组件本身就没有意义。在Goldberg(1995)以前语法学者有相关的论述(参见陆俭明,2004),但是Goldberg深入研究并将这种发现上升为理论。张伯江(1999、2000)、沈家煊(1999a、2000)等将这种理论引入国内并将其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当中,他们分析了汉语的基本句式双宾句和特殊句式“把”字句、“在”字句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但是,他们研究的主要焦点都在句式(construction)的整体意义和不同句式意义的区别上,或者研究词汇意义如何受句式意义的作用和影响,在注意句式意义对词汇语义的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词汇语义对句式语义的影响和反作用。句式意义与词汇意义之间的冲突会带来两种可能:1)句子在概念上不合法或不可接受;2)冲突解决,冲突中一方的意义领先于另一方。PantherandThornburg(1999)把这种意义冲突的解决称作“压制”(为了方便论述,我们将词汇意义对句式意义的压制叫做“反压制”)。比如“吃”是一个二价动词,但是在双宾句中临时获得“得到”的转移意义就是双宾句式的压制结果,如“我吃了他三个苹果”(参见陆俭明,2002;徐杰,1999)。Goldberg(1995:159)谈到压制现象的时候主要谈句式对词汇意义的压制,从他最近的有关文章,如Goldberg(2003)看,他仍然对词汇意义的反压制现象论述不多。PantherandThornburg(1999)虽然论述了反压制现象,但是主要是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的。本文试图以双宾句为例,从句法的角度来研究句式意义和词汇意义的冲突现象,一方面考察句式意义的压制作用,另一方面探讨词汇义的反压制能力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以使我们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我扔了他两本书”有歧义。在分析双宾句前,我们必须指出,很多二价动词是可以构成双宾句的(参看李敏,2006)。这当然是双宾句式意义带来的(即“压制”),而不是动词本身的论元。由于这不是我们论述的重点,所以本文不详细展开。下面我们首先根据双宾句式的意义将动词分类,然后考察动词词汇义与双宾原型句式义相冲突的后果。二语义特征的引入2.1在给动词分类以前需要弄清双宾句的句式义。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将双宾句分为四类,即“给予”类、“告诉”类、“表称”类和“获得”类。在我们看来,所有的双宾句都可进一步抽象为两类:外向句和内向句。假如将双宾句的主语(一般为施事)叫做A,间接宾语(一般为与事)叫做B,直接宾语(一般为转移物)叫做C,那么外向句就是被转移物C做A→B的运动,内向句就是C做B→A的运动。所以,“给予”类、“告诉”类和“表称”类都是外向句,“获得”类是内向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两种句子是否同构?首先从语义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外向句还是内向句,它们都表示一种广义上的“领属关系转移”,只不过方向不一样,外向句是从施事到与事的,而内向句却是从与事到施事的。所以从高层次的语义关系来说,它们是同构的——都表示“领属关系转移”;从低层次的语义关系来说,它们又是异构的——转移的方向相反。这正说明了我们的第二个角度——句法角度的判别更为重要。问题的核心显然就在这种构式“VN1N2”中N1和N2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外向句自不必说,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比较一致,即它们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但是对内向句有争议,因为N1和N2之间有语义上的领属关系,所以有人认为二者有直接的句法关系。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内向句的双宾句资格问题。徐杰(1999)和陆俭明(2002)的证明最令人信服。前者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后者从数量成分的角度来检测,证明了内向句中的N1和N2之间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所以像“吃了他三个苹果”确定无疑是双宾句。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外向句和内向句是同构的。仔细观察这两种句式的配价要求,结合袁毓林(2002)所说的17种论元角色,我们可以发现直接宾语C所代表的论元除了受事外,还可以是结果(比如“泼了他一身水”)和材料论元(比如“消耗了我们两吨煤”)。可是,结果论元只出现在外向句中,而材料论元只出现在内向句中(参见李敏,2006)。当然,即使这样,它们还是具有受事的色彩。以此为起点,下文将从领属物位移的方向着手,结合句式的特点来研究动词的一些语义特征,考察根据这些语义特征归纳的动词类和双宾句式义的兼容情况。2.2由于内向句和外向句都表示领属物的转移,所以我们分析动词时需要引入的语义特征就一定是关于“位移”“(运动)方向”的。首先是“位移”概念,就是说领属的事物(或者所处置的事物)相对施事是否有位移,如果有,记作[+位移];如果没有,记作[-位移]。比如“吃饭”的“吃”主语(即施事)在完成动作以后,“饭”肯定是有位移的(进入到施事的身体),所以“吃”的语义特征是[+位移]。再看“写、画”(比如“写字”“画画”等)在施事完成动作以前,“字、画”这样的物品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发生位移,因此它们的语义特征是[-位移]。所以我们可以首先把动词分成“有位移动词”和“无位移动词”(无向动词)。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语义特征是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用一般主谓句鉴别),不是双宾句的语义特征。任何双宾句都肯定是有位移的,否则就不成为双宾句。对于有位移动词我们将引入两个语义特征:第一个是位移涉及到的“[双及物]特性”,就是说这个动词是否涉及两方,即施事(A)和与事(B)。换句话说,即动词所引起的位移是否有起点和终点。如果动词本身只涉及到一方,我们就记作[单及物],那么这些动词是典型的二价动词。如果涉及到两方,就记作[双及物],这些动词是典型的三价动词。比如“送”,它必然涉及到两方面:什么人送(位移的起点),送什么人(位移的终点)。而“听”只涉及一方面,即“谁”听到什么东西,只有位移终点,但是起点来自于何人一般是不强调的。第二个语义特征是“[方向]”,即[内向]和[外向]的语义特征,动词的受事(在双宾句中就成了被让渡的事物)是向施事转移还是做离开施事的运动。如果被让渡的事物向施事转移,那么它的语义特征记作[内向];如果受事做离开施事的运动,那么它的语义特征记作[外向]。比如像“送、分发、授予”的语义特征是[外向],因为受事是离开施事的;像“吃、拿、偷”的语义特征是[内向],因为受事是向施事靠拢的。综上所述,“送、给”这样的[双及物][外向]是三价动词,我们记作“外向动词”,而“偷、抢”这样的[双及物][内向]三价动词,我们记作“内向动词”。外向动词还可根据其句法表现分为弱外向动词和强外向动词,这种差别对歧义的可能性是有影响的。而内向动词却没有这一表现,这一点后文将有详细论述。对二价动词而言,由于有位移的运动只涉及到一方,它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比如“扔、丢”,这是[外向]的二价动词,我们记作“离心动词”;另一种是只有终点,没有起点,比如“听、吃、扣”,这是[内向]的二价动词,我们记作“向心动词”①。由此,本着两分的原则,根据上述特征,我们将双宾句中的动词重新分类如下:这些动词的特点可以用下表来直观地概括:2.3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对动词的划分是以义项为基础的,所以有可能不同的义项就属于不同的类别。比如“敲”这个词,当它表示“敲门”的意思时,应该归为无向动词;当表示“敲诈、敲竹杠”的意思时(我敲了他三十万块),应该是向心动词。其次,有些具体的词的类别归属可能会有争议,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讨论。这样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有些词是向心动词还是无向动词上。比如“涂”,我们把它看作无向动词,但是有的人可能会把它看作向心动词,认为“涂”是施事向目标(比如“涂了他两个错字”中的“错字”)运动,但是当你真正实施“涂”这个动作时是没有位移的,所以应当是无向动词。三不同动词的语法特征下面我们逐个检查各类动词的句法特征,考察它们与句式义的互动关系。3.1弱横向动词的使用本来可以将它们合并在一起叫做外向动词,但是实际上这种区分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们的语法性质有点不同。像“给、送”这样的动词就是强外向动词,这种动词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非常明确,即使在句子中省略也能够补出来,特别是与事(终点),比如:(1)你也给红海五块钱,[]要不给[][],他是不会走的。(老舍《残雾》)例(1)虽然主语和与事都省略了,但是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补出来。但是弱外向动词就不一定了,比如:(2)今年学校安排了很多活动。(3)公司安置了两个岗位。例(2)的“活动”安排给谁?例(3)的“岗位”又安置给谁?不太清楚。这说明弱外向动词虽然潜在的语义涉及到两方有生主体,但是在句法结构中不一定补得出来。这表明其中一个有生主体在句法上是隐含,不是省略。所以有的人把弱外向动词看成二价动词。像例(2)(3)的“安排”“安置”就是这样。而“卖”一般都认为是典型的三价动词,但实际上“卖”是弱外向动词,因为“卖”的对象、目标经常可以隐含,比如:(4)今天我卖[]了五件衬衣。例(4)中的“衬衫”卖给谁呢?很难补出来。由于弱外向动词的动作对象(即终点)可以隐含,所以弱外向动词构成的双宾句很多都有歧义,比如:(5)我安排了王家五个人。(6)我安置了王家五个人。(7)我卖了他五本书。(8)我们分了王家五亩地。例(5)(6)的意思可以是“我把五个人安排到、安置到了王家”,也可以是“我安排、安置了王家的五个人”。例(7)(8)的意思可以是“我把他的五本书卖了”“我们把王家的五亩地分了”,也可以是“我卖给他五本书”“我们分给王家五亩地”。当然,相对来说,它们歧义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一般的强外向动词和弱外向动词后面都可以加上表位移方向的标记“给”,比如:(9)炊事员诧异地看了我一眼,递给我一把铁铲。(张贤亮《绿化树》)很明显,介词“给”表示的位移方向是外向,正好和外向动词和外向句吻合,所以可以加。当然,不是所有的外向动词都能加“给”。加不加“给”还有很多条件限制,我们在这里只是想说明:外向动词在构成双宾句的时候并不排斥“给”。所有与话语域有关的动词都是外向动词,比如“告诉、问、求”等等。由于它们的直接宾语是后于动词存在的,所以直接宾语所表示的论元角色“自立性”比较差,因此这些论元是结果论元。而一般的外向动词的直接宾语是受事论元。试比较:(10)我和吴建新又好气又好笑,问那妞儿是否打算重做人。那妞儿也笑了,撇下嘴说:“哪那么容易?说说罢了。”(王朔《许爷》)(11)除了这些玩艺儿他还送我一把长刀,号称那鞘是包银的。(王朔《玩的就是心跳》)例(11)中“一把长刀”在“送”以前就存在,而例(10)“问”的话在“问”以前是不存在的。3.2动的方向不同离心动词的特点正如上面所列出的,有运动的起点但是没有运动的终点,它一般是描述某物离开源点的运动。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被作用物在施事作用下有位移并最终离开施事的,比如“丢、扔、甩、踢、浇”等;另一类是施事作用于某物,使某物的一部分分离,它最终离开的是某物而不是施事,比如“掰、剪、撕、舀”等。比如“撕”这个动词,施事作用于一个练习簿、发票簿、一本书什么的,使其一部分分离。我们可以用“V……给自己”来检测,“丢”我们不能说“他丢了两本书给自己”,所以“丢”是第一类。可以说“撕了两张发票给自己”,所以“撕”是第二类。我们再仔细观察下面的实例:(12)他扔了我两本书。(13)他掰了我半块月饼。(14)他撕了我两张发票。我们发现,几乎绝大多数带“了”的离心动词构成的双宾句都有歧义(带“了”和内向句的特点有关,参见卢建,2003)。比如上面的句子可以理解为外向句“他扔给我两本书”“他掰给我半块月饼”“他撕给我两张发票”,也可以理解为内向句“他扔掉了我两本书”“他掰走了我半块月饼”“他撕走了我两张发票”。看第一类离心动词构成的内向句。此时直接宾语即被让渡的事物C运动的方向是首先从直接宾语B到主语A(即A首先要从B那里得到C)。此后,C继续作B→A方向的运动,到某一个未知的点X。这是内向句的运动特点,而外向句是作A→B方向的运动。外向句和第一类离心动词构成的内向句的运动图式如下:这和离心动词的特点有关。首先,离心动词一般都可以带受事论元,如果论元是结果论元或材料论元时都不会有歧义,因为它们只适用于一种双宾句,只有是受事论元时才可能同时被两种双宾句接纳,于是构成歧义。其次,和离心动词的运动特点有关,由于离心动词是做离开中心的运动,所以它和外向动词一样,天然地适合构成外向句。但是它又和外向动词不同,它的词义本身并没有强制指定一个终点,所以它可以把终点指向A的右边,于是构成外向句,也可以把终点指向A的左边,于是构成内向句,此时A起到的是一个中转站的作用。这是因为它受到了双宾句原型句式语义的影响,同时又没有违背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上面的弱外向动词也是这种情况,虽然动词语义涉及到两方,但终点不太突出,比较弱化,所以也有可能构成歧义句。双宾句给离心动词临时指定了一个终点,但是对于两类离心动词来说,它们在内向句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第一类离心动词,最终的终点还是不知道,施事只是一个中转站,是位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一点。比如例(12),“我”是起点,“他”从“我”那里得到书,然后再扔掉。但是扔到什么地方呢?还是不知道(所以标记为X,并用虚线)。而第二类离心动词,内向句给它们指派的最终的终点很可能就是施事,比如例(14),起点是“我”,终点很可能就是施事“他”,而不会一定隐含一个继续延伸的点X。朱德熙(1979)曾经说像“舀、搛、留”这样的动词本身不包含给予的意义,当说到“搛菜、舀汤、留座位”的时候,就取得了给予的意义。在我们看来,这样的说法是不太准确的。“搛、舀”是离心动词,当它们构成单宾句时我们很难说它们有给予义。之所以有给予义是由双宾句式带来的,不是因为动词本身的词汇语义。而且它们大多数有歧义,当是内向句的时候,这些动词反倒是表示“得到”的意思的。看他举的例子:(15)他搛了我两块排骨。(16)他舀了我两碗汤。(17)他留了小王一个座位。上面的“搛、舀”就有歧义,加了“给”或者“走、掉”这样的词就没有歧义了。加了“给”后是外向句,加了“走、掉”后是内向句,如:(18)他搛给我两块排骨。他搛走了我两块排骨。(19)他舀给我两碗汤。他舀走了我两碗汤。“留”这个词和“搛、舀”又有不同,它的歧义是词汇歧义,我们可以看《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❺保留:自留地|留底稿|留胡子|鸡犬不留。❼遗留:旅客留言簿|祖先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看到在词典的释义中,“留”有“得到”的意思,也有“给予”的意思③。当然“他留了小王一个座位”这个句子是没有歧义的,但是在下面的句子中就有歧义:(20)他留了我一个地址。例(20)可以是“他留给我一个地址”的意思,也可以是“他留下了我一个地址”的意思。另外,极少量的离心动词只可以接结果论元,这样它也没有歧义,比如:(21)他溅了我一身泥。而有的离心动词可以接受事论元,也可以接结果论元。那么当它接结果论元的时候,没有歧义;当它接受事论元的时候,就有歧义。比如:(22)我泼了他一身水。(23)我泼了他两桶水。例(23)可以是“我泼到他身上两桶水”,也可以是“我把他的两桶水泼了”。后一种意思出现的语境要少一些,比如在缺水地区,大家用桶蓄水的话,“我”故意把“他”蓄的两桶水泼了,这时就可以说了。3.3带受事论元的无向动词无向动词是没有明确的位移过程的动词。无向动词的直接宾语可以是两种论元,一是受事论元,一是结果论元。无向动词最大特点是,当双宾句中直接宾语是受事论元时,双宾句肯定是内向句,比如:(24)我一共砍了王家三棵树。(25)我一共抱了王家两摞砖。我们在前面讲到,离心动词带受事论元构成双宾句时大多数有歧义,可是无向动词却跟离心动词很不一样,它们构成双宾句时没有歧义,带受事论元时排斥外向句。当然,它们带结果论元的时候,肯定就是外向句了,如:(26)捆了他一个死结。我们可以将无向动词作以下的分类。第一类是像“砸、烧、挖”这样可带受事论元和结果论元的动词,它们带受事论元时是内向句(此时表示广义上的“获得”“取得”,施事获得最终的处理权),带结果论元时是外向句,分工非常明确:(27)我砸了他四个杯子。——我砸了他家一个底朝天。(28)我捆了他们五个人。——我捆了他一个五花大绑。(29)我一共烧了他们三间瓦房。——我烧了他的衣服三个窟窿。这一类动词构成内向句时受到的限制比较少,但构成外向句时比较受限制。比如“烧”,它还可以带别的结果论元,如“砖、饭”等。但是却不能构成双宾句,比如不能说“烧给他一餐饭”“烧给他十块砖”。第二类是像“织、写、编、画”这样可以带结果论元和材料论元的动词。它们带材料论元时构成内向句(此时也是表示广义上“获得”“取得”,施事通过消耗材料而拥有了材料的最终处理权),比如:(30)他写了我两张纸。(31)他织了我两斤毛线。④带结果论元时可以构成外向句,但是这类动词构成外向句时也比较受限制:(32)*他写了我两封信。(33)*他织了我一件毛衣。加了标记后才能成立,比如“写”构成外向句时要加一个标记“给”:(34)他写给我两封信。甚至有时候加了“给”句子也难以成立,比如不能说“他写给我两幅对联”。而“织”这个词加“给”构成的外向句的合法性也让人怀疑:(35)?他织给我一件毛衣。那么有没有第三类,即只能带受事论元的无向动词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烧”这个词,在表示一种烹饪方法时,它只能带受事论元,比如:(36)他烧了我两个大海参。这时候,毫无疑问,它们只能构成内向句。无向动词是否可以加“给”构成外向句这个问题似还可以继续研究。3.4双宾句里的结果论元向心动词没有起点,构成双宾句后句式给它指派了一个起点。由于向心动词的施事一定在它的左边充任主语,指派的起点一定会在向心动词的右边,所以向心动词只能构成内向句,不能构成外向句。与此相联系的是,它们在构成双宾句的时候也不能加“给”,因为“给”一般是在外向句里出现的,比如:(37)我吃了他两碗饭。——*我吃给他两碗饭。(38)我听了他两首歌。——*我听给他两首歌。(39)我用了他两百块钱。——*我用给他两百块钱。(40)我捡了王家五块砖。——*我捡给王家五块砖。(41)我一共接了他三个球。——*我一共接给了他三个球。同理,向心动词构成的双宾句没有歧义,向心动词构成的双宾句里也不可能有结果论元,因为结果论元一般出现在外向句中。出现在向心动词构成的双宾句里的一般是受事论元。然而,我们发现了下面似乎带结果论元的向心动词双宾句:(42)今天我要吃他个痛快。(43)今天我要喝他个痛快。这些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的宾语是虚指的。在我们看来,它们形式上是双宾句,但实际上不是。它们有可能是从双宾句演化而来的,但是由于“他”已虚指,就缺少了运动的一端,所以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双宾句。3.5第二,双宾句中所表现的“内在句”的表上意义本来内向动词也可以仿照外向动词分成强内向动词和弱内向动词,这似乎看起来也更具有对称美。但是实际上这种划分在实际的研究中没有必要。首先,在内向动词内部,大家对具体的动词究竟是二价动词还是三价动词争议比较少。其次,它们在双宾句中表现出来的句法限制基本上相同,即只能构成内向句,无法构成外向句。虽然它们经常可以将动作的源点省略和隐含,比如:(44)我们搬家那天,借了[]一辆卡车,绑来几个朋友当装卸工。(王朔《过把瘾就死》)(45)后来经人介绍,和老张借了二百块钱,又借[]了一百,总共三百。(《老舍文集》第一卷)但这好像并不影响它们在双宾句中的表现。同时,由于本身词汇语义的限制,它们在双宾句中都不能带“给”,比如:(46)“几比几了?”“7∶2,我赢你五分。”(王朔《我是你爸爸》)这里“赢”就不能说“赢给”,因此它们也不能带结果论元。四双宾句是由原因造成4.1如果把涉及到话语域的动词排除的话(因为这样的动词无一例外都带结果论元),上面对双宾动词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向句和内向句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内向句几乎可以覆盖住所有的动词,而外向句却不行,它的影响力到无向动词这里就打住了。并且,虽然无向动词可以用于两种类型的双宾句,但是正如上面我们分析的,它构成内向句比较自由,而构成外向句比较受限制,这说明双宾句更多的打上了内向句的烙印。张国宪(2005)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双宾句的原型语义是“强制的索取性转移”(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向句),张宁(2000)也认为双宾句的原型是“获得”,他们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正是因为双宾句的原型语义是“索取”(或“得到”),所以内向句的应用范围很广。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覆盖的动词类多,另一方面是能够进入到内向句中的动词数量大。即使把双宾句限定在一个极狭小的范围内,即直接宾语一定是受事论元,那么我们得到的结论还是一样的,外向句的应用范围还是很小。在我们看来,这是双宾句原型语义的压制作用的体现。但是从双宾句歧义的问题上就能看出动词词汇义对原型语义的反压制。本文认为,像离心动词和弱外向动词的歧义是和“借、租”(当然这两个是三价动词)的歧义类型不一样的。“借、租”构成的双宾句有歧义,其原因是“借、租”动词本身有歧义,我们可以看一下《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中的释义:借:❶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借进。❷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借出。租:❶租用。❷出租。很明显,它们的歧义类型是词汇歧义,不是来自于句式。而离心动词和弱外向动词的歧义类型是句式造成的歧义。这是一种动词本身的词汇语义与句式语义互动的结果。具体说,动词本身的词汇语义决定了它们可以构成外向句,而它们之所以能够构成内向句是由于句式造成的。双宾句的原型是内向句,通常原型的覆盖面非常大。原型是在符合原型特点的一批好的标本上依据它们的词汇语义形成的,形成以后,它能够把没有这样的词汇语义的动词吸收进来。于是离心动词等就可以构成内向句了,但是它们的词汇义还存在,冲突的结果,就形成歧义。理论上讲,应该所有的动词都可以构成内向句,但实际上原型语义的扩展不是无限度的,比如强外向动词就不可能形成歧义(这可以看成是句式意义压制的局限性)。动词要抵制原型语义,大概有三种可能:一是像强外向动词那样,动词本身给予义极强;二是加上标记“给”;三是出现结果论元(比如“一身水”这样的短语绝不可能是真正的受事论元)。无论如何,它们都或多或少是有标记的。我们认为,上面说的歧义类型应该是一种比较新的歧义类型,也是以前没有归纳出来的。4.2虚指宾语的使用也与这个动词的分类有关。我们不把带虚指宾语的双宾句看成是典型的双宾句,因为它离双宾句的原型太远了。但它们的产生无疑和双宾句有关。我们发现,能够带虚指宾语的形式上的双宾句,它们的动词类型一般是向心动词、内向动词和无向动词。当直接宾语的位置上是体词时,外向动词和离心动词很难构成带虚指宾语的双宾句形式。⑤(47)我打算明天卖他两本书。(48)我打算明天扔他两件衣服。这些句子中的“他”无论如何都难以理解为虚指宾语。如果换成内向动词和向心动词就可以了:(49)明天我要买他几斤羊肉涮火锅。(50)今年我们村先挖他两个鱼塘,再盖一个鸡场。(转引自吕叔湘,1992)(51)我要吃他两大碗饭。无向动词也可以带虚指宾语,例如:(52)“那没问题,票有。”江导继续说:“我准备把孩子们熟悉的妖魔鬼怪全派去。猪八戒藏台阶下,大灰狼蹲左边拐角,搞他二十几个小狐狸一边看台撒一窝,再派几个黑猫警长,瞧吧,那天准热闹。”(王朔《懵然无知》)(53)一辈子改他三百六十五行。(曹禺《正在想》)极少数的外向动词和离心动词可以带虚指宾语,但一般很受限制,通常不在正常的主谓宾句里,需要将实指宾语的一部分提前,比如:(54)临时工也不妨安排他几个。(转引自马庆株,1983)而别的词却用起来很自由,比如:(55)修他两条路就好了。(56)我也写他两天毛笔。不管怎样,这样的句子都打上了双宾句的烙印,比如它们的实指宾语必须带数量词。关于这一点,马庆株(1983)已有说明。当然,由于带虚指宾语,它们也失去了一些双宾句的特点,比如这样的句子必须是虚拟句,不能表“完成”,所以不能带助词“了”:(57)*看了他两回电影。(58)*置了他一对沙发。(转引自马庆株,1983)这正说明了它们偏离典型的双宾句已经很远了。因为一般的双宾句,如果句中没有体标记,都倾向于理解为已发生的事情(参见卢建,2003)。五对事受损、施事意见不清的调查双宾句式语义对动词词汇义的压制不仅仅体现在使某些二价动词有了双及物义,还表现在对句子的理解上。由于双宾句的原型语义是“索取”,那么如果以与事作为审视事件的视角的话,则典型的内向句中的与事都扮演了一个受损者的形象。表现在与事成分一般都可以被动化:(59)我吃了他两个苹果。——他被我吃了两个苹果。(60)我剪了他十尺布。——他被我剪了十尺布。即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赁合同和承诺书和住改商的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房买卖合同解除及违约赔偿协议3篇
- 酒店厨房承包合同定稿
- 纸浆帽子手工画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昌平高速公路服务区食堂运营承包竞争性磋商合同3篇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作物种子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化炉课程设计
- 米哈游课程设计岗位
- 次梁配筋课程设计
- 林肯与南北战争课程设计
- 水泥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方案
- 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物理 24-25上九年级物理
- 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储备管理制度(4篇)
- 团委书记个人工作总结
- 高危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英语语法与长难句理解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2025年新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新高考60篇)
- 中医内科学虚劳培训课件
- DB31-T 1477-2024 空间地理数据归集技术要求
- 期末测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4版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内容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