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题乡愁课时2班级高三、二班时间学情分析1.基本情况:本班共有12名学生。全部来自省内,均为中重度听障残疾,其中4人植入人工耳蜗,其余学生佩戴助听器。2.学习基础:彭洋、邓玉珂、高爽3人的学习基础不错,思维也比较活跃,但比较害羞,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老师抛出的机会总是能躲就躲;万晓文、王志远、刘雪晴思维灵活,但是学习不扎实;张超、蒿广华、张慧玲理解能力差,需要反复多次讲解才能浅显的理解;曹鸿晔、牛立佳、李惠馨逻辑思维比较欠缺,对情感的感悟和升华能力较弱。3.存在问题:(1)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对于诗歌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初步的研读赏析,但因视野狭窄,社会经历有限,对《乡愁》中时代背景的理解存在难度,所以对这个社会背景下作者所要表达的细腻情感把握不充分,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铺垫,多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去看去品,形成丰厚的背景资料积累。(2)听障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缺乏好奇心,而诗歌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学生也形成一种思维惯性,觉得诗歌难学。学诗歌难,写诗歌更难,短短的几行就要表达如此丰满的情感,太难了。教学中需要创设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多用正向语言,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4.自身优势:(1)听障学生的视觉思维强大,长于绘画素描,善于用图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色彩和构图敏感,喜欢图说天下。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发挥学生这一特长,让言语表达弱的同学,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我,为每个学生搭建生动的舞台,让每个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也获得学习的快乐。(2)虽然听障学生说话不清楚,但他们掌握了优美动人、内涵丰富的手语,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更加立体多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情,语速语调,配以优美的手语一样可以表达听障学生的情感,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教学中要调动多感官,协调互补,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5.分组情况:我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分为创新组,发展组和提高组三个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一名创新组学生做组长,负责安排本组同学各自的任务,组织小组讨论;并和发展组的同学一起来帮助提高组的同学学习。通过这种合作互助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取得进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一生一案教学目标创新组(C组)能独立赏析诗歌,品味乡愁。能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探寻诗歌背后作者的心灵轨迹。自己梳理总结出本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流畅自如的表达出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形成质量较高的思乡小诗。发展组(B组)能自主查阅余光中先生生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总结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仿照本诗的句式,写出一段或几句表达乡愁的诗句。提高组(A组)能结合学过方法品读诗歌,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关键意象,品读语句,扬长避短,采用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能仿照本诗,写出一句表达乡愁的诗句。重点难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方法朗读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微课白板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成果展示导入新课1、直接导入新课。2、出示上节课留下的自学任务单。①自主学习微视频,结合背景品味诗中浓浓的乡愁。②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3、学生展示自己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成果。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生生评价。由展示上节课以及课后深入学习的知识导入新课,学生采用思维导图和解说插图的形式丰富想象,理解诗意,有助于学生从内容到情感的升华。为新课品味诗情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体感知初悟诗情1、齐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人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乡愁”呢?2、教师提问:①诗人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乡愁”呢?②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③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作者心中的“乡愁”包含着怎样的情感?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齐读诗歌。边读边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学生上台板书。指名回答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对于作者乡愁的丰富性有初步的了解。结合作者人生经历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情感,有的放矢,有理有据。理解意象研读赏析1、教师引导: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感受到的“乡愁”不尽相同,有母子离愁,夫妻相思,亡母哀愁以及期盼统一等情感,他将乡愁写的如此丰满而感人。那么其中有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呢?①组织学生讨论,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学生发言,做适当指导。②组织学生代表上台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体会诗歌感情。③出示电视散文,在朗读中深入体会感情。2、教师小结:①写作方法:借物抒情②情感升华:乡愁是让华夏儿女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的源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各小组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想法。有感情的读,体味作者深情。本环节是全课的重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诗情进行研读赏析,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的感悟品读。在交流中,老师注重情感的引导和方法的总结,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提高学生鉴赏品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教师引导:班里很多的同学都来自外地,远离故乡,外出求学,离愁别绪时常萦绕心头。在你们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你运用本课学到的借物抒情的方法仿写诗歌: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①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写作。教师巡视指导。②请学生上台板书,交流选择该事物表达乡愁的原因。③在作者的位置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有感情的朗读出自己写的诗歌。学生思考,然后自己写作。学生上台板书,交流。学以致用,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鼓励学生借用恰当的方法,体会丰富的情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的自信。课后作业必做题: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2、理解“乡愁”所包含的情感,将自己的体会写在日记本上。选做题:1、仿写诗句:乡愁是……,写出你心中的乡愁,你心中的诗2、阅读余光中的其他诗歌。板书设计乡愁余光中少年邮票母子离愁家国情怀乡愁青年船票夫妻离愁 家国情怀乡愁中年坟墓亡母哀愁爱国老年海峡思归浓愁爱国借物抒情课后反思本堂课学生全体参与,个体表现突出,既体现了集体教学的成效,又有个别化辅导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落实,在圆满地达成预设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一生一案”教育理念,受到听课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一、围绕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规划,层层深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我在《乡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紧扣课程标准,以发展聋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为他们学好其他课程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导入阶段,为学生创设情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这个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学生通过解说插图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实现了个性化学习,依据文本生动形象的描述自己心中构建的分离场景,表达对乡愁情节的理解。2.研读赏析阶段,请同学们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和特殊时代背景来感悟诗情,注重启发学生体会并表达出不同时期,乡愁情节的不同含义,引导学生使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3.最后的写作环节是仿写诗歌,限定了表达形式,具体了表达内容,让学生选取最具代表的意象,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这些具体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提高了聋生的言语水平,进一步培养了他们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适时点拨,让学生关注每小节诗句的布局,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规律,并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诵读中,体会这首诗歌的结构美和韵律美。学生在赏析第二小节时,学生把船票的行程地址设计为:我的心里——你的心里,将故事场景设定为作者的妻子站在岸边翘首以待,作者站在甲板上众里寻她。创设情境,激发联想,这些合理的想象丰富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二、尊重差异,践行“一生一案”,提倡个性化解读。自主学习微课,个性化预习新课。课前让学生学习微课视频,先学后教,翻转课堂,让学生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自己创设学习情景,带着各自的问题与困惑进行课堂学习。自主选择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个别化解读课文。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听障学生擅长美术,他们用插图、思维导图等方式展示对诗歌的感悟,实现了跨学科交融,体现了个性化学习方式,展示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创设情境,选择个性化方式表达理解。我播放主持人陈铎先生朗诵《乡愁》的视频,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听力优的同学直接感受语调语速,听力弱的同学通过配加手语,用肢体语言表达理解,引领学生于朗读中体会感情,让品味赏析更加深入人心。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潜能,展示才华。三、注重朗读,配以手语,以读怡情,产生共情。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这节课我确定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是教学的重点,听障学生的读无法达到字音清楚,朗朗上口,但他们可以声情并茂,用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用富有感染力的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意象,边读边思;研读赏析,边读边讲;深入诗歌,读出愧疚之情,读出思念之情,读出遗憾之情……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朗读引导,营造出课堂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的同时,更升华了自己对主题的深层次的感悟。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有声有色,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而最后学生跟着陈铎老师的朗读,自然地走进诗歌情境,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学以致用,手写我心,从文本走向生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悟与品鉴,在学以致用阶段,我首先激发共鸣,指出我班学生都住校,远离故乡外出求学,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寻找各自最能引发乡愁的意象,仿写诗歌。学习用朴实的语言中去描绘饱含的深情、细腻的感情,表达独特的见解。通过这种抒写真情的活动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重视学生自我体验和个性化表达,真正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涌而出,学生的自信心也大大提高。五、情感升华,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在本课接近尾声的小结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畅谈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再次明确了作者的乡愁中那隽永而微妙的情愫,又通过知识迁移,分享了中国诗歌中的思乡诗,梳理总结中让学生明确乡愁是华夏儿女精神家园中一个特殊的情感符号,古往今来,因乡愁产生的强烈归属感,让炎黄子孙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无论台海局势怎样变化,都阻挡不了海峡两岸统一的步伐。这一段的情感升华,丰富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了爱国热情。六、尊重学生,多元评价,打造和谐自由的生态课堂。课堂上我重视多元评价,通过平等的师生对话,创设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表达。对听障学生独特的理解和表达给予肯定,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生长点并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学生学习的情致高昂,求知欲强,学得轻松,也学得实在,课堂气氛自由、民主、和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为己任,努力贯彻“一生一案”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构建平台,给予鼓励,发展思维,提升审美,将祖国传统文化赋予崭新生命力,让听障学生的语文课堂焕发崭新的活力。《乡愁》学情分析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障碍,有耳听不见,有嘴说不出,导致他们的语文基础素养、理解能力、思维习惯都比健听学生弱。我教授的班级为高三、二班,但所教授的教材仅为人教版义务段九年级上册,由此可见听障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比健全的学生延迟发展二到三年。我班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本情况:本班共有12名学生。全部来自省内,均为中重度听障残疾,其中4人植入人工耳蜗,其余学生佩戴助听器。2.学习基础:彭洋、邓玉珂、高爽3人的学习基础不错,思维也比较活跃,但比较害羞,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老师抛出的机会总是能躲就躲;万晓文、王志远、刘雪晴思维灵活,但是学习不扎实;张超、蒿广华、张慧玲理解能力差,需要反复多次讲解才能浅显的理解;曹鸿晔、牛立佳、李惠馨逻辑思维比较欠缺,对情感的感悟和升华能力较弱。3.存在的问题:(1)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对于诗歌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初步的研读赏析,但因视野狭窄,社会经历有限,对《乡愁》中时代背景的理解存在难度,所以对这个社会背景下作者所要表达的细腻情感把握不充分,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铺垫,多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去看去品,形成丰厚的背景资料积累。(2)听障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缺乏好奇心,而诗歌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学生也形成一种思维惯性,觉得诗歌难学。学诗歌难,写诗歌更难,短短的几行就要表达如此丰满的情感,太难了。教学中需要创设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多用正向语言,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4、自身优势:(1)听障学生的视觉思维强大,长于绘画素描,善于用图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色彩和构图敏感,喜欢图说天下。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发挥学生这一特长,让言语表达弱的同学,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我,为每个学生搭建生动的舞台,让每个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也获得学习的快乐。(2)虽然听障学生说话不清楚,但他们掌握了优美动人、内涵丰富的手语,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更加立体多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情,语速语调,配以优美的手语一样可以表达听障学生的情感,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教学中要调动多感官,协调互补,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5.分组情况:(1)我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分为创新组,发展组和提高组三个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一名创新组学生做组长,负责安排本组同学各自的任务,组织小组讨论;并和发展组的同学一起来帮助提高组的同学学习。通过这种合作互助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取得进步。(2)分级情况:提高组(A级)牛立佳李惠馨蒿广华曹鸿晔发展组(B级)张超张慧玲万晓文王志远创新组(C级)彭洋邓玉珂高爽刘雪晴《乡愁》效果分析一、教材处理本课的前一课时做好了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铺垫,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又下发了微课视频,鼓励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绘图,思维导图以及拍摄视频等方式丰富对诗歌诗情的理解和感悟。课堂上,梳理总结四个小节中流露出的不尽相同的乡愁乡情,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好词佳句、联系生平时代等方法,抓住细节来体会作者感情,一节课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给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了言语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激情,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教学目标达成度本课完整地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并达成了“一生一案”目标的预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重点是感悟不同阶段乡愁的含义。我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作者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以解决、教学难点是仿写诗歌,在教师所创设情境中,充分品读诗歌,总结梳理写作方法后,根据学生们远离家乡,来青求学的现状,引发共鸣,激发创作热情。在教师的启发和伙伴的引导下逐步解惑,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三、教学环节设计课前布置自主学习微课,完成导学案。课上学生展示成果,引领学生分析不同阶段乡愁的不同内涵。通过研读赏析,走进文本,初步体会母子离愁,夫妻相思,亡母哀愁和期盼统一的情感。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寻找最能打动自己的一句话,将品读诗歌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从分析好词佳句,联系生平时代,以及推己及人,结合自身经历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感悟。在感悟中加强朗读练习,虽然他们读不清楚,但配以优美的手语,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亦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实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效果。拓展延伸环节由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仿照诗歌句式,进行创作,抓住典型意象,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厚谊。我鼓励每个学生要充满自信,勇于表达,善于表达。课堂中设计的问题由简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既不觉得太容易,又不觉得难以攻克,照顾到了整体,又有更高层次的提升。最后的作业布置,紧紧围绕“一生一案”教学理念,实现分类作业,课后活动自主选择,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四、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的运用融合自然,微课视频、诵读经典视频以及学生作品的插入,充分符合听障学生学习时的视觉需求,当学生看着陈铎的经典诵读,打着手语跟着“朗诵”时,真正实现了引领学生走进情境去思考去感悟。在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发言积极,参与面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五、评价手段本节课我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多元化评价手段,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评价。采用教师讲评,学生点评,学生互评,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了生生评价,生本评价的多元化,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生长点并因势利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课堂上我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独特的理解和表达都给予了肯定,并及时鼓励。当邓玉珂读第二节时,加上了比心心的手势来表现作者对妻子的爱,与本文严肃深刻的主题相比较,略显调皮,但我没有严厉否定,而是鼓励更多的同学上台来表演,让爱的表达更为丰富,于是出现了彭洋同学从男性角度理解的深沉而稳重的爱。我还非常注重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及时总结或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理清思路,把握规律。六、德育渗透《乡愁》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歌。教学中我把文化的传承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感悟乡愁,情感迁移产生共鸣,深入激发爱国情感。在本课接近尾声的小结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畅谈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再次明确了作者的乡愁中那隽永而微妙的情愫,梳理总结中让学生明确乡愁是华夏儿女精神家园中一个特殊的情感符号,古往今来,因乡愁产生的强烈归属感,让炎黄子孙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无论台海局势怎样变化,都阻挡不了海峡两岸统一的步伐。这一段的情感升华,丰富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了爱国热情。随后的仿写诗歌环节,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热情已经被激发,他们手写我心,尽情抒情,表达对家人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七、学生学习效果分析1、学生自主预习,自主研讨,团结协作,自主交流,相互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主人翁的地位。从上课伊始的展示学习成果就可以看出他们课前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内容丰富的插图,简洁明晰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将自己擅长的艺术能力和文本研读结合在一起,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能画的就画,能说的就说,能写的就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到课堂上合作研讨,学生始终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人,自然娴熟,毫无保留的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分享对诗歌的感悟,一位同学在分析第三段的时候,眼含热泪,想起了从小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此时的移情与共情不言而喻。最后拓展部分交流分享,学生们的创作思维也得以发散,家国情怀得以充分激发,在我的引导鼓励下他们敢于表达,敢于流露真情,我鼓励他们只要拥有敏感的心,丰富的情感并掌握写作方法,每个人都能成为小小的诗人,这些语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而学生写出的质朴语言,也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2、整堂课教学效率较高,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对鉴赏诗歌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A组同学在BC组同学的带领下不断进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践行了“一生一案”的教学理念。3、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受益面大。在各小组讨论中,分工明确,小组长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组织研讨,记录讨论结果,选派代表上台分享交流,训练有素,课堂综合素质比较高,赢得了听课老师们一致好评。八、课堂结构和时间分配本节课结构完整,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疏密适中,讲与练以及插入教学资源的时间搭配也合理有度,学生在课堂上舒适自然又严谨认真,能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课堂气氛轻松、民主、自由。《乡愁》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诗歌。本单元目标是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这一单元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本质特点。《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这首诗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融抽象乡愁于具体意象,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语言凝练有韵律美,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本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表数量的词语也运用得很准确。本诗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有了《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两首经典诗词的铺垫,学生对赏析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诗歌鉴赏方法以及抒情写作方法的梳理与总结,抓住意象,体会原因,感悟作者的情感之美,选取意象,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炎黄子孙特有的乡愁情节,以及由乡愁引发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发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深刻的思考。现阶段暂时还没有颁布聋校高中语文课标,因所教的教材为普校义务段初中教材,所以教学中参照普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等。而《聋校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聋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要关注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聋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分析,再结合本课的内容以及聋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文的教学分为四个课时完成,第一、二课时新授,第三课时为复习总结,第四课时练习巩固。我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通读诗歌,在识记字词、了解作者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①自主学习微视频,结合背景品味诗中浓浓的乡愁。②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画插画等艺术手段丰富展示手段。第二课时即本课时,首先通过学生展示的感悟诗歌的学习成果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再引导学生品读诗歌,通过赏析诗中意象,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感悟不同阶段乡愁中包含的不同意义,体会炎黄子孙特有的乡愁情节,以及由乡愁引发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并结合学生一样远离家乡的情况,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撰写思乡小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引领学生通过赏析诗歌,感悟乡愁,总结方法,透过四节小诗,感受站在特殊时代背景之下那个思乡念亲、期盼祖国统一的余光中特有的心路历程。以情入境,情景交融处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思乡之情,还有对作者艺术审美的理解,对自我审美能力的认识和提升。这种审美能力也体现在课堂拓展环节,学生借用诗中的写作方法,分享自己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深情。现实中的家乡,生活中的乡愁,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感悟,无一不彰显学生自身对美的追求和独具个性的理解。这些在学生的分享交流中碰撞,交融,引发共鸣。第三课时对本文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复习;第四课时通过练习检测巩固所学知识。这四个课时紧扣教学大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基础知识入手,环环相扣,呈阶梯式递进,注重培养聋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聋生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知识储备。《乡愁》评测练习【基础篇】1.写汉字和注音(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墓()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3.填空。(1)《乡愁》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______和诗评家。(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_________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愿望。4.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提高篇】1、整体感知,完成表格:文中时间人生阶段诗中意象寄托感情朗读语气2、品读鉴赏,感悟乡情(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3)作者表达的情感生动感人,其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语句,请说说你的感悟。3、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我班很多的同学都来自外地,远离故乡,外出求学,离愁别绪时常萦绕心头。在你们的心中,乡愁是什么呢?请你运用本课学到的借物抒情的方法仿写诗歌。【课外阅读】阅读诗歌《新月》,完成习题。新月何其芳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1、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愁》课后反思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这首诗歌情深意切,既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有别具风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本堂课学生全体参与,个体表现突出,既体现了集体教学的成效,又有个别化辅导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落实,在圆满地达成预设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一生一案”教育理念,受到听课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一、围绕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规划,层层深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我在《乡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紧扣课程标准,以发展聋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为他们学好其他课程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导入阶段,为学生创设情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这个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学生通过解说插图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实现了个性化学习,依据文本生动形象的描述自己心中构建的分离场景,表达对乡愁情节的理解。2.研读赏析阶段,请同学们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和特殊时代背景来感悟诗情,注重启发学生体会并表达出不同时期,乡愁情节的不同含义,引导学生使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3.最后的写作环节是仿写诗歌,限定了表达形式,具体了表达内容,让学生选取最具代表的意象,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这些具体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提高了聋生的言语水平,进一步培养了他们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适时点拨,让学生关注每小节诗句的布局,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规律,并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诵读中,体会这首诗歌的结构美和韵律美。学生在赏析第二小节时,学生把船票的行程地址设计为:我的心里——你的心里,将故事场景设定为作者的妻子站在岸边翘首以待,作者站在甲板上众里寻她。创设情境,激发联想,这些合理的想象丰富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二、尊重差异,践行“一生一案”,提倡个性化解读。自主学习微课,个性化预习新课。课前让学生学习微课视频,先学后教,翻转课堂,让学生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自己创设学习情景,带着各自的问题与困惑进行课堂学习。自主选择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个别化解读课文。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听障学生擅长美术,他们用插图、思维导图等方式展示对诗歌的感悟,实现了跨学科交融,体现了个性化学习方式,展示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创设情境,选择个性化方式表达理解。我播放主持人陈铎先生朗诵《乡愁》的视频,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听力优的同学直接感受语调语速,听力弱的同学通过配加手语,用肢体语言表达理解,引领学生于朗读中体会感情,让品味赏析更加深入人心。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潜能,展示才华。三、注重朗读,配以手语,以读怡情,产生共情。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这节课我确定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是教学的重点,听障学生的读无法达到字音清楚,朗朗上口,但他们可以声情并茂,用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用富有感染力的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意象,边读边思;研读赏析,边读边讲;深入诗歌,读出愧疚之情,读出思念之情,读出遗憾之情……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朗读引导,营造出课堂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的同时,更升华了自己对主题的深层次的感悟。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有声有色,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而最后学生跟着陈铎老师的朗读,自然地走进诗歌情境,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学以致用,手写我心,从文本走向生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悟与品鉴,在学以致用阶段,我首先激发共鸣,指出我班学生都住校,远离故乡外出求学,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寻找各自最能引发乡愁的意象,仿写诗歌。学习用朴实的语言中去描绘饱含的深情、细腻的感情,表达独特的见解。通过这种抒写真情的活动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重视学生自我体验和个性化表达,真正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涌而出,学生的自信心也大大提高。五、情感升华,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在本课接近尾声的小结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畅谈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再次明确了作者的乡愁中那隽永而微妙的情愫,又通过知识迁移,分享了中国诗歌中的思乡诗,梳理总结中让学生明确乡愁是华夏儿女精神家园中一个特殊的情感符号,古往今来,因乡愁产生的强烈归属感,让炎黄子孙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无论台海局势怎样变化,都阻挡不了海峡两岸统一的步伐。这一段的情感升华,丰富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了爱国热情。六、尊重学生,多元评价,打造和谐自由的生态课堂。课堂上我重视多元评价,通过平等的师生对话,创设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表达。对听障学生独特的理解和表达给予肯定,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生长点并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学生学习的情致高昂,求知欲强,学得轻松,也学得实在,课堂气氛自由、民主、和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为己任,努力贯彻“一生一案”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构建平台,给予鼓励,发展思维,提升审美,将祖国传统文化赋予崭新生命力,让听障学生的语文课堂焕发崭新的活力。《乡愁》课标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诗歌。本单元目标是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这一单元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一、《普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析《普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其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我在《乡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紧扣课程标准,以发展听障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为他们学好其他课程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设计如下: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于学生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在本节课的始终。导入阶段,为学生创设情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这个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学生通过解说插图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实现了个性化学习,依据文本生动形象的描述自己心中构建的分离场景,表达对乡愁情节的理解。研读赏析阶段,请同学们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和特殊时代背景来感悟诗情,注重启发学生体会并表达出不同时期,乡愁的不同含义,引导学生使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最后的写作环节是仿写诗歌,限定了表达形式,具体了表达内容,让学生选取最具代表的意象,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这些具体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提高了听障学生的言语水平,进一步培养了他们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导入环节中,学生依据文本,展示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时,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虚拟出作者与亲人与祖国或痛苦分离,或期盼相见的场景。如第二小节表达“夫妻离愁”这一段,学生把船票的行程地址设计为:我的心里——你的心里,将故事场景设定为作者的妻子站在岸边翘首以待,作者站在甲板上众里寻她。创设情境,激发联想,这些合理的想象丰富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这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就是给学生留下更多发挥的空间,打破以往只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惯例,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配以插图,思维导图,制作微电影等方式进行表达,打破定式,多形式多角度的表达心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乡愁》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适时点拨,让学生关注每小节诗句的布局,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规律,并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诵读中,体会这首诗歌的结构美和韵律美。在研读赏析环节中,我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赏析乡愁,感悟乡情,透过平凡而隽永的意象,体会作者思乡念亲,期盼统一的深情。学生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共情,学生所感悟不仅仅是乡愁之美,还有对作者艺术审美的理解,对自我审美能力的认识和提升。这种审美能力也体现在课堂拓展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选取意象,表达乡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此时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感悟,无一不彰显学生自身对美的追求和独具个性的理解。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文化的传承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感悟乡愁,情感迁移产生共鸣,层层深入激发情感。在本课接近尾声的小结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畅谈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再次明确了作者的乡愁中那隽永而微妙的情愫,又通过知识迁移,分享了中国诗歌中的思乡诗,梳理总结中让学生明确乡愁是华夏儿女精神家园中一个特殊的情感符号,古往今来,因乡愁产生的强烈归属感,让炎黄子孙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无论台海局势怎样变化,都阻挡不了海峡两岸统一的步伐。这一段的情感升华,丰富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了爱国热情。通过以上的几个教学设计,全面提高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他们通过本诗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聋校语文新课标分析《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听障学生的基础与发展需要出发,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应尊重听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和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分析可见,在聋校使用普校教材,要着重从聋生的基础与发展需要出发,注重培养聋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鼓励聋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聋校的语文教师,我所面对的是一群听力障碍的学生,他们虽然身在高中,所学篇目也选自普校初中语文教材,但他们的语文基础素养、理解能力、思维习惯、甚至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健听的学生弱。在教学《乡愁》这首诗歌时,既要遵循普校高中语文课标要求,更要遵循聋校语文课标原则,探究适合听障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目前国家没有出台《聋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因而我校的高中语文教学遵循《普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聋校义务段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结合课标理念,我在教授《乡愁》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践行课标理念:1、创设“一生一案”学习目标,关注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课前将学生按均衡方式分为三组,每组都包括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搭建合作平台,由C组学生引领,B组合作辅助,帮助A组学生进步。让学生们挖掘潜能,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层面的学生,给予他们不用的学习目标。基础组(C组):能独立赏析诗歌,品味乡愁。能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探寻诗歌背后作者的心灵轨迹。自己梳理总结出本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流畅自如的表达出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形成质量较高的思乡小诗。发展组(B组):能自主查阅余光中先生生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总结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仿照本诗的句式,写出一段或几句表达乡愁的诗句。提高组(A组):能结合学过方法品读诗歌,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关键意象,品读语句,扬长避短,采用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能仿照本诗,写出一句表达乡愁的诗句。2、细化问题,理清思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在设置问题时,我会将一个抽象的问题进行细化。比如:研读赏析本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感受到的“乡愁”不尽相同,有母子离愁,夫妻相思,亡母哀愁以及期盼统一等情感,他将乡愁写的如此丰满而感人。那么其中有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呢?经过以往的训练,C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开始圈点勾画,感悟品析了。我会进一步给A、B组的同学进行提示:回答这个问题可运用哪些方法?品读诗句是需要同学们谈出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一个关键词,还是一种表达方式?将这句话放在时代的大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中去理解是不是会有更深层的体会?这样的提示可以帮助A、B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市健身房装修合同2024版
- 基于5G网络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合同(04版)
- 废铁销售合同范本大全
- 项目管理服务合同范本
- 土鸡养殖购销合同标准版
- 二零二四年度知识产权转让合同及转让费支付借条3篇
- 2024年度数字货币技术应用合同2篇
- 路基工程质量保修合同2024
- 2024电商代理销售独家合同3篇
- 2024年度版工厂租赁合同范本2篇
- 2024统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全册内容解读课件(深度)
- 第7课 实践出真知-【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金牌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第十二届广东省安全知识竞赛暨粤港澳安全知识竞赛选拔赛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
- 四川省高职单招电气技术类《电子基础》复习备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铁路道岔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数据可视化》题集
- 第22课 现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课件)-【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 第七章 人间烟火-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与提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