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数学课件:组合设计及编码_第1页
组合数学课件:组合设计及编码_第2页
组合数学课件:组合设计及编码_第3页
组合数学课件:组合设计及编码_第4页
组合数学课件:组合设计及编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合设计及编码7.1相异代表组及公共代表组

7.2均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7.3正交拉丁方

7.4Hadamard矩阵

7.5编码理论基础

7.6生成矩阵与校验矩阵

7.7一些译码法及编码法7.1相异代表组及公共代表组

定义1设M(S)=(S1,S2,…,Sm)是集合S的m个子集所成集系。(对i,j∈{1,2,…,m},i≠j,不要求Si∩Sj=¢,也不要求Si≠Sj。)又假定(a1,a2,…,am)是S中m个元素所成的m元组。若对i,j∈{1,2,…,m},i≠j

ai≠aj且ai,ai∈Si(即元素ai代表了集合Si),则称(a1,a2,…,am)是集系M(S)=(S1,S2,…,Sm)的一个相异代表组(SystemofDistinctRepresentatives,简记为SDR)。

例1设S={1,2,3,4,5},S1={2,5},S2={2,5},S3={1,2,3,4},S4={1,2,5},则4元组(2,5,3,1)是(S1,S2,S3,S4)的一个SDR。如将S4改为S4′

={2,5},则(S1,S2,S3,S4′

)不再有SDR。因为这时S1∪S2∪S4′

={2,5}是一2元集,而按定义,至少必须有3个不同的元素才能代表S1,S2,S4′

与相异代表组SDR等价的问题有如二部图中求完全匹配的问题。

由定义1及例1可知集系(S1,S2,…,Sm)有SDR的必要条件如下:设(a1,a2,…,am)是集系(S1,S2,…,Sm)的SDR。则从该集系中任取k个:于是 。即 中至少应有k个不同元素。由于k的选取范围为1,2,…,m,故这类限制条件可以有 个。条件 不但是集系(S1,S2,…,Sm)有SDR的必要条件,也是(S1,S2,…,Sm)有SDR的充分条件。而后者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1935年,P.Hall的基本定理给出了子集系存在SDR的充分必要条件。

定理1(P.Hall定理)

S的子集所成集系(S1,S2,…,Sm)有SDR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k,1≤k≤m,以及对{1,2,…,m}的任一k元子集{i1,i2,…,ik}, 。

P.Hall定理的必要性是显然的。事实上,下述定理2比定理1具有更强的结论,它同时还给出了SDR个数的一个下界,因此仅证定理2。

定理2

设集系M(S)=(S1,S2,…,Sm)满足有SDR的必要条件,并设每个集合Si至少有t个元素,则当t≤m时,集系M(S)至少有t!个SDR;当t>m时,集系M(S)至少有t!/(t-m)!个SDR。

证明对m采用归纳法。当m=1时,若t>1,则有t=t!/(t-1)!个SDR,它含有t个元素。若t=1,即有一个SDR,集系仅有S1一个集合,定理显然成立。设对m′<m定理为真。下面证明对m′=m定理也为真,分两种情况讨论。

情况1设对k∈Z+(1≤k≤m-1),及对{1,2,…,m}的任一k组合{i1,i2,…,ik}, 。这时,先在S1中取定a1,并定义Sj′=Sj\{a1}(j=2,3,…,m)。不难验证M′(S)=(S2′,S3′

,…,Sm′

仍满足有SDR的必要条件。若t≤m,则t-1≤m-1。根据归纳假设M′(S)至少有(t-1)!个SDR;如果t>m,则t-1>m-1。同样根据归纳假设:M′(S)至少有(t-1)!/(t-m)!个SDR,但M′(S)的一个SDR连同代表S1的a1可形成M(S)=(S1,S2,…,Sm)的一个SDR,在S1中任取一个ai,以上结论都成立。由于S1至少有t个元素,故得M(S)的SDR的个数的估计。

情况2

假定对k∈Z+(1≤k≤m-1),以及{1,2,…,m}的任一k组合{i1,i2,…,ik}, 。不妨设这k个集合就是前k个集合S1,S2,…,Sk,在这种情况下,有t≤k,因为对每一个i=1,2,…,k,Si是 的子集。按照归纳假设,(S1,S2,…,Sk)至少有t!个SDR。其中,令一个SDR表示为D*={a1,a2,…,ak}。对集系Sk+1,Sk+2,…,Sm,令Sk+1*=Sk+1\D*,Sk+2*=Sk+2\D*,…,S*m=Sm\D*,则集系(S*k+1,S*k+2,…,S*m)包含m-k个集合,且满足SDR存在的必要充分条件。因为假设 ,则 ,而这与假设矛盾,故由归纳假设,M*(S)至少有一个SDR,且它和D*一起组成(S1,S2,…,Sm)的一个SDR。但按归纳假设,(S1,S2,…,Sk)至少有t!个SDR,因此M(S)至少有t!个SDR。

定义2设π={A1,A2,…,Am}及π′={B1,B2,…,Bm}是集合S的两个具有m个类的划分。令E

S∧|E|=m。若对i∈{1,2,…,m},E∩Ai≠¢∧E∩Bi≠¢,则E∩Ai,E∩Bi都是单元素集,称E为划分π及π′的(相异)公共代表组(SystemofCommonRepresentatives,简记为SCR)。易知划分π及π′有SCR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π及π′中m个元素的重新编号,使在新编号下

定理3

划分π及π′有SCR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k∈Z+,1≤k≤m,以及对{1,2,…,m}的任一k组合{i1,i2,…,ik},至多包含π′中的k个元素。换言之,π中的k个子集的并,不能包含π′中多于k个子集的并。

证明

(1)利用反证法证明必要性。若π及π′存在SCR,记为E={a1,a2,…,am},并把划分π及π′中的元素重新编号,使ai∈Ai∧ai∈Bi,i=1,2,…,m假设 ,则{ai1,ai2,…,aik,aik+1}∪,即t,1≤t≤k使aik+1∈Ait,这导致aik+1∈Ait∧aik+1∈Aik+1,与π为划分的假设不符。(2)再证充分性。令π={A1,A2,…,Am},对所有Aj构造π的子集Si:Si={Aj|Aj∩Bi≠¢},i=1,2,…,m则子集系(S1,S2,…,Sm)满足有SDR的必要条件。如若不然,不妨设只含有π的k个元素:Ai1,Ai2,…,Aik,但由Si的构造知 已包含了π′中的k+1个元素:B1,B2,…,Bk+1,这与定理的假设矛盾。

由Hall定理,S1,S2,…,Sm一定有一个SDR,设为(Sj1,Sj2,…,Sjm)。将划分π={A1,A2,…,Am}的元素重新编号,使这个SDR在新的编号下成为D={A1,A2,…,Am},即在新的标号下,Ai∩Bi≠¢。充分性得证。注意到定理中的π及π′是对称的,即当π中的任何k项并至多包含π′中k个子集时,则π′中任何k项并也至多包含π中k个子集。

定理4设π={A1,A2,…,Am}及π′={B1,B2,…,Bm}为r×m元集S的两个m类划分。若对i∈Z+,1≤i≤m,|Ai|=|Bi|=r,则二划分π及π′有SCR。

证明这是定理3的特殊情况,因π及π′的元素都是S的r元子集,所以对{1,2,…,m}中的任意k组合i1,i2,…,ik,并集至多包含π′中的k个元素。从而划分π与π′一定有SCR。

定理5设G为有限群,H为G的子群,又设G=Hx1∪Hx2∪…∪Hxm,G=y1H∪y2H∪…∪ymH分别是G对H的右陪集及左陪集分解,则G中必有m个元素z1,z2,…,zm,使G=Hz1∪Hz2∪…∪Hzm=z1H∪z2H∪…∪zmH

定义3(拉丁方)

一个m×n的拉丁长方定义为m×n矩阵M=(mij),其中mij满足:(1)1≤mij≤n;

(2)j≠k

mij≠mik∧i≠k

mij≠mkj。若m=n,则拉丁长方称为拉丁方。

定理6n个整数1,2,…,n上的任一m×n拉丁长方,必可扩充为一n阶拉丁方。

证明证明思路是每次必可扩展一行使m×n拉丁长方成一(m+1)×n拉丁长方。反复操作,即可求得n阶拉丁方。

设S={1,2,…,n},记Sj为M中第j列元素所成之集,则|S∩Sj|=m。令Sj′=S\Sj,则|Sj′|=|S\Sj|=n-m(j=1,2,…,m)。断言M(S)=(S1′,S2′,…,Sn′)必满足有SDR的必要条件。如若不然,不妨设 ,则一方面这k′个元素在S1′,S2′,…,Sk′中应该总共出现(n-m)k次;另一方面,这k′个元素在S1′,S2′,…,Sk′中又至多出现(n-m)k′次,引起矛盾。所以M(S)一定有SDR。若记M(S)的一个SDR为D=(i1,i2,…,in),则可将D作为第m+1行元素添加到原先给定的m×n拉丁长方上,得一(m+1)×n拉丁长方。这个过程可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扩充成n阶拉丁方。

定理7至少存在n!(n-1)!…(n-m+1)!个m×n拉丁长方,从而至少存在n!(n-1)!…1!个n阶拉丁方。

证明显见有n!个1×n拉丁长方。又由定理6,每个1×n拉丁长方至少可以扩充为(n-1)!个2×n拉丁长方。因而至少有n!(n-1)!个2×n拉丁长方。如是而下,即证定理。

定理8设G(X,Y,Γ)为二部图,其中点集X,Y及函数Γ表示为X={x1,x2,…,xm},Y={y1,y2,…,yn}

Γ(xi)=Yi

Y(i=1,2,…,m),则G(X,Y,Γ)有完全匹配M(|M|=|X|=m)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 X′X,恒有关系式:|Γ(X′)|≥|X′|

定义4

设S={1,2,…,n},S1,S2,…,Sm是S的m个子集。构造一m×n的(0,1)矩阵A=(aij),i=1,2,…,m,j=1,2,…,n,其中称矩阵A为n元集S关于它的m个子集S1,S2,…,Sm的关联矩阵。例如S={1,2,3,4,5},S1={2,5},S2={2,5},S3={1,2,3,4},S4={1,4,5}则按定义可求得(0,1)-矩阵A:

A的第i行中的1指出属于Si的元素,A的第j列的1指出包含元素j的子集。因此A是对S的子集S1,S2,…,Sm的一个全面刻画。反之,若给定一个m×n的(0,1)-矩阵A,及任一n元集S,则一定可反写出S的m个子集S1,S2,…,Sm

,使A是S的元素关于这些子集的一个关联矩阵。不用0,1于矩阵A

,而采用-1,1或x,y表示A中元素,也能反映相同的问题。事实上,取(0,1)-矩阵的好处之一是对元素运算方便,二是能够反映若干组合学性质。

定义5在(0,1)矩阵A中,若将行和列统称为线(或条),则将两两不在同一线上的1的最大个数称为“项秩”,记为P(A)。覆盖所有1的最小线数称为线秩,记为λ(A)。对于上例中的(0,1)-矩阵A,其项秩P(A)=4,其线秩λ(A)=4。

定理9(Koning定理)设A是(0,1)-矩阵,则P(A)=λ(A)。

证明先证P(A)≤λ(A)。若P(A)=λ(A),则A中1的个数大于覆盖1的线数,故必有一条线,其中1的个数大于1。这与P(A)为不在同一线上1的个数的定义相矛盾。再证P(A)=λ(A)。由于P(A)和λ(A)在交换A的行(或列)时保持不变。故可将覆盖1的r行和t列调换到前r行和前t列,这时A变换为分块形式,即其中A1为r×t矩阵。

只证A2的项秩λ(A2)=r。为此可将A2看作n-t个元素:{t+1,t+2,…,n}的子集(Y1,Y2,…,Yr)的(0,1)-矩阵。(Y1,Y2,…,Yr)一定满足有SDR的必要条件。若不然,假设对其某k个子集 有 ,假定这h个元素所在的列是j1,j2,…,jk。这时可用A的j1列,j2列,…,jh列代替h个元素所在的行,仍能覆盖住A的全部1,但这样做因h<k说明要不了r+t条线即能实现这种覆盖。这与λ(A)的最小性定义矛盾。故知(Y1,Y2,…,Yr)必存在SDR,即A2中必有r个1,且两两不在同一线上。结论是A2的项秩λ(A2)=r。同理可证,A3的项秩λ(A3)=t。从而,λ(A)=λ(A2)+λ(A3)=r+t。但明显可见前r行及前t列已能覆盖A中的全部1,而P(A)仅是不在同一线上的1的最大个数,故P(A)≤λ(A)。最后有等式P(A)=λ(A)。7.2均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定义1

设X={x1,x2,…,xv}为一v元集,B1,B2,…,Bb是X的b个不同的k元子集。若这些子集满足条件:(1)对x∈X,x恰好出现在B1,B2,…,Bb的r个中;(2)X的每个2元子集都恰好包含在子集组B1,B2,…,Bb的λ个中;(3)0<λ,k<v-1,

则称B1,B2,…,Bb为一均衡不完全区组设计(BalancedIncompleteBlockDesign,简记为BIBD)或根据其5个基本参数b,v,r,k和λ,称其为(b,v,r,k,λ)-设计。

区组(blocks)是统计学中对集合组的称谓。其中,不完全是指k<v-1。均衡体现在定义1中的(1)及(2)。这种设计被称为(b,v,r,k,λ)-组态,组态中的5个参数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由如下定理中的等式联系。

定理1(b,v,r,k,λ)-设计必须满足bk=vr,r(k-1)=λ(v-1)。

证明由定义1的(1)知,X的v个变量的每个都恰好出现在子集B1,B2,…,Bb的r个中,故所有元素在子集组中共出现rv次;又每个子集都是X的k元子集,故b个子集使X中所有的元素共出现kb次,从而rv=kb。对等式r(k-1)=λ(v-1),考察X中含有元素x的2元子集,不妨设x=x1,对v-1个含x1的2元子集(x1,x2),(x1,x3),…,(x1,xv)

由定义1的(2),每个2元子集都恰包含在b个子集的λ个中,故(x1,x2),(x1,x3),…,(x1,xv)共被包含了λ(v-1)次。又由定义1的(1),x1恰好出现在b个子集组中的r个中,对这r个包含x1的子集,显见X\{x1}中的元素共出现k-1次,故知子集组B1,B2,…,Bb共将含x1的所有v-1个2元子集组包含了r(k-1)次。从而r(k-1)=λ(v-1)。

定义2设X,Bi(i=1,2,…,b)如定义1,则X的关于Bi的关联矩阵称为(b,v,r,k,λ)-组态的关联矩阵或区组矩阵。定理2对于(b,v,r,k,λ)-矩阵A有其中J为元素全1的v阶方阵,J′为元素全1的b×v矩阵,I是v阶单位阵。

证明由每个Bi(i=1,2,…,b)都是X的k元子集知,Ab×v=(aij)每行恰好有k个1,故AJ中每行中的元素为k,又Ab×vJv×v乘积为一b×v矩阵,提出因子k即得kJ′(其中J′为b×v矩阵)。

令 ,则显见B为一v阶方阵。B的对角元bii为A中第i个列向量与自身的内积。由定义1的(1)知A的每个列恰有r个1,其余为0,故bii=r,i=1,2,…,v。又B的非对角元bij(i≠j)为A中第i列与第j列元素所成二不同向量的内积。由定义1的(2)知任二不同元素xi,xj同时在子集组的λ个中出现,因此A的任二列不同向量恰好有λ个对应分量同时为1(其余对应分量至少有一位是0)。故A中任意二不同列向量的内积均为λ,即B中非对角元bij=λ(i≠j)。从而有其中,I为v阶单位阵,J为v阶全1阵。

定理3(b,v,r,k,λ)-组态一定有b≥v。

证明设A是(b,v,r,k,λ)-组态的关联矩阵。假设b<v,可添加v-b行0到A上,得到一v阶(0,1)方阵A*。易知A*仍满足A*TA*=(r-λ)I+λJ

这时,一方面因A*有一行全为0,所以det(A*

A*)=det(A*T)det(A*)=0另一方面,因(r-λ)I+λJ的原对角元全为r,其余元素全为λ,有det((r-λ)I+λJ)=(r+(r-1)λ)(r-λ)v-1≠0矛盾。所以b<v不可能,即一定有b≥v。

定义3(对称BIBD)在(b,v,r,k,λ)-组态中,当b=v时,称这一组态是对称的。因bk=vr,且b=v,又有k=r,(b,v,r,k,λ)-组态成为(b=v,v,r=k,λ)-组态,这时,常将其简记为(v,k,λ)-组态,称之为对称的BIBD。关于对称的BIBD,也可化简定义1。

定义4设X={x1,x2,…,xv}为一v元集,B1,B2,…,Bv为X的v个k元子集。若满足(1)对

i,j∈{1,2,…,v},i≠j时,|Bi∩Bj|=λ;(2)整数v,k,λ满足0<λ<k<v-1,则称B1,B2,…,Bv为一(v,k,λ)-组态。

定理4对称的BIBD的关联矩阵A是正规的,从而有AAT=ATA=B。

证明设A为(v,k,λ)-组态的关联矩阵,则由定理3,有det(ATA)=det(AT)det(A)=(k+(r-1)λ)(k-1)v-1≠0

因此,det(A)≠0,A非奇且A-1存在。AAT=(AAT)(AA-1)=A(ATA)A-1=A((k-λ)I+λJ)A-1

=(k-λ)AA-1+λAJA-1=(k-λ)I+λAJA-1

由于k=r,矩阵A的每行每列都有k个是1,故AJ=JA=kJ

且AJA-1=(JA)A-1=J(AA-1)=J

从而AAT=(k-λ)I+λ(AJA-1)=(k-λ)I+λJ

其中,I为v阶单位阵,J是元素全为1的v阶方阵。这就证明了任意对称BIBD的关联矩阵是正规的。任意二子集恰有λ个共同元素。

又由定理2知,ATA=(k-λ)I+λJ。故AAT=ATA,即A为一正规方阵。

推论对称BIBD的任意二子集恰有λ个共同元素。

证明只需证相应阵A中任二不同行恰有λ个1。由定理4知,AAT的非对角元为λ,故可得证。

定理5设B1,B2,…,Bv是关于集合X={x1,x2,…,xv}的对称BIBD,A为其关联矩阵,则对其中任一Bi,1≤i≤v,v-1个集合组B1\Bi,B2\Bi,…,Bi-1\Bi,Bi+1\Bi,…,Bv\Bi

形成关于集合X\Bi的BIBD。

证明注意到|B1|=|B2|=…=|Bv|=k,|Bi∩Bj|=λ,|X\Bi|=v-k,集合组B1\Bi,B2\Bi,…,Bi-1

Bi,Bi+1\Bi,…,Bv\Bi

中的每一个都是X\Bi的子集;集合X\Bi的任一元素x仍包含在v-1个集合的k个中。由定理1,B1\Bi,B2\Bi,…,Bi-1\Bi,Bi+1\Bi,…,Bv\Bi均只有k-λ个元素。从而,该集合组构成一关于X\Bi的(v-1,v-k,k,k-λ,λ)-BIBD。定理的证明采用构造法,相对于关联矩阵,应删除第i行,并删除第i行元素为1的列。

定理6若B1,B2,…,Bv是关于X={x1,x2,…,xv}的对称BIBD。即为一(v,k,λ)-组态,A为其关联矩阵。则对Bi∈{B1,B2,…,Bv},v-1个子集Bj∩Bi,j≠i,1≤j≤v构成关于集合Bi的BIBD。

证明注意到|B1|=|B2|=…=|Bv|=k,|Bj∩Bi|=λ,j≠i,1≤j≤v,而Bj∩Bi

Bj,Bj中的元素仅包含在k-1个Bj∩Bi(j≠i)中,Bj中任意一对元素恰在λ-1个Bj∩Bi(j≠i)中同时出现。又B1∩Bi,B2∩Bi,…,Bi-1∩Bi,Bi+1∩Bi,…,Bv∩Bi都含有λ个元素。故这v-1个集合构成Bi的((v-1),k,(k-1),λ,(λ-1))-BIBD。例设有一(15,15,7,7,3)-BIBD的关联矩阵A如下:则关于X\B1的(14,8,7,4,3)-BIBD对应的关联矩阵为A1,而关于B1∩Bi(2≤i≤15)的(14,7,6,3,2)-BIBD对应的关联矩阵为A2:7.3正交拉丁方

一个n阶拉丁方阵,是基于n元集X的n个元素构成的一个n×n阵列,使得每行每列都是X中元素的一个置换。显见,拉丁方阵的任一行或任一列都不会出现两个相同的元素。分别基于{1,2}、{1,2,3}、{1,2,3,4}的拉丁方阵如下:

定义1

设矩阵A=(aij),B=(bij)为定义在集合S={1,2,…,n}上的两个拉丁方(n≥3)。若存在n2个序偶(aij,bij)(i,j=1,2,…,n)使成n阶方阵((aij,bij)),且其中元素两两互不相同,则称拉丁方A与B正交,或称A与B是互相正交的拉丁方。

正交拉丁方源于Euler的36名军官问题,该问题简述如下:

来自6个团队且分属6种军衔的6名军官,每个团队6名,每种军衔6名,问可否把这36名军官排成6行6列方阵,使得每行每列的6名军官既有不同军衔,又来自不同团队?若用1,2,3,4,5,6对军衔和军官编号,则每位军官可用二元组表示,其中,第一分量表示军衔,第二分量表示团队。则Euler问题归结为能否构做一6阶方阵,其中的序偶元素两两互不相同。1782年,Euler猜想不存在一对为n≡2(mod4)的正交拉丁方。1900年左右,Tarry通过系统的枚举,证实了对n=6,Euler猜想是正确的。但直到1960年左右,Bose等人的研究却证实了对n>6∧n≡2(

mod4)必存在一对n阶的正交拉丁方。例1

n=3时,2个3阶拉丁方A,B给定如下:则因3阶方阵中元素两两互不相同,故拉丁方A与B正交。n=4时,共有3个4阶拉丁方阵,它们彼此都是正交的拉丁方阵,即稍作分析和尝试,可以判定不存在一对2×2的正交拉丁方阵。

定理1设A=(aij),B=(bij)(i,j=1,2,…,n)为两个n阶正交拉丁方。若对A中元素施以任一置换 ,得方阵A′=(aij′),则A′与B仍保持正交。

证明采用反证法。若因施置换P于A所得A′与B不正交,即n阶方阵((aij′,bij))中有一元素至少重复出现了两次,设其为(h′,b)。现对A′施以置换P的逆置换,使A′再恢复到A,这时h′恢复到A中的h,则显见(h,b)在n阶方阵((aij,bij))中至少重复出现过两次,这与A,B互相正交的假设不符,故A′与B仍正交。亦即置换不破坏拉丁方的正交性。

定义2设A1,A2,…,At是一组n阶拉丁方,n≥3,t≥2。若对i,j∈{1,2,…,t},i≠j

Ai与Aj正交,则称A1,A2,…,At互相正交,并称它们为正交(拉丁方)组。

定理2互相正交的n阶拉丁方阵的个数不超过n-1个。即设A1,A2,…,At是t个n阶(n≥3)拉丁方的正交组,则t≤n-1。

证明由定理1,因对拉丁方Ak(1≤k≤t)施以置换 得Ak′,Ak′仍与其它拉丁方互相正交。故可对所有拉丁方施以适当置换,使元素序列1,2,…,n都排在第一行。显见这组拉丁方的正交性并不受破坏,且两两构成的正交的第一行都是序列(1,1),(2,2),…,(n,n)。现在考虑这t个拉丁方在(2,1)上的元素。由正交性知,这t个元素互不相同(若相同,则所成序偶必与第一行某序偶重复),且都不等于1(因1已在(1,1)位置出现了)。从而只能分别取2,3,…,n中的一个数,故t≤n-1。

第一行(或第一列)元素是1,2,…,n形式的n阶拉丁方L,常称为行标准形(或列标准形)。定理2中,当t=n-1时,称这个正交组是完备的。

定义3

设|F|≥2,(F,+,·)称为域,如果(F,+)成Abel群,且(F\{0},·)也构成Abel群(0为“+”运算的幺元,也即“·”运算的零元),同时“·”对“+”有分配律。若F元素有限,则称其为有限域。

例2(Z,+,·),(R,+,·),(C,+,·)分别是整数、实数及复数的全体关于普通的加法“+”及乘法“·”运算所成的无限域。

例3

设p为素数,则F={0,1,2,…,p-1}在模p意义下,关于加法“+”,乘法“·”构成域。(F,+)为Abel群,显然。关于(F\{0},·),显见1为幺元,又因p为素数,故对a∈F\{0},(a,p)=1。因此,b,s∈Z,使ab+ps=1,即ab≡1(modp),亦即b为a的逆元。“·”对“+”的分配律是已知的,故(F,+,·)为域。若p不为素数,不难验证F={0,1,2,…,p-1}关于+,·不能构成域。

事实上,设p=a·b,则因a≠0∧b≠0但a·b≡0(modp),这说明F关于“·”含有0因子。故F不构成域。特别地,当p为素数时,记(F,+,0)为GF(p),视其为Galois域的特殊情形。其中GF(p)的元素取modp的剩余组{0,1,2,…,p-1}。设p为素数,系数取自GF(p)的多项式集合用GF(p,x)表示(其中多项式的形式为 。对p(x),q(x)∈GF(p,x),当p(x)次数高于q(x)的次数时,如果s(x),t(x)∈GF(p,x),使得p(x)=s(x)q(x)+r(x),其中r(x)的次数小于q(x)的次数,称r(x)为q(x)除p(x)的余式。

如果p(x)不能表示为GF(p,x)中两个次数更低的多项式s(x),q(x)之积,则称p(x)在GF(p,x)上是不可化约的。若对p(x),s(x),q(x)∈GF(p,x),有等式p(x)=s(x),q(x)成立,则称s(x),q(x)是多项式p(x)的因式。若(p(x),q(x))=1,即p(x),q(x)不存在除1以外的公因式,则必a(x),b(x)∈GF(p,x)使得a(x)p(x)+b(x)q(x)=1。

定义4设m(x)是系数取自GF(p)的,在GF(p,x)不可化约的α次(α∈Z+)多项式,则GF(p,x)的modm(x)意义下分成若干个同余类。将这些同余类所成的集合记为GF(p,m(x)),则在通常意义的多项式“+”和“·”运算下(必须注意对同次幂系数相加要modp),(GF(p,m(x)),+,·)构成有限域,因|GF(p,m(x))|=pα,故常用GF(pα)表示,并称GF(pα)所成域为Galois域。

例4令F=GF(2)={0,1},系数取自GF(2)的m(x)=x3+x+1在GF(2,x)上是不可化约的。GF(2,x)关于modm(x)的同余类为GF(2,m(x))={0,1,x,1+x,x2,1+x2,x+x2,1+x+x2}=GF(23)则(GF(23),+,·)构成域。首先注意封闭性不难验证,例如:(x+x2)+(1+x+x2)=1+(1+1)x+(1+1)x2=1+0·x+0x2

=1∈GF(23)结合律,交换律由多项式加法运算可得。又0为“+”的幺元,每个元素是其自身的逆元。即(GF(23),+)为Abel群。对(GF(23)\{0},·)可构造运算表,并表明其为Abel群的过程读者不难给出。又由多项式运算可知,多项式乘法“·”对加法“+”具有分配律,从而GF(23)为域。

定理3设n=pα,其中p为素数,α∈Z+,则当n≥3时,一定存在n-1个n阶拉丁方所成的完备正交组。

证明设a0=0,a1=1,a2,a3,…,an-1为Galois域GF(pα)的不同元素。定义n-1个n阶方阵:其中,令 ,式中的“+”,“·”为GF(pα)中的modp加与modp乘。

先证e,e∈{1,2,…,n-1},Ae都是拉丁方。如果Ae在第i行上有两个元素相同,即有j和j′使aeai+aj=aeai+aj′,因此,aj=aj′,因最初就选取了GF(pα)中的n个不同元素,故只能是j=j′。同理可证第j列中元素也必不相同。故Ae都是拉丁方(e=1,2,…,n-1)。再证对e,f∈{1,2,…,n-1},e≠f,Ae与Af正交。设对j≠j′有 ,则同时有aeai+aj=aeai′+aj′afai+aj=afai′+aj′

二式相加得ai(ae+af)=ai′(ae+af)

由于ae≠af知二者不同时为0,即ae+af≠0,因此ai=ai′,代入aeai+aj=aeai′+aj′中又得aj=aj′,即i=i′且j=j′,从而Ae与Af正交。由e,f的任意性知n-1个拉丁方构成完备正交组。

定理4设A1,A2,…,At为t个n阶的正交拉丁方组,B1,B2,…,Bt为t个n′阶的正交拉丁方组,则用这两个正交拉丁方可构造出t个nn′阶的正交拉丁方组。

证明构造拉丁方组C1,C2,…,Ct,使其两两正交。令 为Ak的元素,i,j=1,2,…,n,k=1,2,…,t。其中每个元素又可展为一n′×n′方阵,故 为t个nn′阶方阵,其中,为Bk的元素,r,s=1,2,…,n′;i,j=1,2,…,n,k=1,2,…,t。

对上述构造过程先证C1,C2,…,Ct均为拉丁方。根据Ck的构造过程知,Ck的(x,y)处的元素不是第一个分量不同,就是第二个分量不同,因此,每行每列的元素都不相同,且都是其它行或列的置换,这表明对每个k(k=1,2,…,t),Ck都是拉丁方。下面证明对e,f,e,f∈{1,2,…,t},e≠f,Ce与Cf正交,采用反证法。如果Ce

,Cf不正交,则必存在i,j,p,q,i′,j′,p′,q′使即这导致

但由Ae,Af互为正交拉丁方知,不同位置的二元素不得相同,于是有即二者至少必居其一。故(7.3.1)式中只能是i=i′∧j=j′同理可得p=p′∧q=q′

例5令正交拉丁方组A1,A2(3阶)及B1,B2(4阶)如下所示:构造一12阶正交拉丁方组C1,C2。首先由定理4的构造法有其中C1中元素(3,B1)与C2中元素(3,B2)分别展为

其余序偶展开类似。若分别对12个序偶标以1到12的标号,即可得两个12×12拉丁方。

定理5若z是GF(p,m(x))的非零元素,则zpα-1

=1。

证明设GF(p,m(x))的互不相同的非零元素所成之集为T={z1,z2,…,zpα-1},任取z∈T,注意到1为乘法群(T,·)的幺元,及|T|=pα-1,可得zpα-1=1。

定理6若GF(p,m(x))={0,x1=1,x2,…,

xpα-1},则z∈GF(p,m(x)),使zpα-z=z(z-z1)(z-z2)…(z-zpα-1)

证明由定理5,等式左端为zpα-z=z·(zpα-1-1)=z·(zpα-1+(-1))=z·(1+(-1))=z·0=0其中,-1为1的加法逆元,又0为乘法“·”的零元。此时,若z=0,则定理显然已真;若z≠0,则z必为z1,z2,…,zpα-1

中的一员,即k∈{1,2,…,pα-1},使z=zk,这时等式右端因有z-zk=zk-zk=zk+(-zk)=0,表明定理为真。7.4Hadamard矩阵

定义1一个n阶方阵Hn=(hij),若满足(1)hij=1或hij=-1,i,j=1,2,…,n;

(2)HnHTn=nI,其中I为n阶单位阵,则称Hn为一Hadamard矩阵。注意到用-1乘Hadamard矩阵的某一行或某一列,仍为Hadamard矩阵,因此总可以用此法使任一Hadamard矩阵的第一行及第一列变为+1。

若一个Hadamard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全是+1,则称Hadamard矩阵是规范的。

1阶、2阶的规范Hadamard矩阵如下所示:

由定义1易知det(H)的绝对值是 从而,即Hn是正规矩阵。

定理1对n>2,若Hn是Hadamard矩阵,则n≡0(mod4)。

证明设Hn=(hij)n×n,由定义1,HnHT=nI知取1≤α<β<γ≤n,则

由于Hn中元素非+1即-1, 中hαk+hβk与hαk+hγk取值只能是0,+2,-2,其乘积也只取0,4,-4,故总和为4的倍数,即n≡0(mod4)。一种猜想是n>2,n≡0(mod4)是Hadamard矩阵存在的充分条件,但尚未证明。

定义2设A=(aij),B=(bij)分别是m阶和n阶方阵,定义mn阶方阵A×A′=(aij

A′)

,i,j=1,2,…,m。为A与B的直积。

定理2设Hm和Hn′为m阶和n阶Hadamard矩阵,则Hm×Hn′为一mn阶的Hadamard矩阵。

证明其中,Im,In,Im×n分别为m阶,n阶及m×n单位阵。推论若Hn是Hadamard矩阵,则也是Hadamard矩阵。

定理3

一个阶数n=4t≥8的规范化Hadamard矩阵Hn等价于一个参数为v=4t-1,k=2t-1,λ=t-1的(v,k,λ)-组态。

证明设Hn为一规范化Hadamard矩阵,n=4t≥8,删除Hn的第一行及第一列,并将剩下的元素为-1者全改为0。这时得一4t-1阶(0,1)阵A。不难依Hn的规范化验证A(A中每行有2t-1个1,2t个0,每行与自身的内积为2t-1,不同行内积为t-1)满足方程AAT=tI+(t-1)J

其中I为4t-1阶单位阵,J为元素全1的4t-1阶方阵。从而A是一个参数为v=4t-1,k=2t-1,λ=t-1的(v,k,λ)-组态的关联矩阵。

以上证明是可逆的,即可由一参数为v=4t-1,k=2t-1,λ=t-1的(v,k,λ)-组态的关联矩阵A出发构造一个n=4t≥8阶的规范化Hadamard矩阵。这种组态及其补(4t-1,2t,t)常称为Hadamard组态。

定理4设p为常数,p+1≡0(mod4),GF(p)为Galois域,若

g∈GF(p)使GF(p)\{0}={g1,g2,g3,…,gp-1≡1},则αp-1/2≡-1(modp)。

证明令GF(p)={0,1,2,…,p-1},GF(p)\{0}={g1,g2,g3,…,gp-1≡1}。因g是乘法“·”的生成元,|GF(p)\{0}|=p-1,则gp-1≡1(modp),于是(g(p-1)/2+1)(g(p-1)/2-1)≡0(modp)此时若g(p-1)/2-1≡0(modp),有g(p-1)/2≡1(modp),知g不是GF(p)\{0}的乘法“·”的生成元。故只能是g(p-1)/2+1≡0(modp),即g(p-1)/2≡-1(modp)。

例GF(19)={0,1,2,…,18},有g=2∈GF(19),在mod19意义下,有21=2,22=4,23=8,24=16,25=13,26=7,27=1428=9,29=18,210=17,211=15,212=11,213=3,214=6,

215=12,216=5,217=10,218=17.5编码理论基础

大到借助卫星的信息传输,小到在计算机内部的数据交流,数字通信的目的就是要将信息正确、高效地由发送端(信源)经过传输信道传输给接收端(信宿)。由二进制数字序列表示的信息,因传输信道所受的各种噪声干扰,常会产生失真或误码现象,即传输过程可能把“0”误传为“1”,或把“1”误传为“0”。编码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若干编码技术,提供具有检错、纠错能力且高效的编码,从理论和软件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提高信道的抗干扰能力,对一个表示信息的定长数字信号序列b,在传输之前,先人为地按一定规则加进一些冗余数字序列,以构成一个码字c,这一过程称为编码;c经信道传输后被记为r(r可能仍为c,也可能有误差);对r经过一定审查,并设法将其恢复为c,经c反解出原先发送的信息b(这一过程称译码),再送给接收端。(编码,译码技术统归编码理论研究内容。)编码—传输—译码过程参见图7.5.1。图7.5.1编码—传输—译码过程示意图

定义1

设Bm,Bn分别为m位及n位(n>m)的二进制序列集合,则编码(Encoding)过程可定义为Bm到Bn的特殊映射(要求单射)。记为E:Bm→Bn,称为Bm到Bn的编码函数。对b∈Bm

,称b=b1,b2,…,bm为信息,若E(b)=c,称c=c1c2…cmcm+1…cn为码字(或码矢量),ci(i=1~n)为码元,n为码长,c中的前m位ci=bi为信息位。由冗余符号cm+1cm+2…cn对传输误差提供一种检错纠错方法。这n-m个码元称为校验元或监督元,每个码字的n-m个校验元仅与码字c有关而与别的码字无关。

定义2对应于定义1给出的编码函数E,译码D(Decoding)过程是指从Bn到Bm的特殊映射。记为D:Bn→Bm,称为Bn到Bm的(与E关联的)译码函数。设c=c1c2…cn为码字,经传输后为r,r=r1r2…rn,则r=c

e=(c1+e1,c2+e2,…,cn+en)其中,e为传输误差:“+”为按位加(丢弃进位值)或模2加。即0+0=1+1=0,1+0=0+1=1,运算符“”为二操作对象须按分量进行“+”运算的总体表示。在按位(或模2)加运算下,若r=c

e,则c=r

e,e=r

c。

定义3设a,b为码字,则a中非零码元的个数称为a的权(weight),记为|a|。a

b的权|a

b|称为码字a与b的距离(distance),记为d(a,b)。

例1|1011|=3,|1101|=3,|0000|=0,|0001|=1

d(1101,1011)=|1101

1011|=|0110|=2

d(1101,1101)=|1101

1101|=|0000|=0

定理1(距离函数的性质)设x,y,z为码字,则(1)d(x,y)=d(y,x);;(2)d(x,y)≥0;

(3)d(x,y)=0

iff

x=y;

(4)d(x,y)≤d(x,y)+d(y,z)。

证明(1),(2),(3)较明显,只证(4)。对任意码字a,c,

由于a,c无论在哪一位不同必有一方在该位码元为1。所以|a

c|≤|a|+|c|

又对任一码字b,b

b=0,于是

定义4

设用编码函数E:Bm→Bn产生的一组码字X={x1,x2,…,xk},称编码函数E的最小距离dmin(E)是指所有二不同码字距离的最小者。即dmin(E)=min{d(xi,xj)|xi,xj∈X,xi≠xj}编码函数的最短距离也称编码字组的最短距离。

例2考察E:B2→B5,有E(00)=00000,E(10)=10101,E(01)=01110,E(11)=11111通过计算所有3+2+1=6对不同编码字的距离,并选取最小值知E的最短距离为2。

例3(奇偶校验码)如下定义的编码函数E:Bm→Bm+1称为奇偶校验码(实为其中的偶校验):设b=b1b2…bm∈Bm,则E(b)=b1b2…bmbm+1,其中若|b|为偶数若|b|为奇数显见bm+1为0当且仅当b中非零码元的个数为偶数。这种编码函数将使每个码字E(b)的权为偶数。码字传输过程仅出现一位错,将使传输结果的权值为奇数,且由此可被检出。以同样的方法,显见任意奇数个数位出错均可被检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编码函数E对偶数个差错却无法判定。尽管有这种局限性,奇偶校验码还是被广泛使用。此外,若令上述定义中若|b|为奇数若|b|为偶数

奇偶校验码也可设为奇校验。相应地,与E:Bm→Bm+1关联的译码函数D:Bm+1→Bm可定义为:若c=c1c2…cm+1∈Bm+1,则D(c)=c1c2…cm。注意到若b=b1b2…bm∈Bm,则(D°E)(b)=D(E(b))=D(c)=b

由此D°E=1Bm。例如,对m=4,有D(10010)=1001,D(11001)=1100。

例4考虑如下定义的编码函数E:Bm→B3m,设b=b1b2…bm∈Bm,则E(b)=b1b2…bmb1b2…bm

b1b2…bm∈B3m

即函数E仅使Bm中的每个元素重复三次以产生一个码字。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令m=3,则E(000)=000000000,E(001)=001001001

E(010)=010010010,E(011)=011011011

E(100)=100100100,E(101)=101101101

E(110)=110110110,E(111)=111111111

设若b=011,则E(b)=011011011,假定传输信道在码字E(b)的第4位出错,且传输结果为011111011,因其不符合编码函数对每个信息重复三次构成码字的规则,故知其不是码字。由此,可检验出这个差错。不难看出,任何1个或2个差错均能被检出。与E:Bm→B3m相关联的译码函数D:B3m→Bm可定义为:对c=c1c2…cmcm+1…c2mc2m+1…c3m∈B3m,,有D(c)=x1x2…xm。其中,若xi,xi+m,xi+2m至少有2个为1若xi,xi+m,xi+2m至少有2个为0,i=1,2,…,m。

亦即译码函数D要检查传输结果中的三个区段每组的第i位。当译第i位码时,三个区段中的相应位至少有2个相同。例如,令m=3,则E(100)=100100100,E(011)=011011011,E(001)=001001001。现设b=011,而E(b)的传输结果为011111011,即在第二区段的第一位出错。但因第一区段和第三区段的第一位均为1,故D(E(b))=D(011111011)=011。

定理2

设E:Bm→Bn为一编码函数,则E能检出k个或更少个错,当且仅当E的最小距离为k+1。

证明先证充分性。假定任意两个不同码字之间的距离至少为k+1。令信息b∈Bm,令c=E(b)∈bn为b对应的码字,且c传输为r。若r≠c但r仍是一码字,则d(c,r)≥k+1。这表明c在传输过程中产生了k+1个或更多个差错。因此,若c在传输中产生了k个或更少的差错而传输结果为r,则r必不是码字。这意味着E可检出k个或更少的差错。

再证必要性。设E能检出k个或更少差错,且E的最小距离dmin(E)≤k。并设码字c,x的距离d(c,x)满足d(c,x)=dmin(E)。若r=x,亦即若c被误传输为x,则传输过程出现了dmin(E)≤(k)个差错,却因r=x是一码字而不认为出错。故E检不出k个或更少差错。例5

考察如下定义的编码函数E:B3→B8,有E(000)=00000000

E(001)=10111000

E(010)=00101101

E(011)=1001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