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茶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_第1页
袁红茶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_第2页
袁红茶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_第3页
袁红茶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_第4页
袁红茶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袁红茶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a)的范畴。这是一种慢性疾病,由情绪疾病或胃肠道内的物质反流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RE可表现为多种食管刺激症状及食管外症候群,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尚没有治愈RE的有效方法,现代医学对RE的长期管理以抑酸、促胃肠动力等药物治疗为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流问题,有复发率高、副作用大及医疗费贵等弊端。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脾胃病专家袁红霞教授,为国家中管局确定的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及教研工作二十余年,勤阅古籍,治学严谨,尤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得广大患者信赖。袁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RE的中医药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于袁教授,亲聆教诲,受益颇多,现对其运用中医药治疗RE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1.1中焦—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中医学中无反流性食管炎(RE)的病名,依据该病发病时的主症特点,可将其归属于“吐酸”、“吞酸”、“反胃”、“嘈杂”、“噎膈”、“胃痞”、“胸痹”等范畴。食管上及咽喉,下连脘腹,属胃所主,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共司受纳运化和输布功能,而脾胃运化与肝之疏泄功能相关,故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关系密切。脾胃同居中焦,脾气升则清阳得升,胃气降则浊阴可降,一升一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关键枢纽。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即可表现为腹满、反胃、吞酸、恶心、呕吐、纳呆、乏力等症状。袁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患者素体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久病不愈,劳倦内伤等,均能引起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导致胃气因虚上逆,而见清涎、酸水甚或食物随胃气上逆而发病。正如《医学传心录·咽酸尽为乎食停》曰:“咽酸者,吐酸者,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已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遂作酸也”。又如《诸病源候论·呕哕病诸候》云:“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表明脾胃虚弱,纳运失职,则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为本病。1.2旋覆代评论员对re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袁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优势,依据RE的主症及中医辨证特点,认为RE与《伤寒论》中“旋覆代赭汤证”相符,临证以该方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各种类型的RE,疗效显著,且患者治疗后经胃镜及病理复查,食管黏膜损伤程度明显改善。在旋覆代赭汤配伍特色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全方中甘补组(人参、炙甘草、大枣)在促进RE模型大鼠食管受损黏膜修复及提高食管黏膜屏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降逆组(旋覆花、代赭石)和辛开组(生姜、半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甘补组在该方治疗RE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旋覆代赭汤为《伤寒论》中治疗“胃虚气逆”之经典名方,《古今名医方论》称该方为“承领上下之圣方也”,在“方证相应”理论的指导下,袁教授提出RE的病机关键为“胃虚气逆”,即该病是以“脾胃虚弱”为基础而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胃气因虚上逆而发病。临证虽有夹寒、夹热、夹痰、夹瘀等邪气不同,但总以“胃虚气逆”为病机关键,以此为纲领对各种证型反流性食管炎随证加减变化,临床屡现良效。2辨证论治2.1临证治疗重在脾,以胃促清气而轻胃针对“胃虚气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的病机关键,袁教授提出本病治疗应以“益气和胃”为基本治则,辨证时必须抓住“脾胃虚弱”这一发病基础,重视脾、胃、肝三者的相互关系,强调“以气相求、复运气机”,从而达到重建中焦气机升降功能的目的,使气逆得除,脏腑和谐状态得复。故临证治疗多从脾胃入手,在脾是调其升运,在胃是促其和降,脾气健则清气得升,运化有力,膈中气逆可消;胃气和则浊阴可降,膈咽之气可利。2.2待“胃虚气逆”根据RE的发病基础及主症特点,袁教授认为本病虽然病机复杂,症状多变,但临床辨证时,当法宗“旋覆代赭汤证”之要义,谨守“胃虚气逆”之病机关键,再审其虚实寒热、兼夹邪气,然后分而治之。临证又将RE分为:胃虚兼少阳不和型、胃虚兼肝胃郁热型、胃虚兼痰热内扰型、胃虚兼痰瘀交阻型、胃虚兼寒热错杂型及胃虚兼胃阴不足型6种证型,随证再灵活化裁,取得了满意疗效。2.2.1小柴胡汤加减治主症:胸骨后烧灼、疼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胸闷太息,两胁苦满,口干口苦,腹胀纳呆,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治法:益气和胃,和解少阳。代表方:旋覆代赭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先煎)5g,清半夏10g,生晒参(另煎)15g,炙甘草10g,柴胡15g,黄芩10g,生姜3片,大枣5枚。2.2.2红、材料主症: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嗳气吞酸,胸胁胀痛,嘈杂呕吐,口苦咽干,食少神疲,肢体倦怠,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益气和胃,疏肝泻热。代表方:旋覆代赭汤合丹栀逍遥散、左金丸加减。药用: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先煎)5g,清半夏10g,丹皮10g,焦栀子10g,柴胡10g,当归2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薄荷6g,黄连18g,吴茱萸3g,生晒参(另煎)1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2.2.3便不调,张舌质红主症:胸骨后灼热、疼痛,咽下哽涩不适,吞酸恶心,头晕目眩,泛吐痰涎,口干而黏,腹胀纳少,虚烦不眠,惊悸不宁,少气懒言,大便不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益气和胃,清热化痰。代表方:旋覆代赭汤合十一味温胆汤加减。药用: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先煎)5g,清半夏15g,生晒参(另煎)15g,炙甘草10g,竹茹10g,枳实10g,陈皮6g,茯苓10g,黄连10g,石菖蒲15g,远志10g,酸枣仁3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生姜3片,大枣5枚。2.2.4瘀点、瘀斑、消滞水主症:胸骨后疼痛明显,食后加剧,入夜尤甚,吞咽不利,泛吐痰涎,脘腹胀满,纳呆乏力,大便溏泻,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细涩。治法:益气和胃,祛痰化瘀。代表方:旋覆代赭汤合启膈散加减。药用: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先煎)5g,清半夏10g,生晒参(另煎)15g,炙甘草10g,北沙参15g,郁金10g,浙贝母20g,茯苓10g,荷叶10g,丹参20g,砂仁10g,生姜3片,大枣5枚。2.2.5淡、薄黄而流动主症:胸骨后烧灼、闷痛,胃脘胀满,恶心干呕,纳呆食少,神疲乏力,肠鸣下利,舌质淡,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治法:益气和胃,平调寒热。代表方: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先煎)5g,清半夏10g,生晒参(另煎)15g,炙甘草10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生姜3片,大枣5枚。2.2.6覆代用法—胃虚兼胃阴不足型主症:胸骨后烧灼、疼痛,吞咽时干涩难下,咽喉有异物感,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咳逆呕吐,脘腹胀满,纳呆气短,困倦乏力,大便不调,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益气和胃,养阴生津。代表方:旋覆代赭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先煎)5g,清半夏5g,生晒参(另煎)15g,炙甘草10g,北沙参15g,麦冬20g,玉竹15g,桑叶6g,天花粉20g,白扁豆10g,生姜3片,大枣5枚。以上6型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兼夹而数型并见,临证常需随证变化,如肝郁化热、反酸疼痛明显者,可合乌贝散清热化痰,制酸止痛;心烦急躁、惊悸寐差者,可合柴胡加龙牡汤通阳泻热,重镇安神;久病疼痛,入夜尤甚者,可加土鳖虫、威灵仙,破血逐瘀,通络止痛;反食频繁,呕吐痰涎者,可加炙枇杷叶、桔梗调畅气机,降气化痰。总之,在抓住主症的基础上再仔细辨证,准确把握疾病病机要点,正确遣方用药,临床才能取得良效。3粉体以养肝之法张某,女,42岁,2008年8月20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琐事与家人争吵后出现胸骨后烧灼、疼痛,嗳气反酸,两胁胀痛。近1个月来反酸伴胸骨后灼热疼痛感加重,吞咽不利,反食频繁,口苦咽干,胃脘胀满,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小便量少而黄,大便时干时稀。舌淡胖,边齿痕,苔薄黄,脉弦细数。胃镜检查示:食管炎,食管下段黏膜斑片状充血,散在糜烂面,病理检查示:食管黏膜慢性炎症改变。中医诊断:吐酸,胃虚兼肝胃郁热型。治法:益气和胃,疏肝泻热。选方:旋覆代赭汤合丹栀逍遥散、左金丸加减。药用: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先煎)5g,清半夏10g,丹皮10g,焦栀子10g,柴胡10g,当归2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薄荷6g,黄连18g,吴茱萸3g,生晒参(另煎)15g,炙甘草10g,炙杷叶15g,桔梗3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水煎300mL,晨起及晚餐前分2次温服,每日1剂,并嘱畅情志、调饮食。复诊:药后诸症皆减,食纳渐增,时有反酸,餐后加重,大便一日一行,基本成形,小便量增稍黄,舌淡胖,边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原方丹皮、焦栀子及黄连减至6g,加乌贼骨20g,浙贝母20g,续服7剂。三诊:反酸、嗳气及胸骨后灼热感皆大减,仍有餐后胃脘胀满,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上方当归减至10g,加香橼10g,佛手10g。续服3周后患者诸症消失,生活工作如常,复查胃镜示:正常食管黏膜,未见炎症改变,随访半年病情未复发。按本例患者因情志不遂导致胸骨后烧灼、疼痛,反酸、反食,表现为脾虚肝实之证,即脾胃虚弱兼肝胃郁热证候。如脾胃虚弱,胃纳失常,则纳呆食少,胃脘胀满;健运失司,气血不足,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肝郁化热,横逆犯胃,则两胁胀痛、口苦咽干。方用“旋覆代赭汤”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养血;“左金丸”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乌贝散”清热化痰,制酸止痛;患者反食频繁,胃脘胀满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故加入炙杷叶、桔梗、香橼、佛手调畅中焦气机,从而达到“以气相求、复运气机”之目的。诸药相合,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升降同调,使正复邪去,中焦气机升降有常,则气逆可除,脏腑和谐状态得复。4临床诊疗中的问题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发病机制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