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1页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2页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3页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4页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

乳房增生(hyp)是一种异常的乳房疾病,其数量和形式异常。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是肿胀和疼痛。由于体内各种激素的功能障碍,这种疾病的性质和中间物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隆起。在重建过程中,由于再次老微差别不足,它也被称为错误的乳腺癌结构。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为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并具有一定的癌变率,约为10%~20%,与健康妇女相比,乳腺增生病患者发生乳癌的危险机率高1.4~2.5倍。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各种因素的改变导致乳腺增生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众多的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高居于首位,因此对于本病及时有效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患者体内各种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和作用异常,即与分泌失调有关。乳房主要接受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的支配和调节,在发挥作用的各种激素中,以垂体前叶素和卵巢激素对乳房的影响最大,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睾丸激素等其他激素对乳房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月经来潮,当黄体素的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或者卵巢的功能发生紊乱时,乳腺导管及乳腺小叶的上皮组织会发生增生和复旧不全的情况。1乳蚤之病理所见乳腺增生病在传统中医学中归属于的“乳癖”范畴。最早提出“乳癖”这一概念的是汉代的《中藏经》,该书中记载的“治小儿乳癖,胸腹高喘急吐乳汁”,其指的是小儿食奶过量、呕吐奶汁的症状,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乳房肿块、疼痛为主症的乳癖。宋代的《圣济总录》有“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之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害,则气奎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的论述,但尚未有以“乳癖”独立命名。首次将乳癖与乳房肿块联系在一起的,是龚居中的《外科活人定本》,在该书中为乳癖设立了独立篇章,曰:“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之经所属也……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描述乳癖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从病理形态到临床特征都对乳癖进行了准确的论述,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论》中对乳癖的描述是“: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从名乳癖……”。纵观传统医学中诸多医家对该病的描述,其病因病机大多为饮食不节、劳倦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怒伤伤肝肝,,肝肝气气郁郁结结,,气气滞滞血血瘀瘀;;或或痰痰湿湿内内蕴蕴,,瘀瘀血血、、痰痰浊有形之邪互结,积聚乳络,日久而成包块。概括论述病因病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乳腺癌增生犯罪因素传统医学认为乳癖的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情志因素:气血流通失度,痰凝、气滞、血瘀结聚都可导致本病,传统医学认为思则伤脾,怒则伤肝,肝失疏泄,则胸胁脉络气机不利,郁结于乳房,乳络不通,轻则作痛,重则使乳腺增生,所以情志失调可能成为该病的主要病因。已有大量实验证明,紧张、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长期存在,可以导致内分泌紊乱,激素作用失调,最终导致乳腺增生的发病率增高;另外有研究表明,性格因素,如孤僻、抑郁、易怒、爱生闷气;生活中不幸事件的几率增加,如打击、挫折、婚姻质量差等,这些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的不良心理与精神因素,都会显性增加乳腺增生发生的危险性。(2)饮食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脂、高能量饮食导致脂肪摄入过多,饮酒和吸烟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传统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味厚化湿,久则脾胃虚弱,脾运失健则生湿聚痰。痰湿之邪性黏滞,易阻气机,痰气互结,经络阻塞则为乳癖。邹伍峰《外科真诠》中云“:乳癖总由形寒饮冷,加以气郁痰饮流入胃络,积聚不散所致。”(3)劳倦内伤:《圣济总录》有“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之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害,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的论述,中医学认为肾藏精,赖后天滋养,房劳、劳力过度,耗伤元气,不但损伤脾胃,更动摇先天之本,肾气亏虚,无以灌养冲任,冲任失调而生乳癖。除以上病因之外,很多其他因素也与乳腺增生有关,如年龄因素:乳腺增生发病年龄多见于30~40岁,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婚育、孕产因素:初婚、生育年龄早,多产都是乳腺增生病的保护因素。但人流次数的增加却是不利因素;哺乳因素:据报道,婴儿喂养方式、哺乳次数、哺乳累积时间与乳腺增生病都有密切关系,在累积哺乳时间超过2年的人群中,哺乳有较为明显的保护作用。3肝郁型乳腺癌增治疗药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发生乳腺增生与肝、脾、肾、冲任有关,多有气机不通,血瘀、痰凝,使经络气血郁阻聚结成核所致。古人认为“妇人之病,多起于郁”,由于妇女易为情志变化的心理特点而患肝郁。同时,祖国医学认为气与血是息息相关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行不畅则乳腺随之发生改变,从而极易形成肝郁型乳腺增生病。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云:“乳癖此疾,因女子十五六岁,经脉将行,或一月两行,或过月不行,致生此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胃相表里,肝喜条达恶抑郁,若忧思郁怒,肝失疏泄,脾脏受损,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则出现乳房结块且伴疼痛。肾主藏精,肾为天癸之源,肾气盛,天癸泌,可激发冲任二脉通盛,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经,乳房的生理直接受冲任二脉经气盈亏的调节。肾气不足则天癸不充,冲任二脉不盛,冲任失调,下不能充胞宫以时下,上不能滋养乳房。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火不暖土则脾失健运,且肝失疏泄不能助脾运化,肾中精气不足,津液运行停滞,凝聚成痰。肾精不足不能化血为用,肾气不足,不能辅血循行,痰凝血瘀,乳中结核。3.1肾为本,冲任之本《圣济总录》最早论述了冲任失调而致乳病的病机,认为“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外证医案汇编》曰:“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则为乳,下行则为经”;《女科撮要》亦云:“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之脉所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冲任不调是乳腺增生发生的病理基础。而冲任之本在于肾,冲任二脉正常功能的保持取决于肾脏功能是否旺盛,肾气盛,才有天癸至,然后任脉通,女子乳房和子宫的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均与肾脏的功能密切相关。肾气虚可致肾阳虚,肾阳虚则不能温煦冲任,血行迟滞,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乳房、胞宫,则见乳房疼痛而结块,乳腺发育异常,或月经紊乱。故而《外科医案汇编》云:“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本在肾”。又因“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直接调节着冲任血海的盈亏,但肝体阴而用阳,极易因忧思郁怒,情绪变化而致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气滞血瘀,致使冲任二脉失于调达,乳络不畅而生乳疾。林毅、胥桂生根据《圣济总录》“妇人以冲任为本”,以及《外证医案汇编》中“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本在肾”的理论,认为冲任失调为本病的根本。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天癸源于先天,藏于肾,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之脉,使之通盛。冲任之脉下起胞宫,上连乳房。肾气-天癸-冲任构成独特的女子性轴,而肾气则是性轴的核心。由于经、孕、产、乳屡伤精血,或因后天失养,房室不节,或因忧思恼怒,乙癸同源,日久伤肾,冲任失调,气机郁结,痰浊阻滞,瘀血内停,循经上逆,客于乳房发为乳癖。3.2肝郁不全是因病肝主疏泄,肝气宜舒畅而条达,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宜升发而疏散。肝气既恶抑郁,也忌过亢。由于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躁恼怒,均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瘀滞,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阴液,气滞血凝即可形成乳房结块。中国古代医家对情志致病早有认识,并提出疏肝解郁的基本治疗原则。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中记载:“若夫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郁郁闷,听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指出本病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清代王旭高《外科证治秘要》有云:“其核随喜怒为消长者,为乳癖”,清楚描述了本病肿块随情志消长的临床特征;清代陈士铎《外科秘录》中提到:“老妇郁结,乳中有核不消,天阴作痛,名曰‘乳核’”;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记载:“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积而成,若以为痰气郁结,非也”;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中表述:“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在实验研究中,杨晓菲等对350名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抽样调查,结果65.4%患者中属于肝郁型或兼有肝郁者;宋爱莉认为肝郁脾虚为本,水湿、瘀血互结乳络为标,乳腺增生病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引起的水湿、瘀血积聚而成的病证;肖敬慈、刘锦霞等亦主张肝郁之说。3.3见“肝、脾、肾三脏器”之偏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伤则营气遏,营血失化,脾虚失运,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则易造成气滞痰凝,经络阻塞,结滞乳中,而成乳癖。乳癖的二大主症为乳房结块和乳房疼痛,此二症均由痰凝血瘀而成。肝郁气滞,气滞必然导致血瘀;思虑伤脾,脾运失司,痰浊内生,痰浊和血瘀互结,阻于乳络而结成乳癖。唐汉钧认为乳癖之因当责之肝、脾、肾三脏,而尤偏重于脾。脾居中土,为气血输布、气机升降之枢纽,主生气血、行津液。脾健则气血旺盛,五脏六腑安和,肝脉有血养可柔肝体、治肝用,气机条达,经络舒畅,肾精方有所藏,冲任能随月事盈亏有度,乳络荣养有法。若脾虚,则气血不充,反生痰浊,湿阻气机,土壅木郁,肝失畅达,气滞郁阻,肾藏精少,冲任不盈,乳络因虚变生结肿疼痛。临床上本病患者多见肢困体乏,不胜劳作,食后腹满,大便秘结等脾虚之象。从而提出重视脾虚为患的观点,《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中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并且提出通络大法,总以活血为要。实验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患者的血液呈高黏状态,并且血液流变学的各参数均发生明显变化,比如通过研究患者的微观指标,发现其不但有血液黏稠度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还存在一定的微循环障碍,另外乳腺组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增生的病理变化,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激素代谢障碍所导致。对这些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乳房血流检查,结果显示,一些患者的乳内血流减少,波幅降低;另外一些患者的双侧波幅不对称。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结果都客观地反映了乳癖的瘀血病机,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乳癖与瘀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3.4血肉腐败为养血工病“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火热郁闭,不得外达;“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由精神刺激造成的神识狂乱、行为越礼皆属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以及惊骇不宁等证,大都为火邪所致;火热壅滞皮肉血脉,则会导致血瘀肉腐,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外感邪热入里,壅结胃肠,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肝脾久郁蕴热,以致气滞血瘀,郁结成毒,可造成乳癖。4乳房增生的中医治疗4.1其他治疗乳完善的中药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中,内治法是常用且疗效确切的方法。内治法包括了对乳腺增生的辨证论治,周期治疗,专方、验方的应用等思想,根据乳腺增生的中医病因病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和冲任法:冲任之脉隶属于肝肾,冲任血海之充盈与脾肾有关,冲任之疏泄主于肝,故通过调补肝肾阴阳即可实现调和冲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温肾助阳、调摄冲任之类的中药对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的功能具有多水平、多靶器官的调节作用,调整性激素的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具有明显抗突变及抗癌作用。仙茅、淫羊霍、熟地、当归、肉苁蓉、白芍、鹿角霜等都是常用药物。李朝平教授拟定了补肾调冲为主,辅以疏肝散结、化痰祛瘀的治疗大法,并自拟通乳散癖汤,此方由仙茅、淫羊藿、鹿角胶、郁金、柴胡、浙贝母、川楝子、山慈菇、夏枯草、炙穿山甲、王不留行、天冬等组成。全方重在补肾滋肾,平衡阴阳,协调肝脾。临床疗效确切,还能兼治其他妇科疾病。邱幼冬等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症43例,其中肝郁气滞型口服中药乳癖消I号方:柴胡、当归、白芍、桔核、浙贝母、全瓜蒌、夏枯草、桃仁、红花、香附、丹参、法半夏、川楝子;冲任不调型口服中药乳癖消II号方:熟地、枸杞、山茱萸、山药、菟丝子、鹿角胶、夏枯草、海藻、昆布、杭白芍、天丁、路路通、石见穿、红花、桃仁,疗程结束后观察结果:治愈33例,显效5例,有效3例,治愈率为76.74%,总有效率为95.3%。(2)疏肝理气法: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记载: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积而成,……夫乳属阳明,乳中有核,何以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胃气不敢舒,而畏惧之色现,不疼不赤,正见其畏惧也。治法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肿自消矣”。结合临床,肝郁气结是乳癖的基本证型,故疏肝理气法是治疗乳癖的基本法则,逍遥散为基本方。清代余听鸿则进一步阐述了治肝需从一“气”字入手,其《外证医案汇编》有云:“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夹理气疏络之品,使乳络疏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自然奎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柴胡、香附、陈皮等疏肝理气药可调整内分泌激素的平衡,主要是通过促进激素在肝脏中代谢来实现的;另外还有对增生的乳腺组织有消肿止痛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的活力和胶原纤维的合成来实现的。陈英将乳腺增生病分为3型:肝郁痰凝型用逍遥散加二陈汤加减;肝郁脾虚型宜疏肝理气,以海藻、昆布、贝母、柴胡、香附为基础组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宜补益肝肾,以六味地黄汤加味,共治疗566例,总有效率为97.17%。姜怡采用疏肝补肾法治疗乳腺增生,经前半期用疏肝补肾调冲任药物,即逍遥散合二仙汤加味;经后半期用舒肝活血行气药物,即逍遥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味。98例病人中,痊愈62.3%,总有效率为98.4%。在实验研究中发现,疏肝活血中药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它可以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代谢,以此来降低雌激素的绝对值,并调整孕激素的分泌,同时还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并促进增生肿块肌纤维的吸收,另外又可通过调畅气机来减少其情绪变化因素对肝的影响,从而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徐勇等用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分析结果得出:治愈46例,显效23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3)活血化瘀和化痰散结法:活血化瘀法是治疗乳癖的常用方法。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乳癖起病缓慢,病程长,缠绵不愈,故乳房肿块是为痰癖结于乳络所致。气滞血瘀,乳络阻塞,乃乳腺增生病的基本病机。“癖”“结”“痛”是乳病共有的临床特征,无论何种证型的乳病,在辨证分型施治基础上,都需结合运用活血化瘀之法以疏通气血,使癖血结块得以化散,乳络通畅而肿痛自消。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也证实活血化癖法能改善或纠正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活血化瘀药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液流动等作用,从而促使增生的肿块及纤维吸收。穿山甲、三棱、桃仁、五灵脂、三七粉、益母草、赤芍、当归等都是常用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时需辨证选用。在动物试验中,宋爱莉等应用乳宁霜灌服乳腺增生造模后的大鼠,结果表明乳宁霜能明显改善大鼠乳腺组织局部的微循环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流量。疏肝理气法常与化痰散结法同用,是因为肝郁气滞,肝木克脾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成痰成癖。如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记载治乳癖用“逍遥散去姜、薄,加瓜萎、半夏、人参主之。此方专解肝之滞,肝解而胃气不解自舒。盖以瓜萎、半夏,专治胸中积痰,痰去肿尤易消”。以疏肝理气的逍遥散加化痰之瓜萎、半夏。在动物实验中,唐荣等发现灌服柴瓜消结汤各剂量组家兔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均恢复到空白对照组的正常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柴瓜消结汤可以明显地改善血液流变性,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4)清热解毒法:根据乳腺增生症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病机和乳房疼痛、肿胀、结块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采用清热解毒、温经活血、理气止痛、散结消肿的治疗原则,如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当归尾、郁金、桃仁、赤芍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橘皮、木香、川楝子疏肝理气、疏壅止痛;贝母清热解毒;穿山甲、皂角刺、夏枯草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