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城县孟庄商遗址发掘简报
为了探索商丘地区企业家的初步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队在商丘地区文化委员会的配合下,重点调查了该地区的一些古代遗址,并于1977年春天联合成立了商丘发掘队,再次对该地区进行了调查和挖掘。孟庄商遗址是其中的一个。孟庄遗址是柘城县文化馆1961年发现的。它是商丘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较大的商遗址之一,文化遗存比较丰富,1977年5月我们对遗址进行了发掘。现将工作中的收获报告如下。一、发掘的商文化层和建筑遗迹孟庄位于柘城西约7公里(图一)。它南距小洪河4公里,北靠蒋河,再北约2.4公里是惠济河。东西向的柘城、太康公路通过村北,将遗址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地势平坦,北部几年前还是一个高出周围地面约2米的土岗,上有唐代和清嘉庆两度重修的“心闷寺”。现在,这里除留下两个孤立的土墩以外,大部地方比路南地势低0.6米左右。经钻探查明,遗址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280、东西宽11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遗址北缘有古河道,可能是蒋河或其支流故道。遗址南端约120米以内也有游沙,其下才见文化堆积,可见这里在商代以后曾因洪水泛滥被淹没过。此次我们在公路北两个土墩之间发掘两个地点。北边的称第一地点,开5×10探方三个(T1—3);南边的称第二地点,开5×5探方八个(T4—11)。另外,在两个发掘点之间,还清理了H1、4、14三个商代窖穴。遗址的文化层,有唐、东汉、东周和商代几个时期的文化堆积。遗址北半部上部被挖掉,所以于耕土下多现商文化堆积,只清理三个东汉灰坑(H03、17、18)和四个春秋灰坑(H01、02、2、11)。东汉灰坑中除出土陶瓮、陶罐和瓦的残片以外,还发现一面铜镜和十枚五铢铜钱。镜面上残存一个“三”字铭文。五铢属西汉晚期铸造,其中有剪郭五铢五枚。春秋晚期灰坑、都是长方形坑,上部均遭破坏。只出土少量陶器、板瓦、筒瓦残片。遗址中商文化层堆积厚而且遗迹分布密集。如第一地点,即便商文化层被破坏过,但其堆积仍然厚达1米,按土色不同可分为三层。在150平方米的范围内(图二),计发现窑址一座;窖穴十六座;房基址一座;墓葬七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介于古河道和发掘点之间,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夯土台基址,残存面积约250平方米。第二地点普遍被挖去深约2.5米的土方,所以在耕土下多已发现遗迹。在250平方米的范围内,计发现房基七座,冶铸作坊基址一处,泥圈柱洞九个,窖穴六座,灰坑三个(图三)。另外在孟庄村和公路之间,经钻探还发现两处夯土台基址和异常密集的灰坑。以上现象表明这个商遗址范围较大而内涵丰富,当属于商代的一个重要居住地。二、经济文化遗址(一)居住遗迹1.tf4fpse,f第一类二座。这类房子是先在地面上夯筑一个台子,然后在夯土台上建造泥墙房屋。下面先介绍保存完整的F1—3(图四;图版伍,1)。F1—3位于第二地点,于耕土下被发现。房基被H01—03、24、26等坑挖破,但其形制保存尚好,可以复原。夯土台平面呈长方形。台底略大。底东西残长14.1、南北宽7米。台顶东西长13.4、南北宽5.2米,面积约69.68平方米。夯土台除西边缘外,东、南、北三边缘均为斜坡,当散水使用。台顶面地势不平坦,中段高出东段0.1米,高出西段0.2米。台子夯土为黄褐色,厚0.2—0.74米。层厚约15—18厘米,夯打坚硬。夯土台下面,多为黄生土,部分地方则压着商文化堆积。如西端压着一个窖穴,中间压着一层由0.2—0.38米的黑褐色土(图四)。在夯土台上,发掘出三间为一组的排房基址,自西往东依次编为F1、2、3。三间房基紧密相连,即F1利用F2西墙接筑起来,F3利用F2东墙接筑起来的。房子之间,无内门沟通。F2居中而面积大,是正房,为东西长方形。F1和F3的面积小,近方形,是属于东、西对称的偏房,或称耳房。排房坐北朝南,以F2东墙内壁为准,方向南偏西3°。根据解剖房基了解,其筑法是在夯土台上挖掘墙基槽。槽底比较平整,只有F1的东西墙例外,略有弧度。各墙基槽宽约0.4—0.5米。基槽深度以各房地坪为准,F2北墙0.3,东、西、南墙0.2米。F1和F3的墙基槽挖的较浅,深0.06—0.1米。房子基槽挖成以后,便用黑色草泥土沿房基槽往上垛成墙壁。泥墙内、外壁面经过修平(今孟庄村有些房子的墙壁仍然沿用这种筑墙方法)。墙内壁面抹一层厚1厘米的草泥土,表面用火烧烤呈红色或红褐色,然后再涂抹一层黄色泥浆。现将各间房基址的形制叙述于下:F2位于中间,南北宽3.3、东西长5.4—5.8米,面积约18.48平方米。东、南、北三面墙残高0.1、西墙残高0.2米。东、西两面墙厚约0.4、南、北两面墙厚约0.5米。在此墙距东墙1.53米处,有窄小的南北向泥墙与北墙相接。小泥墙南部被H01挖破,残长0.4、厚0.23、残高0.1米。它大致是房内一堵矮隔墙。房门开在南墙偏东头。门道内宽0.7、外窄0.4米。房门口用草泥土筑一道半圆形门坎,高8、最厚10厘米。在门道的地面上,有一层约0.5厘米厚的路土通往屋外。在房内发现两层居住地面。上层居住面于耕土下被发现,是一层垫在下层居住面上的黄土,厚0.1—0.2米。房内东南角,有一个长方形灶坑,南北长0.8、东西宽0.6、深0.2米。灶坑周壁被火烧成青灰色。下层居住面是一层抹在夯土台顶面上的草泥土,厚8—12厘米。其地势由东往西渐低,房内地坪东缘比西缘高出约0.1米。上、下层居住面都用火烧烤过,表面呈红色或红褐色。灶坑位于上层居住面的灶坑下面,其平面为圆角方形,各边长0.6、深0.25米。灶坑周壁被火烧成青灰色。在上、下两层居住面上,普遍残存路土面,厚约0.3厘米。F3平面近方形。房内东西长2.6、南北宽2.3—2.7米,面积约6.5平方米。房门开在南边略偏西。门道宽0.4米。南墙南侧,被年代较晚的商文化堆积破坏。在房内发现上、下两层被烧成红色的地面,但都没有发现灶坑。上层地面的东半部多被破坏,下层地面保存完整。以下层地面为准,西墙残高0.2、其它墙残高0.1米。墙厚:西墙0.4、北墙0.33、东墙0.3,南墙残厚0.1—0.3米。F1形制及建筑方法与F3相同。平面近方形,四边长短不一,北3.2、南2.7、东2.6、西2.45米,面积约7.45平方米。西部和南部被近代坑破坏,东墙残高0.2—0.35、北墙残高0.08—0.3、西墙和南墙残高0.08米。房门开在南边略偏东。门道宽约0.5米。在房内没有发现灶坑。房内地坪铺设特别,西半部即夯土台顶面,东半部抹一层6—12厘米厚的草泥土。房内中间地势凹陷若锅底形。地坪表面用火烧烤过,呈红色,上面残留有路土。发掘时F1房内地坪上堆积着红烧草泥土块。土块厚15—18厘米。有的土块表面抹光,底面密布6或12厘米直径的芦苇束印痕。直接叠压在地坪上的一些碎土块,抹平的一面多朝上,有芦苇束印痕的一面多朝下,芦苇印痕均作南北向。另外在草泥土块堆里,还发现多处东西向倾斜的圆木炭块。炭块直径6—12厘米。这些当是房顶着火后倒塌下来的遗留。在房内地坪偏北,发现一件石钺和二件陶器盖(图六,1)。器盖出土时破碎,器盖F1:⑥,残缺一片,后来在F1北边的H10填土里找到。此外在陶器盖南约0.5米处,在红烧草泥土堆积里发现很多陶瓮碎片,斗合后是一件与器盖相配的敛口瓮下半部残缺(图一五,9)。上述器物,估计原来就是放在房内的,房顶倒塌时陶器被打碎了。根据排房形制F1房顶残留,现将排房建筑结构复原如下(图五):正房地坪高面积大,而东、西偏房地坪低面积小,因此我们估计正房房顶略高于偏房房顶。再从.F1内残存的房顶遗留判断,排房当为两面坡顶。它的结构是:排房山墙中间高于两旁若等腰三角形,F2的圆木檩东西放置在山墙上。F1和F3两个偏房的木檩一头放在山墙上,另一头则横插入F2的山墙之中。在木檩上密布南北向的芦苇束。然后在芦苇束上面覆盖15—18厘米厚的草泥土,并加工压平抹光。由于在各间房都没有发现设置木门的迹象,估计房门略约是使用垂帘一类来遮挡的。另一座夯土台基址位于第一地点和古河道之间。台址的顶面已多被破坏,我们只做了以下工作便停止发掘:(1)经钻探查明台址的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西端宽12、东端残宽3.5—5.6米不等,残存面积约250平方米,估计原来面积约336平方米。夯土台残厚1—1.5米。(2)台址东半部南缘位于第一掘点范围内,从解剖这部分夯土了解,台子是从生土地面上逐层垫土筑起来的,其南缘呈斜坡状。夯土质地、颜色、层厚等特征与F1—3的夯土台相同。在T1西北角即台南缘中部的夯土中,发现一具人骨架,距地表深1.1米,向下约0.3米到生土。编号M4(图版伍,4)。俯身直肢,双手卷曲朝上,掌心骨被压在胸骨下。头向西,方向270度。女性,约17—18岁。胳膊和手腕骨上均残留有二或三道捆绑绳痕(图六,2),下肢骨上的捆绑绳痕比较模糊,由此估计死者是建房时被用来奠基的牺牲。第二类这类房子的墙壁也用黑色草泥土逐层往上垛成,但房下无夯土台基。这类房基都在第二地点发现,计有四座(图三)。其中F6和F9都在耕土下发现,只残存一个墙角,基槽下半部,故未扩大清理。F8被近代坑挖破,已清理的房基东半部仅残留1.2米的北墙和面积很少的红色居住面(距地表0.5米),故也未扩大继续清理。F7被破坏更严重,只残留一段南北向的墙根,位于F3南部,墙残长2.2、厚0.34米。第三类圆形房子一座(F5,图七)。位于第一地点T2偏南。房子建立生土上,距地表深1.5米。平面为圆形,直径约2.6米。房基址周边多被年代较晚的商文化堆积破坏,仅残存东南边缘和两个柱洞。柱洞圆形,直径4、深5厘米。在柱洞内发现有少许白色木灰。居住面平坦,表面有一层约0.5厘米厚的路土面。房内偏西南有一个圆形灶坑,坑南部被H5挖破。灶坑周壁被火烧成青灰色,直径30、深10厘米。房子门向不清楚。此外,第二地点发现九个泥圈柱洞,洞内残留有白色木灰。这些柱洞原是房子的构成部分,房基被毁后,由于柱洞深于房基故它的下半部被保存下来。这些柱洞多是单个的,只有一例是2个并排在一起的。柱洞直径13—16、残深10—13厘米。位于F1西边的一个柱洞,是开小探沟解剖排房时偶然碰到的。这个柱洞位于一座房基居住面的中部,当是支撑屋顶的支柱遗留。柱洞直径20、深34、泥圈厚8—12厘米。2.设参与穴底的形状计二十五座。各穴坑口均被破坏,少数存在相互打破现象。在窖穴的壁面上,常常遗留有两种不同的工具痕迹,其中一种刃宽约10厘米,像是平刃铲的挖痕;另一种刃宽约6厘米,挖痕有弧度。窖穴形制分五种。(1)口小底大袋状坑二十座。这种穴的形制固定,穴口有一段直壁,或称颈部,以下坑形向外扩大若圆形覆斗状。H34,底径仅有1.4米。H25的穴底有一个深0.2、径1.7米的圆形坑。过去在客省庄第二期文化中也发现过这种穴,估计它有特殊的用途。以前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有一段直壁“颈部”的袋状坑是某种文化的特征。这显然是误会。因为这种穴如无一段所谓直壁“颈部”,人们出入穴口时窖穴必然发生倒塌。其次,凡属穴口未被破坏过的,窖穴上口都是有一段直壁“颈部”的。如山西芮城东庄村仰韶文化的H211,再如洛阳锉李龙山文化H13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H191。(2)口大底小的圆形坑二座。形制较小,H6,口径1.8、底径1.5、残深0.9米。(3)直壁圆形坑一座(H19)。直径1、残深1米。(4)直壁椭圆形坑一座(H27)。直径1.3—2.3、残深1.3米。(5)直壁方形坑一座(H7)。长1.5、宽1、残深1.3米。在H16和H33内发现有埋人现象。另在H8底部发现一个人头骨,详墓葬一节。3.窑室、窑(1)冶铸生产遗存除发现很多铸铜碎泥范和一些坩锅残片外,还在第二地点发掘一座作坊基址(F4,图八;图版伍,2)。作坊基址于耕土下被发现,仅残存一座房基,与其相关的一些遗迹都已被破坏。但在房基东南约3.5米的H30内,出土一些坩锅残片,个别残片上有铜渣和大量的草泥土铸范遗迹。房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3.6、东西2.4、面积约6.24平方米。在房基的四边,发现十二个圆形柱洞。其中东边两个,西边四个,南、北两边各三个。柱洞内残留有少许白色木灰。柱洞直径13—18、洞深16—40厘米。房内地坪凹陷,其表面被火烧烤成红色。房内周边残存厚约0.8厘米的路土。房基四边缘高矮不同,以房内凹底为准,北0.4、南0.7、东0.35、西0.3米。房内堆满灰土,内夹杂很多碎铸范和一些残陶片。估计它不是一般的住房,而是一座作坊基址。(2)烧陶窑址一座(H29,图九;图版伍,3)。位于T3内。窑址北部和上部被年代较晚的商文化堆积破坏,但形制保存尚完整,可以复原。窑址分为两部分:陶窑在北;陶窑南面是土坑。土坑应是烧火活动和堆放燃料的“场地”,结构简单,是一个挖在生土上的圆形坑,底径2.8、北壁残高1.4、南壁残高0.9米。坑底平坦,表面残存有路土。坑壁残留工具印痕与上述窖穴坑壁工具挖痕相同。陶窑由火膛、窑箅和窑室组成。由于长期火烧,窑内壁均形成一层厚0.8厘米的青灰色硬面。火膛建在生土里,是从窑前土坑北壁向外掏掘的横洞。洞口即火膛的门口,圆角长方形,高0.8、宽0.42米。火膛为穹窿顶,周壁有弧度,底面南缘高于北缘约0.1米。其平面近似椭圆形,南北1.5、东西1.26米。火膛内填满灰土,及顶面塌落下来的青灰色硬面。在底部发现约20厘米厚的灰烬,内夹杂一些木炭块,它当是烧陶燃料的残余。窑箅是建窑时留下的一段生土,其平面为圆形。它的顶面即窑室底部,底面即火膛的穹窿顶。窑箅厚薄不均匀,周边厚0.46、中间和靠火门部分厚0.34米。箅面残存直立圆洞,中间一个,周边四个,估计东北边缘有两或三个被H15挖掉。箅孔上大下小,上口径20、下口径14厘米。窑室是一个圆形土坑,是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成。窑室和火膛的位置不相重叠,而是火膛位偏东,窑室位偏西,估计是建窑时发生的偏差,而不是有意义地做成这个样子的。窑室上部和北半部被破坏,但根据残壁弧度估计它是一个鼓腹的圆形土坑,底径1、14、残高0.2—0.34米。现参考民俗资料将窑址复原(图一〇)。根据窑室形制小,估计其高度不超过1米。陶坯入窑后,用树枝、芦苇和泥土封顶,然后在顶部开辟若干烟道即可添火烧陶。(二)生产工具和武器1.岩石磨制,生长束腰(1)石斧五件。分三式。Ⅰ式:三件。砾石磨制,扁平,梯形。H9:7长14.2、厚3.4、刃宽7.3厘米。Ⅱ式:一件。砾石磨制,长条椭圆形,束腰。T2:1:3残长11.9、厚3.8厘米。Ⅲ式:一件。岩石磨制,长条方柱状。F4:3长14.8、厚3.4厘米。(2)石锛二件。分二式。Ⅰ式:一件。砾石磨制,扁平长方形。H26:2残长4.2、厚2.5厘米。Ⅱ式:一件。砾石磨制,扁平长条形。H14:2残长7、厚3厘米。(3)石凿一件。白砾石磨制,扁平长方形,偏刃。H9:8长4.8、厚1.7厘米。(4)铜刀只发现二件残刀尖,不辨器形。2.岩石磨制,分为长丝和长丝件(1)骨铲一件。兽类肩胛骨磨制,长条形。T3:1:5长12.8、刃宽5.2厘米。(2)蚌铲四件。分三式。Ⅰ式:一件。于半边蚌壳一端磨刃。H22:15长12.7、刃宽5厘米。Ⅱ式:二件。磨制。梯形。T2:2:12长10.3、刃宽6.9厘米。Ⅲ式:一件。磨制,长条形。T2:2:13长17.2、刃残宽2.2厘米。(3)石刀三件。分二式。Ⅰ式:一件。岩石磨制。半月形,凹刃,双孔。H30:3长8.1、厚0.9厘米。Ⅱ式:二件,皆残。岩石磨制。长方形,单孔。H22:9残长6.9,厚1.1厘米。(4)蚌刀五件。分三式。Ⅰ式:二件。磨制。半月形,单孔。T3:2:5长12.5厘米。Ⅱ式:二件,皆残。长条形,双孔。H22:10残长11.2厘米。Ⅲ式:一件。磨制。长方形,上、下两面各刻一道浅凹槽,中间穿透。H7:1长7、宽4.9厘米。(5)石镰三十三件。分二式。Ⅰ式:二十九件,完整的二件。岩石磨制。长条形,凹刃。H30:4长10.9厘米。T3:3:4顶端宽而中部两侧有缺口,长9.6厘米(图一一,1)。Ⅱ式:四件,皆残。岩石磨制。长条形,直刃。H9:13残长8.7厘米。(6)蚌镰七件。分二式。Ⅰ式:六件,完整的一件。打制成形略磨刃。长条形。T6:1:1长14.5厘米。Ⅱ式:一件。用蚌壳打制成形后略加研磨。长条形,有曲弯的把柄。H1:6残长10.4厘米。(7)角镰一件。牛角磨制,两端皆残。H21:5残长7.3厘米。(8)角器一件。H10:7(图一一,2),其中一角被切断后略磨刃,上有一小圆孔。过去在西周和龙山文化中都发现过类似的工具,疑是松土或点种谷物的农具。3.工具石纺轮二件3件(1)冶铸工具计有坩锅和泥范两种。坩锅均为碎片,未能复原。出土时外壁往往有一层细泥草泥土,里壁偶有小铜渣。据残片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器形:一种是着横绳纹的缸形器,郑州商遗址中出土不少这类坩锅残器。一种似“将军盔”(图一一,3)。铜斝内模一件(H30:25),草泥土做成。手制。圆柱状,上端粗下端细底附3个乳足。顶径15.6、底径12、高14厘米。铜爵内模三件,皆残。草泥土做成。手制。长条椭圆柱状。H30:21残高12.6、径6.1—7.1厘米。(2)制陶工具只发现陶压锤五件,皆残。H3:1,泥灰陶,手制。椭圆形,表面光整,中间略隆起。背面有一条宽銴。长7.5、宽6.5、厚4.05厘米(图一一,4)。(3)制骨工具只发现十件小磨石,形状都不相同。H9:11,砂岩。扁平,梯形。正、反两面中间有凹坑。长10.4、厚1.7厘米。H1:15,岩石。平面呈梯形,窄小一端厚于另一端。正、反两面有研磨痕。长6.4、厚2.6—3.1厘米。(4)纺织和缝纫的工具石纺轮三件。皆圆形,扁平,中间有穿。直径4.7、厚1.3厘米。陶纺轮十六件。十四件圆形,扁平。其中六件周边有凸稜,T1①:16径4.3、厚1.6厘米(图一二,8)。另一件T1①:15体厚,周边圆鼓,直径3.4、厚2.6厘米(图一二,10)。T1①:7橄榄形。厚2.5、径3.4厘米(图一二,9)。骨针一件(H21:3)磨制,两端残缺。残长3.2、径0.2厘米。骨锥五件。两件用兽类长骨磨制,T6,扁平长条形,顶端宽大,长17.3厘米。三件皆残。骨片磨制,长条形,H9:20长6.8厘米。角锥二件,鹿角制成。圆锥形,H23:2长10.5厘米。4.石、陶网坠事件石镞一件(H9:4)。黑碳石磨制,三稜刃,残长5.3厘米(图一二,7)。骨角镞四十八件。剖面或为三稜、椭圆、扁平,关、挺也有差别(图一二,1—6、10)。石网坠一件(T10③:48)。砂石磨制,杏核形,有一斜穿。直径2.5—3.2、穿径0.6厘米。陶网坠十件。H1:5泥灰陶,椭圆柱状,两端和正、反两面有系绳凹槽。长5.7、径1.5—2厘米。H7:3近方柱形,直凹槽刻于两侧边。长4.2、宽2.5、厚1.6厘米。T1:1:4,椭圆形,有一周系绳凹槽。径2.7厘米。此外遗址中还出土很多鹿角和螺壳等渔猎食后残余。在第一地点T2:2堆积中还发现一尾鱼,只留下鱼骨灰和鳞片,长约20厘米。5.金器工艺、青铜回混合工具铜镞十件,形制相同。H20:5,双翼倒刺式,镞脊透出本,双后锋长不过关(图一一,5)。长5.6厘米。石钺一件(F1:4),白砺石磨制。扁平,凸刃,单孔。长14、厚1.25厘米(图一一,7)。此外还发现二件青铜小工具,形制相同。T2②:5,方柱状,头部扁宽两面各有一道斜凹槽,平刃。挺也为方柱形,末端为圆锥形。长7.6、刃宽0.4厘米。我们发现卜骨中有一种圆钻的尺寸与此器刃宽相同,疑是钻卜骨的一种工具(图一一,6)。(三)生活必需品1.黑色陶、土陶和陶陶质有夹砂,泥质和细泥三种。据第二地点所出陶片初步统计,夹砂陶占45%;泥质陶占54%;细泥陶只占1%。颜色以灰陶为主,占90%;红色陶约占8%;黑色陶占2%。灰陶的颜色一般都作青灰色,深灰色比较少见,颜色均匀。红陶以红褐色多见,砖红色少见,往往都有班驳。黑色陶,以表黑胎红陶片多见。黑色陶往往都属于磨光陶片。制法有泥条盘筑,模制和轮制。三足器都模制,口沿或附耳、鼎足是另外做成加接上去的。圜底器以及形制粗大的器皿,都采用泥条盘筑成。陶器表面除素面和磨光的以外,计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凹沟纹、印纹和划纹等六种。以绳纹为主,约占80%以上。绳纹特征是纹理深而清晰,细绳纹少见,特别粗的绳纹更为罕见。弦纹多凹弦,凸弦少见,多施于、豆、壶和罐等器皿上。附加堆纹绕大口尊肩上或盆口下一圈或数圈;或作宽带状施于缸形坩锅腹壁上一圈或数圈。凹沟纹或称瓦纹,多见于器皿的口沿上。印纹式样繁多,计有云雷纹、圆圈、方格、篮纹和纹等。划纹式样有条纹、梨纹、云雷纹和波浪纹等。还有豆座,上有十字镂孔。有一片江陶上刻划有植物图案(图一八,4)。器形可分为三足器、圜底器、平底器、圈足器和器盖等,下面按器皿功用来介绍。(1)形3号,高16图2鬲二十七件,分两式。Ⅰ式:十五件。敛颈,袋足附圆锥形足跟,鬲腹和袋足无分界线,袋足剖面呈桃形。H22:12,三足向外撇,方唇,唇上有两周弦纹。高20、口径17.7厘米(图版捌,2)。H9:21,内卷沿,壁面绳纹上附加泥条凸饰。高26、口径20厘米(图版捌,1)。Ⅱ式:十二件。袋足与腹壁有分界线,袋足剖面呈圆形。口沿形制固定,沿外有一、二周瓦纹。H23:6,高25.5、口径18.4厘米(图版捌,5)。H31:5,侈沿,斜唇,足跟残。高20.5、口径17.5厘米(图版捌,4)。甗未能复原,但从各部分的残片可以看出它的上部是一个大口鼓腹的透底盆,下连一件鬲形器。连接处成细腰,以便放置甗箅。连接处细腰里壁,往往横隔一圈扁平泥条,如H7(图一三,2)。但也有不横隔扁平泥条的,如H22(图一三,1)。甗箅只复原一件,H10:8(图一三,4),夹砂红陶,圆形扁平,中间一大孔,周围小孔。直径15厘米。鼎仅发现腹片和十个鼎足。鼎足细小,作圆锥形或扁锥形或方柱形。甑分四式。Ⅰ—Ⅲ式平底上都有三个橄榄形孔。Ⅰ式:一件(H14:5)。大口,斜沿唇,斜腹壁。施绳纹和凹弦汶。高17、口径25.3厘米(图版柒,5)。Ⅱ式:一件(H23:12)。侈沿,深腹。高17.8、口径23.2厘米(图版柒,6)。Ⅲ式:三件。较Ⅰ式口微敛。T2③:2(图版柒,4)高17.5、口径20.6厘米。Ⅳ式:圜底甑,只出土两片底片(图一三,8)。圜底深腹罐五件,分两式。Ⅰ式:四件。H22:13夹砂灰陶,底部有烟炱。敛颈,下腹外鼓,圜底。器形瘦长。施绳纹。高25.1、口径17.4厘米(图一三,5)。Ⅱ式:一件。H8:11,夹砂灰陶,底部有烟炱。敛颈,腹壁圆鼓,圜底,器形粗壮。外唇面有一周瓦纹,腹壁施绳纹。高21.4、口径15.4厘米(图一三,7)。(2)结构特点表1分五式。Ⅰ式:一件(T2③:3)。卷沿,圆唇,深腹,矮圈足。上腹有二周弦纹,下腹施绳纹。高15、口径20.7厘米(图一三,12)。Ⅱ式:一件(H7:2)。残圈足,厚沿唇,浅腹,附圈足。下腹施绳纹。残高9、口径17厘米(图一三,13)。Ⅲ式:二件。H24:2,敛口,平口沿,腹壁近直,圈足内敛。上腹有两周弦纹,下腹施绳纹。高15.2、口径27.5厘米(图一三,3)。Ⅳ式:一件(T6②:5)。敞口,内斜腹壁,附矮圈足。细泥陶,薄胎,磨光。高7.5、口径15厘米(图一三,6)。Ⅴ式:卷沿,腹壁近直,圈足向外撇。器形同M5:2。Ⅰ式:一件(T1:1:1)。浅盘,高圈足。盘和圈足无明显分界线,俗称假腹豆。高16、盘口径17厘米(图一三,9)。Ⅱ式:一件。盘沿宽大内敛,圈足下部急收T2:3:8,残高15、盘口径21厘米(图一三,11)。Ⅲ式:厚沿唇,浅盘,座粗短。完整器形同M5:3。斝T10③:17,缺三足。敛口,唇内折,附扁平泥条銴。残高16.5、口径10.5厘米(图一四,3)。觚出于H7,上下残缺(图一四,6)。Ⅰ式:T2③:19,腹内收缩,平底。磨光,上腹有弦纹。残高4厘米(图一四,4)。钵分五式。Ⅰ式:二件。T2①:2,敛口,圜底。近底施绳纹。上腹有一周弦纹。高7.7厘米(图一四,7)。Ⅱ式:一件(F1:7)。腹较深,施绳纹。高8.2厘米(图一四,8)。Ⅲ式:一件(H32:3)。厚唇,平底。绳纹。高7.6厘米(图一四,9)。Ⅳ式:一件.(H7:7)。近Ⅲ式,腹稍深。高10厘米(图一四,11)。Ⅴ式:一件(H7:10)。口沿向外撇,腹较深、平底。素面。高7.6厘米(图一四,10)。碗一件(H1:11),圆筒形,平底,素面。高4.8,底径8.6厘米。壶分两式。Ⅰ式:一件(H30:16)。口较小,下腹圆鼓,矮圈足。附双耳,圈足有两个小孔。素面。高16.2厘米(图版拾,1)。Ⅱ式:较Ⅰ式口沿微向外撇,腹壁瘦长,绳纹。只见残器。平底盘一件(H7:30)。浅腹,平底,素面。高3.8、口径21.6厘米(图一五,3)圈足盘分两式。Ⅰ式:一件(H30:40)浅腹,平底,圈足残。素面。口径33.6厘米(图一五,2)。Ⅱ式:一件(T6②:4)。大口,浅腹,圜底,残圈足。施绳纹。口径26.5厘米(图一五,1)。小口尊小口,短颈,深腹,口沿外侧有两三个手捏痕。腹壁施绳纹。分三式。Ⅰ式:二件。H1:13,腹部微鼓,圜底,器形瘦长。高19.5、口径14厘米(图版玖,5)。Ⅱ式:二件。H21:12,圆鼓腹,圜底,器形粗壮,高17、口径16.4厘米(图版拾,10)。Ⅲ式:二件。H7:11,圆鼓腹,平底。高20.5、口径14.4厘米(图版玖,6)。圜底小罐分两式。Ⅰ式:二件。T1②:10,大口,侈沿,微鼓腹,圜底。施绳纹。高15.5、口径18厘米。H1:12,内沿有折稜,唇上有一周瓦纹。高11,口径14.7厘米(图版拾,5、6)。Ⅱ式:二件。T3②:10,小口,短颈,圆鼓腹,圜底。施横绳纹。高10、口径10.8厘米(图版拾,2)。罐分三式。Ⅰ式:一件(T2②:7)。直口,短颈,广肩,腹壁近直,凹底。上腹磨光施以弦纹,下腹着绳纹。高25、口径15厘米(图版柒,3)。Ⅱ式:侈沿,上鼓腹,平底。完整器同M5:4。Ⅲ式:敛口,腹上刻一圈雷纹,罐耳塑成怪兽头形,未能复原(图一六,1)。勺一件(T3②:12)。勺为椭圆形,圆柱柄。素面。长14.4、柄长4.4厘米。浅腹盆分三式。Ⅰ式:一件(H27:1)。斜腹壁,平底。施绳纹。高12、口径32.8厘米(图版柒,1)。Ⅱ式:一件(H22:14)。上腹微鼓,平底。施绳纹。高9.6、口径31厘米(图版玖,3)。Ⅲ式:一件(T3②:11)。腹壁向下渐收缩、圜底。施绳纹和弦纹。高12.5、口径35.6厘米(图版柒,2)。(3)形3座图5,2座休闲,5号尊一件(T6②:3)。口外撇,长颈,凸肩,圆鼓腹,圜底。磨光,施弦纹。残高30、口径28.8厘米(图版拾,9)。大口尊只出土10多片残片。口沿两片均出于H6(图一五,10、11)。Ⅰ式:一件(H31:7)。侈沿,腹壁近直,凹底。下腹施绳纹。高20.5、口径25厘米(图版玖,2)。Ⅱ式:一件(T1①:14)。折沿,小平底。施绳纹。高20、口径28厘米(图版玖,4)。Ⅳ式:一件(T2①:14)。侈沿,鼓腹,圜底。施绳纹。高19、口径26.5厘米(图版玖,1)。Ⅴ式:薄胎,细泥橙黄陶,轮制。下腹饰竖绳纹,绳纹中间划几道弦纹。H21所出残缺底部,口径25.5厘米(图一五,5)。瓮分两式。Ⅰ式:一件(H7:25)。卷沿,短颈,长腹,平底,饰绳,纹上附加堆纹。高56、口径32厘米(图一五,6)。Ⅱ式:F1:12,敛口,广肩,腹壁近直。肩上附双耳。上腹磨光以后饰弦纹,下腹饰绳纹。残高30、口径22.2厘米(图一五,9)。此外还发现一些瓮口沿。缸出土残片很多,但未能复原一件。H22出土的,夹砂灰陶。敛颈,腹壁近直。残高24、口径31.5厘米。T2:2,泥黑陶。高领,敛颈,残高18、口径31.5厘米(图一五,7、8)。(4)器盖两件盖面圆鼓,顶有一个空心捉手,磨光后饰以弦纹。F1:5,高17、径32.5厘米(图版捌,3)。H25:20盖面近平,有子母口。素面。高4、径12厘米。H30出土的一件盖面圆鼓,有子母口。饰两周弦纹。残高4.5、径18厘米(图一四,1、2)。此外还H10中出土一个大型器盖捉手。高24厘米(图一六,2)。2.砂粒的色和灰色出土十片残片。陶质细腻,里面羼入白色和灰色的细砂粒,胎呈青灰色,器表涂一层淡黄绿色釉。能看出器形的只有尊,与《郑州二里冈》出土一件相似。3.蓝色装饰只发现一个铜爵足(H20:2),长条三稜形,长7.35厘米。4.鱼类骨架的制备只有骨匕两件,形制相同。H10:1,将兽类肋骨劈开两半后磨制,顶端有穿,另一端为扁尖状。长13.6、宽2.5、厚0.15、穿径0.6厘米。5.样品的光学观察和基本信息(1)鞋残存鞋底中段(H21:4),出于H21南部的黑灰堆里,距穴口0.4米。鞋底形状与现在的草鞋相似,束腰。系用四经一纬绳子穿编而成,绳子用两股线拧成。经线粗0.5厘米。纬线剖面为椭圆形,直径0.5—0.7厘米(图一七)。承北京造纸研究所检验,据报告:“样品已经炭化,用各种方法处理均分散不开,只有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分散。初步观察印象是:1.纤维较粗;2.视野中无禾草类杂细胞,均为纤维状纤维。鉴定为韧皮类纤维,属树皮的可能性较大。”(2)蒲席在第一地点H23南约0.5米处发现,残存30×20平方厘米。已腐朽,呈黄色。蒲草为扁条状,宽约0.25厘米。系用三根经带和三根纬带平直相交,与平纹布织法同。承北京造纸研究所检验,据报告:“样品经碘氯化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初步印象是:1.纤维较细;2.杂细胞较少。与蒲草图谱对照,较类似。”(3)绳子见于捆绑人骨架上,都已腐朽成黑灰,但绳子纤维及其拧法尚清楚。绳子直径约1厘米,是用两股线拧成。(四)装饰和雕塑1.骨长度2(1)玉笄一件(H8:9)。深绿色,磨制。长条椭圆身,尖端残断后略磨继续使用。长6.4厘米。(2)骨笄十件。长条圆锥形,H9:10长15.7厘米。六件长条椭圆形,F1:11长13厘米。七件长条圆锥形,顶面若钉头。F4:2长11.9厘米。磨制,长条圆锥形,顶部扁平。长18.4厘米。两件长条圆锥形,顶方柱形,T10②:12长13.9厘米。2.玉件黑石片磨制工艺(1)玉璧一件(H25:5)。白色,磨制。径6.2、好径1.05、厚0.9厘米。(2)玉一件(T3②:6)。绿色,磨制。径4.5,好径1.4,厚0.8厘米。(3)石饰一件(H23:12)。黑石片磨制。长条扁身,一端宽于另一端,中部一侧边凸出一角。长7.9、厚0.25厘米。(五)卜骨,卜佳,陶文1.卜甲、骨的钻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本雄同志鉴定,这十九片甲骨中,牛肩胛骨七片,兽类长骨二片,鹿、猪、羊的肩胛骨各一片,背甲一片和腹甲六片。鹿肩胛骨未经整治即使用。猪和羊的肩胛骨只切掉脊根,但未被切平。牛肩胛骨于骨臼下边切开一段,把两边及脊根全部削平。H30:8例外,去臼角,并将骨臼、脊根及两边全部切平。兽类长骨是将骨头劈开两半后略加研磨即使用。卜甲整治比较粗糙,仅在边沿部分用刀削后便使用。甲、骨于灼前先钻。卜甲的钻痕均见于粗糙一面,即卜甲的里面。卜骨钻痕多见于带脊根一面,正、反两面都有钻的现象仅个别见到,如T2:1:3。另一特点是钻痕疏密不等,排列无规律。钻径大的1.3、小的0.4、一般是0.8厘米左右。钻孔底面形状,计有尖圆、平圆和纯圆等差别。绝大多数钻是用钻钻成的,少数钻则用刀一类工具挖成。有灼无钻的甲、骨标本未见,它们都是先钻后灼,灼痕均在钻孔上。另外也发现少数除钻后加灼外,还有直接灼的现象,见于羊和猪骨上,也见于个别牛骨和龟甲上。灼多为圆灼,但也有灼不圆的。灼透孔的情况少见。2.陶文(六)样品采集(七)陵墓在第一地点发现两座墓,另外还在窖穴和文化层中发现若干人骨架。人骨的性别和年龄,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潘其风和韩康信两位同志鉴定。1.空心面积和长度M5(图版陆,1)位于T2内。竖穴挖在生土里,上部被近代坑破坏。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南北长2.4、北端宽0.5、南端宽0.4、残深0.35米。单人仰身直肢葬,双手放置在盆骨上。方向178°。未发现葬具,在盆骨和股骨上有少许红硃砂。女性,约35岁。在人骨架上面的填土中,发现很多零乱的陶片,斗合复原后计有鬲、罐、豆和各一件(图版拾,3、4、7、8),估计是有意打碎后放进墓填土里的。M6(图版陆,1上)位于T2内。墓穴挖在生土里,北壁被H8破坏一些。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1.9、西端宽0.58、东端宽0.3、深0.5米。单人仰身直肢葬,左手放在盆骨上,右手弯曲放胸前。头向西,方向287°。女性,约25岁。穴南壁残留有白色棺灰,无随葬品。2.盆骨上现状死生时间M3(图版陆,4)位于H16填土中,距坑口0.65,向下约0.85米到穴底。人架仰身,头向南,方向170°。双手交叉放在盆骨上,手腕骨上残留有2道绳捆痕迹。下肢胫骨残缺,股骨倾斜紧贴着穴的北壁。估计死者当属于被活埋的。M8(图版陆,1)位于H33东壁穴底。仰身屈肢,趾骨压在盆骨下。头向南,方向188°。右手放在盆骨上,左手放在腹部。男性,约40岁。此外在H8底部偏北发现一个人头骨(M9),女性,约25岁(见图二)。3.仰身直下肢骨髓内固定M1(图版陆,2)在T2北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Python程序开发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大学《机车车辆检测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商洛学院《生物医药知识产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赣南科技学院《高级英语写作(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菏泽市曹县2025年初三第二次五校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荣成市2025届五下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劳动通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梧州学院《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数学试卷(含答案)
- 《酒店概论》考试复习参考题库(含答案)
- 版式设计网格课件
- 消防安全检查表(车间)
- 产品报价单(5篇)
- 大飞机C919:追梦五十载,“破茧化蝶”
-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津科技大学
- 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结尾写作之深化主旨 练习
-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 浅析公路桥梁施工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
-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8 课件
- DBJ∕T 13-196-2014 水泥净浆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