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祭龙仪式的演变_第1页
花腰彝祭龙仪式的演变_第2页
花腰彝祭龙仪式的演变_第3页
花腰彝祭龙仪式的演变_第4页
花腰彝祭龙仪式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花腰彝祭龙仪式的演变

花腰彝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在汉语中,它叫花腰和尼苏,在男性花腰上的彝族也叫尼苏曼,在女性中称之为尼苏莫。在元、明、清时期,他被称为鲁屋。花腰彝主要居住在云南石屏县龙武和哨冲镇。“在云南花腰彝居住地区,每年春天,各村或先或后皆要聚众到龙树林里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一年一小祭,称‘咪嘎好’(祭小龙);十二年一大祭,称‘德培好’(祭大龙)”。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花腰彝在精简传统祭典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娱神乐民的内容。祭龙逐渐成为村邻寨友们交流感情、探亲访友的娱乐性活动,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一、麻板栗树村的龙林麻栗树村位于云南石屏县龙武镇东北部,距县城83公里,现有148户530人,是一个典型的花腰彝村寨。村庄坐西向东,西高东低,海拔1650米,东面有“吃帮姆顶揩”(打麂子的山),南面有“贝诺扑杂克”(穿牛鼻子的山),西面有“妮妮贝诺克”(小姑娘小伙子玩的山),北面有“鲁斋克本揩”(悬崖和四处都有可用大石头的山),整个小村青山围抱,绿树苍松。自古以来,村民对乱伐者都进行严处重罚。据村中老人们介绍,早在满清时代,该村就制定了严格的森林管理制度。负责守护林地的人称为“保其”(类似伪国民政府时期的保甲长)。村民起房盖屋若需用材,须得“保其”审批,方才可以到指定地点伐木。否则,乱砍一棵树,无论其大小,均罚3升米。此传统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期。麻栗树村的龙树林位于村庄南面约300米的偏坡上,西北面有一口常年不竭的泉眼,四周清晰可见村庄旧基。龙树林是一片自然生长而成的青松林,方圆占地近10亩。在村民的传统观念里,龙树林乃先神生息的圣境,村人绝对不能在林中伐木修枝,即使林中杂木矮草也不允许随意踩踏。因此,经多年生长,龙树林已古树参天,枝繁叶茂。龙树林中有一棵枝叶茂盛、挺拔、苍劲的大松树,是麻栗树全村人每年都要祭拜的龙树。相传,龙树是花腰彝母亲的化身,所以,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又将龙树称作母亲树。在社会发展变迁进程中,尽管现代文明对麻栗树村民的改造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该村祭龙活动依然保持完好,村民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2004年7月,我第一次到麻栗树村调查,亲见跌宕相连的土掌房,顿生誓将彝族土掌房这一民间文化奇观细说于天下儒生的新感。在文化站长余文昌先生的帮助下,我先后两次步入该村,不仅熟知了该村的村情,而且还走进了村民的心境,和当地村民真正地交朋结友。2005年5月,我结合观察和与村民访谈获得的素材写成硕士论文,从土掌房的物质结构的角度论述了花腰彝的民居文化。时隔5年,得知麻栗树要举行祭龙盛典,2009年3月5日我又重返心念已久的彝家山寨调查。麻栗树小村已平整大道,新貌换旧容,但村民仍把我牢记在心,品茶用餐时,大家常捡往事笑谈,使我备感欣慰。祭龙是花腰彝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我过去从云南石屏县志办李朝旺先生撰写并赠送的《石屏彝族民俗》一书得知,传统的祭祀活动庄严神圣,只有村中男性方才有资格参与。我作为麻栗树村的特殊成员,虽有幸参与祭龙大典,但仪式前仍担心违规犯矩,惹民不悦,使自己失去构织起来的拟似亲缘关系。然而,亲见彝家祭祖,方知这些心存顾虑都显多余。在现代社会中,商业经济使得少数民族文化更加同质化。与传统的祭龙活动相比,现在的祭龙活动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原生态歌舞被淡化,时尚潮流文化在仪式中初生,仪式娱神更娱人。重访麻栗树彝族小村回昆后,我匆匆记下亲见的点滴素材。诚然,社会发展变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追根溯源,花腰彝祭龙本身是村民社会生活实践的文化提炼,仪式活动的变迁,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是其根本的原因。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真实生活,祭龙手稿脱手两日,3月7日我又再次回返麻栗树村,深访村里的文化精英,补充了许多重要的背景素材。二、仪式期间(一)祭祀对象:龙林公的崇拜与祭祀餐宴接龙是祭龙仪式的第一个程序,主要在龙树林中举行。麻栗树村民在每年立春之后的第一个属“马”日都要祭龙。黎明时分,龙主余自朝老人起床净身,独自来到龙林,揭开捆绑在树上的芦苇秆,取下龙骨查观。若龙骨完好无损,且骨上条纹清晰可辨,则证明去年祭龙较为灵验。随后,龙主持一个特制的柏栗树木盆到龙树林西北面的泉眼中端回满满一盆清水,清洗龙宫内的龙蛋。之后回村传意并和村长协商祭龙大典。午饭后,村民听到火炮声,便迅速赶往祠堂,敲响牛皮大鼓、铜锣铜镲助兴,配上火枪爆竹,领队的头家抬起祭龙猪,备带各种炊具,浩荡地走进龙树林。进入龙林,龙主带领头家和协助念经的人齐跪龙宫前,问卦显灵,开始宰杀龙猪。龙猪杀死,先用屠刀在左前腿上方花开一个“十”字形的刀口,然后用黄栗树做成的“宝刀”将其左腿处的扇子骨取出,置于祭台献祖。再以同样的方式杀鸡取鸡翅骨,敬献龙神。王铭铭教授在分析中国民间祭祀庆典时发现,“轮祭的制度颇似互惠交换。轮到主持仪式的村民成为仪式的主角,并因此在全村村民中受到尊重。可是,他们也要为这些尊重付出相当的‘代价’。村神诞辰如不办得隆重,就会失去聚落和头家自身的面子。……头家是一种象征性的政治地位”(P.86)。花腰彝祭龙,也实行轮祭制度,头家象征性的政治地位类似于王教授的观察分析。祭龙当天,头家提前在村里显眼之处张贴一张公告,通知村民入龙树林聚餐的具体时间、餐宴备办的情况、村民需自备的东西等。时刻到,头家在林中燃放爆竹,村民结队,手提糖果、香谷饭、米酒等依次进入龙树林。龙树林入口,头家用柏栗树枝钉桩围成一个“Z”字形的迂回小路。小路尽头摆有一盆“圣水”,盆中放有一青松枝,当村民绕道进龙树林时,都要取青松枝沾圣水溅满全身方可进入。花腰彝认为,龙树林是龙祖生息之圣地,身不净则会带进各种邪气。香火在整个祭龙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龙主清早进龙树林取龙骨、洗龙蛋的时候起,祭台前的香火就不能熄灭。祭龙当天,负责备办祭祀餐宴的头家会事先在龙宫周围铺上一层松毛,村民进入龙树林点燃高香就要依次到龙宫前的松毛地上跪拜。龙主作为人神对话交流的中介,静坐在龙宫右侧,为每一个下跪求福的人诵经祝福。当年新添男丁的家庭,父亲则背上小孩正对龙宫行大礼,报谢先祖龙恩,并特备好礼送给龙主,并且还要负责接龙时所消耗的全部酒水。在当地村民看来,龙宫前祈福一般都比较灵验。因此,没有结婚或是结婚还未生子的年轻人,在祭龙当天,对龙宫祈福也是一项最为重要的事情,即使远在他乡,也常赶回村里祭拜。祈福结束,大家正式开始在龙树林里享用圣餐。菜单视头家手艺而定,尽管不同年头的做法和式样都各有不同,但花腰彝俗称的“龙肉”却每年都必不可少。事实上,所谓的龙肉就是祭龙猪脊梁部位的肥肉,头家只需将其切成方形小块,中穿长长的竹签,放入大锅,加猛火煮熟便可。通常情况下,由于龙肉油厚,很难下咽。人们常将其带回家中,去油炸干了才吃。新添男丁的家庭,依次举杯向村民敬酒,喜报家添男丁。受酒之人,每人赐赠祝语两句,以示祝福。暮色笼罩,头家推选出两位身材高大、五官端正的人协助龙主,将龙主手中的猪骨和鸡骨捆扎到龙树的树干上,在龙主的祈祷声中,花腰彝的整个接龙仪式基本结束。参加祭祀的人到龙宫前,取走三根芦苇秆做成的“龙灵”和一个3寸长的松杈正式离开龙林。(二)跳龙队的:四弦声跳龙是整个祭龙活动中最为欢快激昂的场面。龙神接到村里的第二天,龙主把头家分成小组挨家挨户地跳龙。村民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堂屋正中安放一张方桌。点燃3炷或6炷香,摆放满满一碗大米、糖果、粑粑、烟、酒、茶水、肉、花生、鞭炮、葵花、钱币等物品。跳龙需从龙主家开始,龙主事先关上大门,锁上门条,等候跳龙队的到来。跳龙小队中有一个身强体壮的人手持避邪棒走在最前方开路,其余男性则手持柏栗树,背挎四弦随从。女性则换上崭新的花腰服饰穿插其中,和着优美的四弦声,跳龙队绕道迈坎,缓缓来到龙主家的大门前,正对龙主家“叫龙门”。一般情况下,龙主不轻易开门,非得让跳龙人在家门外反复把各种祝福的好话说尽,方才让跳龙队从右侧进入正堂屋。在龙主家跳龙过后,头家就开始到其他村民家中跳龙。花腰彝跳龙时,除基本曲调不变之外,歌词可根据主家的情况自由编唱。入户跳龙不分贫富贵贱,跳龙队必须每家每户地跳唱。每到一户人家,跳龙队刚到房门,主家就要出门热情地接待。跳唱结束,主家就在房门口点烧鞭炮,少则一串,多则不限。这时,头家领唱的人举起桌上酒杯,四方滴酒,敬献天地神灵。一家跳唱结束,再继续到另外一家跳唱。祭龙还是花腰姑娘们大秀舞龙特技的良机。当头家到村民家中跳龙的时候,花腰姑娘们则群聚广场舞龙。其他村民也会举行踩高跷、渔翁钓蚌壳、白鹭啄蚌肉、唐僧师徒降妖伏魔等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杂耍活动。晚上,村民集中到祠堂共餐,举杯向宾客敬酒。对方越是推托,大伙就越是使劲高唱,直到对方将杯中酒喝下。大家乐趣正佳,对方刚饮一杯,村民们歌声又起,若能放歌,倒可回唱推杯。否则,村民会反反复复加杯,直到远方亲友醉酒,方才罢休。花腰彝认为,满酒添杯,贵宾醉意心头,是为大敬。(三)除景观神仪式:龙主祭祀龙神祭龙进行到第三日,村民便要送龙回龙林。龙主首先组织头家到村民家中龙拜别。一些花腰彝村寨,精简仪式,常将龙队进村民家中跳龙与龙拜别合为一项。由于参与龙拜别的人数多,很多情况下都只能在村里的公共场所或是村里翻新平整的村道上举行。送龙大队在行进的过程中,偶尔也会进入到路边部分村民家中拜别。龙队拜到的人家,都要赶忙摆出糖果,向龙队敬献香茶,递上一支好烟,热情礼待。龙队离开家门,主人必须以核桃相送,以示今后家庭粮粟满仓,顺心好运。在花腰彝的整个祭龙活动中,始终有避邪棒、青松杈等各种避邪驱鬼的法器。花腰彝认为,即使有这些避邪器物存在,也不能完全防范瘟神侵扰,还必须通过正式的除瘟神仪式才能将各种邪气送走,村寨方可平安。龙主站立祠堂正门,右手拿一把锋利刀具,左手抱一只红公鸡,面向东方,杀死公鸡,并在嘴里满含一口酒猛地喷洒四方,声音高亢地念一段经文之后,迅速走出祠堂。两个佯装的野人扛着“鬼楼”紧紧跟上。鬼楼是一座用竹篾编扎成的小房子,里面放着两个纸扎的小鬼和一只瓦缸。走在鬼楼后面的人抹着花脸,端着升斗。斗中盛有大米,米中端放一瓶酒,周围插满小彩旗。参加祭龙的村民尾随其后,吹奏起不同的曲调,走家串巷,驱赶村里的瘟神。“野人们”挥舞刀斧,摔打铁链,以各种铁器顿地,发出整齐的呼喊:“谍席贼”(砸死它)、“嘎席贼”(勒死它)等话。驱鬼过后,人们将鬼楼拿到村外避人之地吼叫着把它全部捣烂,并在路上拉起一道挂有各式木刀的麻绳,将各路瘟神都“隔绝”在村外。除瘟神后,村民开始送龙。龙主先到祠堂诵经,带上接龙时取回祠堂的青松枝步出祠堂。参与送龙的村民紧随其后,扛着木刀,踩着高跷,敲着牛皮大鼓,唱着祭龙调,浩荡的祭龙队护送龙神。送龙的村民到达龙树林边,待龙主进入龙树林,就陆续返回到村口的龙习树下,静等龙主到来回复龙恩。祭龙时节,时近春耕,一阵嬉闹之后,村民们更多的话题转向今年春耕忙种方面的话题。龙主从龙树林回到村口,村民群起围住。龙主站在龙习树下的高台上向村民回复先祖的惠民“许诺”。村民听后连声高呼:谢龙恩!谢龙恩!有祖神护佑,有村庄农业精英口传生产经验,参祭的所有村民,早已备足信心,全心投入春耕生产。这时,村民还要共商新定或修改村规。村规多依据龙主回报龙恩的具体内容来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神意性权威,村民会虔心遵守。三、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变迁是永恒的话题,作为人类行为表征的仪式也无时不处于变化之中。“将仪式作为探讨社会变迁的视角,特别是探究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交互作用过程的视角,并非由于仪式与象征是人类学研究的偏好,而是由于它们作为一个社会或族群生存状态与生存逻辑的凝聚点而存在,它本身处于变化之中,同时也是表现和参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变量”(P.4)。和传统的神圣仪式相比,现在的花腰彝祭龙庆典已经被各种时兴文化因子改造成群体性的娱祖乐人的世俗性活动。(一)祭祀的过程—意识俗化在花腰彝传统的祭龙活动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现得极为明显。首先,组织村民参与祭龙的龙主不可能由女性担任。如前文所述,花腰彝认为胜任龙主一职的人必须是村里儿女双全、为人正直、做事公道的老人。自古以来,花腰女性就以勤劳、多艺而著称,花腰彝这一族称就是根据女性巧手精织的服饰而命名的,以选择龙主的标准,麻栗树村能担此重任的女性并不在少数,但自当地建村立寨以来,从未有女性担任过这种圣职。其次,花腰女性就连进入龙树林祭拜先祖的机会也被传统观念给剥夺。麻栗树村的龙树林位于村庄南面,村民祭祀先祖的当天,不但不允许女人进入龙树林,而且还忌讳女人往村庄南面即龙树林方向经过。在村民的这种传统观念里,隐喻着“女人祸水”的观念意识。据龙武文化站的余文昌讲,在过去,麻栗树村的人曾尝试让女性参加入林祭龙。但奇怪的是,有女性参与祭龙的年节,不但参祭的女性本人易得重病,家庭常遭灾惹祸,而且还会导致全村村民生产种植锐减、牲畜瘟疫流行的现象。从此以后,麻栗树村民就依照传统,再不允许女性到龙树林里面参与祭拜祖神。再次,这种男女不平的观念还表现在添丁方面。祭龙当天,若是夫妻婚后家里新添男丁,父亲便用新背兜将小孩背到龙树林里回谢龙恩,并负责祭龙当天全村村民龙树林聚餐的一切酒水。人们喝酒助兴时,父亲还要背着孩子依次向村民敬酒。相反,若家里出生的是女孩,则所有的这些程序都减免。由此观之,致使女性不能到龙树林参加祭拜的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仪式活动本身神圣与世俗的界定。但是,村民的这种文化界定很大程度上受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过去,由于花腰彝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物质资源非常匮乏,面对各种不确定的社会因素,村民就只有依靠祭龙来求得祖先的庇护,福保平安。所以,祭祀的仪式过程中,充满着神秘气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保龙树林圣境,女性便失去入林祭祖的机会。本质上说,麻栗树村民祭龙避讳女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祭龙是花腰彝沿袭千古的重要习俗,然而,这一祭祀传统却并非彝族特有。壮族、瑶族、哈尼族、傣族、基诺族等都有类似的仪式。其名大致都称祭龙,时间大多在正月、二月和三月举行,活动程序与花腰彝甚为相似,都有龙树、龙树林的说法,且多以男性为参祭主体。在龙林中接龙时,常以村中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为主持者。龙猪是主要献祭品。当然,这并不排除祭祀活动的源起与这些民族都是氐羌远祖的血统有关,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交融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的结果。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这些民族逐渐从寄托生命于神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后生奋斗定贫富的观念逐渐占据他们的主观意识。时下,花腰彝的祭龙活动渐向世俗化转变,人们祭祀龙神,虽然是村民敬祖观念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但现在的祭龙活动,通过仪式来接连感情,置换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已经成为村民的集体意识。尤其是当有地方乡镇干部参与时,这种目的性行动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仪式本身来看,近年,花腰彝为了弥补男女不平等的鸿沟,祭龙时,虽然仍不允许妇女进入龙树林,但是夫妻双方都事先在家杀鸡备好可口饭菜,男人才到龙树林里参加集体性的祭龙活动。经济宽裕的家庭,甚至还在家中杀猪宰羊备办丰盛佳肴。区隔该村仅10公里左右的峨爽、宜其达村,村民群体到大龙潭龙树林祭龙时,已经允许花腰彝女性参与公祭。接龙的当天,姑娘们穿上了漂亮的服饰,在龙树林边的空地上就开始跳唱《祭龙调》,跳龙时的欢快热烈场面已慢慢被引入到龙树林。(二)祭祀的文化意义花腰彝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在生产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基本不离开土地,村寨居民的同质性较高,参与祭龙的人仅限于村寨男性,祭祀主体较为单一。活动中,龙主处于较高的地位,发挥着双重作用:替民求祖,代神施福。村民寄命于祖神,龙主不仅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圣化,而且这种圣化的效应还会延伸到村民的世俗生活中。村民的敬祖意识被移植到生产生活之中后,就为龙主自身提升个人的社会威望创造了极好的外部条件。名为敬神,实为尊拜世俗生活中的龙主,这样,龙主成为掌管村庄一切事务的全权代理人。村民将个人乃至整个村庄祸福兴安的裁判权全部交给龙主,龙主奉神喻而裁定村中的各种问题事件,通用的手段便是依靠占卜来下定论,实无任何科学理路可鉴。尽管其替祖惠民的方式很多情况下都不可取,但龙主的这些行为背后有村民始终信奉的神作支撑,这就充分赋予了龙主行为(或者行动)的合理性。在这里,科学真理与传统甚至迷信的教条出现碰撞后,传统的文化因子占据了重要位置。“文革”期间,国家禁止人们从事各种宗教信仰,龙树林中的千年古树被毁,村民崇神信祖的传统观念稍有改变。中国民间宗教文化渗透于大众生活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宗教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信仰体系主要包括神、鬼和祖先三类;仪式形态包括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人生礼仪以及占验术;象征体系包括神系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象征、自然象征等。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于帝国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与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意义”(P.133)。变迁中的花腰彝祭龙仪式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个案。花腰彝传统的祭龙活动,其内容大于形式。仪式中出现的各个细小的环节都被村民充分赋予文化意义。在个别家庭身遇大难之时,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更为非理性的行动。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祭龙的形式则逐渐大于内容。村寨祭祀时,地方乡镇干部、远亲故交都是人们盛请的贵宾。祭龙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人们交朋会友、结交地方精英的重要形式。并且,由于祭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表演性娱乐活动,一些新闻人士、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也乐意参与。村民在祭龙的时候,除了入龙树林接龙的一些关键环节外,更多的仪式都是主观包装表演的活动。为了更加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这种文化遗产,人们对“龙主”之类的文化人更具包容态度。祭龙虽未偏离念祖敬祖的本质内涵,但很多地方已经将这种传统性的仪式行为改造成娱人乐祖的群体性文化表演活动,祭祀主体更为多元化。笔者三次入麻栗树村参与村民祭龙,都受到友好礼待。花腰彝祭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神圣而外人不可轻见的宗教活动。(三)主祭场的设计花腰彝祭龙主要以自然村寨为单位进行。石屏龙武镇龙车村委会下辖龙车、麻栗树、松树岗、发达四个自然村。四村虽皆沿着练庄河流居住,皆有本村的龙树林,地理位置近距,但自古以来,从未出现过村寨联祭的现象。然而,2002年,石屏县哨冲镇政府主办“德培好”祭龙大典,单参加迎龙的队伍就达900多人。这次祭龙,由于当地政府主办,才出现联村同祭的现象。祭场设在水瓜冲村龙树林下方,地上用尖刀草搓成的草绳圈定出数十亩地。靠近龙树林的地方设有12个祭坛。主祭塔由12张八仙桌叠起,高耸入云。11个辅祭坛排成一排,背后挂一副横幅:“祭各种自然神,取各种自然条件之利,求生产发展。”祭台上按其祭祀内容,各自摆设不同的祭品。祭品林立,绿枝滴翠,纸花装点,升斗成排,蔚为壮观。祭场的一侧搭起两个华丽的彩房,这是进入祭场的必经之路。路上临时扎有一道松树彩门。从彩门处远观祭场,一派庄重肃穆之景。主祭毕摩庄严的步履,祭品队伍的宏大气势,手持三弦的长髯老者的风雅饶有韵味。水瓜冲的祭龙场上只见田间地头,层层叠叠的土掌房顶人头攒动。千人组成的迎龙队,旌旗开道,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浩浩荡荡涌入祭龙场。44棵青松布成八卦祭坛,迎龙队全体净手除污,13名手持法铃,身穿着法衣的毕摩主持祭祀,一名年迈的主祭毕摩爬上10余米高的主祭坛,手持《长典书》。场上杀鸡杀羊逐一祭献,一派庄严肃穆招大地万物之灵神,再现了一幕幕古人的生活情景。祭毕,祭场周围还举行热闹的歌舞表演。马缨火红,巨龙飞舞,千人表演万人狂欢。入夜,盛大的民族簧火大联欢将节日推向高潮。人们赛装比美,踏歌伴舞,女子多声部合唱“啊哩”调,向人尽展花腰彝的传统民俗文化。(四)祭龙餐宴的杀僚传统的祭龙活动充满神韵,祭典烦琐。祭品中有两件东西不可缺:一是有尖嘴鸟做窝的一棵松树。据说此鸟是洪荒年代遗留下来的鸟,生命力极为旺盛。取此种松祭祀,意指彝家代代兴盛;二是一块通孔石头和一个能穿此孔的鹅卵石,意指男女的生殖器官。花腰彝祭龙有生子添丁的意义,这样做意味生殖繁衍,延续彝族香火。祭龙仪式前12天,龙主不能沾荤,必须每天吃素。祭龙仪式开始前,他还要用清水洗澡净身,换上崭新的土布衣服方可进入龙树林。除龙主之外,在仪式过程中还要抓阄,从头家中择选出16位村民组成祭龙团队,辅助龙主祭祀先祖。头家要事先群力在龙树林中临时搭建起高高的祭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