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辩的演变_第1页
夷夏之辩的演变_第2页
夷夏之辩的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夷夏之辩的演变

自中国古代历史上以来,“于夏之争”一直是一个问题。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民族分裂和统一、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讨论有时激烈,有时放松。然而,从统计学上讲,这样一种持续不断的讨论是不可否认的。这种争论自“三代”开始,至新中国成立趋于销声匿迹,争论时间不谓不长,影响也不谓不深。我们如果把中国历史上的版图按时间顺序放置在一起,然后再去比对各个朝代去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夷夏观”的变化,我们或许从中发现出一点规律,即国人的“夷夏观”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是一种包容性不断扩大的变化,而中国的版图也基本上处于不断的扩大之中(至1840年前)。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夷夏观”的内涵和外延越大,中国版图也越大的情况。总体上,国人的“夷夏观”的内涵和外延是与中国的版图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一致的,中国的版图扩大基本遵循以中原为中心的向周边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国家版图的变化明显地呈现出以中原为中心的同心圆形的不断扩大之中;与此同步的是内涵不断变化的“国人”也对“夷夏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在春秋战国甚至在两汉时期还被作为“夷狄”的两湖、江南地区到了隋唐时代已经成为了地地道道地“夏土”,而作为宋、辽时代“蛮夷之地”的云贵、蒙古地区到了元朝却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王化之地”,尤其是到了清朝,中国的有效控制版图达到了空前广大,国人的“夷夏观”也具有了空前的包容性,整个清朝版图基本上没有被国人称为“夷狄”的地区,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1)清朝对于汉文化的学习比较彻底,汉、满关系处理得比较好。(2)清朝初期的历代帝王都奋发有为,对于中国版图的扩大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汉族建立的明朝所没法比的。(3)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自1840年后,列强的入侵,这应该大大改变的国人的“夷夏观”,“夏”的外延和内涵扩大到了历史上的极致,而外国侵略者就变为了“夷狄”,因此,“夷”的外延也在这种状况下发生了变化。外国侵略者的出现也就不自觉的改变了中国人的“夷夏观”。但是,在晚清以前,中国社会基本上是出于一种和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交流与战争主要还是在中国版图上的民族间进行,这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环境,交流对象的主体(少数民族和华夏族)和方式(战争)以及中心民族与边缘民族的巨大政治、经济、文化差距,使得国人伴随着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形成了一种近乎自相矛盾的“夷夏观”双重标准:一、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任地,在实际管理控制方面也有所欠缺第一标准是国人用于解释对于少数民族入住中原时期(比如蒙元时期、满清时期)的“夷夏观”评判标准。从《中国边疆沿革史》看来,该书基本上反映出国人对中国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的搅扰中原、入主中国的基本看法———没什么好印象,所以就表现出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国时期的描述就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正统式”的感情色彩和“华夏族”情结。虽然作者也承认蒙元、满清政权对于开拓中国疆土作了很大贡献,但是从字里行间表现出了作者对这些少数民族的不屑,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入主中原从军事上政府汉族,但是反而使少数民族在文化上被汉族所征服而采用汉族先进的制度。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自信的表现,因为,少数民族的入主本身也改变了中国,创制了一些很好的制度,比如金源、蒙元创制的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种制度的创制者可不是汉族的统治者。作者特别突出“强汉盛唐”,认为这是汉族所建立的最值得骄傲的政权,也认为汉朝和唐朝分别开拓了比前代多得多的疆域,而唐朝的疆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我认为这也未必合理,从唐朝和元朝的比较开来,作者的划分标准难免有失偏颇。按作者的说法,唐朝的最大疆域最远到达了波斯、咸海一带,这是隶属于中国的政权,而同样是处于这些区域甚至远至东欧、几近非洲的蒙古国的汗国就是不属于中国的政权了。作者说原因是唐朝在波斯、中亚西亚实行的是“羁縻郡县制度”,唐朝政府委任酋长、部落首领管理领地,唐政府根本不涉及当地的内政,仅仅是宗主国的身份,并且这种制度随着吐蕃的崛起控制河西走廊和天山两路而结束了,实质上唐朝的这种制度是不稳固和短期的。而蒙古国时在中国版图上的是元朝,但是在中亚、东欧的汗国却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元朝也不干预当地的内政,和它们共同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蒙古帝国。由此看来,唐朝的“羁縻郡县制度”和蒙元的“汗国制度”在实际管理控制绩效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这种基本上是适用于中国统一时期的“夷夏观”第一标准,现在历史地看来就会觉得十分经不起推敲了,它本身就存在适用上的自我矛盾之处,不具有中国统一时期的普适性。二、主体政权—国人的“主体政权”标准本文讲的“主体政权”思维就是在描述中国的某一个分裂时期时,习惯性地用一个“主体政权(正统)”代替这个时期的中国。比如,在书中描述北宋、辽对峙的时期时,作者先描述了北宋的版图,在描述时,作者是用的“宋代”这个字眼。而在后文中描述辽的疆域时,却用了“辽国”这个字眼。仅仅从这个字眼看来,好像是辽国是宋代的属国,而事实上“宋”每年都要向辽国进纳岁币。为什么有这种实力和名誉“倒挂”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的还是作者认为宋政权是汉族所建立,而辽是北方的“狄夷”所建立的政权的缘故。即使是到宋政权南迁后,金国、西夏控制北方(中原),正统的政权,所谓的“代”的称谓也是在南宋,而不是在强大的金,金也仅仅是金国而已。从这点看来,作者用以描述中国某个时期的“主体政权”标准也是带有的偏见的。就是只有汉族政权才是“正统”,才能算一朝一代。如果说这点在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时正确的话,那么在少数民族完全统一中国后呢?汉族政权不存在了呢?那就说中国不存在了?中国的朝代就不更替了?或者说中国一下子退到了少数民族的蒙昧时代?比如说元朝、满清。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汉族的知识分子就套用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