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参照框架与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关系外显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的比较_第1页
自我参照框架与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关系外显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的比较_第2页
自我参照框架与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关系外显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的比较_第3页
自我参照框架与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关系外显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的比较_第4页
自我参照框架与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关系外显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参照框架与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关系外显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的比较

1积极自我联想与自我参照框架区分自己和他人是人类的基本知识能力,也是沟通的关键。健康成人可以在很多方面将自我和他人很好地区分开(Han&Northoff,2008;Keenanetal.,1999;Zhu&Zhang,2002),自我面孔感知优势是这种能力的一个典型表现。研究表明,自我面孔作为分心物时能自动地吸引被试的注意而干扰对当前任务的完成(Bredart,Delchambre,&Laureys,2006),作为目标时人们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其他面孔(Keenanetal.,1999;Sui,Zhu,&Han,2006;Sui&Han,2007)。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自我面孔这种优势效应产生的机制还不清楚,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促进对自我面孔感知本质的理解。很多研究者认为自我面孔与其他面孔相比是具有重要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刺激(salientstimuli),因此可以自动捕获注意(Keenan,Gallup,&Falk,2003;Han&Northoff,2008),这是对自我优势存在原因的代表性解释,然而并没有研究系统化地检验这种假设。最近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社会认知对自我面孔优势产生的作用(Ma&Han,2010),研究者提出内隐的积极自我联想,如将自我与褒义特质形容词建立联系,促进了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出现。这一研究从社会认知水平为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提供了直接的系统化的证据,这一解释集中在建立的自我知识上,即,积极的自我评价使面孔感知上的自我优势更容易产生。另一可能解释是自我优势源于主体(agency)和客体间的关系,在一个给定的任务中存在两种行动标准,自我参照和其他参照框架,即个体对客体的反应可以基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视角(Vogeley&Fink,2003;Vogeleyetal.,2004)。与第一人称视角相比,第三人称视角降低任务绩效(低正确率或长反应时间)(Vogeleyetal.,2004;Davidetal.,2006)或导致优势效应消失(Yoon,Humphreys,&Riddoch,2010)。先前的关于自我面孔感知的研究,都发现了自我优势效应的产生,尽管研究者没有强调任务判断参照框架的作用,但对自我面孔的加工可能自动地采用了自我参照框架。如果在实验中我们迫使被试采用他人参照框架,是否会破坏自我面孔优势?本研究将系统地检验这一假设。为检验这一假设,我们系统地调控了面孔朝向任务中的参照框架。在第一人称视角即自我参照条件下,要求被试以自己为中心判断面孔朝向观察者的哪一侧,相反,在第三人称视角即他人参照条件下,要求被试以面孔图像为中心来判断面孔朝向被观察者的哪一侧。如果自我面孔优势的产生源于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我们预计在采用自我参照框架时观察到这一效应,而他人参照时破坏或减小这一效应。另外,为检验自我参照框架在何种程度上决定了自我面孔优势的产生,我们同时调控了注意对自我优势效应出现的作用。实验一中,被试完成外显的面孔再认任务,即要求他们选择性的只对自我(忽视朋友)或朋友(忽视自我)面孔作出朝向判断。实验二中,被试完成内隐的面孔感知任务,即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所有面孔都进行朝向判断,不需要对面孔进行识别。在两个实验中,被试均完成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参照判断任务。2实验12.1方法2.1.1被试实验者随机选取16对性别匹配的被试参加实验(男10名,女22名,年龄19~26岁,M=22.13±1.85岁),所有被试都是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成对被试两人认识两年以上,且经常见面,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后获得报酬。2.1.2自我或朋友嘴唇实验为2×2的被试内设计。因素一为任务判断参照框架,包括自我参照和他人参照两个水平;因素二为面孔类型,包括两个水平,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被试的任务是判断自我或朋友面孔的朝向同时忽视朋友或自我面孔。自我参照条件下,要求被试从观察者视角来判断面孔朝向,而在他人参照条件下,要求被试从被观察的面孔像的视角进行朝向判断。2.1.3实验材料和设备2.2结果对数据进行面孔(自我和朋友)和参照框架(自我和他人参照)两因素被试内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2.1自我参照条件和公司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我们对感受性指数(击中率减去虚报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参照框架主效应显著,F(1,31)=8.94,p<0.01,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感受性显著高于他人参照条件;面孔以及面孔和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s(1,31)<1.17,ps>0.287,表明对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的感受性相同。(击中:M自我=0.92,M朋友=0.90;虚报:M自我=0.13,M朋友=0.14)2.2.2自我因果报应能力将反应时间短于100ms的试次视为抢键反应剔除,占总反应试次的0.3%。具体结果见图1。参照框架主效应显著,F(1,31)=61.69,p<0.001,自我参照条件下对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他人参照条件下;面孔主效应显著,F(1,31)=8.24,p<0.01,被试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朋友面孔,即存在显著的自我优势;二者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31)=3.30,p=0.07。我们对自我参照和他人参照条件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朋友面孔(p<0.005),而在他人参照条件下,对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的反应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68)。实验一的结果表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只存在于自我参照条件下,他人参照条件下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消失,这可能反映了在他人参照框架下,自我面孔与其他面孔刺激一样是观察者知觉或观察的客体。在实验二中,我们进一步探讨上述效应是否能稳定地存在于内隐的面孔感知任务中。3实验23.1方法除以下几点,实验方法均同实验一。3.1.1被试年龄及学习情况随机选取14对性别匹配的被试参加实验(男8名,女20名,年龄20~27岁,M=22.52±1.77岁),所有被试都是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成对被试两人认识两年以上,且经常见面,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后获得报酬。3.1.2自我细胞优势与夯实自我细胞优势的关系除自我和朋友面孔外还加入陌生人面孔作为背景,以探讨面孔背景是否会影响自我面孔优势的产生,但并不对陌生人面孔进行分析,自我面孔优势是相对于熟悉面孔的。我们只关注自我的独特性而不考虑熟悉性。不要求被试进行面孔识别后再作朝向判断,而要求被试对所有呈现的面孔均作反应。3.2自我参照框架与实验每种条件下的正确率都高于0.95,将分析主要集中在反应时间上。与实验一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结果见图2。参照框架主效应显著,F(1,27)=72.62,p<0.001,自我参照条件下的反应快于他人参照条件;面孔主效应显著,F(1,27)=7.34,p<0.05,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朋友面孔;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7)=2.92,p=0.09。为检验自我面孔优势的产生是否独立于背景,我们对不同参照框架进行了单独分析,与实验一结果一致,自我参照条件下存在显著的自我面孔优势(p<0.001),但这种效应在他人参照条件下消失(p=0.43)。以上分析结果显示自我优势也存在于内隐的面孔感知任务中。与朋友面孔相比,自我参照框架更促进自我优势效应的出现,他人参照框架导致自我优势效应的消失。为估计注意在自我面孔优势产生中的作用,对实验一和实验二两个任务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由于外显再认任务和内隐感知任务在反应时上存在差异,我们对朋友面孔和自我面孔之间的反应时差异(即自我优势)进行标准化(两类面孔的反应时之差除以反应时之和),用以衡量两种任务之间自我优势效应的大小差异。对自我优势进行参照框架和任务(实验一的外显再认任务和实验二内隐感知任务)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参照框架主效应显著,F(1,58)=5.92,p<0.05,这表明自我参照条件比他人参照条件有更大的自我优势;任务主效应不显著,F(1,58)=0.33,p>0.05;任务和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58)=0.63,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自我优势源于自我参照的判断,注意水平(内隐和外显任务)不影响自我优势的大小,外显和内隐任务中自我参照框架都导致了自我优势的出现。4自我参照框架与自我优势效应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成因。实验结果与前期实验假设相符:自我参照框架导致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他人参照框架消减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这一结果表明参照框架对自我优势效应出现与否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面孔加工的促进作用稳定存在,不受任务类型(实验一采用外显再认任务,实验二采用内隐面孔感知任务)和刺激背景(实验一包括自我和朋友面孔,实验二包括自我、朋友和陌生人面孔)调控。大量研究表明,自我优势不仅存在于自我面孔加工中(Keenanetal.,1999;Keyes&Brady,2010),也存在于自我参照记忆中(Rogers,Kuiper,&Kirker,1977;Klein,Loftus,&Burton,1989)。对这一优势的典型解释为自我加工的独特性(与他人相关加工相比),这可能反映了自我相关刺激的重要社会性和生物性属性。尽管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自我优势产生的深层机制(Ma&Han,2010),但大量研究对自我优势效应的解释还停留在描述水平上。本研究则通过系统实验研究自我优势效应出现,尤其是消失的条件,来检验自我优势效应的深层加工机制问题。研究发现个体自发地使用自我参照框架加工信息,这种参照框架促进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而当外显地要求个体以他人参照框架加工信息,这种参照框架对自我相关信息加工没有促进作用,反而导致自我优势效应消失。这一发现可以解释大量的以往研究(e.g.Keenanetal.,1999;Suietal.,2009)。尤其重要的是,本研究控制了刺激熟悉性效应——自我研究中一直存在的方法学问题。即,个体对自我面孔(Keyes&Brady,2010)、自我名字(Gronau,Cohen,&Ben-Shakhar,2003)、自我生日(Kesebir&Oishi,2010)具有加工优势,这种优势效应到底反映了自我效应还是熟悉性效应(个体对自我相关信息更熟悉)?本研究通过调控参照框架,使用相同的刺激和呈现方式,发现自我面孔加工优势效应在他人框架下消失而在自我框架下保存,进而排除熟悉性效应对自我优势效应的解释。自我参照框架是对任务进行判断时所采用的一种标准,以观察者为中心,也称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将我们自己意识到的知觉、态度、观点和行动等心理状态表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所以第一人称视角被称为是最小自我(minimalself)的基本构成部分(Gallagher,2000)。第一人称视角使我们以自己身体为中心来感知主观的多模型实验空间。实验中要求被试判断面孔朝向时,尽管研究者没有强调要采用哪种参照框架,但被试都会自动地采用自我参照框架,以自己身体为中心来判断面孔朝向自己的哪一侧,这种自动性可能体现了人类的一种适应性经验,即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更有利于生活的能力。而且在采用自我参照框架时,个体有清醒的自我意义(Vogeleyetal.,1999;Gallagher,2000;Vogeley&Fink,2003),他们知道“我”正在加工我自己的信息,这使自我行动和当前客体(自我面孔)之间的联系增强,因此我们在这些研究中都发现了普遍的自我面孔优势效应(Keenanetal.,1999;Keyes&Brady,2010)。类似优势也体现在其他的任务中,如,对同时呈现的两个客体中的某个客体进行位置描述时采用自我参照的人数显著高于采用其他参照的人数(Tversky&Hard,2009);类似地,另一配对客体分类判断任务研究发现,对于右利手的个体,只在自我参照框架下两个客体的位置符合标准时(左侧锅右侧铲)的判断好于两个客体处于相反位置时(左侧铲右侧锅)的判断(Yoonetal.,2010)。参照框架是任务判断中的参照标准,包括自我参照和他人参照两种方式,正如上面讨论所陈述的,自我参照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自动的参照标准,所以关于参照框架的研究都表明,在给定的任务中,与自我参照相比,采用他人参照框架时有更低的正确率和更长的反应时间(Vogeleyetal.,2004;Davidetal.,2006;D’Argembeauetal.,2007),这可能因为采用他人参照框架进行任务判断时首先需要从他人参照框架向自我参照框架下转化,这一转化过程会消耗注意资源(Zacks,Rypma,Gabrieli,Tversky,&Glover,1999)。本研究与以上研究结果相一致,所以也支持上述观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在自动采用自我参照框架时产生,在采用他人参照框架下被试从自我参照向他人参照框架转化消耗了注意资源,进而破坏了自我面孔优势的产生。本研究通过系统地调控参照框架标准研究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成因,发现自发地自我参照框架可能是导致自我优势效应出现的决定因素。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未来研究检验,即自发的自我框架除了能促进自我相关信息加工,是否也能促进他人相关信息的加工?关键问题是如何使个体能自发地对他人相关信息进行自我框架判断。另外,本研究发现他人参照框架导致了自我优势效应的消失,这克服以往自我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方法学问题——刺激熟悉性效应对自我加工优势的解释。因此,调控个体参照框架可能为未来自我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范式。采用一台联想19英寸CRT显示器呈现刺激,用M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