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皇家崇拜形成初期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宗族观念变迁开漳圣王信仰及其海外传播的特点初探
漳州社会的各层阶层主要由移民组成。漳州府志记载:汉初闽越数次叛乱,汉武帝效仿秦始皇,以迁徙动摇叛乱根基,“徙其人于江淮间,虚其地”。所以漳州原住民多被迁走。自晋永嘉北方战乱开始至明代,1000多年时间(公元370年至1500),中原有五次较大规模移民往漳州,并且历朝也有小范围人口迁徙。因此,漳州接受移民的时间长,地域也广,原籍几乎遍布北方各省和福建周边省。从明中后期到清代初年,漳州经济繁荣,漳州月港开始作为国内民间的最大贸易港迅速崛起,后来官方的参与,使漳州月港成为华东掌控着东西洋贸易的港口。漳州的移民社会特点,伴随着外贸与明清以来的种种因素,漳州民众掀起向海外迁徙的热潮。漳州的移民起身,较多集中于台湾和东南亚,原来孕育于漳州的开漳圣王崇拜,因此落地于这些区域,并与当地文化交融,形成了一些区域特点。一、陈元光民间崇拜陈元光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固始(或称光州、岭南)人。从小文武双全,14岁时随祖母魏氏和伯父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入闽,与先前到福建平定“蛮獠啸乱”的父亲陈政会合。唐仪凤二年(677)陈政逝世,陈元光袭父职。并于垂拱二年(686)获准设立漳州,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将中原的优秀唐文化传承到闽南,并秉承“传清静以临民,守无私以奉国”的行政风格,与民众于清静、休息的文治思想,使闽南、粤东一带走上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陈元光战殁,《陈氏家谱》载,“百姓闻之,如丧考妣,相与制服哭之,画像祀之。追思之甚,将遗体捏塑(一说埋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是为民间奉祀陈元光之始。入宋,陈元光逐渐被神化,奉为安邦护境州主之神。到明代,陈圣王及其家属部将形成了相应的信仰神系,如李姓奉祀“辅胜将军”李伯瑶,俗称“辅胜公”;沈姓奉祀“武德侯”沈世纪,俗称“沈祖公”;马姓奉祀“辅顺将军”马仁,俗称“马王公”;许姓奉祀“顺应侯”许天正,俗称“许元帅”;也有单独奉祀陈元光夫人种氏或其女“柔懿夫人”。日本学者龟冈敦子,在对比了宋至明的有关资料后,认为“在万历《漳州府志》里首次出现了有关卢如金、许天正、马仁等陈元光的下属的记载。他们的传记也是从其一族的家谱引用的。如今许天正、马仁都是成为陈元光的信仰体系之内所编入的神明。很可能陈元光信仰体系是在明后期这一时代逐渐完成的。”(P13)《礼记·祭法》:“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御灾捍患则祀之。”(P1590)表明先祖和贤人因“有德”而被奉祀。中原人移民漳州后,继承了传统的崇祖习俗。朱熹曾在漳州就任,造成“海滨邹鲁”的美称;在向台湾、东南亚的移民,同样注重儒家忠孝节义观念。因此,乡贤崇拜也是漳州海外移民的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对社会有杰出贡献,或品行卓越者,去世之后被供奉为神。陈元光崇拜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陈圣王与家属、部将的崇拜,不只在漳州,在厦、泉、闽西、粤东等地都有分布,其随着闽南人的迁居海外,成为迁居台湾和海外闽南人崇祀的重要神明。通常漳州地区的民众往往不同的家族祭祀不同的主神,形成了家族祭祀或村落的祭祀。当然也有超越姓氏、村落的神明,在较大的区域产生影响,如开漳圣王崇拜就是这种情况,体现了漳州人对陈元光开漳功绩的敬仰。而在漳州向台湾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历史因素与相应的环境的因素,形成了一定的特点。二、漳州开章寺的数量和分布(一)陈元光与开漳诸神庙宇的分布2005年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调查,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有224座。近年来的调查,都以10平方米以上为标准,有一定的道理。没达到相当的规模,正常祭祀有难度。民间有几块石头垒起,或简易搭盖,很难作为确定的庙宇列入统计。漳州地区现统计供奉开漳圣王的宫庙有224座,奉祀其部将及其家属的宫庙也有数十座。漳州为陈氏家族及部将建功立业的地方,是开漳文化最早发祥地。圣王庙宇的分布的分析,是探讨中原文化进入漳州,继而又传到台湾与海外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了解以陈元光为首的开漳诸神庙宇的分布,对我国移民史和漳州开发史,有一定的意义。陈圣王庙宇各县具体数量,芗城16间,龙文3间,龙海51间,漳浦67间,云霄34间,诏安9间,东山23间,平和7间,南靖11间,华安2间,长泰1间。以上所有祠庙只计民间专祀庙宇,对供祀于宗祠家庙和从祀于佛寺和其它神庙的尚且不包括在内。从数量的分布情况看,大概是西南多,东北少。就是沿海和靠广东方向的多,反之就少。这与传统所说,“沿海多,山区少”略有不同。比如,平和也是山区,其开漳诸神的庙宇比例就高于较靠海的龙文、长泰。这应该和陈元光的活动多在沿海和广东东部有关。还有关于陈元光入闽的路线,有“南下说”与“北上说(由广东过来)”的争论,是否开漳诸神的庙宇的分布状况,与陈元光由广东进入福建有关?从开漳圣王的庙宇分布,似乎支持了这一观点。比如,开漳圣王庙宇的坐落,基本上沿着国道324线,即朝着通往广东的方向走。这也是过去漳州通向广东潮汕的路线大概一致。如龙海的颜厝地处平原,由于不在广东方向的路上,圣王的庙宇一间也没有。云霄虽是陈元光开漳的最早地方,但山区、不在朝广东方向(324国道)的马铺、和平乡同样没有圣王庙。沿海县多有威惠庙,山区较少,如华安仅两座。平和虽是山区,其7间圣王庙,大多分布在往广东的路上。南靖的庙大概在国道319线,即原来江西通往福建的龙山溪谷地。当然,陈元光的开漳活动不能只靠庙宇来说明,还需更有力的资料来证明,但这不是本文的主要着眼点。(二)民间修建时代现将漳州圣王庙的年代列表如下:从以上表格,可知庙宇的修建时代多在明清。明清时期,漳州经济极为发达,商人多有出洋做生意的,往往渴望神明给予保佑,陈元光信仰也随之渡洋出海。三、台湾开章寺的地理位置(一)厦门“开漳王”庙作为台湾重要民间信仰之一,“开漳圣王”信仰在台湾非常兴盛。据两岸史料所记载,台湾“开漳圣王”祀火始于明而盛于清,至今遍及全台。早期台湾漳州籍聚集的地方,多是以“开漳圣王”庙为中心点向外延伸发展,如北台湾知名的金山老街、基隆庙口等,都是循此模式。据“台湾开漳圣王庙团发展协会”近年统计,台湾现有以“开漳圣王”为主神的庙宇360多座,其中已加入庙团联谊会的宫庙现有80余座,信众超过500万人,以福建漳州移民占绝大多数。(二)开漳宗教产业组织的分布宜兰县是“开漳圣王庙”最多的地方,有28座;桃园县大溪镇“开漳圣王庙”最密集,方圆不过105平方公里,却有10座“开漳圣王庙”;现存最老的“开漳圣王庙”是桃园的仁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凤山“开漳圣王庙”、碧山岩碧山寺、芝山岩惠济宫和桃园景福宫。由于没有台湾300多间开漳圣王庙详细的分布情况,据台湾开漳圣王庙团发展协会资料,其会员单位84间的情况,可以大致看出台湾地区开漳圣王庙宇的地区分布:台北市4间,台北县10间,桃园县12间,宜兰县22间,新竹县1间,台中市2间,台中县5间,彰化县1间,南投县4间,花莲县3间,云林县3间,嘉义市5间,台南县3间,台东县1间,高雄市1间,高雄县5间,屏东县2间。台湾的分布主要在漳州人聚集的地方。以开漳圣王庙团的会员庙分布的情况看,多数集中在台湾的西海岸和东北漳州籍人士较多的地方。比如,宜兰和桃园台北县这三处就有44间,占开漳圣王庙团总宫庙85间的一半以上。(三)调节型的“开漳王”庙“开漳圣王”信仰的传播,漳州地区比台湾早得多。漳州早在唐代就有奉祀陈政、陈元光的官庙,而台湾虽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已建360多座,但大都却是在明末清初以后建立的,如:台湾现存最早的“开漳圣王庙”——桃园县大溪仁和宫,建于康熙48年(1709)。这主要是因为:“开漳圣王”主要的信众本来多在闽南,清康熙22年(1683)台湾统一后,随着闽南移民大批进入台湾,“开漳圣王”香火才被纷纷播入台岛各地,开始受漳籍移民的祭拜。四、东南亚的帝王信仰据漳州政协的统计数字,东南亚约有开漳圣王庙宇30多间。可是,这个数字没能体现东南亚的圣王信仰的一些形式。比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秦国、柬埔寨对陈圣王的祭祀,主要集中在祠堂里或宗亲间。据传,马来西亚的陈氏宗亲会近百家。(一)清光绪年间,陈氏宗族捐建新加坡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只有保赤宫一座。保赤宫原是陈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由陈氏宗亲捐建。由于陈、虞、胡、姚、袁、田、孙、陆等8姓,同追族源来自舜帝,同时保赤宫也容纳潮汕侨民,使该宫同时具有血缘、地缘的特点。(二)清静正堂,开漳王元光马来西亚隆雪陈氏书院暨陈氏宗亲会成立于1896年,由数位族亲聚力建成。书院正堂供奉舜帝、始祖陈胡满、开漳圣王陈元光。陈氏宗亲秉承重视乡情、亲情,保持传统信仰,造福宗亲与社会的宗旨,携手努力,宗亲会生机勃勃,已传承百年。五、漳州、台湾和东南亚的神圣组织特征(一)陈圣宗的寺院管理笔者曾注意,漳州城区与乡村,开漳圣王的管理机构各有特点。我们经漳浦为例:漳浦的开漳圣王庙宇有66间,为漳州各县区中数量最多,其中在乡村中的分布61间,陈氏宗亲管理的有40间,6间是圣王部将的后代管理,19间为其他姓氏的宗族管理,2间情况不明。庙宇多数座落于陈姓的村落,以陈氏宗亲为主进行管理,其余的村落虽不是陈氏后代,但也是由村子的该姓氏宗亲组成董事会或管委会。笔者调查的漳州各县区情况大致与漳浦相同,这说明漳州乡村的广大区域,陈圣王的寺庙以血缘宗亲为主进行管理。漳州的村庄从来都是聚族而居,因此,宫庙都由本村宗族出资(或鸠资)建成,由宗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管理。如,建于唐代著名的漳浦西庙,由周围的58个聚族而居的村庄祭拜维护,并由这些村子的宗族选出几位耆老,组成管理小组。漳州龙文区始建于宋端平三年(1236)的檀林威惠庙,由周边陈氏13个村庄参与祭祀建设,檀林村宗族的老前辈直接管理。城区开漳圣王庙宇的管理,往往由非陈氏的杂姓信众组成。如城区的官园威惠庙、新桥威惠庙等。并且,由于城市的发展,各区域人员的交流,陈圣王庙宇的管理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漳州的陈圣王陵园,位于漳州芗城区的浦南,其管理和守护,本由距陵园约40公里外的龙文区檀林周围13个陈氏村落共同负责。2005年后,由于地方行政对地方文化的重视,檀林陈氏已退出陵园的守护,由浦南当地的非陈氏人员管理。(二)民间参与组织台湾则不一样,其庙宇的董事会或法人,是由本地域的相关人士组成,并不是血缘宗亲关系。闽南人向台湾移民不同于中原汉人“携族南下”至闽南,而是以原乡为纽带,“聚邑而居”,故注重地缘关系。台湾在移民的早期,先建简易草寮,之后扩建通常都由富户出资建成。所以,台湾的寺庙管理,都以财团法人的董事会,以出资者参与管理,开漳圣王庙的情况也一样。如宜兰的永护庙,开始于清末社会动荡而迎祀开漳圣王,后由富户吴寿旺、潘富田出资捐地而建成。基隆市奠济宫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建庙时,由基隆地方士绅白番、连新永,板桥望族林本源等捐献土地,再由地方士绅张金发及赖武等人捐款建成。移民除郑成功因军事原因之外,多数人是因避税、垦荒或者商业需要而移居台湾。台湾为明清时期福建面向东、西、南洋的货物中转地,所以整个社会较偏于海洋性,与陆地社会组织有所差别。学者认为,海洋组织是海洋淘金者和冒险者的组合,并不株守农业社会的组织规则,具有流动性、开放性的特征。海洋利益高于血缘关系。(P10)加上明清的锁国海禁,其移民多以零散偷渡,较难组成家庭集团。为了加强与外界的抗争力,多以各自府县祖籍,以较大区域组成群体,或以方言区分。这客观上使台湾较难以血缘宗族管理寺庙。(三)东南亚的血缘组织主要,并逐渐转移到地理上1.新加坡的保赤学校前文已提及,保赤宫本作为陈氏宗祠,由陈氏宗亲捐建。开始宗亲们建立“毓兰书室”,实是当地陈氏的私塾。由于新加坡所在西、南洋交汇之处,各方人士踊集,仅以陈氏子弟为对象的私塾难以为继,遂改革旧式私塾为“保赤学校”,成为地域学堂。保赤宫建成不久,也由族源来自舜帝的陈、虞、胡、姚、袁、田、孙、陆等8姓同奉,同时容纳潮汕侨民,这表明新加坡陈圣王崇拜,由血缘宗亲向地缘组织转化的特点。(P151-153)2.开漳帝王的崇拜笔者所接触的东南亚庙宇多在清嘉庆以后,根据祖国大陆向东南亚的移民趋势,在清嘉庆之后形成高潮。杨彦杰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台湾的平原的土地已基本开拓完成,赴台开垦变得较为艰难;(P151-162)而东南亚广袤的土地吸引着人们前往。这期间,清朝官方已对外开禁,多数移民以宗亲形式前往,较容易组成血缘集团,于是造成与台湾零星偷渡的地缘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行社综合服务合同
- 农艺师考试现场管理试题及答案
- 施工技术重点难点分析题试题及答案
- 增强竞争力秘书证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系统分析师考试的成功案例研究试题及答案
- 提升声乐合乐教学效果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 五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设计-1.祖国有多大2-人民未来版
- 多媒体设计师软件操作试题及答案
- 金属制品行业发展动态与市场潜力解析
- 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措施
- 地理视角解读电影《哪吒》-开学第一课-高中地理
- 《儿童代谢综合征临床防治指南(2025)》临床解读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解读
- 门急诊陪诊管理制度
-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原物料环保协议书范本
- 《莫比乌斯环》课件
- 《不抱怨的世界》课件
- 施工现场围挡搭设验收记录表
- 护理消防安全
- 《小米的成功之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