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_第1页
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_第2页
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_第3页
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_第4页
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总量也呈现逐渐增长态势,这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制定了一系列垃圾分类措施,致力于突破“垃圾围城”的困境。针对环境保护的重大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陆续提出了“垃圾分类”“碳中和”等概念。沈阳市在顶层制度的解析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本土措施,动员市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经过近20年的探索,沈阳市的垃圾分类措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在制定垃圾分类措施以及执行中涉及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的内容,所以公众参与下的垃圾分类效果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差距较大,公众参与度仍需提高。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等方式,对沈阳市垃圾分类现状进行描述,再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找到其中的消极因素,同时采用比较分析法等方式,借鉴国内典型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并尝试从政府、中介组织、居民三个维度探索出相应的对策,期望可以为沈阳市垃圾分类贡献一份力量。关键词:垃圾分类;公众参与;生态文明AbstractWiththegrowthofthenationaleconomyandtheimprovementoftheoveralllivingstandardsofthepeople,thetotalamountofurbanwastehasalsoshownagradualincrease.Thisputs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onthelevelofurban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Moreandmorecitieshaveformulatedaseriesofgarbageclassificationmeasuresarededicatedtobreakingthroughthedilemmaof"garbagesiege".Inresponsetomajorissue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ePartyCentralCommitteeandtheStateCouncilattachgreatimportanceto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estatehassuccessivelyproposedconceptssuchas"garbageclassification"and"carbonneutrality".ShenyangCityhasalsoformedaseriesoflocalmeasuresintheanalysisofthetop-levelsystem.Afternearly20yearsofexploration,Shenyang’sgarbageclassificationmeasureshaveachievedcertainresults.However,sincetheformulationandimplementationofgarbageclassificationmeasuresinvolvemulti-stage,multi-field,andmulti-typecontent,theeffectofgarbageclassificationunderpublicparticipationismoreimportantthanthatofthepeople.Thereisalargegapbetweentheneedsandexpectationsofthemasses,andpublicparticipationstillneedstobeimproved.ThisarticlewilluseliteratureanalysisandothermethodstodescribethecurrentstatusoftheimplementationofwasteclassificationmeasuresinShenyang,andthenusedataanalysisandothermethodstofindthenegativefactorsinit.Atthesametime,usecomparativeanalysisandothermethodstolearnfromthetypicaldomesticandforeignurbanwasteclassificationandtreatmentmethods.Experience,andtrytoexplore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fromthethreedimensionsofthegovernment,intermediaryorganizations,andresidents,hopingtocontributetotheclassificationofwasteinShenyang.Keywords:garbageclassification;publicparticipa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选题依据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3.国内外研究评价 3(三)研究设计 41.研究方法 42.样本情况 4一、沈阳市在垃圾分类公众参与中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5(一)核心概念 51.垃圾分类 52.公众参与 6(二)理论基础 61.多中心治理理论 62.激励强化理论 7二、沈阳市垃圾分类现状 7(一)沈阳市垃圾分类取得的成绩 71.沈阳市垃圾分类措施政策进程 83.沈阳市垃圾分类具体干预行为 84.沈阳市垃圾分类取得具体成效 9(二)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中的问题 91.居民环保意识不强 92.措施践行细节不完善 103.垃圾分类主体责任不明晰 13三、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3(一)市民在观念上存在误区 13(二)政府运行体系不健全 141.制度法规未因地制宜 142.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 143.专业人才建设有缺口 15(三)政府传统角色深入人心 15四、国内典型城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经验—以江苏无锡为例 16五、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问题中的对策建议 16(一)重视垃圾分类教育 161.开展社区教育 162.重视学校教育 17(二)完善政府运行体系 171.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172.健全激励监督机制 173.加快专业人才建设 17(三)多元主体并存 181.要巩固政府主导地位 182.要开发中介组织潜能 183.要激发市民参与意识 18结论 19参考文献 20附录 22致谢 24引言(一)选题依据1.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中国各大城市的垃圾产量都在不同程度地提高。住建部2022年发布的《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上升,2019年全国的垃圾清运量达到2.42亿吨,同比增长6.1%,垃圾产量的增加威胁着人们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对各城市垃圾分类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居民和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沈阳市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沈阳市2003年起就致力于实现的垃圾分类处理路径,把“分类收集、区间倒运、密闭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模式提上政策议程。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垃圾分类措施,沈阳市政府相关部门又将垃圾分类的宏观目标细分为沈阳各地区的详细的规定,涵盖范围包括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及相关内容,通过法制化手段对垃圾分类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据,引导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并将取得的经验通过修正的方式加入到法规中,为沈阳市的垃圾分类处理带来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如此,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垃圾若处理不妥当固然会影响城市的形象,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在新时代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政策是时代的选择、政府的责任、公民的义务。沈阳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是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商贸和交通中心,也是连接东北地区与长城以南地区的枢纽。另一方面沈阳市正在向新的国际化城市发展,沈阳市政府也在争取将沈阳垃圾分类处理方案形成一个标杆城市,所以要推动沈阳在城市群间的地位以及在国际间的影响力,提高垃圾分类公众参与度以及措施执行效度刻不容缓。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资料的查阅,关于垃圾分类公众参与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有所涉猎,通过文献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针对垃圾分类的课题研究起步较早,涉及到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发散。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作过重要指示习近平.习近平.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N].人民日报,2019-06-04(1).可以说,近年来在我国国家领导人的环境战略引导下,我国对于垃圾分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不断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但是,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如何利用工具手段建构环保社会,在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分类搬运等方面进行技术上的革新。其中也鲜有对某个城市、某个村庄进行的实地调研,本文期望从可持续发展、多中心治理等理论视角,找到现有垃圾分类措施的可改造性,重新建构解决这个垃圾分类处置的方式,扩宽理论在实际解决垃圾回收问题的范围,尝试寻找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2)现实意义研究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政府层面看,政府作为问题的发现者,帮助人民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人民对于政府的期望角色同时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谋划者。一方面,笔者通过准确的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并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数据分析,可以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提供和现存问题相切合的对策,这将对于政府的政策制定起到一定的辅助参考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尝试将现有的措施本土化进行创新建设,致力于开发一条既贴合事迹又有地域特色的垃圾分类措施,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每一位公民都想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有利于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健康,另一方面,洁净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外在名牌,全社会的洁净有序也会助力整个国家的形象。而垃圾分类的参与问题更是每一个住家户都不可省略的一部分,甚至是生活垃圾分类源头治理的关键群体。只有全社会人人动手,形成“1+1>2”的合力,才能更高效地为可持续绿色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做出实质上的改变。(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为了把握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对国内的垃圾分类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我国地大物博,由于多民族、人口数量大的特征使中国与众不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垃圾分类各项研究的国内学者基本会顺应两个方向:城市和农村。对不同城市、不同农村的垃圾分类研究,很多学者也尝试从国外的典型案例中汲取经验,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王子彦等(2008)借鉴日本经过实践检验的城市垃圾分类经验,指出中国的垃圾分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的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缺乏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教育,垃圾分类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以及目标制定未进行切实可行的削减等,所以政府仍需要加强工作力度,拓宽管理思路,投身在垃圾分类的处理上。王楠、闫如玉(2015)在分析国外垃圾收费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应引入竞争机制,由定额收费向定量收费转变,并要细化收费标准。刘曼琴、谢丽娟(2016)从企业和家庭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了生活垃圾实施按量收费制对促进垃圾源头分类、缓解垃圾围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国外研究现状通过CNKI外文期刊,以“householdgarbage”、“garbagecollection”、“garbageclassification”为主题词检索的文章中发现,不少学者会在垃圾周期处理中考虑问题,同时也有不少学者研究部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国家处理垃圾分类的方式。其中,70年代,美国William.Rather博士对于垃圾属性等方面经过系统的梳理整合,创立了垃圾学,这使得国外学者把研究方向投向了垃圾治理类问题,逐渐地形成了以“垃圾学”为起点的垃圾治理研究。其中,Hertz(1976)是最早关注居民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学者。KrongkaewL等(2015)调查了一些亚洲大城市(北京、东京、首尔、新加坡和香港),表明人口和收入的数量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正相关的趋势,实现固体废弃物有效分类回收,法律法规和公众的参与必不可少;同时也有学者试图通过逻辑的探讨探究不同垃圾处理方式的效果,AdrianaSoaresdeSchueler和ClaudioFernandoMahler(2011)曾研究垃圾填埋的有效路径,通过价值逻辑分析的思路建构出一种特定的模式,以确定建立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针对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措施相关研究,James(2009)认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能够引导家庭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市场机制是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效率的重要构成力量,如果可以将路边回收规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将可以提高公民的垃圾回收率以及参与率。3.国内外研究评价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垃圾回收率相对较低,大多城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垃圾分类制度的措施,在方案中指出了整个城市需要构建具体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期望可以提高生活垃圾的回收率,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备高效的垃圾分类体系,且东北地区的研究还属于较空白阶段。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中心城市的角色对沈阳市的政府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探究沈阳市的垃圾分类回收情况具有鲜明的代表意义。(三)研究设计1.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关键词的检索,进行主要文献的阅读、整理、分析,形成各地区对于垃圾分类公众参与的态度和建议,形成对垃圾分类问题的一个客观真实的宏观认识,从而有利于编制任务清单,建立一个正确的研究起点。(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一方面了解各位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方向,从而校正选题范围,另一方面,汲取特色垃圾分类治理国家、行政区域的办法,结合沈阳本土特色进行综合的评述,期望可以构建一条适合沈阳环境治理的好办法。(3)问卷调查法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沈阳市居民的公众参与情况,本次问卷设置了基本信息、市民个人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市民对于政府层面的看法三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沈阳市垃圾分类中的存在的问题。2.样本情况本次问卷发放的对象是沈阳市居民,笔者共设计140份问卷,共回收134份问卷,有效问卷125份,问卷有效率为89.2%。发放问卷的地方分散在主要街区、景区休闲处、学校以及小区楼下等垃圾分类实行重点区域。其中,男性共计43人,占比为34.4%,女性共计62人,占比为65.6%。在有效调查对象中,6人没有上过学,占比为4.8%,18人的受教育程度在专科及以下,占比为14.4%,93人的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占比为74.4%,8人的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占比为6.4%。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在接受调研的人群中,大部分人群的文化程度为本科,对于问卷问题的理解程度较好。图1调研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此外本次调研对象的年龄分布为:2.4%的被调研对象年龄在18岁及以下,人数为3人,92%的被调研对象年龄在18岁到40岁之间,人数为115人,4.8%的被调研对象年龄在40岁(含)到60岁之间,人数为6人,0.8%的被调研对象年龄在60岁及以上。按照人的发展规律,青年及中年人的生理以及心理均较稳定,所以在本次的调研结果中,18到60岁的人数占比总和较大,本次数据具有参考意义。图2调研对象的年龄区间分布情况一、沈阳市在垃圾分类公众参与中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一)核心概念1.垃圾分类按一定的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旨在通过“分类”,再次挖掘垃圾的价值,若能将垃圾进行再利用,不但可以降低垃圾处理本身的成本,还可以美化居民的生活环境,建立一个绿色发展的和谐环境。本文中的垃圾分类主要着眼于分类投放,做好垃圾分类将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几个维度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2.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在宏观上,公众参与包含公民的政治参与,以及所有关心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的人的参与,核心含义在于通过公众的行动,推动相关领域的决策过程。在微观上,指由公众参与选出代议制机构及人员的过程。从现代角度来看,我国在公众参与方面有几个研究领域,其中可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其一,从立法层面看,可以称为“立法决策层面”;其二,可以称为“政府管理层面”;其三,可以称为“基层治理层面”。由于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必然要借助多个主体力量相互协助,相互制约,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灵活地创立治理形态。其中公众是一个关键的主体,具备大众属性,挖掘的意见具备普适性,在垃圾分类的治理中,尤其要关注公民的参与情况。本文中的公众参与泛指普通民众为主体参与,推动垃圾分类措施和相关活动实施等,其中主要研究的是政府管理层面中的环保领域,期盼从公众参与视角了解沈阳市在垃圾分类中行政具体行为的干预情况。(二)理论基础政府从“管制型”角色转化成“服务型”角色的过程中,参与管理公共事业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政府不再是单一的管理主体。在垃圾分类中,应当存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到了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环境的保护是公共责任,垃圾分类产生的效益属于每一个人,为了降低外界管理约束成本,同时增加外界的回应性,需要在垃圾分类措施的落实中形成多方治理格局,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在“政府—中介组织—居民”的协同局面下,及时收集沈阳市居民真实的垃圾分类反馈,对垃圾分类措施做出完善。同时政府引导方向,强调强化反馈的作用,正确使用不同类型的强化,将会有利于提高沈阳市垃圾分类效率。1.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一些相互制约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上,权力不再是单一主体全权掌握,其他的单位组织也可以参与到其中。与此同时,所有公共治理主体相互独立,且受法律约束。保持公共服务公共性的同时,由于多种参与主体的加入,可以起到各个主体自我约束的效果,一方面这种机制可以降低外界管理约束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公共物品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回应性。同时,公民还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对各个参与主体进行监督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说,该治理模式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模式,而是尝试整合资源,让更多的参与主体参与到公共物品的供给上。这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又可以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主体的潜在优势。2.激励强化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含义是:人们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对于某种刺激的反馈,是这种刺激导致人们选择做出某种性质的行为。根据刺激性质的不同,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如果这种刺激对人们有益,那么对应的行为将会多次出现,相反,如果所获的刺激对人们的利益造成损害,则对应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虽然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它忽视了很多个体要素,比如目标、需要等,但是在一定层面上看,正强化可以促进实现预期效果,而负强化可以减少不应出现的行为的频率。二、沈阳市垃圾分类现状沈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六有六无”作为长期标准贯彻实施,各地区也在积极落实管辖区域中的垃圾分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辖区垃圾减量,期望以局部力量促进健全沈阳地区系列长效机制。经过政府、公众等方面的配合协作,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及措施执行现状如下:(一)沈阳市垃圾分类取得的成绩沈阳从2003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措施达成逐步取消垃圾箱的目标,尤其是社区内和主要街道的垃圾箱,同时推广垃圾分类化处理。同时,沈城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化处理的方向上也付出大量努力。最早主要在皇姑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后来大东、铁西等区开始分化出一种新的试点项目,即居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垃圾放置在门口,由专门的服务人员入楼分类收集。之后沈阳市一直将全市实行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工作目标。运用政策手段、实地调研等方式致力于垃圾的“收集—分类—运输”一条龙的可视化路线,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的处理沈阳2004年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沈阳2004年实行垃圾分类处理[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02):2.1.沈阳市垃圾分类措施政策进程图2.12016年以来沈阳市垃圾分类措施政策进程2.沈阳市垃圾分类宣传阵地(1)学校方面:沈阳大学利用学校一些固有资源,比如学校公众平台;校园广播站;社团活动等方式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中。通过学校LED屏幕宣传、主体班会、党建活动等渠道提高了师生的参与率和知晓度,对整个沈阳市的垃圾分类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社区方面:沈阳市久安社区对部分工作者增加了垃圾分类宣传员的职责,要求宣传入户讲解工作,主要服务对象分为一方面社区沿街商家,主要内容为积极解答商家在日常垃圾分类中的难题并予以反馈;发放相关手册以便日后随时使用;另一方面是居民楼的住户,入户告知垃圾分类投放点、收集处、社区活动等,带动社区居民配合政府、社区等共同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落实这件为民造福的实事工作。3.沈阳市垃圾分类具体干预行为一方面,沈阳市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使垃圾有处安放;另一方面,以兑换奖品等方式与市民建立正强化关系,鼓励市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来,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质量得以提高,培养全民垃圾分类意识;同时,为了跟踪垃圾的来源和取向,沈阳市也建设了数据平台,使对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的监管实现动态化效果。与此同时,沈阳市也积极从传统的方式中寻求新的突破,新时代的科技成果的确为民生带来很多红利,在垃圾分类治理当中,沈阳垃圾分类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智能元素,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已经陆续在沈城社区、公园等地方出现。4.沈阳市垃圾分类取得具体成效沈阳市从2019年开始对于环卫市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经过精心的设计,全市可机扫街路机扫率达到90.4%,实现城区垃圾收集、转运和末端处理无缝对接。同时,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3月17日,“三清一改”行动已覆盖128个涉农乡镇(街道),组织各地区开展清理生活垃圾,累计出动扫保人员27756人次,车辆7016台次,清理问题点位31002个、清理垃圾13738吨、清理“三堆”5793个,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工作平稳、有序运行。(二)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中的问题1.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在对受访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时,在问及“您自身参加垃圾分类的次数?”时,仅有27.2%的市民(34人)表示经常进行垃圾分类,10.4%的市民(13人)表示从未参与到垃圾分类,78位市民表示偶尔进行垃圾分类,占比最大为62.4%。图2.2调研对象参与垃圾分类的次数统计从结果可以看出,沈阳市目前垃圾分类居民意识还处于淡薄层面,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丢垃圾这一事件虽仅仅是个人行为,在匿名的条件下,人们就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不随地投放,即使将垃圾扔错垃圾箱也没什么大碍,毕竟垃圾已经扔进了垃圾箱。当小部分人逐渐扩大化,却得不到有效控制时,那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垃圾分类就得不到期待的效果。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围成社会网络,当有一个人不遵守规则却没有得到惩罚时,就有可能出现以他为圆心的影响圈,当众多的节点开始繁衍时,造成的影响的覆盖面将是难以想象的。2.措施践行细节不完善(1)垃圾分类手段落后从调研反馈来看,13位市民表示自己所在居住地进行垃圾分类活动的及宣传的方式趋向于创新性,占比为10.4%,可以看出仅小部分市民尝试到新时代科技成果的运用,35位市民表示自己所在居住地进行垃圾分类活动的及宣传的方式趋向于传统型,占比为28%;相比之下,更多的地区还停留在传统方式的治理中。甚至有48位市民表示自己所在居住地未进行垃圾分类活动,占比达到38.4%。图2.3调研对象居住地的垃圾分类活动宣传开展方式从结果可以看出,沈阳市政府服务理念创新度并不高,政府工作人员通常情况下采用强硬手段推行行政命令,甚至采用“一刀切”的形式进行政策的引导,这种单纯考虑措施结果,却不考虑各区域实地情况和居民实地需求的方式,固然会造成当地的垃圾分类公众参与情况不理想的结果。况且在更多的情况下,政府将垃圾分类措施仅仅局限于垃圾桶的安置和创新上,通过组织工作人员通过宣讲、印发小册子等形式进行宣传,这种仅仅依靠外在传统的方式进行的引导,往往已经被市民习惯,甚至产生麻木的现象。(2)垃圾分类标准多重通过走访沈阳市皇姑区、沈河区、大东区、沈北新区,笔者发现不同区域垃圾分类的标准是不相吻合的。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类;还有厨余、有害、可回收、其他四类,以及干、湿、玻璃、旧衣物和有害垃圾五类。分类的多重标准导致人民一旦脱离当前所在的区域,会造成脑袋出现混乱的状态,导致操作上出现困难,无法分辨出垃圾的属性,导致垃圾桶里的垃圾与其本身的标识不一致,市民垃圾分类效率不高。(3)居民楼高层垃圾分类存难题通常情况下,由于空间限制、垃圾的气味蔓延等因素,更多的垃圾分类处是安置在住户家庭里和小区的楼下。小区楼层间安置的垃圾桶的规模是比较小的,甚至有些小区是没有安置垃圾桶的。如图2.4所示,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38人反馈其居住地的高层楼梯间没有设置相应的垃圾桶,占比为30.4%,所以居民楼高层的垃圾分类需要引起重视。在物业管理较弱的居民楼,若保洁人员没法及时清扫,会出现垃圾堆放的现象,很影响居住环境。更有甚者,垃圾打包的并不规整,导致电梯前路面湿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来说,笔者认为可能是高层居住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采用购买方式将这一卫生交由固定的清洁工处理;另一方面,某些市民因为其惰性以及“搭便车”的心理,想要由物业的清洁工统一处理。图2.4调研对象所居住地高层是否安置分类垃圾桶(4)分类垃圾桶功能失效如图2.5所示,在本次调研对象中,仅有28位市民(占比为22.4%)反映生活地区的垃圾分类做到了,有70位市民(占比为56%)反映,其居住地的垃圾分类落实情况并不如意,分类垃圾桶内会有混合垃圾出现。分类垃圾桶的用处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沈阳市各地区需要得以完善,减少垃圾分类混乱的现象。在一些有小型的垃圾桶的高档小区里,垃圾桶通常有烟区和混合垃圾组成。这种的单一垃圾桶会解决一部分由于等电梯时产生的临时垃圾,由于垃圾混合,导致处理垃圾时,会需要二次分拣,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图2.5调研对象居住地实现垃圾分类的情况(5)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激励措施缺失在进行调研时,市民在回答“您所在居住地关于居民垃圾分类的执行上是否设置了激励制度(参加会有奖励)呢?”一题时,仅有29位市民表示设置了正强化制度,占比为23.2%;52位市民表示不知道所在居住地是否有正强化制度,占比为41.6%;44位市民表示所在居住地没有相关的正强化制度,占比为35.2%(如图2.6所示)。图2.6调研对象所在地的垃圾分类正强化制度设置情况如图2.7所示,在回答“您所在居住地关于居民垃圾分类的执行上是否设置了惩罚制度(不参加会有惩罚)呢?”一问时,43.2%的市民(54人)表示不知道所在居住地是否有相应的负强化制度,39.2%的市民(49人)明确表示没有负强化制度,仅有17.6%的市民(22人)表示所在居住地有相应的负强化制度。从沈阳市颁发的各项条例中,也可以看到目前沈阳各域的惩罚措施仅仅局限于对违法违规处理建筑垃圾的相关单位和车辆进行严肃处理。图2.7调研对象所在地的垃圾分类负强化制度设置情况3.垃圾分类主体责任不明晰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市民遇到问题通常采用上访的方式,表达个人或者集体诉求。在人口结构中占比最大的市民在上一个世纪的影响下,对于政府的角色定位并未扭转,据调研数据可见,人们普遍认为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在于政府,“全能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根深蒂固。而对于市政府各部门来说,它们既要对中央政府交代,又要走进基层引导群众执行相关政策,履行公民职责和义务,在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元政策之下,从源头上治理更容易有成效,政府只是提到引导的作用。这就造成了政府和市民对对方的角色定位不一致,垃圾分类主体责任不明晰的现象。综上所述,沈阳市在垃圾分类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诸如“垃圾分类细节存在瑕疵”等问题,要使垃圾分类处理环节更加高效,达到垃圾减量化的目的,可以说,垃圾分类投放与收集工作与期望中的还有较大差距。三、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数据收集分析及实地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中可能存在导致沈阳市垃圾分类没有达到较为理想效果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市民在观念上存在误区如图3.1所示,虽然政府做了一定的宣传工作,工作人员也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41.6%的市民(52人)表示对垃圾分类很清楚;53.6%的市民(67人)表示对垃圾分类的含义还处于较模糊的状态,4.8%的市民(6人)表示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为“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民的意识层面还未种下“环保”的种子。此外,即使践行垃圾分类的各项措施的最大受益者是市民本身,但市民参与公共事业的热情并没有那么高,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参与制定垃圾分类各项举措的制定和反馈是他们的权力,积极履行垃圾分类的各项措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种权力意识以及自主意识的不足使垃圾分类措施未能达到良好运行状态。继而导致在实践上,习惯没有养成,大部分人即使学习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在没有进行完整体系监督以及具体人员的实际干预,加上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仅仅停留在宣传教育层面,市民在完成培训后往往会处于“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图3.1调研对象对于垃圾分类含义的理解情况(二)政府运行体系不健全1.制度法规未因地制宜制度政策具有导向功能,政府在宏观层面引导了微观行动的具体方向。而“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新时尚的形成必然需要一定的引领和推动。沈阳市下辖区10个,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区位条件,包括景区、居民区、休闲区以及街道的人流量等都有所不同。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区域的垃圾分类措施内容基本一致,制定措施的负责人的保守性导致措施缺乏创新性,继而形成各区垃圾分类情况以及市民评价参差不齐的局面。所以,不同区域的条规要针对于该区域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找准垃圾分类中的薄弱环节,在核心思想一致的前提下,形成各具特色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2.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针对环境治理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部分市民即使不参与垃圾分类等活动也能够享受到垃圾分类措施带来的收益,在这种条件下极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一些社区在进行社区活动时,会鼓励市民参加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比如:建立“绿色积分”体系兑换奖品,形成市民专属的垃圾分类“绿色账户”,这种激励方式会激发市民的参与感。但是在受访样本中,如图2.6所示,仅有29位市民表示设置了正强化制度,占比为23.2%,17.6%的市民(22人)表示所在居住地有相应的负强化制度(见图2.7)。这表明沈阳市关于垃圾分类处理中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此外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往往倾向于宣传引导层面,即使细化考核评价,这种停留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考评办法没有办法触及问题的根本。职能部门及街道办事处缺乏监督反馈渠道,没有开发市民的监督潜力,市民遇到问题要么闷声不吭,要么只能向物业集中反映。3.专业人才建设有缺口垃圾分类在现如今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理议题。我们迫切需要切合时代发展,利用新时代技术成果使垃圾分类更加贴合实际,使垃圾分类在沈阳市落实的更加有效。政府的工作人员往往是按照传统的职能方向设置的,有时因为术业需专攻,无法精准匹配人才,使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政府传统角色深入人心在问卷“您觉得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应该是谁?”一问时,有48%的市民(60人)认为是政府,这表明政府传统角色深入人心。通常在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往往是政府,市民习惯了政府的引导,使得市民往往将垃圾分类的主体默认为单一的。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市民常把自己当作执行命令者的角色来看待,导致市民的参与度较低。图3.2调研对象对于垃圾分类主体的认定情况四、国内典型城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经验—以江苏无锡为例在各个城市都在努力优化本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情况时,江苏无锡对于优化垃圾分类公众参与情况具有可效仿的实践经验,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城市模范。江苏无锡市委“263”行动计划中提出:2022年无锡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70%,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的目标任务,为此无锡政府做出相应呼吁。第一,以教育为抓手,落实垃圾分类。各类学校根据实情开展垃圾分类教学,例如幼儿园要结合孩子的成长特点,开展课堂常识教育,教导孩子了解生活垃圾种类、收集容器标识等,并将其列入学校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对于实现垃圾分类的高效率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比起直接采取的干预措施,使用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长远性。第二,干部引领示范,增强分类意识。组织相关成员到外省学习,通过对于外省的垃圾分类公众参与措施进行学习,从而结合实际情况酝酿本市的垃圾分类措施。此外,由于干部的权威身份,干部要做好垃圾分类榜样,从个人做起,带动身边的人群,进而带动整个无锡市。第三,加强多方合作,共建分类无锡。无锡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经过一系列的研讨,采用协同治理的方式提高本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率以及垃圾分类效率,为此,无锡市政府打造多方合作格局,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多方合作一起助力无锡市的绿色发展。五、沈阳市垃圾分类公众参与问题中的对策建议(一)重视垃圾分类教育1.开展社区教育评价和引导正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已日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必修课”。社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社会,是一个社会缩影,是广大群众真实需求最直接的反映阵地。管理主体要擅于挖掘社区的潜在优势,围绕垃圾分类重点内容,探索社区教育,发挥社区基础平台的关键作用。2.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是个体形成价值观,继续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于每个个体的教育十分关键,甚至可以影响其一生的观念。让一个孩子带动一户家庭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形成垃圾分类的“家庭圈”,并以此营造出协作有力、良性互动的垃圾分类“社区圈”,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循环。(二)完善政府运行体系1.完善相关制度法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的环保制度的顶层设计,应该抛去保持高度一致的念头,在具体的政策措施的制定时,要因地制宜地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比如根据垃圾的不同种类,配备多种形式和容量的垃圾桶;根据地区的属性,安排垃圾运输车的清理频率。2.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在整个垃圾分类处理中,政府除了做好引导的工作,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也要起到整体监督反馈的作用。一方面,在大环境下,宣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改变市民不关心公共卫生的想法,在市民习惯没有真正养成之前,需要建立正强化的联系,有利于激励人民参与垃圾分类,及时固化宝贵成果,切实实施政府下发的措施;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制约机制会使市民长期保持垃圾分类的热情,工作人员要引导市民间相互监督,合力塑造“分类光荣、不分类可耻”的良好局面,在推进常态化督查督办的基础上,强化对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和评价。3.加快专业人才建设充分利用既有资源,抽调部分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并创新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协助人才增能,将现代社会科技成果与垃圾分类融合,增加垃圾分类的趣味性和便捷性,激发市民好奇心。其次针对该类人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薪酬机制,鼓励人才投入精力和时间在垃圾分类治理。此外,注意开发社区内的人才,市民之间的交往因为熟人身份而往往容易建立起认同关系,市民更容易配合工作,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三)多元主体并存1.要巩固政府主导地位政府不仅要依托国家层面的垃圾分类指导意见和相关社会政策,分批次推进垃圾分类措施的建设和执行,还要解决、处理、预防垃圾分类实施中的问题,推进措施制定和实施更加科学、规范和专业。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引导正确的方向,中心下移,果断剥离部分职能,并尽可能在计划内提供给社会力量一些资金支持,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业的能力,携手构建出绿水青山的大环境。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多元治理责任体系,落实属地管理,构建源头、过程和末端管理责任人模式。2.要开发中介组织潜能政府在做整体部署时,往往在政策层面下的功夫较多,由于人民群众的散布状,人民对于垃圾分类的需求和看法无法及时地传递到政府工作人员中,这就造成了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指导和群众在实践行动中的窘迫不相一致。从行动主体的居民到政策执行主体的政府中间应该存在一个中介组织。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组织是政府的并生物,我们应该相信这些组织可以独立地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责任,充当一个政策影响人的角色,一方面及时向政府部门传达民情,另一方面对于政策执行的实际监督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且由于他们本在基层,就更加了解民生民情等实际情况,更有益于政策的有效落地,也能理清楚人民和政府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3.要激发市民参与意识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与市民有直接的关联,保证居民从源头上正确分类投放是关键,要打破政府与市民的“命令—执行”关系,而是向“参与—协商—共识”转变。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道德建设,可以采用舆论监督的方式,实施全民行动。一方面,鼓励辖区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增强市民公共责任意识和社会参与感,同时鼓励市民也作为一名社会监督员。具体要做到以下要求:第一,市民以身作则,带动周边的人一起加入垃圾分类当中。第二,市民要提高参与意识,可以协助政府、社区工作人员做好相关入户调研工作。结论从季节属性上看,沈阳地区处于北温带亚洲气候区地北缘,属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暖温大陆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影响,非常适宜生物的生存,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更高。从地理位置上看,沈阳又是省会城市,素有“东方鲁尔”之称,其占据东北地区重心位置,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交通和商贸,沈阳都是一个关键的城市。追求良好的城市标签,就要求沈阳市在诸多方面“更上一层楼”,其中垃圾分类的落实需要更加有力。垃圾分类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注点,既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又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环境文明程度。虽然从调查结果看,沈阳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在有序运行,这证明了沈阳市政府的应对能力,但不可否认现在沈阳市垃圾分类处理中还存在一些诸如“居民分类意识不强”“垃圾分类措施执行细节不完善”“垃圾分类主体责任不明晰”等方面的问题。在未来的生活中,要重视垃圾分类教育,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吸纳更多的人才进行“投放前—投放中—投放后”的全方位技术政策考量,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创新管理方式,打造政府、中介组织、公民个人多方治理的新局面,从而塑造一座“天更蓝,水更绿,城更美”的沈阳。参考文献[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8[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困境与出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阿江,2016[3]垃圾分类与垃圾治理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方建移,2018-01[4]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一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5]习近平.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N].人民日报,2019-09-04(1).[6]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N].无锡日报,2019-06-17(007).[7]王婷,李晓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试试效果及政策完善建议:以上海市为例[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03):89-92.[8]毛彩菊.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对我国环境治理的启示自主治理与扩展秩序:对话奥斯特罗姆[C].北京.2012.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1):253-261[9]沈阳2004年实行垃圾分类处理[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02):2.谢妤,宋卫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之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4(06):26-29.[10]庄凌峰.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2,38(11):89-93.[11]褚祝杰,王文拿,徐寅雪,汪璇,谢元博.国际先进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经验与启示[J].环境保护,2022,49(06):62-66.[12]董飞,扶漪红,吴笑天,彭小玲.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城市发展研究,2022,28(02):110-116.[13]无锡市市民中心推行垃圾分类回收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机关后勤,2018(07):44-46.[14]史唯平.荷兰有个“垃圾日”[J].现代养生,2011(16):34.[15]荣荣荷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启示[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22,14(01):41-44.[16]破解垃圾分类困境的社区经验及其优化[J].王泗通.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03)[17]王明珠.垃圾分类,地方政府该如何做?[J].城乡建设,2018(11):14-15.[18]宋国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点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9(12):70-72.[19]李张峰,蒋言.公众参与下的生活垃圾分类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2,38(10):137-139+148.[20]AdrianaSoaresdeSchueler.ClaudioFernandoMahler,ClassificationMethodofUrbanSolidWasteDisposalSit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11,2,473-481[21]M.Liikanen,O.Sahimaa.UpdatingandtestingofaFinnishmethodformixedhouseholdgarbagecompositionstudies[J].WasteManagement,2016[22]NguyenPhucThanh,YasuhiroMatsui.Anev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