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_第1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_第2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_第3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_第4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一.单元位置及主题分析: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在本册的第二组,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紧扣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插写民风民俗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在教学本组教材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与“品德与社会”“艺术”学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有机整合起来,统筹设计教学过程。比如,课前搜集民俗的材料,兼顾4篇课文的不同方面;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制作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3.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23个词语。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其中语文书上要求掌握的有26个)2.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3.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4.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5.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6.引领学生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解文本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课文重点难点《北京的春节》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藏戏》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和田的维吾尔》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四.单元双基一览表课题字词语句式(标点)段落篇章积累写作特点北京的春节会写14个: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多音:熬、更、铺、间、正、分形:“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形近字掺、惨、参;贩、叛;即、既;耍、要;(见第一课时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近义词:初旬—上旬;气象—景象;间断—中断;娴熟—熟练;通通—统统;万象更新—焕然一新;万不得已—迫不得已;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反义词:截然不同—一模一样;万不得已—心甘情愿;娴熟—生疏;充足—缺乏;间断—连续标点:第5自然段中的引号。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第6自然段中的破折号。“还要把肉、鸡、鱼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起解释说明的作用。总起句、过渡句: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用俗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典型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总结中心: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1—6自然段)。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7自然段);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8—10自然段);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11—12自然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13自然段)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课题字词语句式(标点)段落篇章积累写作特点藏戏音:吞噬(shì)活佛(fó)演绎(yì)招徕(lái)描述(shù)女巫(nǚ)近义词:吞噬—吞食;雄浑—雄厚;婀娜—袅娜;招徕—招揽;演绎—表演;敦厚—忠厚;赞叹不已—赞不绝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反义词:压抑—张扬;雄浑—单薄;两面三刀—表里如一;随心所欲—瞻前顾后全文开始三个排比的反问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摘抄:这篇散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课题字词语句子段落背诵积累写作特点作文*《各具特色的民居》*9《和田的维吾尔》字音(易错):“奇葩”葩读pa一声“粤”读yue四声同音字:重—崇住—贮奇—骑多音字:好字形(易错):“奇葩”字“葩”的右下:巴。贮存的贮zhu读四声字音(易错):馕nang读二声深邃的邃sui读四声扼杀读e四声同音字豪—毫、遂—邃、馕—嚷字形(易错):馕的右部分没钩难理解的词语:奇葩、营垒、安然无恙反义词:深厚—浅薄和睦—反目整齐划一参差不齐近义词: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别致—新奇布局—格局难理解的词语:俊朗:相貌英俊,性格开朗。肃然起敬:形容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近义词:惊恐—惶恐韵味—意韵标点:“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顿号表示词语的并列关系。近义词:惊恐—惶恐韵味—意韵深邃—深奥豁达—旷达反义词浪漫—现实抽象—具体恶劣—良好典型段式:介绍客家、傣家民居都是先总述在分述。客家:先介绍民居特点、所在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傣家:先总介绍竹楼的建筑环境。典型段式:文章最后一段这句话与课文第一句话遥相呼应,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纵使也”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自由选择典型词语:奇葩:罕见的、特殊的花。八卦: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睦相处:彼此友好的相处布局: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词语搭配:()的烤肉()的沙漠()的衣服()的眼帘()的花儿()的笑容()的小伙子()的姑娘写作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写作特点: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仿写一民居作文五.单元授课时间及课时分配:本单元授课时间13课时。6《北京的春节》———2课时7《藏戏》———1课时8《各具特色的民居》———1课时9《和田的维吾尔》———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2课时单元考试————2课时试卷讲评————1课时六.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分析:本单元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六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阅读的各种技巧,例如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句等。掌握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具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对于本学期的学习中,要加强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的练习,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学生情感基础分析:本单元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对于学生来讲,这部分内容很有吸引力,大家可以通过交流、学习来了解更多民族的有趣的事情。教本组教材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或者自己喜欢的民族的民风民俗,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大家进行交流,提高学习的兴趣,开阔自己的眼界。6北京的春节备课基础资料词语: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腊月:农历十二月。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子、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娴熟:熟练。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人物介绍: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2.老舍的语言风格(1)北京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通俗明白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3)幽默诙谐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各民族春节习俗壮族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藏族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吹奏的乐曲翩翩起舞。达斡尔族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活动。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赫哲族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一课是人教版12册教材中第二单元唯一一篇重点阅读课文,是一篇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俗白”的风格(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结合“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一单元教学重点和本单元教育专题——“中华民风民俗”,本课的教学目的可定为:一是了解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学习写作方法。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二.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都生活在北京,又刚刚过完春节,对课文中提到的各种过节的年俗并不陌生,而且有很多风俗现在仍然在延续,再加上老舍先生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困难。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但对总结归纳写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时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实际,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这样既能突破难点,也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三.教学要求:1.掌握14个生字,读读写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9个词语。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3.重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四.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五.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六.教学准备:1.了解多民族的春节时的民风民俗。2.搜集关于北京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例如: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3.练习资料。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理解生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3.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学习兴趣(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大家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1.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2.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1.

齐读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2.

导入课文。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预设:热闹、有趣、喜庆……)(二)反馈检查: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2.学习生词,指导书写。说说生字表中的字,你认为有哪些需要提示的。(字音、字形、易混字)重点指导易错的字。例如,“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3.解决自读课文时不懂的问题。4.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请你找出文中能够表明时间的词语,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3.学生汇报。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层次。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老师小结: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该句列举事例。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一)默读课文,按要求填表格。时间风俗习惯感受详写、略写

(二)学生汇报填表内容。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师生共同梳理表格中时间和风俗习惯两部分,整体回顾全文内容。师生共同梳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二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腊八),腊八是忙忙碌碌的,不仅要熬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接下去就到了什么日子?(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个小年呐,其实就是春节前的彩排。小年一过,人们就更忙了,转眼间人们就来到了(除夕)除夕可是我们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日子了,非常热闹和喜庆,大家都围在一起乐呵。乐呵一节以后,就来到了农历的新年,我们把他叫(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啊,人们可以访客,拜年,还在家里待客,逛庙会等等这些,尽情地去享乐。最后一般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正月初六)……(三)在这几个时间段中,老舍先生是面面俱到,把每部分都写得很详细吗?哪几个时间写得比较详细?(四)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说说自己的理由。(可以从详细写了什么?用了哪些词语?用了哪些方法?给人的感受?……多方面考虑)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表现北京风俗习惯的语句。重点品读以下内容:1.品读“腊八”(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农贸市场”“超市的杂粮柜台”……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师:腊八粥是各种米和各种干果熬制成的。谁来介绍介绍,腊八粥有哪些材料?当这么多的农产品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词儿呢?而老舍先生却用了一句什么话?读你感觉老舍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板书:幽默风趣)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说说你对“翡翠”的了解,为什么把泡好的腊八蒜比喻成翡翠呢?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2.品读“二十三”(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彩排指什么?戏剧、舞蹈等在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节日游行、游园等大型群众活动正式开始前进行化装排演。在这里指什么?放鞭炮、吃糖等风俗在这里提前进行了。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四.小结,布置作业(一)教师总结。(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课后词语。

2.了解一下其他民族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试着按顺序向别人介绍。重点想想你认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该如何介绍。五.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热闹、忙乱、喜庆、团圆六.课后练习:1.读拼音写词语。fěi

cuì

jiǎo

bàn

fēnɡ

zhenɡbiān

pào

xiǎo

mài

yuàn(

)(

)(

)(

)(

)(

)2.形近字组词。 旬()——句()

熬()——敖()

醋()——酷()饺()——皎()

翡()——辈()

拌()——伴()榛()——棒()

栗()——粟()

筝()——挣()鞭()——靴()

麦()——表()

寺()——诗()绎()——泽()

哉()——栽()

维()——唯()3.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间断(jiān

jiàn)

万象更新(ɡēnɡ

ɡènɡ)

差不多(chā

chà)

正月(zhēnɡ

zhènɡ)4.句子理解:“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运用了()和()的修辞,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表达对丰收的()。第二课时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2.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3.有感情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重温春节,再诱心中兴趣(一)情景创设,重温春节。师:北京,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一个饱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城市,上节课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的笔走进了老北京的春节,领略了北京从腊八到腊月二十三十来天的风俗习惯,同学们还记得吗?(引导学生复习腊八到腊月二十三十来天的风俗习惯。)(二)导入课文,。

师:北京的春节还有哪些独特的传统习俗,让我们再走进课文,继续感受北京的春节的独特。二.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一)默读课文。按要求填表格。时间给你的印象风俗习惯详写、略写腊八忙碌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准备年货

腊月二十三热闹过小年、放鞭炮、吃塘

过了二十三忙碌大扫除、准备充足的食物

除夕

正月初一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师:请同学默读课文。在春节剩下的日子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按要求填写表格。(二)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为什么印象深?学生汇报,顺学而导。1.

品读“除夕”。(1)汇报填表内容。(2)引导学生抓住“家家”、“到处”、“男女老少”、“各色”、“不许间断”、“日夜不绝”展开想象,感受除夕的传统习俗。师:这每一句话就是一种习俗,就是一幅画卷,同学,请你抓住其中一句话,一个习俗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根据学生的想象相机引导朗读。)(3)引导学生抓住“万不得已”、“必定”感受除夕的团圆的风俗。(4)结合搜集资料理解“守岁”,感受北京习俗文化。

(在过去有一种怪物,叫岁,就是在除夕的时候,经常来吃小孩,或是说捣乱,给小孩子压岁钱,在旁边守着岁爷爷,就可以避邪,不被给岁吃了。年青人守岁的话,就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寿。)师:过年喽,爆竹声声迎……,春风送暖……,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生:我似乎看到了()生:我似乎看到了()生:我似乎看到()

(5)感受作者简练、朴素、流畅的语言特点。师:这一幅幅凝动的除夕风俗图,作者都只用了一句话勾勒,可见课文的语言特点是怎样的?(板书:简练朴素)(6)创设情景,想象画面,师生合作朗读。师:是啊,这真是色香味声形齐全的除夕之夜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生接读。“家家户户……”师: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生接读。“除夕夜,家家……”师:这到底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生接读。“在外面做事的人……”师:我们一起感受到了(热闹、喜庆)2.品读“正月初一”(1)

引导学生抓住“截然不同”情景体会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什么叫“截然不同”?哪些地方表现了“截然不同”?(2)

引导学生抓住“逛庙会”的情景体会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

3.

品读“元宵节”(1)汇报表格内容(2)引导学生抓住看花灯感受元宵节的传统。①引导学生抓住“有的一律是……,有的清一色是……,有的都是……,有的通通是……”这个排比句体会元宵灯的多,气氛的热闹与喜庆。再读“一律;清一色;都;通通”你有什么发现?体会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妙。②想想还有哪些漂亮的灯呢?展现元宵节花灯的各式各项,展现热闹的场面。多少灯啊,数也数不清;多少灯啊,看也看不够;多少灯啊,都饱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一起读一读。③配乐朗读,感受热闹。(3)

感受元宵节其他风俗。

(三)品读“结束”部分1.句子对比,引导体会第一句过渡句的作用。比较的句子是: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两中写法有什么不同。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不舍”的思想感情。3概括小结北京的春节。歌谣的形式呼应开头。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有。腊八蒜,色味甜,二十三,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忙活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喜洋洋,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三.深度解读,领悟写法,感受语言特点春节,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年都要过的一个节日,老舍先生是怎样把它写得如此生动感人呢?交流汇报,教师归纳总结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的好处。四.延伸拓展,对比习俗,感受春节文化

(一)对比阅读“阅读链接”斯妤的《除夕》,感受不同地域除夕的不同风俗习惯,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①学生快速阅读资料,边读边划出闽南除夕的习俗。②比较老舍与斯妤两位作家同写除夕“做年夜饭”的不同写法,感受老舍的语言特点。③交流总结。(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能力,一方面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到同写一个日子,写法也可以是不同的,进而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同时也了解到同一个节日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也会有种种的不同。从而达成单元目标,深化单元主题。)(二)对比学生生活实际,引导感受自身春节传统师:同学们,春节刚过去不久,鞭炮的余音仍响彻与耳旁,热闹还未退却,请同学回想一下自己的过春节的整个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天?哪些内容?怎么过的?试着象老舍先生那样,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写写。(三)比较阅读“阅读链接”梁秋实的《过年》,体会作者的表达的情感与表达方法。师:春节在我们眼里是热闹、喜庆、欢乐、团圆的,其中蕴涵着我们的亲情与乡情,也寄托着我们的祝愿与期盼,所以我们都喜欢过年,渴望过年。而同是语言大师的梁实秋又写出自己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阅读“阅读链接”梁实秋的《过年》,思考作者对过年是什么情感的?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

五.总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领略了充满北京味的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一个热闹、喜庆、快乐、祥和的节日,一个满贮着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二)布置作业: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课文是按()顺序来写的,其中()这几天写得详细。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这句话用()()两个词突出夸赞腊八蒜。3“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截然不同的表现为()。4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说明灯的数量多,()说明灯的种类多。作者着力描写等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时间给你的印象风俗习惯详写、略写腊八忙碌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详写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三

忙碌孩子: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大人:准备年货略写腊月二十三热闹过小年、放鞭炮、吃塘略写过了二十三忙碌大扫除、准备充足的食物略写除夕热闹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详写正月初一悠闲、快乐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详写初六悠闲铺户开门略写元宵热闹(又一个高潮)看花灯详写正月十九不舍结束略写教学反思7藏戏备课基础资料词语: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吞噬:噬:咬。吞食。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女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敦厚:忠厚。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招徕:招揽。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鼻祖:比喻创始人。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相关链接1.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早不复存在的)铁索桥上,使其不锈,永存于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2.关于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剧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朗萨姑娘》《苏格尼玛》《白玛文巴》等剧目,多含有佛教内容。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3.其他地方戏曲安徽的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领衔黄梅戏剧坛以后,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演出,轰动了整个台湾;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像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影响遍及全国,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当今,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更显黄梅戏特色。河南的豫剧豫剧,原称“河南梆子”,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遍布河南全省。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分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豫剧艺术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豫剧音乐丰富多彩,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浙江的越剧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古越国所在地)的农村。它是以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最初称为“小歌班”,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唱戏,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并于1916年进入上海,吸收绍剧、京剧所长,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有的戏班全由女演员组成。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越剧。越剧的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表演比较真切细腻。越剧有不少优秀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柳毅传书》《祥林嫂》《西厢记》《琵琶记》《孔雀东南飞》等。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王文娟、张桂凤、茅威涛等。四川的川剧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一个古老剧种,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川剧融昆腔、空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为一体,其中高腔的帮打、唱最具地方特色。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剧剧目丰富,搜集的剧目近两千出。已记录的剧本约有一千本,尤以清新优美的文学性见长。较优秀的剧目有《琵琶记》《柳荫记》《文成公主》《水漫金山》《滚灯》《变脸》等。川剧表演艺术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生动细腻,别致传神,诙谐风趣,舞台形象典雅、优美、传神,生活气息浓郁。神奇绝妙的变脸、吐火、踢慧眼等特技令人赞叹。“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一.教材分析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本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二.学情分析学生能够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学生对内容很感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的总结归纳,和前面《北京的春节》做对比,体会本文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的不同。三.教学要求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2.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3.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四.教学重点: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五.教学难点: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六.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西藏地区的有关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根据课文中的问题导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知道这是写得哪种剧种吗?2.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二.自己读课文,思考问题。1.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标注。三、品味文章,了解课文内容。藏戏的特点(一)读课文,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1.明确课文具体内容: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2.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5.你想看藏戏吗,说说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了解藏戏的形成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2.交流、生发:(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四.回顾整篇文章,明确购片特点。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藏戏的特点以及形成,那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写三个反问句?五.总结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六、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板书设计:戴面具演出藏戏没有舞台传奇来历三五天没结束课后练习:1、给句子换一种说法。世界上还有哪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改为陈述句:改为感叹句:2、对比《藏戏》和《北京的春节》这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师生共同完成。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幽默风趣、朴实简洁),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课后反思:*8各具特色的民居备课准备: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居民,在后来的几次迁徙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话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目前全世界客家人约有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内客家人分布17省,185个市县。广东人2500万人。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客家民居是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一些军事专家。傣家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文章语言简练,平实质朴。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会很有兴趣,学生以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能够较为熟悉,正确辨析一些说明方法。本文可抓住这些说明引导学生学习,来掌握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点。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奇葩、安然无恙、和睦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课件)思考: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民居?具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课件)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再讨论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同里的建筑——大都贴水而筑,临水而建。于外、一镇包涵于中,因此镇上的老百性几乎择水而居,为

涮方便,镇内家家户户都在临水的一面建成石阶,作为水河桥,既简单又实用。也有人家搭建了伸向和面的小阁楼,并专门备好吊捅,随时可以取水。盛夏季节,在阁楼里一边品茗小酌,一边欣赏河上风光,实为其乐无穷。羌族的碉楼——用极不规则的乱石建碉不用石灰而只用粘土泥巴接缝,在堆砌技术上难度极大,但羌民可信手砌成笔直光华的高达十余丈的房墙,历经百年以上风雨,地震和枪弹的袭击而不倾塌,这在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上是一种奇迹。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课后习题:1、给下列汉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辟

感(

)2、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数以千计(shù

shǔ)

处事(chǔ

chù)

空地(kōnɡ

kònɡ)3、把词语补充完整。(

)拥而至

喜(

)洋洋

遮天(

)地

整齐(

)一4、句段集锦读句子,回答问题。(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奇葩”的意思是

,在这个句子中,“奇葩”指的是

。从“数以千计”这个词语可以看出

。(2)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

傣族人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是因

。5、摘抄能体现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楼的特点的句子。

6、课外延伸晶莹的雨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河面腾起了迷迷蒙蒙的烟雾,田野披上了轻薄柔软的纱衣。明明穿着雨衣,一步一滑,走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他睁大眼睛,四处环顾,四处寻觅——他精心喂养的春蚕已经脱了四次外衣,再过两天就要“上”吐丝了,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没了桑叶。看着那些心爱的蚕宝宝饿得直伸脖子,他怎么能不焦急呢?啊,桑叶,你躲在哪里?躲在哪里?忽然,他看见有个小小的身影在朝远处的竹林飞快地跑。桑树!明明看见了,竹林里真的藏着一棵桑树。明明也拼命跑起来。几乎是同时,他们两个来到了这棵桑树下。树上(

)还有桑叶,()已经稀稀拉拉没有几片了。明明不由分说,“哧”的一声爬上了树。“喂,这棵桑树是我先看见的。”明明低头一看,是个女孩子。她脸上蒸腾着热气,头发上、睫毛上挂满了水珠,脚上、雨衣上沾满了泥浆,手里拿着一根竹竿,一端系着小刀——显然,她不会爬树。明明继续往上爬。他一手攀着树枝,一手飞快地采着,采满一把就塞进书包……无意中明明又往下一看,只见女孩子仍然呆呆地站在那儿。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眼里噙着泪水,满是委屈,满是忧伤。许久许久,女孩子才转过身,低头蹒跚地走了。明明的喉咙里像梗住了东西,心里默默地思索:“她(

)没有养蚕,不需要桑叶,(

)不会这样难过。她刚才跑得多快啊,可是现在……”明明似乎感到了她急促的喘息,听到了她低声的抽泣,看到了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眶里“扑簌簌”地滚下来。明明拍着脑袋责怪自己:“老师怎么说的?我们养蚕要学蚕,要为别人着想!”明明觉得自己的心像刀割一样作痛。“等一等!”明明飞快地从树上滑下来。转眼间,他已经来到了女孩子面前:“对不起!是你先看到的,这些桑叶全归你!”女孩子看着明明捧过来的桑叶,有点诧异。明明急忙说:“你一定很需要它。”“你也很需要。”女孩子说。明明抬起头,看见女孩子脸上微微浮现出一丝笑意。“你真好,我们都在养蚕,应该学蚕……”这是女孩子的声音。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沙沙地下个不停,仿佛蚕儿在食桑,仿佛蚕儿在吐丝。(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3)用“

”画出与文中第一句话相照应的句子。(4)在朗读“啊,桑叶,你躲在哪里?躲在哪里?”一句时,应带的语气是疑问和(

)。A.惊奇

B.焦急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