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发掘的历史考察_第1页
中国考古发掘的历史考察_第2页
中国考古发掘的历史考察_第3页
中国考古发掘的历史考察_第4页
中国考古发掘的历史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考古发掘的历史考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记载的国家。但田野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却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而且可以说是受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影响的结果,中国早期从事考古活动的人员中,也主要是受西方人类学或考古学训练的学者,这里有早年留学美国的李济、梁思永、冯汉骥等以及留学英国的夏鼐、吴金鼎、曾昭等。当然,中国传统的以“正经补史”为目的的金石学也对中国现代考古学、特别是历史考古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其他相关机构的设置近50年来,我们通过多次对全国文物普查和登记工作,已基本上廓清了中国文物数量和分布状况,目前已知地上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根据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因此,考古发掘始终由国家统一管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政府早在1928年就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全国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古物保管委员会先是隶属教育部,后改为内政部,其下设审核科,负责管理考古发掘。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文物事业管理局,由著名的学者郑振铎任局长,当时的文物局下设三个业务处,其中的文物处负责管理考古工作。其后在中国历次的中央政府机构调整中,国家文物局都得以保留。目前国家文物局在文物保护司下设考古管理处,负责全国考古发掘的审批、遗址保护、水下考古、航空考古、考古涉外合作以及制定相关的政策。国家文物局一般不直接组织考古发掘,仅对一些大型建设项目进行组织协调,同时负责指导水下考古和航空考古项目,资助各地的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项目和学术报告的出版等,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省一级地方政府都建立有文物局(或文管会),负责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工作,未设立文物局的省市一般在政府文化厅下设文物处,具体负责有关事务。各省的文物局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在业务上受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各省文物局或文物处主要职责是,负责申报本地区考古机构的项目申请,协助国家文物局监督本辖区考古发掘项目实施和项目质量,组织本地配合工程项目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负责实施遗址保护工作。二、对考古挖掘的规范中国考古管理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是时的国民政府公布了《古物保存法》,之后行政院又公布了《采掘古物规则》,其中对考古发掘的审批等作了规定,但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国内战争的原因,此项法规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1950年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规定任何团体或个人“在未得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前,不得擅自进行发掘。”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其中对配合建设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考古发掘作出了规定。1964年文物主管部门文化部又根据这一条例,制定了《古遗址、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管理办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内容包括了总则、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掘、馆藏文物、私人收藏文物、文物出境等8章33条。根据《文物保护法》,1992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也是8章,共50条,对《文物保护法》的精神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增强了《文物保护法》的可操作性。2002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共8章,由原法的33条增加到80条,“考古发掘”部分基本上保持了原法的条文。根据《文物保护法》,国家文物局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1983年)、《考古发掘资格审定办法》(1983)。为了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还颁布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1984年)。此后又在上述规章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考古发掘管理办法》(1998年),对考古发掘的资格审定、项目申请和审批、项目执行和监督、资料整理与发掘报告等做出明确规定。此外,为了加强对水下遗产的保护,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89年),为规范和促进考古发掘对外合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1991年)。经过近70年的努力,中国政府在考古管理领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中心,相关配套法规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三、般社会团体及企业不得成为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内的文物,但同时也明确规定: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因此,任何个人和组织不能私自发掘。从事考古发掘的机构和主持考古发掘项目的个人,必须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目前全国经批准的考古发掘机构共56家,具有考古领队资格的在职人员共807多位(一般人员在退休后就不再作为考古领队)。作为专业从事考古发掘的机构除了具备必要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设备,从事一般性文物保护处理的实验室和具备保证文物安全的文物库房和整理场所外,还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受过高等学校考古专业或文物保护训练,能从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其中专业人员中具备个人考古领队资格的人员不少于4人。目前中国考古机构主要是国家所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和国家博物馆,教育部设有考古专业的11所大学,省级直属的文物考古机构以及个别有条件的地、市级考古机构。一般社会团体及企业不能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申请个人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人员也必须是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专业人员,国家公务员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也不能申请。对于考古发掘个人领队的要求,必须是经过大学考古、地质古生物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并具有5~7年考古发掘工作实践,参与完成过比较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和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完成过考古报告的编写,并有一定的从事考古研究的能力。在上述条件具备时可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推荐,报国家文物局领导的专门委员会审核批准。四、通过中央和地方考古机构的管理,将相关考古保护对象及其所保护的文物或墓葬由条件审核后批准的具有团体领队资格的机构,经所在地方省级考古主管部门的审核,每年向国家文物局填报发掘申请书。考古发掘申请内容包括:1.发掘机构的名称及法人代表;2.发掘对象(遗址或墓葬)的基本情况;3.发掘的时间及期限;4.发掘的目的;5.发掘的经费和所需设备及文物保护技术准备情况;6.考古发掘领队的姓名、业务特长、经历情况和参加考古工作其他专业人员的情况。完成考古田野发掘工作的期限可以做跨年度计划,但必须每年履行报批手续。一般的考古项目国家文物局在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可直接批准。需要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考古发掘,须由国家文物局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主动性的发掘除因保护工作需要或解决一些学术问题外,一般不主张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发掘。这不仅是因为此类遗址科学价值已得到政府的确认,而且与我们长期坚持的以“与建设工程相关的考古发掘”为主的政策是一致的。每年度的考古发掘项目一般在每年的第一季度申请,因工程建设意外发现的或面临自然破坏危险、需要对古文化遗址与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可由所在的省级考古管理部门组织考古机构进行发掘,但同时必须补报批准手续。多年以来由于各地区建设工程的不断开展,每年都有大量的古遗址、古墓葬被发现,其中包括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如陕西省的西安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河北省西汉中山王墓,广东省南越王墓和宫署遗址,河南省洛阳偃师商城,四川省成都市的古蜀船棺葬及金沙遗址等等。因此,在中国做好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考古工作,是中央和各地考古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般而言各省内配合工程的考古工作都是由各地考古机构组织实施,一些特别重大的建设工程或跨省区的重大建设工程,由于需要发掘的任务较重,往往是工程所在的省区考古发掘力量难以承担,或因涉及省与省之间一些问题,需要国家统一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可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建设工程所在省和有关方面的考古力量,按统一的发掘计划,组织考古发掘工作。五、合作考古的申请、审批和受理程序一般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非经中国政府考古管理部门报请国务院特别许可,任何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91年中国政府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对合作进行考古的原则、条件和审批程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总的原则上要求任何外国组织、国际组织在中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发掘,都应采取与中国专业机构合作的形式,由中外专家共同组成考古队开展工作,合作中获得的文物、标本等属中国所有。对考古工作取得的资料共同整理研究,并编写考古报告,共同署名联合发表。这一规定不仅考虑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也考虑到维护双方的权益。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中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以借鉴外国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技术,进一步提高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水平。在具体申报程序上,合作考古的申请应由外国专业机构提出,并向中国政府提交书面申请。其内容包括合作意向,组队方案、发掘对象、范围和目的、工作计划、经费来源的情况等。经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初审后,按照《办法》的要求送请国防、外交、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的,由国家文物局报请国务院特别许可。由于必要的审批程序,申请必须提前6个月送交国家文物局,合作项目获得批准后,合作双方应签订合作协议书,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以确保双方权益。项目结束后合作双方必须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书面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执行情况,主要收获和报告完成情况等。六、中国软遗址的挖掘和发掘田野考古工作实行领队负责制,在发掘前要求对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必要的勘探或钻探。钻探的方法除一些物探技术外,更多地是使用传统工具洛阳铲”。这种探铲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是非常有效的,可以直接了解地下的遗址堆积和分布情况。由于中国古代遗址特别是青铜时代及其以后的遗址,与欧洲、西亚、美国地区有明显的差异。西亚、欧洲、美洲等地的古代遗址,多是石头建筑,我们常称之为硬遗址,而中国古代则流行土木建筑,形成一种软遗址。由于黄土良好的特点,在软遗址发掘方面,中国学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近年来由于不断的与国外学术界的合作和接触,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也开始在中国得以应用,除一些方法会对遗址、重要文物产生不利的影响或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坏外,作为主管考古事务的国家文物局鼓励和支持新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使用,以便更多地保留或获取学术研究的资料和信息,进一步提高中国田野考古的水平。七、野外考古报告的编写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发掘报告编写,在中国一般要求由发掘者完成。考古资料的整理主要是在室内对发掘文字和图像记录进行整理、校核,对出土的遗物进行修复、绘图、照相,并运用地层学、类型学的方法考察全部资料,确认遗存的相互关系。一般要求选择层位关系明确、出土器物有代表性的若干组遗迹为典型单位,由早及晚考察器物的变化、分型分式,确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标准器,从而把握遗存的年代序列。同时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运用多学科的科学技术手段,对遗物进行综合考察。如14C测定、人骨及DNA鉴定、动植物鉴定、土壤植物孢粉分析、金属器成分、结构分析等。这类工作一般与相关的专业机构或专家合作完成。最后发掘者要完成对遗存的综合分析,编写出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以往的考古发掘报告似乎也已成为定式。内容一般包括:遗址(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历史;发掘工作经过情况、文化堆积(墓葬布局)与分期、遗迹与遗物;作者认识;有关专业技术报告等。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特别是一些年轻学者,对传统的考古报告编写提出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意见,希望考古报告应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或记录田野考古发现全部资料。传统的报告由于过多的强调研究结果,因此在编写时常常会因作者主观的原因,或者素养的限制,存在资料取舍欠当的现象,甚至忽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现在我们比较倾向于在对地层和遗迹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作综合介绍后,对遗址出土的各类遗物作为遗迹的一个部分进行全面记录。这样的报告可能会更加全面和客观,而不至于因作者的原因,主观地取舍一些自己认为不重要的现象。在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编写方面,我们面临最大问题,是一些重要的报告不能及时进行整理。主要原因是主持发掘的人员较少,而需要进行的考古发掘项目却很多,不少学者将大多数时间都放在田野发掘上,缺少室内整理的时间,整理也就越困难,需要时间也越长,很多重要的发现报告就这样被积压下来。针对目前考古报告积压的现象,几年来我们加大对资料整理的支持力度,也要求各考古机构在2~3年内完成本单位的积压资料。为此我们还进一步收缩主动性田野考古发掘的项目,要求考古报告的编写在发掘结束后三年内完成,一些连续性考古项目要求每年完成年度考古报告,力争减少新积压。当然,报告积压的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由于作者对考古资料的研究方面的要求,特别是许多意外的考古发现,而主持者缺少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必要的资料准备,因此发掘者也就不可能短期内完成有一定研究水平的考古报告。八、建立和完善我国考古资料管理的措施在考古项目完成后,考古发掘单位需将发掘经过、收获和经费的使用情况,向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文物局提交书面报告。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出土文物和各种资料从法律上讲归国家所有,因此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考古发掘项目结束后,应将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各总登记表格、照片、图像、录像、图纸等等)及时交本单位资料室保管,出土文物和各类标本按出土时的登记表向库房移交。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方面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国家缺少一个集中全国考古发掘资料的信息中心,各省在这一方面也做得很不够。这样在考古发掘报告没有公布前,社会或其他人员很难了解到发掘的有关情况,更谈不上资料的共享。这种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一些资料(主要是文图资料),特别是在报告编写以前常常掌握在发掘者个人手中,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因此。我们需着手解决考古资料的档案管理问题。首先,应使每一位考古发掘人员和考古机构充分认识资料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田野工作的所有原始资料,应作为永久性的学术档案保存。其次,以各省市的考古研究所为基础建立各地区的考古资料中心,集中保存相关的考古资料。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考古资料信息中心。随着中国的电脑网络的普及,我们有信心通过数据化管理,对新的资料尽快地向社会公众、学术研究机构及时提供。第三、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渐完成近50年来发掘资料的数据化处理,逐步向社会公布。对出土文物的管理相对于考古记录资料的情况要规范的多。法律规定考古机构在完成报告后,应及时将出土文物向国家文物局或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收藏文物的单位进行移交。考古发掘单位如欲将出土的部分文物留作研究标本,也应经过国家文物局或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考古发掘品的具体操作程序国家文物局曾于1998年制定了《考古发掘品移交办法》。中国考古管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体系,在考古管理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此,我们既要不断总结过去工作的经验,也要加强与国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