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泰安三中、新泰二中、宁阳二中三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泰安三中、新泰二中、宁阳二中三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泰安三中、新泰二中、宁阳二中三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泰安三中、新泰二中、宁阳二中三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泰安三中、新泰二中、宁阳二中三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东省泰安三中、新泰二中、宁阳二中三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科研小组利用生长素进行如下实验:①配制不同浓度得生长素溶液;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植物甲枝条,均分6组;③将植物甲枝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得生长素溶液中,10min后取出,再进行无土栽培;④一段时间后,统计每组植物甲枝条得生根数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以上实验推测正确的是()生长素溶液浓度(mol/L)对照组10-1510-1410-1310-1210-11生根平均值2.13.57.49.26.82.7A.对照组是用不含有生长素的溶液对植物甲枝条进行处理B.实验组中植物甲枝条中生长素的唯一来源是从外界溶液中吸收C.促进植物甲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10-13mol/LD.浓度大于10-13mol/L时,生长素对植物甲枝条生根有抑制作用2.西湖公园中全部的鸟类构成()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一个生态系统 D.多个种群3.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HIV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均相同B.艾滋病患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具有防御功能C.HIV只能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所以患者体内无HIV抗体D.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4.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②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④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⑤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⑦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⑧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A.①②⑦ B.④⑤⑥ C.④⑥⑧ D.④⑥⑦5.艾滋病病毒善于伪装,从而躲避人类免疫系统,科学家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找到有效的防御方法。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HIV侵入人体T淋巴细胞,并在其中进行无丝分裂B.HIV侵入初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免疫调节C.HIV直接利用T细胞内的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D.艾滋病患者无法产生与HIV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6.科研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B.虾类与翘嘴鲌只有捕食关系C.乌鱼占据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D.当铅进入该环境后,青鱼体内积累的铅比河蟹多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表示同一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1)若按分裂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_____________(填序号)。从分子水平看,间期细胞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_____(填序号),此时着丝点排列_____________上。(3)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图______(填序号)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纺锤体形成于分裂____期。(4)该图中,能表示DNA分子数:染色体数=2:1的时期的是图______(填序号)。8.(10分)生长素和乙烯对菠萝开花的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乙烯是植物气体激素,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对菠萝而言,乙烯还具有促进开花的作用。乙烯利是________,具有和乙烯相同的生理作用。

(2)乙烯的生成作为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____的合成,这种调节称为__________。(3)Zn在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时起重要作用。若土壤中Zn元素供应不足,蛋氨酸形成乙烯速率将会____。9.(10分)胰岛素是人体血糖调节中的重要激素,其释放受到机体的精确调控。下图1表示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变化调节胰岛素释放过程,图2表示不同细胞在不同葡萄糖浓度时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由______________细胞产生,其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2)据图1分析,血糖升高时葡萄糖由细胞膜上的G载体蛋白转运到细胞内,经过________生理过程产生大量ATP,阻断ATP敏感型K+通道,抑制了K+外流,使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导致细胞内__________离子浓度增大,___________胰岛素的释放。(3)人体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有多种类型,包括G1、G2、G3、G4等。①研究表明,G1分布于大部分成体组织细胞,其中红细胞含量较丰富,G2主要分布于肝脏细胞等。据图2分析,两种转运载体中______与葡萄糖的亲和力更强,保障该细胞在细胞外葡萄糖浓度_____时也能以较高速率摄入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增加至餐后水平(10mmol/L)后,与红细胞相比,肝脏细胞_____________增加更快,此时肝脏细胞摄入的葡萄糖转化为_____储存起来。②研究表明,G3分布于脑内的神经细胞,G4主要在肌肉和脂肪细胞表达。不同组织细胞膜上分布的G种类的差异既保障了不同的体细胞独立调控_________的转运,又维持了同一时刻机体____________浓度的相对稳定。10.(10分)下图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2能量金字塔中的①和③营养级,分别与图1甲、乙、丙、丁四种群中的哪一个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种群在c点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_____。(4)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KJ能量,按能量流动最大传递效率计算,E代表的生物可获得______________KJ能量。(5)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图1中曲线的振幅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6)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甲生物的种群密度。发现甲生物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______。11.(15分)如图为人体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示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立即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这个事实说明调节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该反射属于________反射。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________的控制,体现了神经系统__________调节的特点。(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收缩),由此可见甘氨酸属于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它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特异性结合引起_______(填Na+或Cl-)内流,导致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3)如果某同学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言语区的________区参与。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分析图表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不同生长素浓度,因变量为生根平均值,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且无关变量应一致,故对照组是用不含有生长素的溶液对植物甲枝条进行处理,A正确;B、实验组中植物甲枝条中生长素的来源为从外界溶液中吸收和自身合成,B错误;C、促进植物甲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一定为10-13mol/L,为确定准确范围,应在10-14~10-12mol/L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C错误;D、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2.1)相比,实验中各实验组均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甲枝条生根的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A。2、D【解析】种群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详解】西湖公园中鸟有多种类型,故所有的鸟包括了多个种群,但未包含所有的生物。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D【解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属于逆转录(RNA)病毒,T2噬菌体属于DNA病毒,二者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均不同,A错误;B、艾滋病患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下降,B错误;C、HIV能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错误;D、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D正确。故选D。4、D【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①错误;②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新物种,②错误;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错误;④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即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④正确;⑤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可以由不同种群构成,⑤错误;⑥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⑥正确;⑦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⑦正确;⑧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⑧错误。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5、B【解析】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2、HIV病毒的结构: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才能生存。3、HIV的存在和传播途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详解】A、HIV为病毒,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A错误;B、HIV侵入初期,寄生在T细胞内,需要借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将病毒清除,B正确;C、直接能源物质是ATP,C错误;D、病毒可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因此艾滋病患者在病毒的刺激下可产生少量抗体,D错误。故选B。6、B【解析】虾类与翘嘴鲌有共同的捕食对象,所以两者有竞争的关系。食物链具有富集作用。【详解】A、该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①水草→食草性鱼、②水草→底栖动物→河蟹→青鱼、③水草→底栖动物→虾类→翘嘴鲌、④水草→底栖动物→翘嘴鲌、⑤水草→虾类→翘嘴鲌、⑥水草→底栖动物→小型鱼类→乌鱼、⑦水草→底栖动物→虾类→乌鱼、⑧水草→虾类→乌鱼,A正确;B、虾类与翘嘴鲌都以底栖动物为食,除了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B错误;C、水草→底栖动物→虾类→乌鱼,乌鱼占据第四营养级,水草→虾类→乌鱼中乌鱼占据第三营养级,C正确;D、铅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青鱼的营养级要比河蟹的高,故当铅进入该环境后,青鱼体内积累的铅比河蟹多,D正确。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④③②(2).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3).④(4).赤道板(5).③(6).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7).前(8).①④【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同一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象,其中①细胞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核膜和核仁解体消失,处于前期;②细胞中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出现核膜和核仁,处于末期;③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后期;④细胞中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中期。【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①细胞处于前期、②细胞处于末期、③细胞处于后期、④细胞处于中期,因此正确的分裂顺序应为①④③②;间期细胞的主要变化为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2)④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此时着丝点排列赤道板上。(3)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4)该图中,①④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能表示DNA分子数:染色体数=2:1。【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8、①.促进果实成熟②.植物体各个部位③.植物生长调节剂④.生长素⑤.反馈调节⑥.下降【解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不是植物激素,由于植物细胞没有分解这类化合物的酶,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效果稳定的特点。【详解】(1)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的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据图分析,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量的增多反而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这种调节机制称负反馈调节。(3)若土壤中Zn元素供应不足,会导致色氨酸合成酶量减少,从而使生长素合成减少,对乙烯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弱,最终使蛋氨酸形成乙烯速率下降。【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点,解题要点是识记乙烯的作用和对题干信息的提取。9、①.胰岛B②.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③.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或“细胞呼吸”)④.Ca2+⑤.促进⑥.①G1⑦.低⑧.葡萄糖摄入速率⑨.(肝)糖原⑩.②葡萄糖⑪.血糖【解析】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2)据图1分析,血糖升高时葡萄糖由细胞膜上的G载体蛋白转运到细胞内,经过有氧呼吸过程产生大量ATP,阻断ATP敏感型K+通道,抑制了K+外流,使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引起钙离子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大,促进胰岛素的释放,进而调节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下降。(3)人体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有多种类型,包括G1、G2、G3、G4等。①研究表明,G1分布于大部分成体组织细胞,其中红细胞含量较丰富,G2主要分布于肝脏细胞等。图2显示,两种转运载体中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更强,从而保障该细胞在细胞外葡萄糖浓度低时也能以较高速率摄入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增加至餐后水平(10mmol/L)后,与红细胞相比,肝脏细胞葡萄糖摄入速率增加更快,此时肝脏细胞摄入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②研究表明,G3分布于脑内的神经细胞,G4主要在肌肉和脂肪细胞表达。不同组织细胞膜上分布的G种类的差异既保障了不同的体细胞独立调控葡萄糖的转运,又维持了同一时刻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各种组织细胞对糖的需球,满足了能量供应。【点睛】熟知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以及血糖的来路和去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识图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正确分析图中的相关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0、①.丁②.甲③.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④.增长型⑤.200⑥.振幅变小⑦.高(或大)【解析】据图1可知,甲乙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甲→丙,丁能量最多,应为生产者;图2可表示能量金字塔;图3:A生产者,B分解者,D初级消费者,E次级消费者,C大气二氧化碳库。【详解】(1)据图1其食物链应为丁→乙→甲→丙,丁和甲分别处于第一和第三营养级,因此对应图2中的①和③;(2)如果大量捕杀丙,则较长一段时间内甲先是由于没有了天敌,其数量会增加,后又因为食物缺少,数量又会下降,最终会维持稳定。(3)甲种群在C点,从图中可看出,甲的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因此此时种群呈现增长型。(4)若图3中生产者有5000KJ,在食物链A→D→E中,E的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