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实用版)_第1页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实用版)_第2页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实用版)_第3页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实用版)_第4页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实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学 校教学班级教师姓名:一、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二、教学内容及目标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七个单元。(一)数与代数12、第三单元“乘法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二)空间与图形1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2、第五单元“面积(三)统计与概率1、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互促进。(四)数学好玩制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1、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与实题。2、能正确计算简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掌握乘法笔算的书写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4、结合具体情境内容,理解重量单位的意义,体会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学会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5、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面积并探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6、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乐趣。四、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五、教学措施1、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4、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六、教学课时安排一、除法… 10课时二、图形的运动…………………4时三、乘法…………6时四、千克、克、吨………………4时整理与复习………4时五、面积………5数学好玩………4六、认识分数…………………5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总复习…………5第一单元:除法单元教材分析:1.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2.本单元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目标: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000,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惯。单元教学重点: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单元课时安排:共11课时单元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1.1 分桃子教学目的:

法,并能正确计算。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一、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复习:12×3=20×4=24×4=36÷9=48÷4=72÷6=二、导学新课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问题。 板书:分桃子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图中有多少个桃子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提出问题:682解决问题。(1)682列算式:68÷2=(2)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学生汇报:口算:竖式计算: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和先把6230,60÷2=30;8242=4;30+4=34,3434(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3个?还剩多少个?个?还剩多少个?2实际意义是什么?生: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师: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课堂巩固: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23题。课堂总结: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符号要写准确;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2分橘子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教学目的:确地计算。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教学重点:算。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教学难点: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复习引入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8÷2= 89÷2= 69÷3= 55÷5=67÷6= 84÷2= 85÷4= 96÷3=(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二、导学新课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你能提出数学问题:48个?列式:48÷3=(1)44试分一分。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301018616个。(2)48÷2483的不同之处。48÷2的不同之处: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330”的“0”可以省略不写?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算一算,想一想:38÷2= 52÷4= 72÷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对于下面的算式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58÷7= 73÷6=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巩固练习:1题,分一分,算一算。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3题。4题。5题。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课堂总结: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人共分到16个…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18÷3=631866.教学内容: 1.3 商是几位数除法的意义。教学目的: 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二次备课38÷2=52÷4=72÷3=58÷7=73÷6=49÷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二、导学新课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100×6=600,800600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6006:600÷6=100,12406:240÷6=40,4。486:48÷6=8,8。估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565÷5= 456÷3= 784÷7=1:55,2:43,2:77,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板书设计: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1.4 猴子的烦恼00。0教学目的:算方法。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248÷2= 868÷7= 896÷8=。二、导学新课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36333能分到桃子吗?0÷3=0.追问: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1000÷10=0. 0÷100=0.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现在3306说说你是怎样想的?(0)列式:306÷3=口算:竖式计算:000;0÷3=00.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如:840÷6=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课堂巩固: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0÷3=00÷10=0 000.教学内容:1.5教学内容:1.5节约教学目的:1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0习惯。100教学反思: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用竖式算一算:306÷3= 840÷6=二、导学新课1.3912912÷3=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90012300。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123,4,0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5224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522÷4=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问:5224130210,2。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错误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用0补上。200260生:对的……(犹豫)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你是怎样来验算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验算:206×2=412验算完了不对,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课堂巩固: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题。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1.6 集邮教学目的:

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竖式计算。教学难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一、复习导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计算并验算:734÷2= 612÷2= 525÷5=二、新课练习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问: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生:笑笑有邮票285张。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真棒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5,28525算一算,能放多少页?列式:285÷5=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28÷5,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上,商是两位数。8285÷8=( )……( )估计商是几位数?生:8×100=800,商是2位数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商“3”生:十位上。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你会验算吗?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8,353555.课堂巩固: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集邮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1.7 买新书教学目的: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用竖式算一算:84÷6= 124×8=二、导学新课图。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问: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1):200÷2=100(本)100÷4=25(本)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2)200÷2÷4=100÷4=25(本)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3)200÷(2×4)=200÷8=25(本)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课堂巩固: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学内容:1.8教学内容:1.8讲故事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教学目的:2.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教学重点: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板书设计: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200÷2÷4=200÷8=25(本从左向右200÷(2×4)=100÷4=25(本).先算小括号里面教学反思: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二、导学新课1.85035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1):850÷5=170(个)170×3=510(个)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850÷5×3=170×3=510(个)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41503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课堂巩固: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题。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讲故事850÷5×3=170×3=510(个)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单元教学重点:单元教学难点: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单元教学措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中建立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单元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2.1对称轴(一)教学目的: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重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1:天安门2: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二、导学新课观察下面的图片这些图形是什么?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1,3,4,52两边是一样的。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1折一折,看一看。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认一认,说一说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观察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

对称轴(一)1,3,4,52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2.2对称轴(二)教学目的: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剪出)能力。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二、导学新课一做,你有什么发现。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先把纸对折。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实际操作: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板书设计:

对称轴(二)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2.3 平移和旋转教学目的:

体会它们的特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一、导入新课什么是对称轴?二、导学新课1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这6幅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小黑板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2.认一认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就是旋转。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4.观察下图432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的位置?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23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教学反思:第三单元:乘法单元教材分析:1中学习数学。2的计算能力。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单元教学课时:8课时单元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3.1找规律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教学目的:的变化规律。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口算练习。5×3=3×4=14×4=15×2=10×3=50×8=40×2=50×4=2、说一说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二、揭示课题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2、揭示新课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板书:乘法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教学“找规律”。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第二:50×10=50×2×5=100×5=500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2)探索规律。1)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教师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2、尝试练习。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40×30 140×30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0×30=4200巩固练习:课本第30页“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课堂小结:00.板书设计:找规律00.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3.2 找规律练习课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的: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练习导入5×3=3×4=14×4=15×2=10×3=50×8=40×2=50×4=40×40=30×80=24×30=15×50=60×20=50×20=130×20=18×50=二、新知探究3×20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2202,2×3=6,32266,6605×20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3)活动三:10×20相互交流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运用规律巩固练习: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12×3=365×13=65()×30=3605×()=650()×30=36005×()=6500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 )=800 ( )×( )=126012810?2030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我们让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吧.板书设计:

找规律5×20=10010×20=200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3.3 队列表演(一)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难点: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情境导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负责给全班排列方阵,他邀请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目标: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二)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32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1、同学们根据图中所给的数学信息(1)独立思考列式,如:列出算是:14×12或12×14(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2、探讨算法:第一种方法:口算法,14×6×2=84×2=164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讨论: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3、计算下列各题:20×30=30×40=140×20=150×30=10×30=50×80=40×120=50×40=巩固练习:课本第32页的“算一算”。调计算的格式。课堂小结:(一)两位数乘一位数可用()计算,也可用()计算,只不过竖式是把三部综合起来更简便。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队列表演(一)列出算式:14×12或12×14笔算:14×12=168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3.4队列表演(二)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教学目的: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淘气的问题解决了,可他运用了另一种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目标:结合队列表演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二)自学指导:34132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14×12=168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巩固练习:34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课堂小结:课堂小结: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位数,积的末尾就要和哪一位对齐。板书设计:队列表演(二)教学反思:教学内容:3.5电影院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教学目的: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计算下面各题:16×11 12×14 32×21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新知探究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它,并掌握它。2、出课本主题图: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二次备课50021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32126诉我们什么?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21×26 或 26×215、估算结果: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6、探索笔算。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26×2126………1排有多少座位。52………20546………21再次强调: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52,525200)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为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巩固练习:巩固练习:371-4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板书设计:电影院列出算是:21×26 或26×21笔算:26×21=54626×2126………1排有多少座位。52………20546………21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千克、克、吨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1克有多重”及它们间的关系;而“1吨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打下基础。单元教学目标:1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单元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单元教学难点:1、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2、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单元教学课时:4课时单元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4.1有多重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秤。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⑴称一称。⑵掂一掂。⑶估一估。⑷找一找。⑸猜一猜。⑹拎一拎。⑺说一说。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二次备课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4、单位换算。1100025005200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巩固练习: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2、2kg=( )g 4000g=( )kg 7kg=( 8000g=( )kg3、想一想:11课堂小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有多重教学反思:WW教学内容: 4.2 1吨有多重11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目的: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教学重点:

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一、情境导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不愿意帮帮他?二、探索新知: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99kg○9000g800g○10kg3kg○3t4000g○4t80008450043t○3600kg5t○5000g巩固练习:1、4千克)克3吨=()千克50000克)千克( )t=2000kg18t=()kg( )kg=6t2、在○里填上“>”“<”或“=”500kg○3kg1kg○300g课堂小结: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板书设计: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第五单元:面积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认识线的基础上,扩大到对于面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想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3、体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单元教学重点:单元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单元教学课时:6课时单元教学反思:学习内容:学习内容:5.1什么是面积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树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1、摸一摸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2、比一比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桌子)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练习本,铅笔盒„„)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3、引入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

二次备课(长度)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面积二、认识面积的含义1、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2、比一比拿出剪下来的两张纸,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动手做,小组活动,用什么方法知道面积的大小?3、小组汇报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三、图案设计比赛比赛的要求是: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巩固练习: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课堂小结:思考: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板书设计: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5.2 面积单位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一、活动导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手来试一试。二、玩中学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1绍它的写法和读法。1(5)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5)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1)1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2)1(3)1(4)1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1)1样的感觉呢?(2)1的面积单位。(3)1是1平方米。(4)1和黑板的面积。巩固练习:巩固练习: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一个信封面约2( )黑板的面积约5( )。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 )。板书设计: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5.3长方形的面积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教学目的:题。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的图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吗?二、玩中学1引导学生估计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建立表象。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计最合适。1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2、摆一摆,填一填。(1)13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观察、比较之后,发现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3、试一试。(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巩固练习:1541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不能丢掉面积单位。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板书设计: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5.4面积单位的换算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目的: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活动导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1111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二、玩中学1125112、填一填。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3、想一想。1=1001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巩固练习:1、完成57页“练一练”第1题。2、填空。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3、完成57页“练一练”第2题。4、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完成57页“练一练”第3题。611910009不够?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反思:第六单元:认识分数单元教材分析: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单元教学目标:1探索学习中读、写简单的分数。2形进行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结合图形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10)的简单加减运算。3的情感体验。单元教学重点:数的加减法运算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课时:课时单元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6.1分一分(一)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教学目的:习分数的必要性。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淘气和笑笑在分苹果吃时,发现了一个数学的大秘密,你们想知道吗?二、探索新知:1认真观察,解决下面三个问题:图中表达了什么意思;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情境图表达了什么数学问题;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3、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或半个。4、认识 。涂一涂,直观表示数字;折一折,做出 5、认识 、 、。折一折 ;涂一涂 。6、说一说 表示的具体意义。7、再举几个例子。8、这些分数和“1”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关系?9、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巩固练习:68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板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6.2 分一分(二)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教学目的: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各图中的涂色部分。(鼓励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知识“分一分(二)。”板书:分一分(二)二、游戏体验,主动探索1、涂色游戏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涂色游戏,好9们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会儿就做好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2、分一分、学生根据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小结:我们知道小正方形共9个,红色的有2个,黄色的34(红、黄、蓝颜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唯一2/93/94/9。3、试一试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1)、投影出示课本70页的情境图。①一共有几只蝴蝶?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题。4、找分数4、找分数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巩固练习:1、课本71页的练一练第1题。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2712①学生独立做题。②小组交流。③组长汇报。同学们解释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题同学们能不能做得同样精彩呢?723课堂小结:在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和解决一些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发现分数。板书设计:分一分(二)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6.3 比大小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个数的大小。1个数的大小。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生: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动画。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1/21/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比大小)二、探究新知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1/21/4(指板书)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41/4,21/2,421/2>1/4.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1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2、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质疑 “3/4和1/4谁大?”(同时板书)你们是怎么想的用比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组分一分,比一比。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的思维过程。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33111/4,3/4>1/4。3、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填分数,比大小。成,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4、分类整理寻找规律。一类: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二类: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小组交流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全班交流,发现规律。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越小。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多,分数就1个整体平均的分数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巩固练习:103/10,1/7,最后还剩多少根?明白题意后,同桌互做。找两生到前面表演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义及最后的结论。拓展提问:对于分数,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认识?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11越小。板书设计:比大小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6.4 吃西瓜教学目的: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3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学重点: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情景图: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2、观察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学生交流得出结果:1:2:爸爸比笨笨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