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病因(新)_第1页
第六章 病因(新)_第2页
第六章 病因(新)_第3页
第六章 病因(新)_第4页
第六章 病因(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病因2概述病因: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原(古称“病源”)。病因范围:原发病因: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3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临床表现的理论。

4中医病因学的特点探求病因的方法问诊求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关情况,以推断其病因。

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5中医病因学的特点病因分类《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张仲景:将病因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

6当前病因分类1.六淫:外感病因2.疠气:外感病因3.七情内伤4.饮食失宜5.劳逸失度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7第一节

六淫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外感病:发病急骤,邪气从口鼻、肌表侵入,先见表证。

8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六淫概念(l)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引起疾病时,称为六淫。9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异常情况六气发生太过非其时有其气人体正气不足

发病气候变化急骤10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内生五邪---

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11(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邪从外入(口鼻或皮毛)。(2)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燥病,冬季多寒病。(3)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4)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5)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以发生转化。12(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概念: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风邪的特性:

1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

2风邪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为百病之长。

13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阳邪:风邪善动不居,具外越上浮、轻扬升发的特性。开泄:风吹地裂。——汗出,恶风等。阳位:头面,肌表,背部等。——头痛头晕,鼻塞,背痛,身痛,皮肤瘙痒,面瘫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伤风与中风之别)14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风善动不居。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行痹(风痹),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数变---风起瞬间,风有休作,来去无常。发病急骤等。——中风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荨麻疹时作时止。

15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风性主动:风属阳邪,其性动摇不定。——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4).风为百病之长:其他五邪每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湿,风热等。16(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邪概念: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寒邪特性:1.寒邪为冬季之主气,致病多见于冬季,但也可见于其它季节。

2.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3.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17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邪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袭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伤寒。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阳——脘腹疼痛——中寒素体阳虚—阴寒内生—畏寒—内寒

18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寒性凝滞:寒属阴邪,具有凝结、停滞的特性(气血运行阻滞、易致疼痛),寒胜则痛(不通则痛,通则不痛)。(3)寒性收引: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拘急特点(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拘挛),导致无汗、筋脉拘挛作痛、关节屈伸不利等。

。19(三)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概念:湿为长夏之主气,是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邪气。湿邪的分类

内湿——脾虚生湿。外湿——感受外界湿邪。

20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水入土中谓之湿,故湿属于阴邪之类。阴邪易伤阳气。——畏寒,肢冷等。湿为有形之邪,有形者易滞气机。——胸痞,脘闷,腹胀等。2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湿性重浊。“重”,症状沉重的特点——肢重、大便里急后重、头重如裹、小便不利等。

“浊”,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渗液、面垢、大便粘腻,小便混浊,白带过多等。2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湿性粘滞。

粘即粘着,症状的粘滞性。

滞即停滞,病程的缠绵性(关节炎等)。(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趋下。病位在下焦者多属湿邪为病,如白带过多、小便淋沥、阴囊湿疹,下肢疮疡等。(内湿)23(四)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概念:燥秋季之主气,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邪气。燥邪分类

温燥外燥

凉燥内燥——津亏致燥。24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邪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为阳邪,易伤阴津。致病以口鼻咽唇干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

燥胜则干。(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易为燥伤,清肃失司,可见干咳痰少或无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

25(五)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邪概念:火为夏季之主气,是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邪气。

生理之火---少火---阳气---正气火外火—六淫如五气化火病理之火—壮火内火---内伤如五志化火2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热的区分:程度: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性质:热多由外入,火多由内生。火邪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燔灼上炎,传变较快,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头痛,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

27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火热易伤津耗气。伤津见口干、渴饮、身热、汗出等,耗气见气短乏力等。(3)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4)火邪易致疮疡。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5)火邪易扰心神。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28(六)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概念:暑为夏季之主气,具有火热特性的外邪。暑邪致病季节明显(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只有外暑。29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邪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初起无表证、高热,面赤,脉洪大等里实热之象。(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伤津见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耗气见(气随津泄)气短乏力、甚至昏倒不省人事。。

30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湿热并存,除热象外,可以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食少便溏等湿象。31第二节

疠气一.基本概念

又称疫气、异气、戾气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疫,相互传染、染疫之义;疠,指毒疠之气。

32二.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33三.影响疠气发生的因素1.气候反常。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3.预防隔离工作不当。4.社会因素。

34清代余师愚《疫疹一得》:乾隆戊子年,吾邑疫疹流行,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初起之时,先恶寒而后发热,头痛如劈,腰如被杖,腹如搅肠,呕泄兼作,大小同病,万人一辙。……予因运气,而悟疫症乃胃受外来之淫热,非石膏不足以取效耳!且医者意也,石膏者寒水也,以寒胜热,以水克火,每每投之百发百中。五月间余亦染疫,凡邀治者,不能亲身诊视,叩其症状,录受其方,互相传送,活人甚众。35《疫疹一得》序:仲景之书,原有一十六卷,今世只传十卷,而疫疹一门,亦在遗亡之数欤?以致后人纷纷立说,祖述宪章,俱以伤寒立论,其于热疫一症,往往略而不讲,是以业斯道者,所诵所传,连篇累牍,无非伤寒,及其临症,只就伤寒一例治之,不知其为疫也。流弊于人,沦肌浃髓,举世同揆,万人一法。究之,死者不知何病以死,生者知何药以生,抚今思昔,可胜慨哉!36乾隆甲申,予客中州,先君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及奔丧回里,检视诸方,总不外此三法,抱恨终天,曷其有极?思于此症,必有以活人者,公之于世,亦以稍释予怀。因读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症,辄投之,37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堪自信,活人所不治者,笔难罄述。窃思一人之治人有限,因人以及人无穷,因不揣鄙陋,参合司天、大运、主气、小运,著为《疫疹一得》,欲以刍荛之见,公之于人,使天下有病斯疫者,起死回生,咸登寿域,予心庶稍安焉,敢以著书立说,自矜能事耶?38《冷庐医话》:越郡有患疠风者,因至外祖家食鸡而得,其外祖乃患此症者也,后其人死,所畜之鸡,肥大异常,邻人购食之,亦患此症而死。盖鸡食疠风者之痰,能染人也。谚曰:宁娶疯子妻,不食疯子鸡。良有以也。39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

七情内伤,指由情志变化引起内脏疾病言。40第三节

七情内伤一、七情与脏腑的关系心藏神,在志为喜;肝藏魂,在志为怒;脾藏意,在志为思;肺藏魄,在志为悲;肾藏志,在志为恐。

二、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41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发病条件:突然、强烈、长久情志刺激,超出人体生理调节范围。

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从心而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42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43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内伤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致病多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情志疾病。4影响病情变化(情志刺激加重疾病)。恶性的或消极的情志变化,则能加重病情。疾病过程中,因剧烈的情绪波动,使病情急剧恶化。

44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冷庐医话》:真空寺僧能治邝子元心疾,令独处一室,扫空万缘,静坐月余,诸病如失。海盐寺僧能疗一切劳伤虚损吐血干劳之症,此僧不知《神农本草》、《黄帝内经》,惟善于起居得宜,饮食消息,患者住彼寺中,三月半年,十愈八九。观此知保身却病之方,莫要于怡养性真,慎调饮食,不得仅乞灵于药饵也。45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冷庐医话》:明末高邮袁体庵,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宜急归,迟恐不及矣。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之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乃北向再拜而去。46发病类型:躯体表现:头痛、泄泻、腹痛、胁痛等。精神表现:失眠、多疑、抑郁、焦虑、健忘、癫、狂等。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47

(一)饮食不节1、过饥:气血乏源,正气虚弱。2、过饱:食伤脾胃,宿食积滞,郁而化热(痢疾、痔疮)。3、饮食规律失常:脾胃受损。

第四节饮食失宜48第四节饮食失宜(二)饮食不洁

饮食变质

饮食污染

寄生虫

食物中毒49

(三)饮食偏嗜正常的种类搭配:谷类------主肉类-------副蔬菜-----充水果-------助

偏嗜某物---脏腑功能的紊乱---疾病。第四节饮食失宜50第四节饮食失宜1.寒热偏嗜

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腹痛、泄泻等症。燥热----胃肠积热----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口舌生疮等。

2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

五味伤五脏。

51第四节饮食失宜

过食伤本脏伤主之体累及他脏累及他脏之体

酸----肝--------筋-------脾-------肉辛----肺--------皮-------肝-------筋甘----脾-------肉-------肾-------骨苦----心--------脉-------肺------皮咸----肾-------骨--------心------脉3食类偏嗜

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

损伤脾胃、湿热痰浊。52

第五节劳逸失度(一)过劳

1、劳力过度

(1)耗气。(2)指持续劳作不止--心身紧张状态--或承受力不能及的持重、受压及运动等-----损伤脏腑,导致疾病。

五劳伤: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视伤血。

53

第五节劳逸失度2、劳神过度

损伤脾气,损耗心血。思虑日久--劳神过度---伤心脾---心脾气血两虚,久之----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亏虚---积劳成疾。54

第五节劳逸失度3、房劳过度

房劳过度----会耗伤肾精----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或男子遗精滑泄、性功能减退,甚则阳萎。

55

第五节劳逸失度

(二)过逸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软弱,脾胃呆滞,体弱神倦,身体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状,继发其他疾病。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第三状态”、“亚健康”。

56

第五节劳逸失度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症过劳劳力过度劳则气耗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劳神过度损伤心脾心悸失眠纳呆便溏房劳过度耗伤肾精遗精阳痿月经不调不孕过逸气滞血瘀脾胃呆滞神弱体疲肥胖57第六节

病理产物种类1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2瘀血

:体内血液运行迟缓或停滞所形成的病理。3结石:

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58一、痰饮(一)痰饮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痰饮水液代谢障碍脏腑气血失常59一、痰饮(二)痰饮分类按性质分

痰——稠浊,痰热,从火化,得阳气煎熬而成。

饮——清稀,饮寒,从寒化,得阴气凝聚而成。

水——更清。

湿——弥漫状态。

60一、痰饮(二)痰饮分类按形态分有形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痰饮。无形痰饮:临床可见痰饮的常见症状,如眩晕、癫狂、呕吐、脉滑等,但看不到排出的实质性痰饮。61一、痰饮(二)痰饮分类按病位分狭义痰饮:呼吸道排出的痰液。广义痰饮:留滞于体内的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62一、痰饮(三)饮的概念及分类:多停留在人体的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组织,性质轻稀,流动性较大。痰饮--------肠胃四饮悬饮--------胸胁溢饮---------四肢支饮---------胸膈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