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专题复习_第1页
大学有机化学专题复习_第2页
大学有机化学专题复习_第3页
大学有机化学专题复习_第4页
大学有机化学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机化学专题复习

1有机化学专题复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基本概念与理化性质比较。完成反应式。有机化学反应历程。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别。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导。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一、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的基本方法:选择主要官能团→确定主链位次→排列取代基列出顺序→写出化合物全称。3

要点:

1.

“最低系列”——当碳链以不同方向编号,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编号序列时,则顺次逐项比较各序列的不同位次,首先遇到位次最小者,定为“最低系列”。

2,5-二甲基-4-异丁基庚烷42.“优先基团后列出”——当主碳链上有多个取代基,在命名时这些基团的列出顺序遵循“较优基团后列出”的原则,较优基团的确定依据是“次序规则”。

两条等长碳链选择连有取代基多的为主链。异丙基优先于正丁基。

5-(正)丁基-4-异丙基癸烷

53.分子中同时含双、叁键化合物(1)双、叁键处于不同位次——取双、叁键具有最小位次的编号。(2)双、叁键处于相同的编号,选择双键以最低编号。

3-甲基-1-戊烯-4-炔

3-异丁基-4-己烯-1-炔

6二、立体异构体的命名1.Z/E法——适用于所有顺反异构体。按“次序规则”,两个‘优先’基团在双键同侧的构型为Z型;反之,为E型。

(9Z,12Z)-9,12-十八碳二烯酸

7顺/反和Z/E这两种标记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即顺式即为Z式,反式即为E式。但两者有时是不一致的,如:

8基本概念与理化性质比较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内容广泛,很难规定一个确切的范围。这里所说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指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及理化性能方面的问题,如: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共价键的基本属性、电子理论中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概念、酸碱性、芳香性、稳定性、反应活性等。这类试题的形式也很灵活,有选择、填空、回答问题、计算等。9一、有关物理性质的问题

1.沸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化合物沸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引力的大小,分子间引力越大,沸点就越高。而分子间引力的大小受分子的偶极矩、极化度、氢键等因素的影响。10

(1)在同系物中,分子的相对质量增加,沸点升高;直链异构体的沸点>支链异构体;支链愈多,沸点愈低。沸点(℃):-0.536.127.99.5

化合物的沸点与结构有如下规律:11(2)含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如:醇、卤代物、硝基化合物等)偶极矩增大,比母体烃类化合物沸点高。同分异构体的沸点一般是:伯异构体>仲异构体>叔异构体。沸点(℃):-0.578.4153沸点(℃):117.799.582.512

(3)分子中引入能形成缔合氢键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则沸点显著升高,且该基团愈多,沸点愈高。沸点(℃):-4597216290沸点(℃):7834.611877

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比形成分子内氢键的沸点高。沸点(℃):27921513

(4)在顺反异构体中,一般顺式异构体的沸点高于反式。沸点(℃):60.148372914

2.熔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熔点的高低取决于晶格引力的大小,晶格引力愈大,熔点愈高。而晶格引力的大小,主要受分子间作用力的性质、分子的结构和形状以及晶格的类型所支配。

晶格引力:以离子间的电性吸引力最大,偶极分子间的吸引力与分子间的缔合次之,非极性分子间的色散力最小。151.以离子为晶格单位的无机盐、有机盐或能形成内盐的氨基酸等都有很高的熔点。

2.在分子中引入极性基团,偶极矩增大,熔点、沸点都升高,故极性化合物比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非极性化合化合物的熔点与其结构通常有以下规律:物的熔点高。16

3.在分子中引入极性基团,偶极矩增大,熔点、沸点都升高,故极性化合物比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非极性化合物的熔点高。但在羟基上引入烃基时,则熔点降低。熔点(℃):5.441.8105324.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比形成分子内氢键的熔点高。熔点(℃):116-71092821315917

5.同系物中,熔点随分子相对质量的增大而升高,且分子结构愈对称,其排列愈整齐,晶格间引力增加,熔点升高。

熔点(℃):10.4-56.818

3.溶解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与分子的结构及所含的官能团有密切的关系,可用“相似相溶”的经验规律判断。(1)一般离子型的有机化合物易溶于水,如:有机酸盐、胺的盐类。(2)能与水形成氢键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如:单官能团的醇、醛、酮、胺等化合物,其中直链烃基<4个碳原子,支链烃基<5个碳原子的一般都溶于水,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

任意比例互溶7.9%19(3)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一些易水解的化合物,遇水水解也溶于水,如酰卤、酸酐等。(4)一般碱性化合物可溶于酸,如有机胺可溶于盐酸。含氧化合物可与浓硫酸作用生成盐,而溶于过量的浓硫酸中。(5)一般酸性有机化合物可溶于碱,如:羧酸、酚、磺酸等可溶于NaOH中。20二、酸碱性的强弱问题化合物酸碱性的强弱主要受其结构的电子效应、杂化、氢键、空间效应和溶剂的影响。1.羧酸的酸性21(1)脂肪族羧酸连有-I效应的原子或基团,使酸性增强;连有+I效应的原子或基团,使酸性减弱。

-I效应↑,酸性↑。诱导效应具有加和性。诱导效应与距离成反比。22(2)芳香族羧酸芳环上的取代基对芳香酸酸性的影响要复杂的多。一般来说,在芳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使酸性增强;引入供电子基团使酸性减弱。而且还与基团所连接的位置有关。

A.对位取代芳香酸的酸性同时受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影响。

-I、-C效应-I>+C+C>-I

pKa

3.423.994.204.4723B.间位取代芳香酸的酸性,因共轭效应受阻,主要受诱导效应的影响。-I效应-I-I-IpKa

3.453.834.084.094.20C.邻位取代芳香酸的酸性都较苯甲酸的酸性强。

这主要是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邻位取代基的空间效应使苯环与羧基难以形成共平面,难以产生共轭效应(苯环与羧基共轭时,苯环具有+C效应);另一方面邻位取代基与羧基的距离较近,-I效应的影响较大,故酸性增强。24有的邻位基团能与羧基形成氢键,使其羧基的氢更易解离,因此表现出更强的酸性。25

2.

醇的酸性

醇在水溶液中的酸性次序为:

这种现象可用溶剂效应来解释,以水和叔丁醇为例:水的共轭碱OH-能很好的被水溶剂化,因而较稳定;但叔丁醇的共轭碱(CH3)3CO-则因空间位阻较大难以被水溶剂化,所以不稳定。若在气相中,因不存在溶剂化效应,其酸性的强弱次序则刚好相反。

26烯醇类化合物的酸性比醇类化合物强的多。这是因为羟基氧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与双键发生共轭作用,从而降低了氧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使O—H键的极性增强所致。若在R原子团中含有双键,特别是含羰基并与双键共轭时,其酸性则明显增强。如果在醇分子中引入具有-I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其酸性将明显增强。27

3.酚的酸性

酚的酸性比醇强,但比羧酸弱。

pKa4.769.9817取代酚的酸性取决于取代基的性质和取代基在苯环上所处的位置。苯环上连有-I、-C基团使酚的酸性增强;连有+I、+C基团使酸性减弱。28

取代酚的酸性不仅与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有关,还与空间效应有关。这是由于在3,5–二甲基–4–硝基苯酚中,3,5位两个甲基的空间效应,使苯环与硝基不能处在一个平面上,苯环与硝基的共轭效应遭到破坏,即硝基的-I效应减弱。2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