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第六章 失业问题_第1页
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第六章 失业问题_第2页
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第六章 失业问题_第3页
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第六章 失业问题_第4页
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第六章 失业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失业问题第一节概述

全球最突出的发展问题是就业与失业,第九届国际劳工组织年度报告认为,目前失业和就业不足状况影响全世界一半以上就业人口,全球约有10亿多人失业或就业不足;未来10年内全世界将需要创造5亿个新就业机会。这就是中国失业与就业的全球背景。失业和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一、失业的界定

失业: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且在此之前4周内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却找不到适当工作的群体。失业应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有劳动能力;第二,有劳动意愿;第三,没有工作。实质: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游离于社会生产过程之外,不能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失去生活的物质基础,它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二、失业的计量指标结构

总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结构非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军人及监管人口劳动年龄人口非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根据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规定:16~65周岁的人口称为适龄工作人口

就业人口失业人口从上表可以看出

失业计量指标有三个层次组成:主要从劳动年龄人口划分第一层次: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第二层次:劳动力和非劳动力;第三层次:就业和失业失业计量指标存在下面几组关系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100%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失业人口就业率=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三、失业的类型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把失业划分为5种类型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三、失业的类型①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求职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劳动力市场上,往往由于劳动者缺乏就业机会方面的知识,或由于缺乏迅速移动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使得就业岗位与寻求就业者不能及时相遇所造成的失业。三、失业的类型②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行业受气候变化、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三、失业的类型③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是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局部生产节省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三、失业的类型④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三、失业的类型⑤周期性失业由周期性失业经济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而形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资本主义经济所有失业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它是与经济运行周期波动相联系的失业,在经济跌入萧条时期,社会需求锐减,生产普遍停滞或下降,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减少而引起的失业。

然而,中国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正在逐步确立,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的5种失业形式不同程度的在中国出现。但由于中国城乡就业分割的体制,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建立,就业体制还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的特征,这些都决定中国的失业类型具有其特殊性。这表现在城乡的“下岗”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下岗: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特有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失业的一种形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将逐步推动下岗职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使下岗、失业人员逐渐从再就业服务中心或就业服务中心淡化出来,实行下岗和失业的并轨。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产量的多余劳动人口。即发展中国家传统你农业部门那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体制,城市没有能够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把农村作为缓解城市就业的渠道。随着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引发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形成大规模的“民工潮”。民工潮的形成被认为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是指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低下,收入甚微,有着向城市流动的内在要求,拉力是指城市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而创造的就业机会和高收入吸引农民进城。民工潮是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表现,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利大于弊。四、失业状况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中国城镇的失业状况:第一,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再创新高。第二,城镇下岗职工人数迅速增加,城镇实际失业人口和实际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第三,城镇隐性失业率极高。隐性失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的冗员,二是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被迫提前退休者。这些职工未公开失业,也未明确下岗,而是以隐蔽失业形式存在。所谓隐蔽失业就是指名义就业超过实际需要又未公开显现的部分。历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从登记失业率看,1997~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上升,2003年提高到4.3%。2003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都有所降低,2007年仅为4%。1997年以来,调查失业率大致上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00年,调查失业率达到最高点7.61%。2002年以来,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减缓,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压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城乡就业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显著减少,城镇调查失业率逐年下降。2007年,调查失业率为5.34%。按照这样的趋势,2008年和2009年调查失业率应该降低到5%以下。而宏观经济的低迷可以产生对就业的周期性冲击,短期内显著提高失业率,2008年开始,中国劳动力市场显现了冬天的气息。2008年前三季度,登记失业率仍为4%。2008年第四季度,登记失业率上升到4.2%,它标志着连续数年的登记失业率下降趋势停止了,何况这个指标还并没有能够反映遭受冲击的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1.4亿外出就业农民工中,如果有10%~15%的人提前返乡,总人数就可以高达1500万到2000万失业。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学校迁出户口及档案的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例。显然,这实际上是“初次就业率”的概念。2005年中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2.6%。近几年,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进一步降低。2009年,中国将有610万名大学生毕业。根据往年的经验并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如果按照60%~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当期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将达到200万左右。2009年失业率最高10大专业高失业风险前三专业:法学计算机英语连续两年排在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被定义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根据麦可思昨天公布的对44.5万2007届大学毕业生和44.4万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计算,2009年度全国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第二节失业问题成因分析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中国失业问题更为突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不断加快,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从官方分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公开失业状况正逐渐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份城镇失业人数(万人)失业率(%)1990383.22.51991352.22.31992363.92.31993420.12.61994476.42.81995519.62.91996552.83.019976003.1《中国劳动年鉴》1991~1997年不包含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城镇下岗人员和企业富余人员。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0年的383.2万增加到1997年的600万人,失业率从1990年的2.5%上升到1997年的3.1%。总的来看我国失业率是不断提高的。如果从世界范围来讲,3%左右的失业率应该说是极低的,而以这个数字与我们的切身感受有较大差别,是因为官方公布的失业人数仅限于城镇登记的公开失业者,这样就起码漏掉了两大块失业群体:一是城镇中的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人员,二是农村隐性失业者。我国农村还存在大约1.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置。在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如何妥善安置日益增长的劳动力资源和消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快速、持续、稳定地增长,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脱困目标,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稳定。

建国以来,中国曾经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全国性的就业问题。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城镇失业人数曾经达到400万人。第二次是在60年代初,由于50年代末“大跃进”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城镇就业人口急剧增加。1958~1960年,职工人数净增2868万人,增长近一倍多,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中75%以上来自农村。第三次是在70年代末期。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下乡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加上城镇积累的大量待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70年代又吸引了近1300万农民进城,我国城镇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待业问题。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以渐进式改革为特征的市场化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之后,我国失业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失业人数逐年上升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劳动力中长期就业计划压力巨大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1.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由于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大大降低了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和城市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农村具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2.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失业人数逐年上升从我国城镇就业问题来看,由于近年来大多数国有企业和城镇就业问题来看,由于近年来大多国有企业和撑着集体所有制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滑坡,大批企业陷入亏损、停产和半停产甚至破产的困境,城镇失业问题和职工就业不足、下岗现象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92年为2.3%,1993年为2.6%,1994年为2.8%,1995年和1996年分别为2.9%、3.0%,失业人数也从1992年的363.9万上升到1996年的552.8万,1997年的失业率更是达到3.1%呈明显上升趋势,具体数字参见上表。从2010年1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09年度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12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为全年目标500万人的103%;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3.下岗职工生活困难1993年,全国城镇下岗职工人数仅300万,1996年撒海南各省到891万,而到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分流及下岗职工总计1274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17%。1998年第一季度,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进一步达到655.7万,比1997年年末增加21.7万人。到1996年底,全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比例下降到仅为26%,领取社会保障救济金的仅1.8%,职工人均年生活费为925元,平均每月领取生活费77元,其中国有企业90元,城镇集体经济单位47元,人均生活费最低的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区人均生活费收入仅为26元、31元、45元和44元。全国共有22个地区人均生活费低于100元。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4、劳动力中长期就业计划压力巨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又碰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整个“九五”期间劳动力资源供给从“八五”时期的年均1870万增加到2030万,相当于两个海南省的总人口。而且我国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冗员现象严重。联合国劳工组织和原劳动部在1995年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各类企业的综合隐蔽失业率约18.8%。随着经济转轨转型的不断加速,国有企业冗员释放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分流将成为未来劳动力长期计划中最主要的压力。二、失业的成因分析

造成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如法国、韩国、印度、南非等等。如,法国1973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法国经济,法国失业率当年突破5%。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法国经济再度陷入困境。从此,失业率不断攀升。从1997年则达到创记录的315.1万,失业率为12.6%,在西欧国家总仅低于西班牙和意大利。此后几年,法国经济发展较快,失业率一度降至9%。但自2002年以来,由于法国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再度上升。在失业人口中,妇女、青年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居多,其中青年失业率高达25%;传统工业集中的北方地区和外国移民最集中的南方地区的失业率高于其它地区;建筑业、传统工业和商业部门失业问题更为突出。德国联邦劳工局(FederalLabourAgency)表示,2009年该国的失业率均值达到8.2%。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失业人口总数为342万人。比2008年同期上涨15.5万人。德国2009年12月的失业率从11月的7.6%攀升至7.8%。未经调整的数据显示,12月失业人口达到327.6万人。经济学家预测称:“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相对滞后于实际的经济变化,2010年失业人数会大幅攀升。到2010年中期失业率数据可能会再次出现上涨,并达到380万人的历史高点。在2002-2003年的大衰退期间,失业人口达到了520万人。”德国央行也预测称,该国2011年的失业率将达到10.1%。又如:韩国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2005年,韩国失业人数为4年以来最多,失业率达3.7%左右。另据韩国国家统计厅2006年2月称,韩国待业青年和无特别理由“休息”的失业人员统计数字创出了最高纪录。在韩国失业人群中,20多岁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此外,韩国中小企业不景气,出现了紧缩员工编制的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韩国年轻人失业的危机。

南非是一个失业率较高的国家。南非中央统计局官方数字显示,南非失业人数达467万,失业率为32.6%。其中青年失业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成为失业的最大受害者。南非官方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4~35岁。调查显示,在各类失业人群中青年所占比例都在50%左右。影响青年就业的因素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及地域等。总体上看,农村失业青年占农村失业人口的51.4%,城镇失业青年占青年城镇失业人口的51.4%,黑人失业青年占黑人失业人口的50.6%,白人失业青年占白人失业人口的46.7%,男性失业青年占男性失业人口的54.2%,女性失业青年占女性失业人口的49.4%.从种族方面来看,黑人青年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种族的青年,黑人男、女青年的失业率分别高出白人男、女青年9%和10%。从地域情况来看,农用地区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南非九个省级行政去话中,北方省、东开普省和普马加兰加省等农业地区是失业较严重的省份。

印度大学生毕业生的失业率达17.2%,高于全国总体失业率。2006年,据估计,有近40%的毕业生找不到有收入的工作。对于毕业生热衷的工作类型,他们之中许多人都“缺乏天赋或能力”。毕业后捱过了漫长的失业期之后,他们只能接受低级的文职工作。根据日本总务省2010年10月29日发布的劳动力调查,9月份完全失业率(季节调整值)为5.0%,比前月降低1%。连续三个月下降,已经恢复到与今年3月份持平水准。路透通过民间调查机关进行的事前调查预测为5.1%中央值。完全失业率为,占劳动力人口总数(就业者和完全失业者总计)的完全失业者比例。就业者(季节调整值)比前月增加了41万人共6286万人。完全失业率自从2009年7月(5.6%)达到过去最高点后,稍微有所改善。今年1、2月为4.9%,3月以来慢慢恶化,6月上升到今年最高点5.3%之后,7月以来又慢慢好转。印尼2009年失业人口预计将达1220万人1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丹戎不碌港,到雅加达打工人员登上回加里曼丹岛的客船。据印尼劳工部门预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印尼2009年的失业人数将达到1220万,贫困人口上升30%,增至4500万人。

二、失业的成因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劳动力供给状况2、劳动力的需求状况3、就业观念二、失业的成因分析1、劳动力供给状况

影响中国劳动力的基本因素,三个方面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国有企业冗员的释放二、失业的成因分析1、劳动力供给状况

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中国人口基数过大,又保持较高的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城镇企业富余人员的释放。长期以来,根据“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城镇企业单位需要尽可能多地安置就业,以维持社会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入,使得“在职失业”或“隐性失业”公开化。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趋势,1991-1998年中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一直保持在785-928万之间,如果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那么进入21世纪以后,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总量将在1000万左右。2009年失业率最高10大专业高失业风险前三专业:法学计算机英语连续两年排在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被定义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根据麦可思昨天公布的对44.5万2007届大学毕业生和44.4万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计算,2009年度全国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二、失业的成因分析1、劳动力供给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过程,即要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移,而这种转移就要求城市能为农业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为1.7亿。二、失业的成因分析1、劳动力供给状况

城镇企业富余人员的释放。长期以来,根据“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城镇企业单位需要尽可能多地安置就业,以维持社会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入,使得“在职失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