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健康教育黑龙江科技学院代晓光健康总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989年WHO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1948年WHO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第一节现代健康概念(一)生理健康:体格健壮、躯体健全无病、生理指标正常。(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将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
提出心理健康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生活。
(三)道德健康
是指在相应理念指导下,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与规范。(四)社会适应良好
是指个体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所扮演的角色符合社会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规模式而不是离奇古怪。现代健康观念演变与发展1.传统健康观: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土水火风中国古代中医学: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2生态学健康论微生物细菌致病理论个人行为宿主环境三者协调3生物模式健康观1989年《辞海》健康定义:“人体各个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项生理指标来衡量。”4现代全面健康观1989年:现代健康观:是将人作为社会成员,一个结构与功能、躯体和精神、行为与心理、社会适应与道德完整统一的机体对待。二、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
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三、影响健康的因素(一)健康危险因素特点:
1.潜伏期长吸烟20年——肺癌青年食盐——老年高血压母亲妊娠饮食过量——青少年肥胖2.隐匿性强日光致皮癌
3.特异性弱精神长期紧张——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4.联合作用既吸烟又接触粉尘——
肺癌率高
5.广泛存在电磁波、沙尘、水污染(二)常见危害健康因素
1、遗传与疾病(1)生物因素(2)物理因素(3)化学因素(4)近亲婚配隐性遗传病增加62倍
2、环境与健康1952年:伦敦排烟污染大气,一周死亡4703人。1956年:新德里自来水污染,患肝炎约280000人。不发达地区婴儿死亡率16%,人均寿命45岁;发达地区婴儿死亡率1.9%,人均寿命72岁;3、行为与健康(1)按时一日三餐,速度不快。(2)坚持每日用早餐。(3)每周2-3次适当体育运动。(4)每日保证充足睡眠7-8小时。(5)不吸烟。(6)维持平均体重。(7)不饮酒或适量少饮。洛克菲勒基金会调查7000人,坚持以上三条者能活78岁。4、心理与健康5、医疗卫生服务大学生与健康(一)健康第一的思想(二)目的与要求(1)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健康愿望及迫切心理,近期顺利完成学业,毕业能适应社会,远期健康长寿,终身受益。(2)建立现代、完整、科学的健康意识,不仅躯体无病、体格健壮,更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3)增强卫生知识,掌握基本医学技能,提高自我保护及生存技巧。(4)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5)成为人类全面健康的积极推进者。第二节健康与疾病一、人类卫生保健观念第二次革命(一)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亚健康(一)什么是亚健康是指身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机体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它包括: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社会适应不足(人际交往亚健康)(二)亚健康的特点
(1)生理、心理躯体均存在活力减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现象。(2)有自觉症状,但作全面的理化检查又未发现异常、无临床体症,没有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
(3)人群中广泛存在。
(4)可逆性。(三)走出亚健康
1、自主行为干预2、社会心理干预3、加强自身行为修养五、如何才能获得健康
1、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2、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合理善食,均衡营养。4、合理的运动。5、健康的心态。第二节:常见传染病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的广义概念亦称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有传染性,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而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由于大学人群密集,不少人缺乏卫生知识,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传染病很容易传播。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十分重要。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源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是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是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等的传播途径。(2)水、食物、苍蝇是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的传播途径。(3)手、工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引起消化道如痢疾及呼吸道如白喉等多种疾痢。(4)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能引起如蚊子、跳蚤为中间宿主的传染病如痢疾、斑疹伤寒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能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6)当病原体的芽孢(如破伤风、炭疽)、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则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的时期称为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前驱期后特有的症状、体征逐渐明朗化,且有充分表达。(4)恢复期。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传染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2发疹3毒血症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流行性感冒1.概述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与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
该病毒不耐热、不耐酸,对紫外线、甲醛、乙醇和常用消毒剂很敏感。在40C存活1月余,在真空干燥环境中或-20℃以下可长期存活。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时间不长,由于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故可引起反复发病。2.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3日。起病急,有畏寒高热,头痛,头胀,全身酸痛乏力,咽干痛,胸骨部烧灼感,可有腹泻伴水样便。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结膜充血,肺部可有干罗音。发热1~2日达高峰,3~4日热退。乏力可持续2周以上。临床上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个别尚有胃肠型流感。主要并发症是呼吸道细菌感染。。3.防治原则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用抗病毒药物、解镇痛药物,以及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和对症治疗。(1)对流感病人的及时治疗与隔离,是减少传播的有效和重要措施。在流行期问,应避免举行大型集会或活动,公共场所要加强通风和药物喷洒消毒。病人用具可煮沸消毒,衣物可暴晒2小。(2)避免过度劳累,卧床休息,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多饮水,清淡饮食。(3)疫苗预防,多在重点人群中使用或面临流感大流行时使用。疫苗有两种。流感灭活疫苗,皮下注射,反应轻,效果较好,血清抗体水平高,呼吸道局部抗体较少,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流感减毒活疫苗,经鼻腔喷雾引起上呼吸道轻度感染而产生免疫力,其血清抗体水平不高,但呼吸道局部抗体较多,适用于成年人。(4)减轻症状。盐水漱口洗鼻,多饮绿茶,口服金刚烷胺类药物等可降低发病率。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以及无免疫力的成年人身上。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腮腺炎病毒抵抗力弱,56℃20分钟、乙醇2~5分钟能灭活,紫外线照射和福尔马林熏蒸能迅速灭活。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日至肿大后9日均有传染性,主要经飞沫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2.临床表现潜伏期14~药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l~2日后出现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体温升高可达40℃。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疼痛明显。当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腺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腺炎病毒可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青春期男性可并发睾丸炎,女性可并发卵巢炎。3.防治原则(1)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2)发病早期可应用利巴韦林,也可用干扰素治疗。头痛和腮腺胀痛可用镇痛药。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治疗。(3)及早隔离病人,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4)口服板蓝根冲剂或煎剂,有预防作用。(5)应用减毒腮腺炎疫苗,进行皮内、皮下接种,亦可采用喷鼻或气雾方法,90%以上可产生抗体。潜伏期患者接种可以减轻症状。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EHFV)所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很敏感,不耐热、不耐酸,高于37℃和pH值5.0以下易灭活,56℃30分钟和100℃1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等消毒亦敏感。鼠为主要传染源。携带病毒的鼠类,其排泄物污染尘埃、食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传播导致感染。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青壮年,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2.临床表现潜伏期4~46日,以2周为多见。典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1)发热常在39—40℃之间,一般持续3~7天。除发热外,常表现为:
①全身疼痛,以眼痛、头痛、腰痛为特征,还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烦躁或嗜睡等精神神经症状。
②皮肤粘膜有充血、出血、水肿,表现为“三红”症,即眼红、面红、颈胸红。似酒醉貌,球结膜水肿,重者眼球呈水泡样。
③肾损伤,蛋白尿和管型尿等。(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见于病程的第4~6天。轻者血压略有短时间下降,重者血压骤然下降,出现休克、烦渴、脉快、冷汗、脉细弱、口唇和指趾苍白紫绀、尿少等症状,甚至出现顽固性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性酸中毒。(3)少尿期一般见于病程第5~8天。此期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临床主要症状为胃肠道系统表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神经精神系统的表现:头昏,头痛,嗜睡,烦燥,谵妄以至昏迷,抽搐;出血的表现:除皮肤淤斑外,还可有呕血、咯血、便血、血尿,以至内脏大出血。此外还可有血压升高,脉压加大。(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第9~14天。每日尿量3000~6000ml,全身症状明显好转。由于大量排尿可导致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休克、肾衰,易并发严重的继发感染、大出血等。(5)恢复期。经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正常,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少量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3.防治原则
“三早一就”是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出血和感染(1)早期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卧床休息,给予路丁、维生素c等;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改善中毒症状;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滴,以减低血液粘滞性;高热、中毒症状和渗出严重者,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3)少尿期治疗原则。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4)多尿期治疗原则。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5)恢复期。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6)预防措施。灭鼠、防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防螨、灭螨,可以使用杀虫剂。不坐卧野外草堆。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疫苗预防,共注射三次,一年后应加强注射一针,保护率达88%--94%。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伴有脓血便和排便时有里急后重感。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瓜果、蔬菜上可生存I~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弱,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传染源为菌痢病人及带菌者。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易复发和重复感染,以夏秋季多发。2.临床表现急性菌痢潜伏期数小时至7日,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多数病人先有稀水样便,随后转为脓血便,每日十几次或更多,伴里急后重感。腹痛通常在下腹部,便前加重,便后缓解。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酸中毒,脱水,昏迷,抽搐,休克,呼吸衰竭等。中毒性菌痢以起病急、来势凶、高热、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中毒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肠道症状轻微。慢性菌痢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3.防治原则(1)一般治疗。肠道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油腻、多渣及难消化食物,多饮水,病情较重者可进行静脉补液。(2)病原治疗。喹诺酮类药物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如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疗效佳、吸收好,是目前治疗菌痢首选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疗效较好;。甲硝唑、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黄连素等疗效也很肯定。(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及颠茄。(4)管理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彻底治疗至粪便培养阴性。饮食业人员带菌者应调离现岗。
(5)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卫生,管好水源,处理好粪便、污水和废水,灭蝇灭蛹;不喝生,不吃不洁的水果、蔬菜和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分别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而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按病原分类,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此外,最近还发现第6型和第7型肝炎病毒,暂定名为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但其致病性尚未明确。
甲型肝炎1.概述甲型肝炎病毒(HAV)抵抗力弱,在室温下能存活1周,干粪中25℃环境中能存活30天,在贝壳动物体中或在泥土、污水中可存活数月。煮沸1分钟,紫外线照射1分钟,3%甲醛25℃、5分钟均可灭活。甲型(以及戊型)肝炎以粪一口为主要传播途径。水和食物,特别是水生贝类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甲型肝炎抗体(抗--HAvIgG)可通过胎盘从母体传给胎儿,因而6个月以内新生儿不易感染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后一般认为可终身免疫。隐性感染者体内也可产生抗体。2.临床表现甲型肝炎潜伏期5~45天,病程呈急性过程,约1~4个月。一般分三型:(1)急性黄疸型。表现为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尿色加深,巩膜、皮肤黄染,皮肤瘙痒。部分病人肝脾肿大,化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2)急性无黄疸型。比黄疸型更多见,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肝区痛。体检可发现肝脾肿大,化验肝功能异常。(3)急性重型肝炎。死亡率高,发病多有诱因。起病后未适当休息,营养不良,饮酒,用药不当使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肝体积缩小,肝臭有味,中毒性腹胀,全身出血,肾功不全(肝肾综合征),烦躁谵妄,抽搐昏迷(肝脑综合征)等。(4)瘀胆型。较少见。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自觉症状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瘙痒。化验肝功能异常。
3.预防原则(1)一般性治疗。休息隔离,必要时卧床,限制运动量,忌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重型肝炎限制蛋白质)。(2)甲肝大多是自限性经过,一般不演变为慢性,主要是采取护肝和对症治疗。如口服肝泰乐、益肝灵或静点茵栀黄,适当补充维生素B、c即可,一般不主张抗病毒治疗。
(3)避免生食海产品是预防关键,隔离患者是控制传播的重要措施。一般甲肝应合理用药,如不合理用药,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加重病情。(4)甲肝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主动免疫后甲肝抗体滴度可长期维持。在流行时间可对有密切接触史的高危人群用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4小时及一般浓度消毒剂,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消毒可以灭活。在血清中30~32℃可保存6个月,-20℃:中可保存15年。乙肝急性发病前数周、直到慢性期病人以及病毒携带者均是乙肝的主要传染源。凡血清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者称为HBsAg携带者,我国人群比例高达10%~15%。血液、体液及母婴垂直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如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器、分娩、哺乳、性接触(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乙肝以散发为主,有家庭集聚现象。在我国乙型肝炎是肝硬化、肝细胞癌主要病因。
2.临床表现急性乙肝起病较慢,常无发热,早期可能出现皮疹或关节炎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与甲肝相似,乏力,厌食,恶心,肝区痛,肝脾大,肝功能检查异常。部分患者转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分两型:(1)慢性迁延性肝炎。乙肝拖延半年以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好转以至痊愈。(2)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明显,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乏力,萎靡,头晕,肝痛,肝肿大,进行性脾大,蜘蛛痣,肝掌。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血浆白蛋白下降即可确诊。乙肝是全身感染性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更可出现多个器官损害(胆道炎,胰腺炎,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心肌炎,肾炎等)。目前慢性肝炎的分型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理高尔夫课程
- 天津市乐器店物业维修养护指南
- 艺术品交易签约管理办法
- 人才发展服务公司管理手册
- 幼儿园合作补充协议
- 企业形象片监制合同模板
- 泥工改造安装合同
- 创意办公二手房交易范本
- 风机设备投标样本
- 瑜伽馆地坪施工合同
- 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 西方社会思想两千年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复旦大学
-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
- 外贸公司介绍
- 2024年度-银行不良清收技巧培训课件(学员版)
- 2024年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利那洛肽治疗便秘病例
-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
- 2024年全国法院检察院书记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颈椎病公休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