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斑腿泛树蛙繁殖习性观察
1淡水水食昆虫的繁殖习性斑点脚上的青蛙属于树池科和泛木盆科。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常栖于树林、稻田及池塘附近,主食农、林业害虫。它的繁殖习性比较特殊,不像一般蛙类产卵于水中;而与大泛树蛙等树栖蛙类一样,在水外产卵,受精卵在水外发育,蝌蚪孵出后,掉落水中继续生长发育,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营树栖生活。对它这种特殊的繁殖习性,前人的研究、报道不多,广大群众知之更少。为了向群众宣传、普及该蛙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保护这种动物资源并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参考资料,笔者从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底,进行了此项观察研究。2选择适宜的繁殖地据报道:山丘地带的水稻田、水沟、水坑、山塘、水库和养鱼池等水域旁边的灌木、草丛和黄麻地、玉米地、芭蕉园以及积水的废粪坑等都是斑腿泛树蛙繁殖的适宜环境,但应从观察者的人力、物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就近选择。笔者选择本学院内林荫下一个面积150m2左右的静水鱼塘及其周围的林木草丛作为观察点,取得良好效果。3外部观察及预防除冬眠期(12月至次年2月)外,每天都要观察,若发现卵群,即计算其数量,以了解其繁殖季节和产卵高峰期,还要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晴、阴、雨、气温等)以了解产卵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繁殖期间(尤其是雨天或雨后)的傍晚至上半夜及清晨至上午8时左右,抓住时机观察其鸣叫、求偶、抱对及产卵的行为。要细心寻觅、耐心等待。若在野外观察不到该蛙的产卵行为,设法捕捉正在抱对者,将其置于室内,放入有网盖的容器内,以观察其产卵全过程的行为动作。此外,选择几个完整的卵泡团,取回室内,悬挂于水盆上方,可观察蝌蚪孵出、掉落水中的情况,并计数每个卵泡团的蝌蚪数目。进行观察所需用具主要有:手电筒、具长柄的捕捞网及纱布袋、塑料盆、桶及网盖,照相机等。4观察的内容和结果4.1月际生长季节据刘承钊(1961)和叶昌媛等(1993),蔡明章(1979),杨大同等(1991)的报道,斑腿泛树蛙的繁殖季节在四川为4~8月,在福建也为4~8月,在云南为4~9月。笔者从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在本学院内观察点的观察结果是:4月8日发现该蛙开始产卵,9月14日终止产卵。4月至9月逐月产出的卵泡团数目依次为21、52、21、27、26、2个,共计149个。事实表明:在福州市区,斑腿泛树蛙的繁殖季节为4月上旬至9月中旬,5月份为产卵高峰期。4.2夜与夜间的产卵在繁殖期间,从傍晚开始,个别雄蛙(图1,本文照片见封四)就在水域附近的草丛中、树枝上或洞穴里鸣叫求偶,其鸣声为“啪、啪”或“啪、啪、啪”,如人拍掌。夜幕降临后,鸣声此起彼伏。待到上半夜21时左右,怀卵的雌蛙(图2)闻声而至,雄蛙发现异性前来,立即跳跃上前,趴伏在雌蛙背上,并用前肢紧抱雌蛙的胁部(腋后)抱对(图3)。抱对后的雄蛙停止鸣叫,雌蛙背着雄蛙,寻找僻静之处隐匿起来。抱对持续时间颇长,通常约需10h以上直至翌日清晨才能产卵。产卵时间多在清晨至上午9时左右。若逢雨天,产卵时间会延至午后。4.3水草的分布据刘承钊(1961)、蔡明章(1979)、杨大同(1991)、叶昌媛(1993)的报道:该蛙的产卵环境颇为多样。在水稻田的秧苗上,水边的草丛、灌木甚至较高的树枝上、竹叶上,池塘、废粪池的壁上,田埂的洞穴或石块下,都曾发现该蛙产出的卵泡团。笔者在本学院观察点见到:该蛙大多数把卵产在池塘岸边的蕨类或禾本科草丛中及构树、笔管榕等灌木的枝叶上(图4),悬垂于水面,距离水面的高低不等,最高者可达3m。少数个体产卵于水边蒲葵树的树干上或临近水面的池壁上。个别产于池壁的洞穴中,偶尔也产于浮在水面的木板、塑料板等漂浮物上。1年多来,从未发现在水中产卵者。4.4蝌蚪孵化结果斑腿泛树蛙产出的卵群,既不像蟾蜍的卵群呈长带状(图5),也不像一般蛙类的卵群呈片状(图6),堆块状或圆饼状(图7),而是散布在一个略呈梨形或椭球形的泡沫团里面(称为卵泡团)。刚形成的卵泡团为乳白色(图8),半小时后变为浅黄色,以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卵泡团的大小不一,最大者其直径约为10.5cm、8.5cm;最小者约为6cm、5cm。卵泡团经风吹日晒后,其表层硬化,成为保护层,使卵泡团里面保持潮湿和通气,受精卵得以正常发育,直至孵出蝌蚪。据刘承钊(1961)、杨大同(1991)和叶昌媛等(1993)的报道:“蝌蚪孵化时,整个或部分卵泡坠入水内,卵泡泡沫状的残留部分即行消失”。但笔者观察的情况略有不同:凡是粘附于水外附着物上的卵泡团,在蝌蚪孵化过程中,卵泡团的外壳保持完好,仅在底部溶化,蝌蚪由此处纷纷坠落水中,孵化结束后,卵泡团底部形成一个大小不等的孔洞(图9)。孵化后的空壳卵泡团可以长久保存作为标本。4.5卵粒的孵化培养伍律等(1988)在《贵州两栖类志》中提及“有人计算每个卵泡有卵301~460粒”。蔡明章(1979)解剖1只雌蛙,从其子宫内捡出待产的卵273枚。笔者于4~9月间,先后采集19个刚产的完整的卵泡团,悬挂于室内孵化。计算各个卵泡团孵出的蝌蚪数目,分别为207、211、217、223、244、245、248、310、326、352、395、421、456、459、483、501、502、536和538。平均每个卵泡团孵出蝌蚪362尾。由于卵泡团表层的卵遭风吹日晒而死亡,故其产卵量应多于蝌蚪孵出数量,由此推知该蛙的个体1次产卵量平均可达362枚以上。4.6安物原螯虾期于斑腿泛树蛙的产卵行为,刘承钊(1961)这样描述:“产卵时,雌蛙先以左右跗足部将排出之胶质绞打成泡沫,随着卵及精液也绞在白泡沫中。这种动作是多次完成的,产卵活动全部完成后,就形成了白色的卵泡。”2001年7月28日早晨7时20分,笔者在池边草丛中捕得1对正在抱对而尚未产卵的斑腿泛树蛙,将其放入盛有少量池水并盖以铁丝网的塑料桶内,观察其产卵过程的行为。抱对之蛙被放入桶内之后,很快就从桶底水中攀登到桶口边缘,借其指趾末端的吸盘吸附在桶壁上静伏不动。7时40分,雌蛙腹部两侧收缩蠕动,由泄殖腔孔排出胶质和数10枚乳白色的卵球,与此同时,雄蛙泄殖腔孔也排出少量液体(精液)。紧接着,雄蛙和雌蛙一起共同用后肢不停地搅拌胶质和卵,从而使胶质形成泡沫,受精卵分散于其中。搅拌动作持续数10s后,静伏休息片刻,又进行第2次排胶、产卵、排精和搅拌。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1个白色泡沫团,受精卵分散包藏在泡沫团里面。至8时43分,产卵结束,雌、雄分开,各自离去。整个产卵过程持续1h左右。4.7蝌蚪的孵出受精卵在卵泡团里发育,需要经历几天才能孵出蝌蚪?这个问题未见前人报道。笔者曾取8个刚产出的卵泡团,悬挂于室内观察,得知在气温25~30℃下,从卵受精到蝌蚪孵出卵泡团而坠落水中,需要4~5d。蝌蚪是怎样孵出的呢?刘承钊(1961)的报道仅提及:“胚胎发育时,卵泡内部逐渐液化,到孵化时,整个或部分卵泡坠入水内,蝌蚪便活跃地在水中游泳。”笔者曾观察到一次孵化的全过程,具体情况如下:临近孵化时,蝌蚪在液化的卵泡团内部不停地蠕动。不久,在靠近卵泡团的底部处形成一个突破口,蝌蚪由此孵出,在液化的泡沫中游动。紧接着,首先孵出的几个蝌蚪连同液化的泡沫逐渐下坠,形成悬滴状(好象人体输液滴注的液滴一样),最后脱离卵泡团而坠落水中。与此同时,又有几个蝌蚪孵出卵泡团,重复上述的过程。如此反复不断,直至整个卵泡团里的蝌蚪全部坠落水中。全程经历近48h,共孵出蝌蚪551尾。5是否侵害家庭的家庭和手段1)注意安全,做好预防蛇伤的准备;2)不要损害庄稼及花果苗木等;3)不要随意捕捉成蛙和蝌蚪,不要损害卵泡团。因观察需要而采集的成蛙、蝌蚪和卵泡团,用毕应及时给予放生。6斑实践中的孵化酶问题1)斑腿泛树蛙胚胎发育过程中,为什么其卵泡团内部会逐渐液化?据张天荫(1996)在《动物胚胎学》中的论述,爪蟾等无尾两栖类的胚胎在神经胚期,其头部背面前方的表面出现1个“Y”形的孵化腺。胚胎从卵膜内孵出,主要是孵化腺细胞分泌孵化酶分解卵膜的结果。由此推想,斑腿泛树蛙的胚胎可能也有孵化腺能分泌孵化酶,从而使卵泡团内部逐渐液化,以致蝌蚪孵出卵泡团。这个问题有待今后对该蛙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作切片检查。2)斑腿泛树蛙的群体产卵期长达半年之久(4~9月),其原因除了不同个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