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上课-修改_第1页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上课-修改_第2页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上课-修改_第3页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上课-修改_第4页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上课-修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鉴赏诗歌中的语言1.考点要求考纲要求考查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或特色2.解读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1)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即从情感、意境上品味语言,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2)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3)分析诗歌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感受其明快、朦胧、沉郁、飘逸、雄奇等艺术特征。3.命题规律(1)炼字题型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提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请对×字进行赏析。④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知识整合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要着眼诗歌的用词用语。高考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炼字(词)的角度和语言风格的角度。考点1“炼字”艺术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1.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老”,意使成长、成熟;“肥”,使肥大;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解析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作于诗人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在这里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所谓的“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态,表现出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2.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细”字用得好。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请简要赏析一下“乱洒衰荷”句中“乱”字的妙处。解析要赏析“乱”的妙处,势必要从写景的角度和抒情的角度两个方面去分析。于景而言,“乱洒”是诉诸人的视觉,“真珠雨”是诉诸人的听觉,李商隐有“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真珠雨”也容易让人联想起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妙句。而第二层意思可能被忽略。于情而言,乱的形、乱的声正是主人公乱的心绪的外在体现。答案“乱”字既写出了雨洒衰荷凌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还显示了凭栏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心绪之乱。3.副词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晴景雨来未见花间蕊,雨後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纷纷,多、急、乱意;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忽见”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答案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是“悔”的直接原因,但细细品味,“杨柳色”是外因,“悔”是内因,总有一天会爆发的,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触发,不可自已的瞬间变化。4.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早梅》“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据传,齐己以诗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请分析郑谷将“数”改为“一”的好处。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表现了朋友相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十年灯”,表现了一对老友分离时间之长和思念情感之深,写情真挚,十分感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鉴赏中遇到此类题型,还是赞成作者的用法比较稳妥。答案(1)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里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里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十万八千里。(2)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惟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惟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惟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5.叠音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叠音词,往往能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又如李清照《声声慢》中起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用叠音词,不仅使词律节奏感强,而且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解析寒山是唐朝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中描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后两句才直接表现诗人情怀,让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答案“朝”“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