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2)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3)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绿豆、锣、烧杯、塑料袋与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科学课堂。我们要做什么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一探究竟。教师播放音乐。首先来到音乐厅,同学们仔细听音乐,这段雄壮的交响乐都有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学生:有钢琴声、号声、有小提琴声...教师:还有鼓、萨克斯、三角铁...这么多共同演奏出美妙的声音,让人心中无比震撼。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与声音有关,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音乐导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制造声音,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利用塑料袋,制造声音。教师出示塑料袋。教师:有什么办法使它发出声音?学生尝试,可以抖动、拉一拉、搓一搓、拍一拍...教师:方法很多,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生活中还可以找到找到很多像塑料袋一样容易做实验的物品,如:橡皮筋、哨子、梳子、直尺...接下来,利用这些物品做一个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了解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现有水平,便于教师心中有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制造声音。1.学生做实验前,明确实验要求。(1)选择材料一中物品做实验。小组内分工明确,做实验要有秩序。实验前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实验再做下一个实验。(2)实验时仔细观察,思考:①怎样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②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③这种变化和声音之间有什么联系?(3)实验时小组组长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记录单。(4)实验时注意安全。2.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活动记录单物品名称发声办法现象猜想声音产生原因橡皮筋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梳子直尺哨子塑料袋【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学生熟悉且容易操作。实验前通过课件展示和教师讲解提出实验要求,特别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学生进行探究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时,适时给予指导,这样便于实验的汇报与总结。】3.学生汇报实验成果。小组1:实验选择的物品一是哨子,发声的办法是吹哨子,现象是哨芯滚动。实验选择的物品二是橡皮筋,发声的办法是拨动橡皮筋,现象是橡皮筋在颤动。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声音是由物体滚动产生的。小组2:实验选择的物品一是直尺,发声的办法是在物体上拍一拍或者桌子边拨动,现象是直尺颤动。实验选择的物品二是塑料袋,发声的办法是拍一拍或者搓一搓,现象是抖动。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声音是由物体颤动或抖动产生的。......4.教师小结。做实验室时,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然后动脑思考,最后归纳总结,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同学们汇报,拨动直尺颤动、吹哨子哨芯滚动、拍塑料袋抖动...像这样给物体施加外力,使它快速反复的运动,这种运动我们称为振动。于是同学们的猜想可归纳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齐读猜想)猜想是否正确,需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为接下来的实验打好基础。教师小结,把学生的猜想提炼成我们归纳的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科学化语言。】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教师做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小鼓和绿豆帮忙。教师敲鼓,学生观察体会。鼓锤敲击鼓面,鼓面振动,鼓发出声音,振动微小,把手放在鼓面上感受振动。把绿豆撒在鼓面上,鼓面振动,观察绿豆的变化。播放教师录制的小视频,学生观察。体会鼓面振动,小绿豆的滚动和跳动。教师:鼓面振动,绿豆滚动或跳动,鼓发出声音;鼓面不振动,小绿豆停止跳动,鼓没有声音。鼓面振动,微乎其微,借助绿豆变化扩大振动的现象,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借助法。教师: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借助法扩大现象。【设计意图:教师做实验,动手操作和视频播放,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让学生明确猜测要用实验去验证。】2.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学生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利用材料二中的物品,设计实验。学生实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演示,汇报交流,教师给予帮助。学生1:敲锣,锣面振动,借助乒乓球扩大振动,锣发出声音。学生2:从小烧杯往大烧杯中倒水,水振动,发出声音。学生3:吹气球然后放气,气流振动,气球发出声音。......(3)教师小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注重了实验设计的层次性。让学生通过多种发声方法以及看到的现象,认识并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四、课堂总结,思考延伸1.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经历了“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学习过程,这也是科学课常用的学习方法。2.我们探究了“声音的产生”,关于声音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谁能传播声音、怎样听到声音...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经历“突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把课堂向课下延伸。】五、课外拓展,聆听声音我们的生活正是有了声音才更加的丰富多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大自然聆听这些声音(悦耳的鸟叫声,清脆的流水声,优美的钢琴声,动听的歌唱声...)。让我们用科学的耳朵聆听世界,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科学的头脑思考世界,用科学的行动创造世界。【设计意图:紧扣本节教学重点,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大自然聆听优美的声音。】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有形象的物体。我们的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对本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地指导,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才能使学生很好地在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感情。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上课时让学生经历“听声音,感受声音”的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声音的秘密更多知识探究的兴趣。《声音的产生》课堂教学效果分析1.体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始导课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会,结束课选择学生熟悉的鸟叫声、流水声等各种声音。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从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实验物品的选择,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2.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橡皮筋、哨子、直尺...)做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多个物品发声时的现象,分析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归纳猜想。在教师展示设计的实验时,学生认真地观察鼓面振动时小绿豆的变化,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时,借助乒乓球扩大锣的振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做实验前明确了实验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然后讨论怎样做实验,小组成员献计献策动手操作,一边做一边交流方法和观察的现象,小组组长及时记录,完成活动记录单。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学生有的吹气球,有的敲锣等,交流如何验证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1节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声音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的,他们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愿,靠聆听来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对声音的产生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本课能够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本节的教学内容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声音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断地探索声音的奥秘。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几个递进式的相关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经历“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学习过程,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声音的产生》评测练习一、我来填一填1.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而产生的。2.说话声是由产生的,琴声是由产生的,风声是由产生的,流水声是由产生的。3.各种物体,只要就必然发出声音,若想让声音停止,就必须设法让物体停止。二、当好小法官1.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如录音机播放的声音。()2.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而气体、液体振动都不能发出声音。()3.大海的波涛声是由海水振动而产生的。()4.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5.自然界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三、我来选一选1.对着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主要是振动产生的。A.瓶子B.空气2.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这是因为。A.耳朵的错觉B.振动停止后,声音还会持续3.把敲响的音叉放在水面上,会看到。A.水面十分平静B.水向一个方向流C.水面会振动起来四、科学探究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人说话的声音是否也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呢?请试着解释一下。

2.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呢?

3.怎样让鼓、锣、小提琴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声音的产生》课后反思《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学,首先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喜欢的音乐入手,把学生带入到盛大的音乐会,聆听美妙的声音,然后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实验,总结结论。本课在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结论经历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一、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学生从早晨起床开始,身边就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开始导入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会,课结束选择鸟叫声、流水声等学生经常能听到的各种声音。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从学生们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的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往往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让学生明确科学就在身边。二、注意合理的分工与指导这一类课程上课时,有的学生玩起来没完没了,有的学生敲击的声音过大,产生了干扰,兴趣不在声音产生上,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合理的分工,安排好每个小组的组长,实验时小组长负责协调分工。特别是实验要求,通过课件展示出来,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操作。学生实验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情况,指导他们实验与记录。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过程课程设计从学生提出猜想到验证猜想这个环节安排了两次实验。第一次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生制造声音,明确发声方法后根据现象去猜测。第二次是设计实验,学生亲身体验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有此结论。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同时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设计层次性。交流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上,及时加以引导,再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的注意力由外力转移到发声物体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上来,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交流时对于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四、注重学生的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提倡以人为本。每个学生感知情况不同,而且声音的产生有些现象是看不到的,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制造声音做实验时,学生实验选择现象明显的为主,例如橡皮筋、哨子、尺子等学生可以用手感受到,眼睛能看到橡皮筋的来回动。验证实验时,选择了音叉、锣、气球、盛水的烧杯等,当声音出现时学生可以用手去摸或者借助乒乓球等感受到。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课通过学生努力,探究出声音产生的秘密,经历一次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收获是多方面的。课标分析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