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文秘)-郑板桥题画诗研究论文_第1页
汉语言文学(文秘)-郑板桥题画诗研究论文_第2页
汉语言文学(文秘)-郑板桥题画诗研究论文_第3页
汉语言文学(文秘)-郑板桥题画诗研究论文_第4页
汉语言文学(文秘)-郑板桥题画诗研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板桥题画诗研究摘要郑板桥是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书画堪称“郑虔三绝”。他的绘画与题画诗独具一格,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本文主要论述了郑板桥题画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从文学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入手,初步阐释了郑板桥题画诗的创作价值、创作影响。关键词郑板桥题画诗创作内容创作价值创作影响Astudyofzhengbanqiao'spaintingpoemsAbstractZhengbanqiaoisarepresentativeofyangzhoupaintingschoolinqingdynasty.Hispoems,calligraphyandpaintingscanbecalled"threemasterpiecesofzhengqian".Hispaintingsandpaintingpoemsareuniqueandhaveafar-reachinginfluence.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creationbackground,creationidea,creationcontentandcreationstyleofzhengbanqiao'spaintingpoems.Startingfromtheaspectsofliteraryvalue,aestheticvalueandculturalvalue,thispaperpreliminarilyexplainsthecreationvalueandinfluenceofzhengbanqiao'spaintingpoems.Keywordszhengbanqiaopaintingpoetrycreationcontentcreationvaluecreationinfluence

目录引言 3一、题画诗创作的内容 3(一)创作背景 4(二)题画竹诗 4(三)题画兰诗 5(四)题画兰竹石诗 7二、题画诗的创作风貌 8(一)诗、书、画融合 8(二)形式多样 8(三)布局灵活 9三、题画诗的创作价值 9(一)文学价值 9(二)审美价值 10(三)文化价值 10结论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

引言郑板桥是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以诗书画三绝传名于世。郑板桥仕途不济,文学创作成为他人生理想的另一通道,不同寻常的经历成就了他集官员、文学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传奇身份。郑燮是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其诗词皆别调,书法自成六分半书,书兰竹脱尽时俗,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以怪出名。历来对郑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绘画上,文学和书法以及创作思想方面次之,近数年间,郑板桥诗词书画作品出版物众多,有文学史,有美术史,有绘画书法集,还有对联、条幅等等,深受读者喜爱。板桥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一段时间内,他在文学史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实际上郑板桥诗书画堪称三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是其生平真实写照。目前对郑板桥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仅从中国知网就能搜索硕博论文近五十篇,相关文献多达10167篇。综观这些论文,可以发现,对于板桥题画诗词,研究集中在思想内容、美学或艺术的价值方面的论文有三百多篇。关于郑板桥题画诗研究,有两篇相关硕士论文。其中一篇是《郑板桥题画诗文研究》是山东师范大学吴志允的硕士论文,论文分别从郑燮题画诗文的创作内容、风貌、价值等角度来研究。郑板桥平生得意莫过于“郑虔三绝”,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题画诗文,郑板桥的题画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相辅。题画诗独立存在是从唐朝伊始,画上题诗,两者相互衬托,成为时人的文学追求。传至宋元明清时期,题画诗艺术趋于成熟,清中期“扬州八怪”将诗、书、画三者结合的创作推向高峰,“扬州画派”的文人画家相聚一处,相互交流融合,成为社会风尚。郑板桥在诗书画三方面属于流派中的佼佼者和领军人,摆脱前人的约束,集各大家长处,融合自身特色。正如清人所说:板桥先生以风流倜傥之性,从情翰墨间,其为诗词书画,酝酿古人,自开面目,海内争宝藏之。时人对板桥的推崇可见一斑。郑板桥题画有文艺自觉性,不同于其他文人在画作上勉强题诗文用以解释,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板桥追求诗画书三者的相互成就,浑然一体。《题兰竹石调寄一剪梅》中的“借君莫作图画看,文里机闲,字里机关”更是直接提醒观者对他画作的鉴赏,要结合诗书画三者体会趣味。本文将从题画诗创作的内容、题画诗创作的价值、题画诗创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一、题画诗创作的内容郑板桥题画内容不局限于诗,还有文。题诗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文,写文可以洋洋洒洒,随心所欲,粗略几句即可,长篇大论亦可,而题诗的要求就高很多,很考验题者文学功底,弄不好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郑板桥的题画诗感情真挚,蕴意深刻,题画文语言平易,却发人深思,一字一句都是真性情,可以说是“泼于水墨是真情”(郑拓)。郑板桥在题画中不仅记录了创作的动机、情景、感悟,有时还发表议论,阐述创作理念。下面主要分析题画诗内容。(一)创作背景郑板桥自幼丧母,童年是在凄苦、艰难中度过的,后父亲续弦,继母郝氏待其如亲子,填补了母爱的缺失,可好景不长,后母也早逝了。板桥自幼启蒙父亲和外祖父,父亲的文章品行和外祖父汪翊的文学气韵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画竹的历史开始于唐代,唐以前少有涉及,难度很大,从五代时期开始,画竹之风才渐起,但画作大多属于院派画风,一味讲究技法、强调师承,未能取得显著的成就。到了两宋,文人画竹派的出现,让竹派画坛获取了新鲜气息,“竹如我,我如竹”,“成竹于胸”就是一改古法的创作理论,代表人物有苏轼和文同。后至郑板桥振兴画竹,世人画竹多是文人弄墨,孤芳自赏。郑板桥平生最爱竹,次为兰石。他成长于江北的兴化,虽在江北,却环境好似江南模样,郑板桥就浸泡在这水乡文化中。一个明朗的清晨,少年起身后,忽觉窗外的翠竹迎风摆动,沙沙作响,窗纸、地面上随处可见竹影婆娑,他不自觉地来到书案边,铺开宣纸,研磨提笔,开始临摹,完全沉浸在时空中。这或许就是郑板桥画竹的启蒙。细致的观察让郑板桥的画作功力不同寻常,他的竹子讲求“瘦竿肥叶”。历代画竹者众多,郑竹从不盲从。郑竹中的“瘦竿”得益于书法线条的妙用,细而挺劲。“肥叶”以浓墨一气呵成,栩栩如生。《题画》中有一段板桥论画竹有名的文论,即“三段画竹论”,也可以解释为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简单来讲就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映入我们的眼眶,触动心灵,激发灵感,引发创作欲望。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此情此景必定撞击创作者的视觉神经,从而产生创作欲望。“眼中之竹”是指自然界中真实的竹子,“胸中之竹”是指创作者内心构思的竹子,“手中之竹”是指画作上呈现的竹子,已经成为了绘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手中之竹”常常不如“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常常又不如“眼中之竹”,这三段画竹式是艺术家把现实物体改造成艺术品的随物赋行之路,是郑板桥的艺术创作总结。此外,郑板桥还有“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画竹理论。(二)题画竹诗“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者也。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象征着坚,宁折不屈。郑板桥主要通过题画竹诗的形式表达对命运不公的呐喊,对封建落没腐朽的憎恶,表明自己坚贞的气节与不屈的理想。板桥题画竹诗现存约有一百二十首,个人认为其桂冠之作是《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1]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117页。全诗没有出现一个竹字,但竹子清风高洁、坚韧不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的竹子不单单是竹子,他象征着坚贞的气节和不屈的脾气,而风则代表着人生道路上的千难万险。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历尽磨难,依旧不改初心的骨气。这风竹不把脚下的顽石和迎面的烈风放在眼中,咬定了青山就再没松口,启发我们确定了目标就一追到底。这不正就是郑板桥一生的缩影吗,他自幼家境困苦,但读书刻苦,走上仕途后不得重用,只做过两任地方官,在任期间,他常怀父母心,真正为民办实事,为民谋生计,做到了政通人和,廉洁奉公。他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在赠与好友的《风竹图》上,题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1][1]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16页。这首题画诗表达了对底层民生的深切关怀。后两句尤为感染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明自己不得重用,才做得一个位卑言轻的小官吏,同自己一样的才是大多数,毕竟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是极少的。末句双关,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大事小情,都要感同身受,为民解忧。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提高了诗句的境界。全诗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则暗喻民间疾苦,虚实结合,一语双关。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未用典故借喻,至简则至高明,全诗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淡然高雅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但这样的好官却因救济灾民,发放赈灾粮得罪上司被贬职,离任时,只一人一童一驴,还载有满车书画,可以说是两袖清风,成群的百姓夹道送行数十里,面对送行的百姓,板桥让书童取出文房四宝,题诗《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2][2]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126页。这并非别离时的悲恸,这是转身后的洒脱,是他留给百姓的最高情怀。他累了,他要去追寻自由的身影。除去这类托物言志,表明志向的题画竹诗,板桥还有一些随性小作,用来记录生活,如:“邻家种新竹,时复过墙来,一片青葱色,居然为我栽。”全诗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娓娓道来。再如:“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板桥老年总结画竹经验之作。(三)题画兰诗郑板桥素来挚爱画兰、竹、石,自云“有兰有石有竹,有节有骨有香。”《孔子家语》有云:“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兰花,洁身自好,孤芳自赏,高洁典雅,正是板桥气韵风度的体现。郑板桥创作的题画兰诗数量约五六十首,整体来说这些题兰诗或借兰抒情,或借兰明理,或借兰评艺,与兰花画相互映衬,彰显出板桥不俗的魅力和高雅品行。“屈宋文章草木高,千秋兰谱压风骚。

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头论担挑。”[1][1]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67页。这首咏兰诗名字就叫《兰》,大体讲述了战国楚国文学大家屈原和宋玉,他们对兰花草的评价都极高,屈原在《离骚》中多次塑造兰花高洁的形象:他一心为国,忠心赤胆,但还是受奸佞排挤,被赶出楚都城,壮志难酬,从此流浪天涯,以兰为友,借兰明志,最终投江自尽,表明心志。所以兰花自古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处于花草群中的领先地位,是君子、隐士的象征。不知什么原因使本为高雅的兰,如今花价极低到任意地随人买卖,甚至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成担的兰花还被讨价还价。封建社会的残酷环境让如兰花般的人不值一文,随地丢弃,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坏境多么严峻,空有满腹经纶无处书写,满腔热血无处挥洒,板桥也是郁郁不得志。板桥的题画兰诗,不仅可以借以抒情,有时还用来明理,阐明生活哲学,有这样一首诗:《为侣松上人画荆棘兰花》:“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2][2]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112页。这是在《荆棘丛兰图》上一首题诗,是一幅兰花和荆棘共生在石头的图,含有一定的佛学意蕴,不求所有人都成为圣人。尘世间,有圣人君子就有奸佞小人,有兰花的高洁就有荆棘的艰险,不能容小人就当不了正人君子。郑板桥没有用所谓的正义铲除荆棘,而是让两者共存在坚石上,图画整体呈现欣欣向荣之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安排阐明了一个生活哲理: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共存共生,应该用唯物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题竹兰诗》。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春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3][3]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42页。这是一首总结创作技艺的题诗,郑燮每日研墨作画,从来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兰竹。众所周知,绘画与书法的笔法在一定程度是共通的。画中的竹、兰与书法中的草书、隶书用笔的方法、要求是一致的。(四)题画兰竹石诗郑板桥的画中兰、竹、石往往不分家,相辅相成,如《兰竹石图》、《兰竹图》、《兰石图》、《竹石图》,随机搭配,很有趣味。“世人只晓爱兰花,市买盆栽气味差。明月清风白玉窟,青山是我外婆家。”[1][1]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1),第26页。这是《竹石图》的题诗,直接白话文写诗,简单至极。“世间盆兰空栽植,唯有青山是我家。画入悬崖孤绝处,兰花竹叶两相遮。”[2][2]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99页。这是《兰竹石图》的题诗,兰花这样高洁之物不应困在盆中,而应该去悬崖绝境处,挑战极限,与竹叶相争。一定程度上表明诗人的人生观,不要被困在温室中,要去闯荡,去拼搏,结交志同道合之人。“兰梅竹菊四名家,但少春风第一花。寄与东君诸子弟,好将文事夺天葩。”[3][3]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2),第87页。这是郑燮题在《兰竹菊图》上一首诗,劝诫子弟学习“梅兰竹菊”的君子之风,勇于向上,敢争第一。“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分别象征着傲、幽、坚、淡。郑燮本人就同四君子一样,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郑板桥爱画兰、竹、石,并为此创作许多题画诗,借植物的特定属性以及在传统文化中特殊寓意,通过题画诗的形式,抒发个人情感,表明内心志向,阐述创作理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经验。二、题画诗的创作风貌郑板桥一生仕途坎坷,十年官场不得志,但这也成就了他文学创作上的辉煌,他在山东做官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民生诗文,辞官到扬州又创作了繁富的市民题画作品,他的画作集文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引领当时的画坛。郑板桥一生创作了大量题画诗,以兰竹石为主体的题画诗就有一百八十余首。(一)诗、书、画融合郑燮在书画创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很大程度体现在他对传统中国画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巧妙地将诗、书、画融合在一起,三者相映成趣,浑然一体。郑板桥题画诗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山东任职时期和辞官在扬州卖画为生的暮年,这可以从画作的落款中得知。纵观题画诗创作历史,从元宋到明清,郑板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属于佼佼者。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郑板桥全集》收录了题画诗与文三百余篇。郑燮凡作画必题诗,“郑虔三绝”中的绝在他笔下发挥的淋漓尽致。郑板桥未出仕前在扬州卖画,名声不大,画作总是无人问津,还要遭人讥笑,一旦有人欣赏,却又是“板桥羞愧,不敢当”[1]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板桥题画》,齐鲁书社,1985,[1]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板桥题画》,齐鲁书社,1985,第368页。(二)形式多样板桥擅长画兰、竹、石等单一自然景观,或是一些组合,并且画作都属于水墨画,给人单薄凄清之感,但他的题画诗增加了画作魅力,将兰、竹、石拟人化,赋予它们君子般的高贵品质,拓展了化境,画面也就妙趣起来了。这就完成了诗画的完美融合。从板桥的题画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抒情言志、写景叙事、应酬赠答等等。咏怀一类多为诗的形式,像最出名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叙事写景多用文来描述,洒脱自然,不拘一格,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失为佳作。郑板桥题画诗的体裁也是各体皆具,古体诗和近体诗皆通。古体诗又分三言、四言、六言,近体诗中有律诗和绝句,凡能作诗的体裁都涵盖了。最为人称道的是七绝,如“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借这类诗歌抒发情感,表明志向最适宜,同时也对仗工整,声律押韵。(三)布局灵活通常题画诗是对画作的补充说明,题画诗服务于画面,不可喧宾夺主,好的布局会起画龙点睛之笔,但郑板桥打破常规,做到了题画与画作相辅相成。郑板桥对于题跋的布局可谓是得心应手,妙趣横生。一些较为常规的《兰芝图》、《兰竹图》、《双松图》等题画,都是在画作的留白处,寥寥数笔用以辅助。还有例如《墨竹图》、《竹石图》这类神来之笔,郑板桥见缝插针,将题画内容穿插在竹缝、石头上,整体画面更加完善,有一种雕刻的感觉,诗书画融为一体。对印章的使用也是郑板桥的一大特色,数量的不确定性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少则一个(《竹石图》[1]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凤凰出版社,第90页。[1]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凤凰出版社,第90页。[2]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凤凰出版社,第72页。三、题画诗的创作价值(一)文学价值(教育价值、认识价值)郑板桥的题画诗表现出博与精的文学特征。他的题画诗题材和体裁如上文所讲,较前人有很大的拓展和创新,表现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囊括一切诗体,这有别于绘画对象的相对单调。另一方面,郑板桥的题诗不限于自娱自乐,他的题画诗是对画作画面的再创作,从社会、人文角度来解释画作内涵,板桥题画诗源于画,但不拘泥于画,巧用比拟,虚实相生,有画龙点睛的升华之感,“郑虔三绝”由来已久。例《寿竹芳兰》的题画诗是郑板桥晚年的精品,此时的他年老体衰,但正气不减,六分半体书法依旧挺拔,画面中兰竹石交错复杂,相映成趣,正中央一支墨竹一飞冲天,勃然超群,毫无横斜逸出,令人肃然起敬。郑板桥作画题诗不在寻常路中,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强调真情流露,不拘套路,追求本心,表现个性,符合“性灵派”美学思想。与此同时,板桥题画诗没有脱离实际,逃避现实,承载了一部分儒家文化的社会责任,关注底层民生(如:一枝一叶总关情),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可以这样讲,板桥题诗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突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发言中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讲话中多次引用郑板桥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3]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凤凰出版社,第1[3]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凤凰出版社,第172页。寓教于乐是历代教育者的追求,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是所有学子的梦想。古诗鉴赏是语文教育的重难点,课本上短短几十个字组成的四句诗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谈情感共鸣了。如果能够把类似板桥题画诗的画作复刻本搬进课本,让学生先观摩画作,再朗诵诗句,诗画一结合,不仅大大激发学习热情,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创作是为大众服务的,不应该只存在文人骚客的笔墨中,我想这也是郑板桥的创作理念。(二)审美价值 在美的欣赏过程中,人能从中获取精神自由,审美情感也就随之升华。郑板桥画风和文风受徐渭、石涛等人影响,题画诗的审美情感与他们有共通之处,有伤感忧郁,有悲愤不满,有人生感悟,大多适可而止,走中庸之道,其情各异,呈现审美情感的多极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看似矛盾,实则一体共生。善恶兼容是板桥辩证的美学观,容不得小人就成不了君子是板桥的人生感悟。例《兰竹荆棘图》题画: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门径有芳还有秽,始知佛法浩漫漫。[1]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凤凰出版社,第67页。画中的兰花和荆棘不单单是君子包容[1]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凤凰出版社,第67页。板桥的画作上不全是梅兰竹菊类的正面意象,还有荆棘之类的反面意象,美丑共存,做到了艺术真实反映生活。郑板桥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适天”、“全性”,自然界中不存在至美至丑,他就不会刻意创造完美,而是顺应自然,保全天性,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创作指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三)文化价值郑板桥人生历程大致分三阶段:早年在扬州卖画——任山东知县——辞官后再次扬州卖画,可以说他的大部分时间在扬州。扬州自古就是商业重镇,往来商贾不暇,文人墨客群英荟萃,经济文化繁荣。尤其盐业发达,经营盐业的多为徽商,他们大多贾而好儒,喜爱收藏字画,同时乐善好施,开设画展书会,吸引大批文人画家。以“扬州画派”为首的文人以卖画为生,为符合市场规律,迎合大众趣味,郑板桥在不改变文人画的宗旨下,在俗事中寻求雅,题画内容不拘于诗,可以是散文、散曲、小文,打油诗亦可。六分半的题画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郑板桥体已成招牌。同时他在题材内容上做到了雅俗共赏,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将文化市场下沉到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郑板桥的画作不仅有诗文,还有印章,仅在《郑板桥全集》就记录了65枚印章,这些印章大都与其履历有关,例“七品官耳”、“十年县令”、“俗吏”。还有表明志愿的“富贵非吾愿”、“见人一善而忘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