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中学语文古诗教案中学语文古诗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精准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发奋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教学重点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2、通过对、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2、讲读教学教学手段1、多媒体辅佑襄助课时布置一课时一、导入通过同学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个体整体意象意境情景交融的景和物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2、同学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高耸的山,广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矗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繁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对这些意象寄予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3.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爬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的心情:心情快乐,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猛烈,4.风格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淳厚刚健、清爽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猛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颜色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凄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出示板书)自信乐观雄心勃勃背景打完胜仗登高望海雄浑阔大,气派非凡意境风格慷慨凄凉淳厚刚健充足生机气吞万里意象大海高山草木日月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派相契合,他的发奋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2、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答:孤寂、凄凉等。四、总结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当从意象,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侧紧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略精准地把握意境。[教学反思]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身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1、讲解学问要从形象到抽象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学问点的,结果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2、要把握好时间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3、备课要充足充足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料子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同学不会提到,也没认真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身已有的历史学问给了这位同学适当的合理的引导。4、要激发同学积极性说的激发同学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那时候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当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同学进行互动,从而适时的收集反馈同学的信息,这样才略激发同学的积极性。5、练习要有针对性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觉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显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另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当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略将一节课上好。中学语文古诗教案(精选篇2)教学设想初一同学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更改这种情形,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同学终生受益。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客路/青山∕外”(五言句)“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但有时也要依据意义加以调整,以躲避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为了培育同学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老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选择个别同学为全班领读。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由于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打开。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二、读读讲讲问问。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唱歌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读两遍后,引导同学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归纳如下: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淳厚。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矗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广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依旧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气力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独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约莫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搭配得好,有实景才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略激发读者的想象。)三、总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那时候正处在自身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败了乌桓,除去了后患;假如再以优势军力去消除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志向,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惋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自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观沧海》学问点一、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爬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解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矗立。竦、峙:都是矗立的意思。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赏识大海。海水多么广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解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绝涌起。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解释:若:相像。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实现极点。译文:日月运行,相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绚丽,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察看的方位、地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称赞之词;“竦峙”,是高高矗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矗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广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奇妙壮观。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四、课文主题《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激昂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观沧海》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重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一、同学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同学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同学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同学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二、同学们对古诗歌的认得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同学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同学们对诗歌的朗读不足深入。同学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育同学们联想和想象的本领——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当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学问。中学语文古诗教案(精选篇3)一、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语言词汇,琢磨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本领目标把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情感目标领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把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悟的思想情感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爽自然的秋景图,今日我将率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2、简介及写作背景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知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凄凉,气韵沉雄”的风格。{写作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重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现在,曹操意得志满,意气激昂,挥笔即书“《观沧海》”。(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简要介绍诗歌体裁}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重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重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唱歌,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听读结合,初读感知}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率领同学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统辖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广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身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身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条理分明)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纳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B、情感的表现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壮阔之景,隐喻自身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请同学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身融入诗中,并实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小结: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把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三)课后作业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板书设计:水山岛(壮丽气派)树木百草(向荣姿势)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独特想象)虚景(诗言志)星汉:绚丽-出其里(宏伟意境)中学语文古诗教案(精选篇4)一、学问与技能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过赏识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二、过程与方法①结合美妙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引导②培育同学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本领,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过赏识诗歌。诗眼题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2、充足调动同学的参加意识,采纳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1课时一、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日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知名诗篇《蜀相》二、明确教学目标:赏识诗歌的意蕴美1.读懂一首诗,应当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问题:假如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由于他才智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思的杜甫。由于他写了很多出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由于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身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忍兵役给人民带来苦痛的诗文。温故知新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知名的(现实主义)诗人。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6.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定,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疑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过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力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称赞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知名的一首。2、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1)琢磨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低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同学读)(2)假如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寻,泪。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重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3、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寻——有目的的特地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猛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迫。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靖、肃穆的气氛。(首联句意:何处去找寻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动听的声音,这里指鸟鸣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问题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紧密。(明确:自,空)问题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探望。频繁——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精神。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称赞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德性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原因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尾联句意:惋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问题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缺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含着老杜自身。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宏大志向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旧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特别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4、寓情于景借古抒怀5、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略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身的功业未就的低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美,美在意蕴!6、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繁盛的地方。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赏识。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D.“出师”指诸葛亮发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含诗人自身。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憧憬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烘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歌颂,寄予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悲痛。7、(一)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二)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打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假如有技法,必须答出用了什么手法。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的思想感情。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青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动听,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找诗眼①山青花欲燃”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⑤“流光简单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确:①山青花欲燃”,不但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给与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立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⑤“流光简单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感叹时序匆促,春光易逝。—————词类活用课堂总结:学习诗歌肯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过,诗歌的写作背景有肯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略领悟其意蕴美。诗歌肯定要多读,认真品味。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相当成功的。当然,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再加上课件尽量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提一些让同学既感爱好又能解决的问题,当堂提问效果也很不错,说明同学学习很用心。整堂课内容很多,只有同学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才略很顺本地解决全部问题。中学语文古诗教案(精选篇5)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古典诗歌相关学问复习古体诗:古诗、乐府诗古典诗歌绝句(四句)近体诗(格律诗)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很多。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自主学习一、看题目怀古(怀人)诗二、看、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而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身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短时间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知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订立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三、看解释(理解诗意)(一)分析颈联、尾联,实在把握感情。(思想情感)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这四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课后作业)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思想感情)明确:称颂,尊敬,仰慕的思想感情。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后却没有完成自身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低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由于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手法)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课后作业)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缺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白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含杜甫自身呢明确:有,这英雄也包含着杜甫自身。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宏大志向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志向,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旧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特别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久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予了自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痛,是老杜用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假如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老师点拨、明确: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仰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仰慕之情。柏森森:营造出一种稳重、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尊敬之情。4、琢磨语言,分析自空(诗歌炼字)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紧密。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美妙运用。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委婉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赏识。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灰心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合作探究1、诗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由于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2、《蜀相》诗的主旨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身的壮志未酬。拓展延长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志向。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抒发情感和表现手法: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叹息年华消失,壮志难酬。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怜悯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学语文古诗教案(精选篇6)教学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育同学猛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的思想感情,初步把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2、充足调动同学的参加意识,采纳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探望,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略,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灰心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乐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身对诸葛亮的佩服和请他出来帮助自身挽救国家不安全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或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相互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1、有目标就要坚持不懈2、碰到困难是退缩还是求助他人想方法一起解决3、一个人要有才略、有本领,才略得到赏识。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出名了,所以刘备才会慕名去请他。所以呢,我们也是一样,不管是学学问,还是学技能本领,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学,必须有一技之长,才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不被淘汰。那今日我们学的这篇古诗就和故事中的主人翁有关,请大家打开书39页。师:之前大家学过李白的诗吗?那李白的诗具有什么风格呢?生:浪漫主义风格。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板书:《蜀相》杜甫二、介绍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而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身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在成都时所写。三、全班朗读,整体感悟《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特别紧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日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常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本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大家先听老师读一遍,然后大家一起朗读。1、师:刚才我们一起读过,大家感受一下,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2、师: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扬还是读得低沉?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低沉,读出点感伤,还要注意到诗句中的停顿。(师示范)3、那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点评)刚才,我们诵读了诗歌,而且了解了诗歌的基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紧要的内容——感情。四、分析诗歌1、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指的是谁?——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题目《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2、那诸葛亮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呢?——三国时期知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3、有谁了解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大家共享一下?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他曾经为刘备订立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4、那写的是诸葛亮,是一个过世的人,大家想想这应当属于什么诗?是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还是送别诗、怀古诗?——怀古诗5、这首诗是怀古诗,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哪部份是写景?哪部份是叙事?——前四句。诗的前两联重要写祠堂从外到内的景色,寄予了诗人无限心事;后两联重要写诸葛丞相的伟绩和后人对他的尊敬。6、开头以自问引起,丞相祠堂何处寻?“寻”是什么意思?莫非是诗人不知道丞相祠堂在哪儿吗?特地去找,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特地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路过;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猛烈景仰和缅怀之情。7、那么“丞相祠堂”在哪儿?——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是什么地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柏森森”: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自栽种。“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柏树烘托诸葛亮的形象,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靖、肃穆的气氛。8、丞相祠外面柏树围绕,那丞相祠的里面又有些什么景色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光华学院《数据仓库理论与实践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加工机械卫生级润滑产品
- 餐饮业前瞻与策略模板
- 财务团队商务礼仪模板
- 专业基础知识(给排水)-(给水排水)《专业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
- 生物地理学探究模板
- 商务礼仪讲解模板
- 青少年健身指南模板
- 诚信考试-国旗下讲话发言稿
- 老年人的安全保护及预防措施课件
- ICU镇痛镇静治疗知情同意书
- 政治表现及具体事例三条经典优秀范文三篇
-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题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
- 2023年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英语)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304.3-2002关节轴承配合
- 漆画漆艺 第三章
- CB/T 615-1995船底吸入格栅
- 光伏逆变器一课件
- 货物供应、运输、包装说明方案
- (完整版)英语高频词汇800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