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地区古代考古调查研究_第1页
西宁地区古代考古调查研究_第2页
西宁地区古代考古调查研究_第3页
西宁地区古代考古调查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宁地区古代考古调查研究

西宁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就被称为“羌戎之地”谓之湟中。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自古以来,汉、藏、蒙、土、回、撒拉等民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她七千年历史的漫长时期,留下了不同面貌的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代直至明清的各个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皆有发现,这对于研究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以其同中原地区的联系,同中、西亚各国的往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灿烂多彩的青海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宁地区的考古工作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已开始。1923-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借着担任当时中国政府矿业顾问的便利条件来到青海、甘肃等地进行田野调和考古发掘,在西宁发现了朱家寨、十里铺等遗址。并对朱家寨遗址进行了发掘,写成了《朱家寨遗址》一书,首次单独介绍了青海的史前文化。1947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受地质调查所的派遣,在复查了上述遗址的同时,又新发现了沈那(原称小桥遗址)等一批新遗址。但大量的文物考古工作有开展则是解放以后进行的。解放后曾进行过多次、大量的调查。特别是195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联合调查和1983年与1986年青海省文化厅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组织省文物考古队与西宁市文化局、大通县文化局联合进行的文物普查,使我们对西宁地区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通过这几次调查,在西宁(包括大通县)地区共发现各个时期的古墓葬、古城堡、寺院庙宇、革命遗址以及其它遗迹共一百七十余处。其中马家窑类型的遗址3处;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共存的遗址1处;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共存的遗址4处;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汉代文化共存的遗址2处;马家窑类型、卡约文化共存的遗址2处;半山类型、卡约文化、汉代文化共存的遗址1处;齐家文化遗址5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共存的遗址2处;卡约文化遗址82处;卡约文化、汉化文化共存的遗址4处;汉代文化遗址13处;南凉时期遗迹3处;唐代遗迹一处;宋元时期遗迹4处;明清时期遗迹22处;近现代时期遗迹8处;文化内涵不明的遗迹13处。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先后公布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为西宁市的文物考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马家窑窑-窑遗址西宁市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在我省分为4种类型,西宁地区有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种类型。马家窑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而得名。这一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普遍出现了彩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国家之一,而地处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又是出土彩陶最多的地域,因此,彩陶成了甘、青地区远古文化的显著标志。尤其是马家窑文化,其彩陶数量居远古诸文化之首。这些彩陶既是生活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在我国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讵今约公元前3800——前20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西宁地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遗迹主要分布于北川河西岸和湟水北岸的第二台地上。北到大通桥头镇,甚至在东峡口仍发现有马家窑类型的踪迹,而半山类型的遗迹在长宁以北地区则未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的面积大约在150X200米之间,文化堆积厚约0.3-1.5米左右。居住区与墓葬区大多不易区分。大多数遗址的地面和断崖处均可见到暴露的灰层、灰坑、墓葬、白灰居住面、房屋遗迹以及散存的石器、陶器、兽骨、人骨等遗物。其中有些遗址已经有过发掘。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就是发掘过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位于大通县后子河乡上孙家寨村北,处于北川河西的二台地上。遗址规模大、分布广、延续时间长、文化类型多、资料丰富。它除了包含马家窑文化以外,还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汉代墓葬等遗存。该遗址面积约40,000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1980年结束,历史七年之久。共发掘出马家窑文化类型墓葬22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用木框作为葬具,葬式为二次扰乱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钵、盆、壶、罐、瓮以及一些数量不多的小件装饰品。在随葬品中出现了有意识地将陶器打碎并分埋于二处的现象。同时还发掘出了著名舞蹈纹盆。陶盆的内壁绘有三组舞蹈人花纹,每组五人,共十五个舞蹈人。这种集体舞蹈纹是青海远古文化中独具异彩的艺术形式。由于它具有生动活泼的画面与丰富深刻的内容,因此,它的出现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977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作为特级藏品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关于马家窑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与婚姻形态等问题,根据近年来考古发掘所提供的资料分析来看,马家窑类型与半山类型,其社会发展阶段应处于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马厂中期以后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分化。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占居主要地位。发展到晚期阶段,已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日趋崩溃、父系氏族逐渐来临的时代。卡约文化:青海湖上孙类型文化内涵西宁的青铜文化包括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齐家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回族自治县齐家坪而得名。最早时期以为齐家文化早于马家窑文化,后经过田野发掘,确证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属青铜器时代的早期阶段。齐家文化最大的成就表现在冶铜工艺上,发现的铜器有铜刀、铜镜、铜泡等。在陶器上的突出特点是薄胎磨光的大双耳罐和长颈双耳罐。已发掘过的遗址有沈那遗址、大通上孙遗址等。在沈那遗址中于1992年发掘出规整的方形和圆形房屋遗址,并出土了一件长64厘米的大铜矛,实为齐家文化中的珍品。在大通上孙家寨遗址中,发掘出齐家文化墓葬二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葬具,一座为二次扰乱葬,一座为侧身直肢葬。随葬品有大双耳罐、长颈双耳罐等。器身有简单的彩绘。卡约文化是青海的土著文化。1923年发现于青海湟中云固川村。最早时被列入寺洼文化系统,后根据分布区域与文化特点将二者分开,并命名为卡约文化。距今约2690-3500年。卡约文化时期是这一地区羌人繁荣昌盛的时期,遗存分布十分密集。西宁则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发祥地,形成了一个以西宁为中心的卡约文化分布区。这一时期的遗存主要分布在湟水河、北川河与西川两岸的台地上,它除了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共存于第二台地外,并向第三台地扩展,直到大山根部。这一时期的遗存面积较大,文化堆积也较厚,已发掘过的主要遗址有大通上孙家寨。大通上孙家寨遗址中共发掘卡约文化墓葬1076座。有长方形竖穴偏洞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二种,以木框为葬具,葬式以二次扰乱葬为主,有少数俯身葬和屈肢葬。随葬品中有双耳罐、花边口沿罐和石、骨、铜、金等遗物。陶器以三件者为主,彩陶极少,纹饰也很简单。出土了罕见的金圈、金耳环、金具等珍贵文物。首次获得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卡约文化埋葬习俗、墓室结构特点以及随葬文物的类别特征等资料。根据墓葬中一大批具有卡约文化特征的陶器与唐汪式陶器同出的现象,提出了“上孙类型”的文化概念,揭示了卡约文化的来龙去脉,清楚地交待了继齐家文化发展而来的卡约文化,在湟水流域演变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上孙类型”,为青海的青铜时代考古起到了标竿作用。青铜时代的人们主要是过着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生活。从考古发掘资料中可以看出,男女之间在劳动上已有了明确的分工,出现了贫富分化,产生了私有制和等级差别。这时期的社会阶段应处于原始社会瓦解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下孙家充公墓葬在汉代以前,青海一直主要是羌人活动的地区。直到汉武帝时,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河西走廊,恢复了中西交通。随着军事力量的发展,汉族人口不断移入这一地区,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传播到了西部边陲,促进了汉文化在青海东部的发展。因此,在湟水流域至今仍保留有许多这一时期遗迹。其中最多的、最令人瞩目的则是汉代的墓葬。巨大的汉代墓葬群在彭家寨、吴仲、刘家寨、上孙家寨、陶家寨等地都曾存有高大的封土堆,如同一个个小山包。先后发掘过的有莫家路、南滩、彭家寨、吴仲、上孙家寨、陶家寨、黄西等多设墓葬。在埋葬习俗上有单人葬、二次葬、夫妻合葬以及多人合葬等,出土的随葬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印章、钱币等。特别是大通上孙家寨汉墓群的发掘,尤为人们所关注。上孙家寨汉墓群共发掘墓葬182座,分为土圹墓、木椁墓、砖室墓等形制,出土随葬品5500余件,发掘出了罕见的汉代木简、“汉匈奴归义新汉长”以及占代波斯制品的银壶等重要文物,为研究这一地区的汉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中原文化对古代青海地区的深远历史影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黄陇原城市的南凉民族东汉王朝之后,当时的西宁即西平郡归三国曹魏统治,并修筑西平郡城,“凭倚西平亭,增筑南、西、北城”。从此,这个群山环抱、四川聚汇的西平郡,雄立在湟水流域的中心,开始起着西海咽喉、河西屏障的作用,留下了相当数量的遗迹。这一时期的遗存大多与现代的自然村落和城镇前后相连,保存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今日西宁在第四世纪末至第六世纪初,在当时中西交通路线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956年在西宁解放路出土了76枚波斯萨珊朝银币,是当时中西交通线上往还频繁的实物。唐代,西宁是当时鄯州的所在地,在西宁南滩就曾出土过二个体态丰满、神态安逸、具有盛唐风格的唐代木俑。在现在的城西区杨家寨,仍留有南凉时期所筑的高21米、长、宽各60米的虎台。在西宁市东郊大园山以东有一座高约30米、直径约40米的封土堆,表土为人工堆积。目前,一些考古工作者疑为南凉康王墓。据史料记载:西宁古称西平,南凉王秃发利鹿孤死于402年,谥康王,葬于西平之东南。西宁曾是宋时的西宁州,也曾是唃厮罗政权的首府。在西宁南滩体育场之南现存有一段长400米的古城墙,高约10米,顶宽约5米。据史料记载:“自城西到南迤约八里余,乃西宁州古城”(《西宁志》),“唐为鄯州,……没吐蕃,号青唐城。宋改西宁州。明设西宁卫”(《甘肃通志》)。又记耿秉文在修筑西宁卫城时“基割西宁州古城之半”(《西宁府新志》)。由此可以推测,此城应是宋时的西宁州,也是唃厮罗作为政治中心的首府——青唐城之故址,在大通的逊让、下庙、窑庄等地还曾出土过一批精美的西夏和唃厮罗时期的瓷器。明代的踪迹我们也仍可在西宁看到。西宁市七一路省中医院对面,现存有一段长60米的古城墙。在大同街北面、西宁一中和前营街小学东面尚存残墙数段。《西宁府新志》中记到:“明洪武十九年,命长兴候耿秉文率陕西诸卫军士筑之。基割元西宁州故城之半,周围九里一百八十步三尺;高厚皆五丈。”明代墓葬也时有发现。在西宁南滩和大通黄家寨就曾发掘过祁秉忠、柴国柱的大型墓葬,为研究青海地区的明代墓葬形制、衣冠制度、随葬品的陈设等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