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2、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二、三省六部制三、赋税制度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二、文学艺术三、科技四、中外交流隋唐盛世(大一统的发展)疆域开拓制度创新经济繁荣民族交融文化昌盛对外活跃(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隋唐盛世大概念凝练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选官制度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央官制赋税制度谁能为官?

如何为官?

为官为谁?

一、选官制度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①随着经济的发展,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②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的政治垄断,为扩大统治基,加强中央集权,重视选拔人才;③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光绪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糊名法,锁院、誊录。进一步完善。明:南北分卷制度;八股取士(僵化)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一般来说,进士科的考试难度更大,当时曾有一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武举: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殿试:皇帝亲策贡士的科举最高一级考试一、选官制度特点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为准,标准具有客观性;以考试的方式作为聘官依据,方式具有公平性;不论贫贱皆可报名参加,范围具有广泛性;持续时间长,时间具有延续性;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员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一、选官制度积极影响:①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贵族垄断官场情形,推动社会阶层流动;③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④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⑤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以儒学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伦常;⑥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消极影响:①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②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④官本位主义(学而优则仕)。走向公开与公平一、选官制度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皇帝封驳呈交审核草拟诏令审核诏令执行诏令审核通过分理政务相权分散,相互牵制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协商,集思广益——三省六部制问题1:从上述工作流程中,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唐代六部财政礼仪、祭祀等军事司法工程建设官员选拔政事堂二、中枢机构【历史探微】政事堂集议制度

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为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朝宰相议决朝廷军政大事的场所,后迁至中书省。

北宋前期沿袭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

元、明、清时,不再设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强皇权;减失误;提效率)三省六部(隋朝至贞观初)政事堂集议制度

(贞观至开元)中书门下体制(开元十一年(723)以后)三省我几乎都去过秦朝九卿职务职责奉常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宗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宫廷车马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唐代六部财政礼仪、祭祀等军事司法工程建设官员选拔家国分治,规范科学问题2:从秦朝九卿与唐代六部职能的对比中,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学习聚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三省六部制二、中枢机构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演变

国家为何要征税?百姓为何要纳税?纳税相互依存百姓国家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元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军役、杂役等)三、赋税制度(一)租庸调制(唐初)1.基础:魏晋的租调制(土地制度:均田制)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3.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4.影响(1)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2)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5.发展: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减轻农民负担。

租庸调制的良好运行,有赖于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并授田于民的均田制和严格控制广大纳税农民的户籍制度。租:交粮食调:交绢帛三、赋税制度(二)两税法(唐中期)【史料阅读】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杨炎唐中期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贫富不均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减少,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战乱导致纳税人口减少税制混乱,官吏盘剥严重国家财政收入锐减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均田制政策基础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按人丁纳税征税依据以土地、财产为主租庸调及杂税杂役征收名目征收实物征收形式旬输月送征税次数授田农民征税对象不分主客户税、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户税纳钱,地税纳谷物与租庸调制度比,两税法有何创新?扩大了征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简化了征税名目固定了征税时间放松了人身控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夏秋两季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两税法:利民?害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重赋》①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税额,各州之间税额轻重不均;②其他各类加征及苛敛杂税并未停止;③没有灾害减免的规定等。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

为准确理解制度的内在机制,不仅要考察其标志性事件,更应考察其演化过程。……其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制度建设不是除旧布新,不可能强制割断制度的传承;没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只是提供基础性保障;制度是行为的底线,在于提供底线之上的自由发挥空间;制度既要达理还需通情,尽可能谋求成文制度与习惯制度的配合。——孙录见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