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元谋石窟山元谋石窟群大墩子遗址7北壁剖面的发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1.gif)
![湖北元谋石窟山元谋石窟群大墩子遗址7北壁剖面的发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2.gif)
![湖北元谋石窟山元谋石窟群大墩子遗址7北壁剖面的发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3.gif)
![湖北元谋石窟山元谋石窟群大墩子遗址7北壁剖面的发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4.gif)
![湖北元谋石窟山元谋石窟群大墩子遗址7北壁剖面的发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b7be046e41bbe5d770b06bc63e829c8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元谋石窟山元谋石窟群大墩子遗址7北壁剖面的发掘
目前,最丰富的金沙江流区考古资料是云南元谋大码头遗址。作为长江上游区域的一处范围近5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别在1972年2~4月、1972年11月至1973年1月前后三次进行过发掘,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并取得重要收获。其成果以《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为题,发表于《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中公布了三次发掘的收获:清理了约2.7米厚的文化堆积;发现房基15座、火塘7个、窖穴4个、竖穴土坑墓20座、瓮棺葬墓17座和壕沟(原报告称“沟道”)1条等遗迹;出土数量较多的陶、石、骨、角、牙、蚌等质地的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表现出大墩子遗址具有丰富的考古学文化内涵。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学科的发展,长江上游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故该遗址的重要性就越发显现出来。报告将这处遗址发掘出土的全部遗存进行了文化分期。笔者认为,其遗存堆积中出土的遗物,有着发掘时在有序堆积中的地层关系,是可靠的。但通过阅读报告,分析文化堆积与出土遗物,以下问题可作进一步讨论。一、地理单元中建筑遗迹的描述报告在地层堆积部分中,以T7的北壁剖面为例,对地层堆积加以介绍(见报告图三),共分9层,第9层以下为生土层。但是报告图三所表示出的堆积存在一些问题,这里将图三转引过来(图一)。通过观察T7北壁剖面图,我们就会发现下述问题。第一,图中所表示的地层线划分,从上到下(自晚至早)共有13层堆积,在T7北壁剖面图西部的第4层与第5层之间尚有两个堆积层没有给予编号,在第5层下与第6层上有一层堆积也未给予编号,我们只能在第6层文字叙述中得知“西部有一红烧土层覆盖其上”。第二,T7北壁剖面图中第6层下有一建筑遗迹编号为F11,压于第7层之上,而在第7层的文字叙述中得知此层为F11的房基,F11叠压F12;从剖面图反映出F11房基东部已进入邻方T8内,检报告图四,发现F11的平面分布并没有进入邻方T8,故T7北壁所标示的F11与报告图四中的F11平面分布不相吻合。第三,T7北壁剖面第4层的西部堆积中夹有一层,这种标示与堆积单位形成的原理相矛盾。第四,开口于第1层下、第4层下、F11下的3个“扰乱坑”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层位,但均无编号。第五,开口于不同层位的柱洞,均没有给予编号,从层位学角度考察,它们之间是有相对早晚的时间距离的。上述的“扰乱坑”和“柱洞”等遗迹单位在文字部分未予说明,使人难以理解。第六,在地层堆积的文字介绍部分,只对耕土层堆积中“出土少量陶、石、蚌器”一笔带过外,从第2层至第9层等堆积内出土的陶、石、骨、蚌器等遗物未作介绍。只在地层堆积这部分末尾笼统归纳指出:“各层的出土物,包括陶、石、骨、角、牙、蚌器与动物骨骼”等,“地层中仅发现极少完整陶器。从陶片的质地、纹饰、器形等分析,第二层至第六层较为接近,称为大墩子上层;第七层至第九层基本一致,称大墩子下层”。这种概括和归纳出的大墩子上、下层,我们通过对报告中的图一七至图二一的陶器所在层位进行排序和类型学考察,可知九个地层堆积单位中,自早至晚:第9层出土陶器在报告中未见公布,第8层公布的陶器种类有钵、高领罐、小口深腹罐、大口罐、盆五种,第7层只公布了1件钵,第6层、第5层没有公布出土陶器,第4层公布的出土陶器有高领罐、大口罐、杯、圈足四种,第3层公布的陶器有高领罐、圈足器、瓶三种,第2层没有公布出土陶器。二、开高墩子遗址热价值层位的确定关于房基,报告是这样介绍的:“发现房基十五座(F1—15),打破叠压关系比较复杂。平面分布参差不齐,但上、下层位清楚。以第六层为界,分早晚两期。F1—3属晚期,F4—15属早期”。我们从报告图四中观察到有以下几组叠压或打破关系的房基:F9→F8→F7,H1→F10,F13→F14→F15,F13→F11→F12(“→”表示叠压或打破)。这表明具有叠压或打破关系的9座房基的相对早晚是分别处在九个不同的时间段中。其中最晚(上层)的F13和F9在报告中均没有介绍它们的开口层位和房屋内有无包含物。因此,将15座房基分成早、晚两期,缺乏必要的层位依据和进行排序与类型学研究的包含物,其分期的可信程度大大降低。从报告图四可知F13的开口层位至少晚于F11、F14,但它与第6层有没有关系,在报告的文字介绍和所附图表中均无法确定,因此F13被判断为早期房基同样没有充分的依据。大墩子遗址发现火塘7个,其中K7仅知位于F6内。K6、K7在报告发表的图、文中均未介绍它们的开口层位,其层位无法确定。此外,报告作者在另一篇论文中还提到,K7内还出土有3件陶罐。但在大墩子遗址发掘报告中确未见公布。K4、K5发现于T3第9层,可理解为它们被第8层所叠压并打破第9层,但K4与K5的相对早晚从层位上是不能确定的。至于K1~K3的层位关系,报告认为“K1位于T3第四层……”,“K2位于T3第四层……”,“K3位于T3第五层……”。上述对火塘所处位置的表述,忽略了堆积单位间的层位关系。这里有必要明确一下层位的概念,即层位当指地层(文化层)、遗迹(墓葬、房基、灰坑、窖穴等)等堆积单位在有序堆积中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堆积单位的层位。地层(文化层)堆积的层位确定,依据的是堆积形成后的底线,而遗迹单位的层位确定,依据的是开口线,如果不这样就失去了层位。依据报告的文字表述,我们似可理解为:K1、K2开口于T3第3层下,打破第4层,K3开口于T3第4层下打破第5层。而分布在F5、F6内的K6、K7,因F5、F6的层位报告没有公布,因此其层位无法确定。除此之外,K1~K5的层位关系就基本清楚了。即⑧⑨以上5个火塘分别处在三个不同的层位,这反映出它们至少处在三个大的时间段。大墩子遗址发掘的4个窖穴(H1~H4)的层位,报告说“H1在T3第五层露口”,“H2在T3第七层露口”,H3、H4均“在T3第八层露口”。其层位关系是:④→H1→⑤→⑥→H2→⑦⑧,从窖穴所在层位观察,它们也至少处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三、大墩子遗址文化层堆积与墓葬的层位关系大墩子遗址发掘范围内共清理墓葬37座,其中土坑墓20座、瓮棺葬17座。关于土坑墓,报告将其均归属于遗址的晚期墓葬。报告对土坑墓属晚期墓葬是这样推断的:“根据地层关系,所有墓坑均在第六层以上,应属晚期墓葬”。20座土坑墓是否归属同一时期,即大墩子遗址的晚期遗存,我们检报告图九和表,可知将土坑墓归为一期(晚期)与当时墓葬埋葬的时间段是不相一致的。我们从报告图九可知土坑墓之间、土坑墓与濠沟(沟道)之间存在四组叠压或打破关系:M9→M1(),M13→M12,M16→M17,另外,报告表一“层位”一栏将所有墓葬归并于二层、三层、四层、六层,这种方法忽略和模糊了各单位(文化层、遗迹)的层位区别。这里显然把墓葬与墓葬、墓葬与文化层较为复杂的堆积关系简单地等同,从而把同层下开口而属不同时期的墓葬相混同,使那些原本有区分时间段落意义的“层位关系”在忽略和模糊中消失,为以后的研究带来麻烦。这里根据报告表一“层位”一栏,将20座土坑墓所在层位推断如下:开口第1层下有M20;开口第2层下有M14、M15、M1;开口于第3层下的有M2;开口于第5层下的有M3~M13、M16~M19,其中具有打破关系的墓葬有M13→M12、M16→M17。另外,据报告图九还有一组具有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墓葬,即M9→M10,这在报告表一中没有注明。在确定了上述墓葬所在层位、墓葬之间的叠压与打破关系后,那么大墩子遗址文化层堆积与墓葬的层位关系就清楚了。即所发掘的20座竖穴土坑墓葬,分别处于不同的四个层位。从层位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它们的相对早晚,这20座墓葬至少可以区分出四个大的时间段。而瓮棺葬所在层位,据报告,“其中露口于第二层,即晚期建筑遗存之上的十一座(W3—8、13—17),露口于第三层,即居住面层的五座(W1、2、9—11),露口于第四层,即居住面之下的一座(W12)”。依据上述和报告表二中“地层”一栏,我们对17座瓮棺葬的层位及其与大墩子遗址文化层堆积的层位关系作出如下判断:第1层下开口的有W3~W8、W13~W17共11座,第2层下开口的有W1(0、W11、W9、W1、W2共5座。第3层下开口的仅W12一座。上述层位关系表明,这17座瓮棺葬至少处于三个大的时间段。我们在前文所述的地层堆积与划分中,已经指出报告公布遗址所出的陶器器形主要有罐、盆、钵、杯、圈足器、瓶、壶、瓮等。报告在陶器的排序和型式划分上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报告表二“随葬品”栏,开口第2层下的W1(0随葬的小罐为Ⅲ式小罐,而开口于第1层下的W14随葬的小罐为Ⅱ式小罐。这就形成了处于早期层位的墓出现晚期器物的情况,这种陶器式别的划分,很显然是同类型学原理相矛盾的,也得不到层位学的验证和支持。第二,报告图一七划分为五个式别的瓮,开口第3层下的W12所出瓮被确定为Ⅳ式,开口第2层下的W1、W2、W9、W10、W11等5座瓮棺葬所出陶瓮均被确定为Ⅰ式瓮,开口第1层下的11座瓮棺葬中的W3、W5、W8、W13所出陶瓮没有确定型别与式别,W4、W6、W7、W14~W17等7座瓮棺墓所出陶瓮分别被确定为Ⅳ式、Ⅴ式、Ⅰ式、Ⅲ式、Ⅱ式、Ⅴ式、Ⅱ式,这种与层位相矛盾的式别划分,既找不出陶瓮排序的式别变化特点,也寻求不到其逻辑演变规律,所以是没有意义的。第三,所公布的大墩子遗址第7层、第8层所出陶钵本身具有式别的变化,而报告未进行划分;第8层所出陶盆亦可分出型别,报告也未给予区分。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在这里对报告所公布的有明确层位编号的部分陶器进行型和式的划分。钵分二式。唇由尖圆变方,口由微敛变敛口,腹由斜弧腹变鼓腹。Ⅰ式:尖圆唇,口微敛,斜弧腹(图二,1)。Ⅱ式:方唇,敛口,鼓腹(图二,2)。A型:尖唇,高领,圈足。可分三式。上式:尖唇,高领,口微侈,圈足(图三,1)。Ⅱ式:尖圆唇,领变矮,侈口,底内凹(图三,2)。Ⅲ式:圆唇,矮领,侈口,底近平(图三,3)。B型:唇由尖圆演变成圆唇。分二式。Ⅰ式:尖圆唇,折沿,侈口,鼓腹,凹底(图三,4)。Ⅱ式:圆唇,折沿,沿面内凹,口微侈,鼓腹不明显,平底(图三,5)。C型:圆唇,小口,鼓腹,凹底。肩饰附加堆纹(图三,6)。盆分二型。A型:方唇,卷沿,侈口,腹微鼓(图四,1)。B型:方唇,窄折沿,敞口(图四,2)。壶分二型。A型:长颈,鼓腹,平底。肩饰斜平行线(图五,1)。B型:体呈鸡形,尾部、背部饰三行乳丁纹,通体饰点线纹,口部两侧各有一泥丁似鸡眼(图五,2)。现在我们对原报告中的部分陶器进行排序和型与式的划分,再将其与报告公布的有出土单位的陶器进行综合与归纳,可得出大墩子遗址出土陶器的初步分期(见表一)。从表一可看出,报告公布的大墩子遗址所出陶器各期、段的基本组合与特点。一期Ⅰ段有A型Ⅰ式罐、B型Ⅰ式罐、C型Ⅰ式罐、Ⅰ式钵,另外还有A型盆、B型盆。Ⅱ段仅有Ⅱ式钵一种器物,如果单独将它列为一期,但因公布的材料太少,缺乏说服力,这里把只含Ⅱ式钵一种陶器作为一期Ⅱ段应该更恰当些。二期Ⅲ段以A型Ⅰ式瓮为代表,它既不见于一期Ⅱ段,也不见于二期Ⅳ段。因公布材料太少,也暂将其分为一段。Ⅳ段以A型Ⅱ式罐、B型Ⅱ式罐和Ⅰ式圈足器为代表,一期的陶盆已不见,新出现了陶杯。三期可分为Ⅴ、Ⅵ、三段。Ⅴ段已不见二期Ⅳ段中的A型罐、B型Ⅱ式罐和Ⅰ式圈足。二期Ⅲ段出现的A型Ⅰ式瓮到三期Ⅴ段已发展成A型Ⅱ式瓮。本期段陶器基本组合以A型Ⅱ式瓮、B型Ⅰ式瓮和D型Ⅰ式、Ⅱ式、Ⅲ式罐为代表,还新出现A型、B型壶,其中B型鸡形壶,器形特殊,很有特点。Ⅴ段中的陶器已不在Ⅵ段出现,二期Ⅳ段的A型Ⅱ式罐、Ⅰ式圈足器到三期Ⅵ段已演变成A型Ⅲ式罐、Ⅱ式圈足器,还新出现陶瓶。Ⅶ段以C型Ⅱ式罐、D型Ⅳ式和Ⅴ式罐、B型Ⅱ式瓮为基本组合,同时还出现了C型瓮。对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出陶器作出三期七段的初步划分,基本上涵盖了报告所公布的所有陶器。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出大墩子遗址的陶器分期图(图六)。我们对大墩子遗址出土陶器的期、段划分,如果能够成立,那么大墩子遗址中含有上述各期、段不同型别、式别陶器的各类遗存,其期、段划分及相对早晚是不难推断的。五、各类遗产的清单(一)大墩子遗址的分期一期:包括大墩子遗址第8层、第7层。第9层因无出土的包含物公布,但从层位上观察,其相对年代应早于第8层,第9层是否归入一期,关系不大。二期:包括大墩子遗址第4层。三期:包括大墩子遗址第3层、第2层。大墩子遗址第6层、第5层,因未公布陶器等包含物,无法确定是划入第一期、第二期或单独分期。其相对年代应处在早于二期、晚于一期这一时间段。大墩子遗址第2层虽无包含物公布,但开口第1层下、打破第2层的11座瓮棺葬出有陶器。这些墓葬所出陶器属于该遗址陶器分期中的三期Ⅶ段。因此,大墩子遗址第2层,当处在三期Ⅵ段与Ⅶ段之间。(二)tf1、fps1的时代由于报告没有介绍房基的开口层位,因此很难确定它们的期与段。但从报告图三北壁剖面图中可知,第6层叠压F11,F11叠压F12,F11与F12的时代当在早于二期Ⅲ段、晚于一期Ⅱ段这一时间段中,其中F12应略早于F11。由于F10被开口于第4层下的H1打破,F10的年代当处在二期Ⅲ段与Ⅳ段之间。其他11座房基由于缺乏判定相对早晚的层位依据和包含物,故无法确定在遗址分期中的时间段落。(三)段开口的层位大墩子遗址所清理的火塘、窖穴尽管没有出土或未公布出土的包含物,但它们所在遗址堆积中的层位关系为划分其期、段和判定它们的相对年代提供了可能。开口第8层下的K4、K5,当处在一期Ⅰ段或略偏早;K3开口于第4层下,当处在三期V段,相当于或略早于三期Ⅵ段;K6、K7由于分别“在F5、F6内”,原报告未介绍F5、F6的开口层位,K6、K7的层位由此无法确定,它们在遗址分期中所处期、段也就无法确定。而H4、H3开口于第7层下,它们在遗址分期中当处在一期Ⅰ段偏晚,相当于或略早于一期Ⅱ段;H2开口于第6层下,当略晚于Ⅱ段、早于二期Ⅲ段,并略早于或相当于第6层;H1开口于第4层下,当略早于或相当于二期Ⅳ段。(四)大墩子遗址出土的墓葬大墩子遗址发掘的20座土坑墓均无随葬陶器出土,个别墓葬随葬有零星的骨珠、骨镯、角凿、牙饰、石锛、石镞等器物,这些器物难以进行分类排序和型、式划分。因此,这20座土坑竖穴墓的期段划分主要从其所在层位进行推断。开口第5层下的M3~M13、M16~M19等墓葬,当处在晚于一期Ⅱ段和第6层,早于二期Ⅲ段、略早或相当于第5层这一时间段,其中M10略早于M9,M12略早于M13,M17略早于M16。M2应早于三期Ⅵ段、晚于二期Ⅳ段。M1、M14、M15当晚于三期Ⅵ段、早于三期Ⅶ段。而M20则晚于三期Ⅵ段和第2层,是时代最晚的一座土坑墓。17座瓮棺葬出土的陶器,在大墩子遗址出土陶器的分类排序和遗址分期中有着重要作用。这17座处于不同层位的瓮棺葬所出陶器,均为准确判断它们在遗址所分期、段中的位置提供了依据。开口于第3层下的W12所出陶瓮为A型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教育先行学校环境美化项目分析
- 2025年度豪华别墅装修工程终止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纹绣顾客满意度提升与激励协议
- 2025年度新型车库租赁抵押贷款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知识产权诉讼代理合同种类及诉讼策略指导
- 家校共育的商业价值与实现路径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服装品牌授权合同
- 2025年度订车合同违约赔偿标准与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保障协议
- 酒店装修中环保地板的特色与优势
- 绿色出行与家庭节能减排
- 202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5章-特性分析
- 2025年高考物理复习压轴题:电磁感应综合问题(原卷版)
- 雨棚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正式版
- 2024尼尔森IQ中国本土快消企业调研报告
- 2024年印度辣椒行业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采购行业的swot分析
- 石家庄长安区幼儿园信息统计表
- 最终稿(教学评一致)课件
-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 《诗词写作常识 诗词中国普及读物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