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的概念、类型与传播_第1页
组织学习的概念、类型与传播_第2页
组织学习的概念、类型与传播_第3页
组织学习的概念、类型与传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学习的概念、类型与传播

0组织学习cort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全球竞争的加剧,导致公司的生命周期缩短。企业永藻青春活力昌盛不衰的关键不在于主要依赖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在于不断创新。创新依赖于知识,创新的实质就是不断创造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即:(1)通过创造新知识和在组织中传播已有的知识来加强企业的知识基础,(2)综合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3)将所拥有的知识应用到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因此,学习和传播知识已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或许就是比它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员之间交互的学习过程,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把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逐渐清晰化和明朗化。1990年彼得·圣吉(P·Senge)的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问世激起了学习型组织研究的热潮,各管理学派纷纷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简单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流派:一是把组织学习看成“技术过程”,认为组织学习是关于有效地处理、解释、反应组织内外的各种信息;一是把组织学习看成“社会过程”,从人们如何感受和利用经验的角度研究学习问题,认为组织学习产生于既定的工作场所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概括起来,不论哪个学派都主要集中在抽象的定义、实施的意义、影响和描述性模型等方面,具体的实施方案少,研究知识传播的规律少,使得理论难以得到实践的检验。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并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关键问题在于知识的传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推动知识的传播必须掌握时机才能提高效率。为此,本文试图在提出一些必要的概念和假设前提下,建立知识传播的数学模型,探讨知识传播的规律性。1知识传播的过程。现实主义角度,把知识上升到了一个过程知识传播是指科技知识、技能、信息、新思想等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使不同个体之间实现知识信息等共享的过程。知识传播承担着知识从其拥有者传送到接收者,使接收者了解和分享到同样的知识信息任务。通过对知识传播的系统分析,我们知道,团体是组织中关键的学习单元。团体可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由于非正式团体的自发性、跨功能性、背景相似性、良好的沟通性等特征,决定了其良好的知识传播功能。一些知识、技能、信息、新思想等首先在非正式团体中得到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新知识。通过非正式团体的传播,新知识逐渐清晰和明朗,即原来属于“私人信息”的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经过一定时间被组织所识别,在组织推动下传播到正式团体(当活动带有明确的知识传播目的时)中并成为组织知识,而且,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随着时间而不断积累并得到提升。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把本文所说的知识视为一个个很小的知识单元,整个组织的知识就是由这些知识单元组成。不同知识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不同,我们只能依据通常的传播机理来进行分析,而且,影响知识传播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环境、结构、文化和战略等,我们将其视为外生变量。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知识传播者的数量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知识接受者的数量、传播形式、传播能力、遗忘等。为了便于建模,我们只考虑主要的、关键的因素进行合理假设。假设如下:假设1: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组织中的人数为常数N,即不考虑组织内成员的调入和调出。时间以天为单位。假设2,把组织成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某种知识的成员;另一类是不拥有该知识的成员。用I(t)和S(t)分别表示在t时刻这两类成员在成员总数N中所占的比例。显而易见,I(t)+S(t)=1。假设3:把最初需要传播知识的时间设为t=0,此时,知识拥有者和非拥有者占总人数的比例记为I0和S0(初始状态)。假设4:由于知识传播需要组织内成员以某种方式接触(交流)才能进行。因此,设每个知识拥有者单位时间内交流的人数是λ。我们把λ视为常数,因为,考虑到知识传播因素的复杂性,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只能简化处理。2tm1.2.2根据分析与假设,在t时刻,组织中有NI(t)个知识拥有者,而每个知识拥有者每天接触的λ个人中有λS(t)个非知识拥有者通过有效交流成为该知识的拥有者。所谓有效交流是指知识传播者与不具备该知识的成员交流时,足可以使该知识传播获得成功。这样,每天共有λNI(t)S(t)个成员通过有效交流成为知识拥有者,于是λNI(t)S(t)就是知识拥有者数NI(t)的增长率。即:d(ΝΙ(t))dt=λΝΙ(t)S(t)(1)d(NI(t))dt=λNI(t)S(t)(1)化简得:dΙdt=λdIdt=λIS(2)由于I(t)+S(t)=1,所以(2)式可变为:{dΙdt=λΙ(1-Ι)Ι(0)=Ι0(3){dIdt=λI(1−I)I(0)=I0(3)求解这个微分方程,我们可以得到解为:Ι(t)=[1+(1Ι0-1)e-λt]-1(4)I(t)=[1+(1I0−1)e−λt]−1(4)所谓知识传播的高峰期,即知识拥有者总数增加最快的时期,亦即d(ΝΙ)dt=ΝdΙdtd(NI)dt=NdIdt达到最大的时刻。由(3)可知,当Ι=12I=12时,dΙdt最大。将Ι=12代入(4)可得:12=[1+(1Ι0-1)e-λt]-1解出t为:tm=λ-1ln(1Ι0-1)tm预示着知识传播的高峰期到来,这就是组织应该把握的时机。而且,由tm的解析式可知,tm与λ成反比,即λ越大tm越小,λ为日交流率。因此,组织中个体间交流率越高知识传播的高峰期到来的越快。而且,由(4)式取极限,limt→+∞Ι(t)=1,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拥有者的比例越来越高,直到百份之百,也就是说,最终组织成员都将拥有某种知识。这正是组织学习所期望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是由于组织成员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遗忘造成的。对于前者,我们无法考察,而后者正是我们将要进一步考察的因素。3知识传播的之际0.-12以上建立的模型尚未考虑知识的遗忘情况,事实上,新知识获取之后经过一段时间会遗忘。为此,我们进一步假设:假设5:知识拥有者中遗忘者的人数占知识拥有者总数的比例为μ,我们把它称之为遗忘率。遗忘者成为非知识拥有者,仍需要继续接受知识传播。这样,每天有μNI(t)个人将转变为非知识拥有者,因而有,d(ΝΙ(t))dt=λΝSΙ-μΝΙ即:{dΙdt=λSΙ-μΙ=λΙ(1-Ι)-μΙΙ(0)=Ι0(5)求解上述微分方程,得:Ι(t)={[λλ-μ+(1Ι0-λλ-μ)e-(λ-μ)t]-1,λ≠μ(λt+1Ι0)-1,λ=μ(6)注意到λ和1μ的实际意义,并令σ=λμ,可知σ是在一个传播期内每个知识传播者有效交流的平均人数,称之为期内接触数。由(5)式知,当λ≠μ时,Ι=12(1-1σ)时,dΙdt达到最大值。将此值代入(6)式中λ≠μ时I(t)的解析式得:12(1-1σ)=[λλ-μ+(1Ι0-λλ-μ)e-(λ-μ)t]-1,当σ>1时,且Ι0<1-1σ时,可解得:tm=(λ-μ)-1ln[1Ι0(1-1σ)-1],当σ<1时,或Ι0>1-1σ时,无t值。由此可知,当σ<1或λ<μ时,不会出现知识传播的高峰期。因为,此时每天的交流率小于遗忘率;只有当σ>1,且Ι0<1-1σ时,才会出现知识传播的高峰期。由tm的解析式可知:tm与σ,λ成反比,即增加知识传播期内知识传播的有效交流次数或降低遗忘率均可以促使知识传播高峰期的到来。看来,σ=1是一个阀值。当我们对(6)式取极限,即t→+∞时,Ι(∞)={1-1σ‚σ>10‚σ≤1(7)这说明:当σ≤1时,随着时间推移拥有知识者的比例I(t)越来越小,直到趋于零为止。这可能是由于组织成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引起的,因此,这是值得组织管理者关注的问题。当σ>1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知识者的比例I(t)递增但趋于一个常数1-1σ;当Ι0>1-1σ时,知识传播没有高峰期,知识拥有者的比例I(t)递减但也取于常数1-1σ。因此,仍可以通过降低遗忘率μ或提高交流率λ来增加σ的值,从而提高组织内知识拥有者的比例1-1σ,以实现组织知识化。与前面的模型相比较可知:在考虑遗忘的情况下,知识传播高峰期到来时,知识拥有者所占的比例较不考虑遗忘情况要小,且知识传播高峰期到来时刻较后者要晚一些。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知识拥有者的比例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4组织管理者组织学习的目的在于围绕其特定的业务活动建立、组织和补充知识,通过这种途径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但是,组织学习首先发生在组织成员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组织成员之间非正式的有效交流,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最后传播到正式团体中才能成为组织知识。知识在非正式团体传播过程中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随机性,学习效率的提高和知识的转化还有赖于组织管理者的推动作用,但推动不是强行的指令,而是组织管理者在正确识别学习的倾向性、风格、程序和结构(一些学习的促进因素)基础上,为组织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即营造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