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中国建立以来博物馆馆藏表征方式的演变
一、考古发掘品是文物搜集的重要因素藏品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博物馆所有交易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博物馆地位的重要标志。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藏品的征集工作,早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发布了《为征集革命文物令》,“征集方式分捐赠、寄存、收购三种”。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博物馆藏品征集逐渐形成了社会征集、考古发掘、专题征集和标本采集四种形式,其中社会征集包括调拨、移交、收购、捐赠和馆际交换等五种具体方式。这些征集方式确保了博物馆陈列、科研以及观众教育等业务活动所需要的藏品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博物馆里来,推动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然而,上述这些曾行之有效的博物馆藏品征集方式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中陷入空前的危机,藏品征集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作为我国博物馆藏品征集主要途径的调拨越来越难以实行。在博物馆藏品征集中,调拨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许多博物馆,尤其是建国以后建立起来的历史类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以中国革命博物馆为例,该馆藏品来源中,调拨就占71%,个人捐赠占18%,收购占1%,其它来源占10%,1可见调拨对于博物馆藏品征集的重要性。调拨主要包括考古发掘品的拨交以及文物商店收购的流散文物的拨交。考古发掘品即出土文物的处理,《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有明确规定,199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强调指出:考古发掘单位的发掘项目结束后,要在三年内完成资料整理和考古发掘报告编写工作。发掘出土的文物,除少量经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作为标本留存外,要及时移交指定的博物馆。但这些规定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为考古发掘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我国一般由考古发掘和研究机构如考古所来进行,这类机构过去多设于博物馆中,属博物馆的部门之一,但近十几年来都从博物馆中划出,行政级别与博物馆一样,由于发掘单位与收藏单位的博物馆在文物收藏权、使用权等方面利益的冲突,导致发掘单位出于自身部门利益的考虑不愿向博物馆移交出土文物,博物馆大多又无发掘权,陈列和科研亟需的出土文物不能及时补充。大量的出土文物存放于并非永久性收藏机构、库房面积和保管条件不足的考古所里。博物馆无法补充考古发掘品是我国博物馆藏品征集面临的主要危机。再看文物商店收购的流散文物,它也是博物馆藏品征集的重要来源,仅1979年至1991年,全国文物商店就向博物馆提供了15万多件藏品,其中三级以上的就有3万多件。2《文物商店工作条例》规定:“文物商店收购的文物,凡符合收藏标准的,应优先提供给博物馆(院)”(第四条),“……收费应低于市场售价,一般可按收购费用加必要的手续费”(第十九条)。但实际上,由于文物商店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压力大,在向博物馆提供藏品时,更多地考虑自身经济利益,而博物馆文物征集经费又十分紧张,无力支付费用,加之体制不顺,文物商店与博物馆行政级别一样,致使各地文物商店都或多或少积压了按规定只能提供给博物馆的三级以上文物,这反过来又占用了文物商店的资金,无法收购更多的文物,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物商店在博物馆藏品征集中的作用。近年来,一些文物商店采用公开方式向社会拍卖收购品,有的甚至是“上限”的文物,博物馆限于经济条件,又无力购买,致使一些珍贵文物流入社会。其次,作为博物馆藏品征集重要途径的移交也困难重重。八十年代以前,由于社会上文物意识不强,许多文物被当作废旧物资卖给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不少博物馆在这些单位派驻文物征集人员拣选文物,这些单位也能遵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博物馆合作,博物馆因此征集到大量文物藏品。随着全社会文物意识的增强,老百姓认识到文物的价值,不象以前那样把文物当作“废铜烂铁”卖给物回公司,而是流向文物市场。这些单位一方面不象以前那样能够收购大量的文物,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博物馆配合也不如以前,即使收购到文物也不愿提供给博物馆而是转卖给出高价的单位甚至个人。由于全社会文物意识的增强,文物走私以及盗掘古墓、倒卖文物十分猖獗,公安、工商、海关等执法部门在打击这类犯罪活动时,收缴了大批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其中许多被无偿移交给了博物馆,如河南省公安机关仅在1991年底至1992年初就向文物部门移交了1.4万余件文物3,充实了博物馆的馆藏。但我们必须看到,目前移交收缴文物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的公安机关有的领导法制观念不强,存在错误思想,移交文物时要求发奖金,有的在查办文物犯罪案件时索要办案费,有的把文物据为己有甚至倒卖掉;或者拖延移交,致使一些文物长期存放在公安部门,而公安部门缺乏保管文物的设备,使有的文物破碎、霉变、锈蚀。有的置《文物保护法》于不顾,对各地政府下发的要求公安机关向文物部门无偿移交文物的通知不予理睬,使得移交收缴文物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公安机关积压了文物,博物馆无法补充藏品从而充实陈列内容,充分发挥文物的教育作用。第三,捐赠风光不再。接受个人捐赠文物是博物馆藏品征集的途径之一。根据记载,早在建国之前的1949年4月,贺泳已将其个人收藏的珍贵文物5371件等捐献给国家4。五十年代初出现了向博物馆捐赠文物的热潮,一大批著名的收藏家纷纷向博物馆捐赠珍贵文物,其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如刘肃增捐赠的虢季子白盘,张伯驹捐赠的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等,社会名流和普通百姓也纷纷将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家收藏,为许多博物馆藏品征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许多博物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北京鲁迅博物馆的3万件左右藏品大部分来源于鲁迅夫人许广平的捐赠。中国革命博物馆个人捐赠的藏品占该馆藏品总数的18%,而40多年购入的文物不足800件1。可是八十年代以来,作为藏品征集重要途径的捐赠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虽然还不时有人向博物馆捐赠文物,但捐赠似乎风光不再。究其原因,一是象建国初年那样收藏颇丰的大家已不多见,再者,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名为捐赠,实际上提出了经济以及其它方面的要求和条件,博物馆限于自身条件,无法接受这类“捐赠”,造成藏品的社会征集困难加大,本该被博物馆征集的文物重新流入社会,有的被商贩购得,成为走私文物的一个来源。第四,馆际交换名存实亡。馆际交换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上,多以重复藏品或与本馆性质不相适应者去换取本馆需要的藏品,互通有无,更好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博物馆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使得藏品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全国博物馆中,只有1/3左右的博物馆藏品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而其余的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不仅藏品数量少,而且质量低。再从藏品内容看,有的博物馆重复品过多,在本馆起不到作用,而本馆陈列,科研所需要的符合本馆性质的藏品又缺乏;有的馆收藏有与本馆任务、性质、内容不符,在本馆作用不大的藏品,因此要解决好这种不平衡的矛盾,使不同性质的藏品能“物尽其用”,这就需要有关的博物馆进行藏品馆际交换。然而,目前文物博物馆界对藏品存在着垄断和封闭的思想和行为,使得这类性质的藏品绝大多数被人为地束之高阁,藏品的馆际交换这种征集方式名存实亡,加剧了博物馆之间在藏品上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搞好收藏单位之间的藏品调剂和交换”。第五:文物流向呈现多样化趋势,收藏、文物犯罪、拍卖以及基建使大量本该由博物馆征集的藏品流失。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民间收藏之风兴盛,目前全国至少有7000万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五花八门,其中包括文物,各地也自发地形成了许多收藏品交易市场。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收藏文物,或为欣赏,或为研究,而且出现了一大批以谋利为目的的文物商贩,他们走街串巷,上山下乡,大肆倒买倒卖文物并从中牟取暴利,刺激了盗掘古墓以及盗窃馆藏文物的犯罪行为,据不完全统计,仅199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文物案件4947起,缴获各类文物5万多件5。八十年代以来文物走私也沉渣泛起,港澳古玩市场充斥着走私文物,相当一部分走私文物来源于混乱的文物市场,走私造成文物大量流向海外,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至1994年间,海关共查获走私文物4.6万件,1997年查获走私文物600多起及走私文物11200余件6。走私文物还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国内文物拍卖公司,国内文物拍卖泛滥成灾,属于国家所有的出土文物也流向拍卖市场,博物馆囿于经费所限,无法从拍卖中收购,致使许多珍贵文物流入民间,甚至落入文物走私分子之手。城乡大规模的基建工程出土的文物不少流入文物市场,建设部门发现文物后,有的不主动报告,甚或悄悄破坏掉,即使在文物部门发现情况责令停工时,仍置若罔闻。民工藏匿不报,文物贩子趁机大肆高价收购。基建工地出土文物的征集是博物馆藏品征集的重要方面,现在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制定和完善藏品搜集使用社会组织和政府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藏品征集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规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规律的藏品征集体制。首先,要转变观念,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征集流散文物时,更多的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单一的行政手段,这样才能与市场经济所强调的商品观念和等价交换原则相一致。为此,国家必须要加大文物藏品征集经费的投入,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文物事业的投资。1983年至1993年,国家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文物保护经费已达11.05亿元,1992年以来的五年仅中央财政用于文物抢救保护的专项补助经费就有7亿元,基本落实了国务院“在财政计划中,落实文物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的计划。但是与藏品征集所需要的经费相比仍有较大的矛盾,因为文物事业费具体落实到各文博单位,除了职工工资、福利以及日常运转经费外已所剩无己,用于藏品征集就更少了。而重点专项经费则用于文物保护单位濒于损毁的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的维修以及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的费用,很少用于博物馆征集民间流散文物,文物藏品征集经费仍然捉襟见肘,因此国家必须增加藏品征集经费,这样才能通过经济手段来征集流散文物藏品,制止流散文物流失。要划出用于藏品征集的专项经费,改变重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而轻馆藏文物以及流散文物的保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力有限,仅仅把眼光盯在国家财政拨款上,显然不太现实,必须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走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筹集资金的道路,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捐资或出资购买珍贵文物,然后将其捐赠给博物馆。杭州钢铁公司出巨资百万从香港购买越王“者旨于赐”剑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7。上海博物馆之所以能从境内外征集大量珍贵文物,其经费也是依靠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其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藏品征集也必须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具体地说,应做好以下几点:1.加强法制建设。对于考古发掘品的移交、调拨以及流散文物的管理,《文物保护法》和《实施细则》均有较明确的规定。它们是指导我们博物馆藏品征集的法律依据。为了进一步搞好藏品征集工作,国家应该在此基础上修订已有的法规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并有必要制订一部全国性的《博物馆藏品征集法》来规范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2.建立专门的征集机构,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这也是规范并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重要条件。目前,博物馆一般不设专门的藏品征集部门,藏品征集多隶属于保管部,而保管部的工作重点是对藏品进行管理和保护,藏品征集工作并非其工作重点,所以有必要把征集从保管部中分离出来,成立与保管部并行的藏品征集专门机构,并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尤其是具备一定文物鉴定水平、熟悉市场运行规则的专业人员。掌握藏品征集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实行藏品征集责任制,定任务定指标,要实行奖惩制度,并把藏品征集成绩纳入博物馆干部考核的指标中。3.依法办事,对于危害藏品征集的文物犯罪活动要予以坚决打击。进一步规范文物市场,“从事文物收购、销售业务的经营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在核准的范围内经营,未经批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经营文物”8。在流散文物以及文物市场管理方面,文物部门与工商、公安、规划、海关、物资回收等部门协调配合非常重要,为此一要取得共识,认识到各部门协调关系的重要性;二要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查获或收缴的非法文物,要依法及时移交给博物馆,任何单位不得借口拖延非法文物的移交工作,也不能向博物馆提出诸如办案补偿费、奖金等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藏品征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改革文物管理体制,理顺博物馆、考古所、文物商店之间的关系。目前文物管理体制是适应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需要而设立的,它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协调系统内各部门的关系,忽视各部门之间利益差别,造成了藏品征集的困难。博物馆、考古所、文物商店之间在藏品征集方面不能很好协调,因此必须加以改革,一要把文物局升格为政府的直属机构,提高文物局的行政级别,业务上可以仍受文化部门的指导。从而使文物局真正具有文物事业管理的职权,有效地协调文物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为藏品征集创造良好的条件;二从博物馆、考古所和文物商店之间关系来看,应该把考古所、文物商店并入博物馆,上海、江苏、江西等省市在这方面做得较好,解决了博物馆需要藏品又没有考古发掘权以及考古所和文物商店向博物馆移交、提供藏品方面存在的利益矛盾。第四,突破藏品概念,拓宽征集渠道,改进征集工作作风。“文物”概念和范围的理解颇狭窄且缺乏发展变化。《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对文物作了原则上的界定,对于博物馆藏品征集对象的可移动文物,从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工程清包合同:工程设计变更与施工方案调整
- 2024某企业与咨询公司之间的管理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香菇食品产品线扩展与市场拓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技术支持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买卖合同公证与节能环保改造服务协议2篇
- 2025年度跨国企业集团财务合并报表编制合同3篇
- 2024年销售代理协议(意向)3篇
- 个性化活动策划方案协议2024规格版A版
- 2024版地暖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书
- 2024版企业业务外包人员协议模板版B版
- 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
- 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归纳导图)
- 滴滴补贴方案
- 民宿建筑设计方案
- 干部基本信息审核认定表
- 2023年11月外交学院(中国外交培训学院)2024年度公开招聘24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答案带详解
- 春节行车安全常识普及
- 电机维护保养专题培训课件
- 汽车租赁行业利润分析
- 春节拜年的由来习俗来历故事
- 2021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