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找出文中20个“之”字句并标序;2.能通过“之”作动词、代词语境义的分析,初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3.能通过“之”字等虚词的对比替换学习,进一步体会“虚词传神”的作用。教学重点:能通过“之”作动词、代词语境义的分析,初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能通过“之”字等虚词的对比替换学习,进一步体会“虚词传神”的作用。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课时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一行书”,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单是文中十六个“之”字,竟无一字写法相同。请看图片:

“象”即形,“气”即神,“象”不同是因为“气”不同,换句话来说,就是情感在变,字形也跟着变。怎么变呢?让我们在这节课中从“之”字入手,一起来试着探讨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大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找出文中的“之”字句标出序号。三、重点分析:文中“之”字气象万千,我们通过学习第三段来体会一下。教师朗读课文第三段,学生思考:本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中两个“之”字的含义及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思考,3-5分钟后同桌交流)问题点拨:①“及其所之既倦”前面的分号是什么意思?预设:“并列关系”;教师引导追问:并列的内容及情感。♥此处的分号,是并列关系,并列前文中的“欣”与后文中的“倦”,也是为了完成作者前后情感的转化,将“欣”与“倦”很好的联系起来。②“及其所之既倦”中的“所之”能否去掉?为什么?成语“所见所闻”意为“所见到的事情,所听到的事情”,由此可判断出“所+之”构成名词性短语,“之”为动词,往、到达之意,文中“所之”,即为“所到达的地方”,此为直译。那联系上下文看看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据前文所言“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说明无论方式如何,此刻人们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让感官得到了满足,到达了人生中的追求之巅。但作者话锋一转,引出“及其所之既倦”,可知此处“所之”就是前文所言令自己“快然自足”“所喜爱、所得到的事物”。随之“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便是自然而然的情绪转变。若去掉“所之”中的“之”,前后语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便会荡然无存,想要抒发的感慨与感情亦会消失殆尽。♥小小一“之”字,作用却不小,既能表意,又能传情,不可换,不可取,自是其所妙之处。(将“所之”与“既倦”联系起来,结合上下文理解会更容易一些,教师引导点拨。)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与“岂不痛哉”有怎样的情感关联?明确:“感慨系之矣”中的“之”为代词,指“事迁”“情随”,感慨就会附着在“事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之上而产生。据此,可总结出本段中情感变化波动:由“欣”变“倦”,由“倦”生“慨”,由“慨”引出“痛”,“感慨”产生与后文中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相呼应。生命中的一个小片段——“俯仰间成陈迹”让人“兴怀”,“死生”乃“俯仰一世”之大事,更让人悲痛。由人生中的小“感慨”上升到大“悲痛”,情感自然升华沉淀,乃真性情也。(学生生活体验有限,此问题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三种情感转化的理解。)四、难点突破: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小组,第一名同学任小组长,分组反复朗读下面两段话,比较其在意思表达、朗读节奏、情感抒发上有何不同,并将讨论要点归纳于学案上。(5分钟)比较两段文句:向之(助词“的”)所欣,俯仰之(音节助词)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代词,代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句末语气词)。”岂不痛哉(句末语气词“呢”)!向所欣,俯仰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尽!古人云:“死生亦大。”岂不痛!【此文段去掉部分虚词】区别:①第二段意思发生改变。如:“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意思是“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慨”,而“不能喻怀”应为“仍然不能不产生感慨”,将“之”代指内容直接忽略,联系上下文表意发生太大改变,势必也会影响本段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②第二段“痛”字表达太过淡漠,情感虚化。如现代文中的“苦啊!”表达的“苦”的情感无限延长,而只一“苦”字表达的情感就很短暂,情感不够充沛。此句中“痛哉”同理,同学们可反复朗读并体会。③第二段只是干巴巴的叙述,不带情感,不够生动传神。文言文中的虚词表虚意时,相当于现在文中的连词、介词、叹词、语气助词等词性,如果去掉这些词语只剩实词的话,文段就只是干巴巴的内容表述,毫无情感,不连贯,更不生动。④第二段节奏上长短错落,节奏感缺失。文言句中有凑足音节之词,无实意,但会让文本内容读来朗朗上口,更为工整,去掉则无此作用,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教师总结:结合《兰亭集序》中“之”字所具有的实词义项及虚词义项,结合《兰亭集序》第三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