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23/20232事故应急管理10/23/20233第一讲、应急预案编制一.应急预案概念二.应急预案编制的法律法规要求三.应急预案的作用四.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五.预案的编制步骤和结构六.预案的评审讲课提纲:10/23/20234第二讲:应急救援一、应急救援的必要性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三、事故应急响应和恢复10/23/20235安全经验分享
安全经验分享
10/23/20236
2008年5月12日在5·12地震发生时,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300多名师生仅用1分36秒从两栋教学楼中逃生,没有一人受伤或者遇难。这个成绩在后来被媒体和网友誉为奇迹,奇迹的背后是学校长期对应急的充分准备,坚持长期演练的结果。叶志平校长10/23/20237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8当发生这类事故时我们如何应对?9当发生这类污染事件时我们如何应对?10当发生这样的群体伤害事件时我们能应对吗?不测风云离我们并不遥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什么是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为了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测、应对、控制和处理。1、概念14
突发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2015.8.12日天津爆炸事故。造成165人死亡,8人失踪798人伤2015.12.20深圳滑坡事故。造成69人死亡,8人失踪。应急管理都是针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15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⑴自然灾害⑵事故灾难⑶公共卫生事件⑷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连锁性危害性17根据2007年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18预防准备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四个阶段10/23/202319一、应急预案概念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降低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在分析事故后果和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包括在应急准备、应急行动和现场恢复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安排。
应急预案有着多种不同称呼:
Emergencyplan,Emergencymanagementplan,Emergencyresponseplan
应急预案,应急处理预案,应急处置预案,应急救援预案。10/23/202320二、应急预案编制的法律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17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第33条: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第68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10/23/20232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49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50条: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10/23/202322《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302令)第7条: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31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10/23/202323国务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应急预案适时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记录应当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0/23/202324三、事故应急预案的作用及分类
1.明确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管理不再无据可依、无章可循。2.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3、各类突发重大事故的应急基础。4.建立了与上级单位和部门应急救援体系的衔接。5.有利于提高风险防范意识。10/23/202325应急预案的分类按功能类别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临时单项预案综合预案危化专项预案防洪专项预案地震专项预案现场预案1现场预案2现场预案n……10/23/202326综合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的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安监总局17号令)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应当组织编制本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10/23/202327专项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安监总局17号令)第九条: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10/23/202328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安监总局第17号令)第十条规定: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10/23/202329四、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l7号)第五条规定:“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10/23/202330(五)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七)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八)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10/23/202331六、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五、应急预案编制四、应急能力评估三、危险源和风险分析五、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及结构一、成立工作组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二、收集资料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10/23/202332第32页预案编制流程成立编制小组,选定负责人资料收集评估应急能力危险识别与分析编制预案预案评审与发布预案的实施10/23/202333综合预案=基本预案+应急功能设置特殊风险标准操作支持附件预案编制的基本结构10/23/202334由最高职位负责人签署,可援引国家、地方相应法规依据和授权规定,宣布预案生效。旨在明确实施应急预案的合法授权,保证应急预案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在预案发布令中,最高职位负责人应表明其对应急工作的支持,并督促各部门完善部门操作程序,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由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签名,表明其对应急预案编制的参与和履行职责的承诺。
体现优先原则:如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环境优先。以及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进的思想。列出应急预案所针对的事故(或紧急情况)类型、适用的范围和救援目标。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10/23/202335
主要危险物质的种类、数量及特性,包括使用量大或使用范围广的危险物质;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工艺危险性分析;危险物质运输路线分布;潜在的重大事故类型、影响区域及后果;区域分布、人口、地形地貌、河流、交通干道等;常年季节性的风向、风速、气温、雨量及其他可能对事故造成影响的气象条件;重要保护目标的划分与分布情况。有关危险分析的详细情况可提供相应的附件。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10/23/2023361.对应急资源管理、调度、经费保障、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2.描述可用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其来源的总体情况,包括:应急力量的组成、各自的应急能力及分布情况;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上级救援机构或邻域可用的应急资源。有关应急资源的详细情况可提供相应的附件。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10/23/202337领导和管理机构
负责维护应急救援体系正常运转的部门,全面负责应急工作的监督管理。应急中心:
迅速获取、分析、预测、传递有关信息,提供通讯联络手段,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应急总指挥和副总指挥
各应急有关部门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10/23/202338公众教育:潜在重大危险、事故的性质与危害;事故警报与公告的含义;疏散路线和程序;自救与互救基本知识,简易消毒方法等;在污染区行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应急训练:基础培训、专业训练、战术训练等。应急演习:形式:桌面演习,实战模拟演习。规模:单项演习、组合演习、全面演习
应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力量在人员救助、协助发出警报、疏散安置、维护秩序、物资运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10/23/202339列出有关正式互助协议,明确可提供的互助力量(消防、医疗、检测)、物资、设备、技术等及其联络方式。明确预案的制定、修改、更新、审查、批准的规定与程序;建立预案的修改记录,包括修改日期、已修改的页码、签名等;建立预案的发放登记记录;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10/23/202340应急功能设置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针对每一应急功能,明确:负责部门和支持部门;目标和任务要求;所针对的形势和可能的意外情况;行动程序;资源。10/23/202341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建立接警和事故通报程序(1)24小时报警(应急响应)电话(2)准确接警可预先设计和准备事故基本信息表,以快速获取所需的事故信息,明确事故地点、类型、涉及的危险物质、伤亡情况、范围和事态控制情况等;(3)初始启动将事故信息迅速通报给有关人员、当地及上级有关应急部门、政府机构、相邻地区等。列出所有通知对象的电话清单或无线频率10/23/202342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现场指挥部和指挥系统的建立程序;2.事态评估与应急决策的程序;3.现场指挥与应急中心指挥的衔接;4.针对事故的严重程度确定响应级别。10/23/202343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紧急情况分级:(1)一级紧急情况必须利用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的紧急情况,通常要宣布进入紧急状态。(2)二级紧急情况需要两个或更多个部门协同响应的紧急情况(3)三级紧急情况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紧急情况2.不同的响应级别应规定:事故的通知范围应急中心的启动程度应急资源调集规模疏散的范围应急总指挥的职位等。10/23/202344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权限:谁有权、什么情况,启动警报系统2.警报装置:可用和备用的警报装置的类型和位置、覆盖的地理区域。3.警报信号:各种警报信号的不同含义规定;4.方式:如何发出警报;紧急公告的发出途径,包括与广电、媒体的协调;5.特殊情况:警报盲区或某些人置之不理,有特殊需的人群及特殊地点。可能遭受事故影响的城市相邻地区。除了警报器和紧急广播系统外,使用机动方式(如广播车,警笛)协助发出警报或挨家挨户通报的情况。10/23/202345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6.信息公告:事故基本信息和防护措施公告,可要求市民保持镇定、采取有关的自我保护的措施、或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和指令。7.疏散公告:包括疏散的时间、范围、路线、交通工具、集合地点等。8.紧急状态解除公告.10/23/202346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主要通讯手段2.事故现场内外部门之间通讯程序的建立3.如何保障通讯畅通,备用通讯手段;现场指挥部应急中心各救援组织新闻媒体医院政府外援机构10/23/202347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监测的内容:1.危险物质的性质;2.泄漏、溢出等事故规模、浓度和扩散范围,确定事故影响边界;3.气象条件;4.对食物、饮用水、卫生以及水体、土壤、农作物等的污染;5.爆炸危险性和受损建筑垮塌危险性;6.可能的二次反应有害物;7.污染物质滞留区。10/23/202348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实施交通管制。对危害区外围的交通路口实施定向、定时封锁,严格控制进出事故现场的人员,保证与现场应急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事故危险区,避免出现意外的人员伤亡或引起现场的混乱;2.指挥、调度。撤出危害区的人员和使车辆顺利通过通道;指引不熟悉地形和道路情况的应急车辆进入现场,及时疏通交通堵塞;3.维护治安。做好撤离区和人员安置区场所的社会治安工作,保卫撤离区内和各封锁路口附近的重要目标和财产安全,打击各种犯罪分子;4.其他。除上述职责以外,警戒人员还应该协助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人员清点、传达紧急信息、执行指挥机构的通告、协助事故调查等。10/23/202349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发布疏散命令。针对不同的疏散规模或现场紧急情况的严重程度,明确命令发布人;2.紧急情况。明确需要进行人群疏散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3.预防性疏散。列举有可能需要疏散的地区;4.对疏散路线、交通工具、搭乘点、目的地(及备用方案)所作的安排;5.对疏散人群的交通控制、引导、自身防护措施、治安、道路安全等所作的安排;6.对需要特殊援助的群体的考虑;7.对人群疏散行动进行跟踪、记录10/23/202350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紧急疏散注意事项:1.迅速判明方向和安全区;2.做好个体防护,开展互助互救工作;3.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群到安全区,并在疏散路线上设立哨位和风向标志,指明方向;4.人员登记,查清事故区域的人员是否全部撤出。10/23/202351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安置条件。什么条件下需要启用临时安置场所,以及可用的临时安置场所;2.安置管理。临时安置场所的管理和运转负责部门;3.安置保障。临时安置场所的食品、水、电力供应、医疗、消毒、卫生、治安、人员登记等的安排;4.特殊人群照顾安全等;5.临时安置场所与应急中心、公共信息等组织的通讯保障;6.规定每个临时安置设立清晰、可识别的标志和符号。10/23/202352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急救资源。如急救中心,救护车和现场急救人员的数量;2.医疗资源。如医院、职业中毒治疗医院及烧伤等专科医院;3.医药资源。特殊抢救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解毒药品等;4.医疗协调。与上级及外部医疗机构的联系与协调;5.急救培训。急救和医疗人员掌握正确消毒和治疗的方法的培训安排;6.急救程序。建立现场急救站的程序;对受伤人员进行分类急救、运送和转送医院的标准操作程序;对危险性化学品或者感染性疾病受害者隔离、消毒和治疗程序;7.伤亡情况。死亡原因确认、身份识别;记录汇总伤亡情况,协助公共信息机构发布;10/23/202353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信息审核与批准。信息发布的审核和批准程序,保证发布信息的统一性,避免出现矛盾信息;2.信息发布。指定新闻发言人,适时举行新闻发表会,准确发布事故信息,澄清事故传言;3.信息咨询。为公众了解事故信息、防护措施以及查找亲人下落等有关咨询提供服务安排;4.抚慰家属。接待、安抚死者及受伤人员的家属。
10/23/202354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进入程序:应急队伍或应急人员进入和离开现场的程序;包括向现场总指挥报告、有关培训确认等。2.行动检测:
行动计划的安全审查程序;现场行动的安全监测;行动人员通讯故障的联络规定;3.防护设备:根据事故的性质,确定个体防护等级,合理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在收集到事故现场更多的信息后,重新评估所需的个体防护设备。应急人员和设备消毒设施及程序。4.安全培训:对应急人员有关保证自身安全的培训安排。10/23/202355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1.指挥与协调;2.消防力量分布情况;3.消防车、供水方案或灭火剂的准备;4.可能的重大事故地点的消防供水及消防设施情况5.针对可能发生事故的性质,所采取的扑救对策和方案;6.堵漏设备、器材及堵漏程序和方案;7.破拆、起重(吊)、推土等大型设备的准备。10/23/202356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
14.现场恢复1.火源控制措施(可能形成易爆混合气体)2.泄漏源控制措施工艺控制(关闭阀门、局部循环、改走副线等)堵漏(可接近性、大小、压力、物质特性)3.泄漏物控制措施围堤堵截稀释与覆盖用泵或吸附材料收容4.收容装备:明确可用的收容设备(泵、容器、吸附材料等)、洗消设备(包括喷雾洒水车辆)及洗消物资,建立洗消物资供应企业的供应情况和通讯名录。
10/23/202357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8.人群安置9.医疗与卫生10.公共关系11.应急人员安全12.消防和抢险13.泄漏物控制14.现场恢复
将事故现场恢复至一相对稳定、安全的基本状态。应避免现场恢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并为长期恢复提供指导和建议。1.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2.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3.现场清理和公共设施的基本恢复;4.重新进入和人群返回的程序;5.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6.事故调查与损失评估。10/23/202358特殊风险
特殊风险是针对处置手段特殊,需要对其应急功能(行动)作出特殊安排的重大事故风险。——识别评价对公共安全威胁最大的特定风险。(如洪水、地震、危险化学品、矿山、大面积停电等)——按应急的四个主要过程描述应急活动:
准备阶段,初级响应,扩大应急,应急恢复。——按相关部门在应急过程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明确其职责:指挥、运行、技术支持、后勤保障、财务行政10/23/202359标准操作程序(SOP)(1)相应的责任部门组织编制,预案管理部门组织评审并备案;(2)内容包括程序的目的、执行主体、时间、地点、任务、步骤和方式,以及所需的检查表和附图表。(3)采用统一格式,语言简洁明了;(4)描述应急准备、初期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四阶段中规定的各项任务;(5)与应急预案和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协调一致;(6)规定保存执行程序时的记录及样式和期限。10/23/202360支持附件:(1)危险分析附件(2)通讯联络附件(3)法律法规附件(4)应急资源附件(5)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附件(6)技术支持附件(7)协议附件(8)其他支持附件重大事故灾害类型及影响范围;重大危险源登记表与分布;重要防护目标一览表与分布;事故后果预测与评估;其他危险分析资料等。应急机构、人员专家名录广电、新闻媒体;周边地区应急机构上级部门应急服务、物资供应单位名录城市专兼职消防力量分布;医疗救护机构分布及医疗救护能力信息;消防、应急设施设备、物资、数量、联络方式及储存地点通讯系统;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避难及被疏散人员安置场所分布等。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危险化学品数据库;事故案例库;急救手册;其他技术支持附件。10/23/202361预案的评审评审周期评审准则评审类型评审检查表10/23/2023621.定期评审和修订。(如一年)2.不定期评审和修订。培训和演习中发现的问题重大事故灾害的应急经验与教训国家或地方有关应急法规发生变化本地区(单位)或周边危险源及环境的变化。评审周期10/23/202363兼容性符合性实用性功能(职能)完整应急过程完整通讯信息准确职责描述准确适应危险性质及种类准确易于查询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层次及结构清晰符合实际和法规标准要求与有关预案一致或兼容可操作性或实用性评审准则完整性准确性可读性评审准则适应范围完整10/23/202364评审类型评审人员评审目标内部评审预案编制成员预案语句通畅、内容完整。外部评审同行评审有编制成员类似资格或专业人员听取同行对预案的客观意见社区评审社区公众、媒体改善预案完整性;促进公众对预案的理解和为社区接受。
上级评审对预案有监督职责的个人或组织对预案中要求的资源予以授权和做出相应的承诺政府评审政府部门的有关专家确认预案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上级政府规定要求;确认预案与其他预案协调一致;对预案进行认可,予以备案。
评审类型10/23/202365A基本预案评审
A1预案发布
A2应急组织机构署名
A3术语与定义
A4相关法律法规
A5方针与原则
A6危险分析
A7应急资源
A8机构与职责
A9教育、培训与演练
A10与其他应急预案关系
A11互助协议
A12预案管理B应急功能设置评审
B1接警与通知
B2指挥与控制
B3警报和紧急公告评审项目(检查表)(共31项)
B4通讯
B5事态监测与评估
B6警戒与管制
B7人群疏散
B8人群安置
B9医疗与卫生
B10公共关系
B11应急人员安全
B12消防和抢险
B13泄漏物控制
B14现场恢复C特殊风险管理
C1特殊风险
C2特殊风险应急功能设置D标准操作程序
D1标准操作程序编制
D2标准操作程序格式
D3标准操作程序内容10/23/202366第二讲:应急救援一、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三、事故应急响应和恢复10/23/202367事故的应急救援是指通过事故发生前的计划,在事故发生后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迅速控制事故的发展,保护现场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有效的应急救援系统可以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无应急系统的6%。事实上,应急救援系统的建立与有效运转不仅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应急救援概念必要性一、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10/23/202368(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10/23/202369(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1.不确定性和突发性2.应急活动的复杂性3.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10/23/202370应急体系组织体系运作机制法律法规体系支持保障系统10/23/202371组织体系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功能部门救援队伍管理机构应急指挥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10/23/202372运作机制不论应急救援活动涉及的单位行政级别高低,隶属关系不同,都必须在应急管理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行动,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统一号令,步调一致。统一指挥属地为主公众动员分级响应动员公众参与,应急机制的基础,应急体系的基础从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过程中实行分组响应机制。扩大或提高应急级别的主要依据: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10/23/202373法律法规体系条例标准法律政府令应急体系的基础和保障10/23/202374支持保障系统物资装备不但要保证有足够的资源,而且要实现快速、及时供应到位。物资装备经费财务通信信息人力资源应急信息通信系统要保证所有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专业队伍的加强、志愿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培训教育。建立专项应急科目,如应急基金等,以保证应急管理运行和应急反应中各项活动的开支10/23/20237512345接警与相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一)响应程序三、事故应急响应及恢复10/23/202376
1、事故报警、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
3事故报警的及时与准确是能否及时实施应急救援的关键。接到报警后,按工作程序,对警情做出判断,确定相应的响应级别。如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的最低响应级别,响应关闭(二)、应急响应-----实施2、应急启动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后,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如通知应急中心有关人员到位、开通信息与通讯网络、通知调配救援所需的应急资源(应急队伍和物资、装备等)10/23/2023773、救援行动应急救援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专家组为救援行动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如事态扩大,超出响应级别,无法有效控制,应向应急中心请求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10/23/2023781)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救援人员在救援行动中,应佩戴好防护装置,并随时注意事故的发展变化,做好自身防护。
应急救援工作中需注意
的有关事项
10/23/2023792)救援人员进入污染区注意事项
进入污染区域前,必须戴好防毒面罩和穿好防护服;执行救援任务时,应以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互相照应;带好通讯联系工具,随时保持通讯联系。10/23/202380123工程救援队在抢险过程中,尽可能地和单位的自救队或技术人员协同作战,以便熟悉现场情况和生产工艺,有利救援工作的实施。
在营救伤员、转移危险物品和化学泄漏物的清消处理中,与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等专业队伍协调行动,互相配合,提高救援的效率。救援所用的工具具备防爆功能。
3)工程救援中注意事项
10/23/2023811.分类救治3.注意保护伤员的眼睛2.救治伤员实行一人一卡4.合理调用救护车辆
5.合理选送医院6.妥善处理好伤员的污染衣物7.统计工作对救治后的伤员实行一人一卡,将处理意见记录在卡上,并别在伤员胸前,以便做好交接,有利于伤员的进一步转诊救治。在现场医疗急救过程中,常因伤员多而车辆不够用的情况,因此,合理调用车辆迅速转送伤员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救护车辆不足的情况下,对危重伤员可能在医务人员的监护下,由监护型救护车护送,而中度伤员实行几人合用一辆车。轻伤员可商调公交车或卡车集体护送。伤员转送过程中,实行就近转送医院的原则。但在医院的选配上,应根据伤员的人数和伤情,以及医院医疗特点和救治能力,有针对性地合理调配,特别要注意避免危重伤员的多次转院。及时清除伤员身上的污染衣物,还需对清除下来的污染衣物集中妥善处理,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统计工作是现场医疗急救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忙乱的急救现场,更应注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日后总结和分析积累可靠的数据。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负责对伤员的伤情进行综合评判,按轻、中、重简易分类,对分类后的伤员除了标上醒目的分类识别标志外,在急救措施上按照先重后轻的治疗原则,实行共性处理和个性处理结合的救治方法;在急救顺序上,应优先处理能够获得最大医疗效果的伤病员。4)现场医疗急救中需注意问题
10/23/2023825)组织和指挥群众撤离现场在组织和指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后,再撤离危险区域防止继发伤害发扬互助互救的精神
发生事故后,应立即组织和指导污染区的群众就地取材,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如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袋套在头部,用毛巾或布条扎住颈部,在口鼻处挖出孔口,用湿毛巾或布料捂住口、鼻,同时用雨衣、塑料布、毯子或大衣等物,把暴露的皮肤保护起来免受伤害,并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域。也可就近进入民防地下工事,关闭防护门,防止事故的伤害。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时,应选择安全的撤离路线,避免横穿危险区域。进入安全区域后,尽快去除污染衣物,防止继发性伤害。发扬群众性的互帮互助和自救互救精神,帮助同伴一起撤离,对做好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起到的重要的作用。10/23/2023834、应急恢复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5、应急结束执行应急关闭程序,由事故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10/23/2023842.区域控制法1.警戒线控制法4.以物围圈控制法5.定位控制法3.遮盖控制法(三)、事故应急响应现场控制方法10/23/202385警戒线控制法是指由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人员对需要保护的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的事故现场站岗警戒,防止非应急处置人员与其他无关人员随意进出现场,干扰应急处置工作正常进行的特别保护方法。在重特大事故现场或其他相关场所,根据事故的性质、规模、特点等不同情况或需要,应安排公安机关的警察、保安人员或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人员等应急参与人员实施警戒保护。对于范围较大的事故现场,应从其核心现场开始,向外设置多层警戒线。如在重庆开县的井喷事故中,公安机关就设置了三层封锁线。在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应急人员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同时避免外来的未知因素对现场的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现场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危及周围无关人员的安全。在警戒线的设置范围上,应坚持宜大不宜小,保留必要的警戒冗余度以阻止现场内外人、物、信息的大规模无序流动。在实践中,各国普遍的做法是设置两层以上的警戒线。由内向外,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布置警戒人员。这种警戒线表面上是虚设的,但是,这种虚设的警戒线至少在心理上可以让处置人员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高效地投入救援工作。警戒线的设立也可以使大部分外部人员或围观群众自觉地远离事故现场,从而为应急处置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1.2.3.4.5.6.1.警戒线控制法
10/23/2023862431在有些事故的应急处置过程中,事故现场可能点多面广,需要处置的问题比较多,处置工作必然存在优先安排的顺序问题;有时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某些局部区域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控制进入现场的人员数量。区域控制建立在现场概览的基础上,即在不破坏现场的前提下,在现场外围对整个事故发生环境进行总体观察,确定重点区域、重点地带、危险区域和危险地带。现场区域控制遵循的原则是: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先危险区域,后安全区域;先外围区域,后中心区域。具体实施区域控制时,一般应当在现场专业处置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由事发单位或事发地的公安机关指派专门人员具体实施。区域控制法10/23/2023873.遮盖控制法保护现场与现场证据的一种方法在事故的处置现场,有些物证的时效性要求往往比较高,天气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取证和检材的真实性有时由于现场比较复杂,破坏比较严重,再加上应急处置人员不足,不能立即对现场进行勘察、处置,因此需要用其他物品对重要现场、重要物证和重要区域进行遮盖,以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遮盖物一般多采用干净的塑料布、帆布和草席等物品,起到防风、防雨、防日晒以及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触动的作用。注意:除非万不得已,一般尽量不要使用遮盖控制法,防止遮盖物沾染某些微量物证或检材,影响取证以及后续的化学物理分析结果。10/23/2023884.以物围圈控制法为了维持现场处置的正常秩序,防止现场重要物证被破坏以及危害扩大,可以用其他物体对现场中心地带周围进行围圈。一般来讲,可以使用一些不污染环境、阻燃隔爆的物体。如果现场比较复杂,还可以采用分区域和分地段的方式进行。
10/23/2023895.定位控制法有些事故现场由于死伤人员较多,物体变动较大,物证分布范围较广,采取上述几种现场控制方法,可能会给事发地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对现场特定死伤人员、特定物体、特定物证、特定方位和特定建筑等采取定点标注的控制方法,使现场处置有关人员对整体事件现场能够一目了然,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定位控制一般可以根据现场大小和破坏程度等情况首先按区域和方位对现场进行区域划分,可以有形划分,也可以无形划分,如长条形、矩形、圆形和螺旋形等形式;然后,每一划分区域指派若干现场处置人员,用色彩鲜艳的小旗对死伤人员、重要物体、重要物证和重要痕迹定点标注;最后,根据现场应急处置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欧美国家在处置重大事故现场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10/23/202390事故发生后,往往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或信息随时发生变化),这决定了在进行应急处置工作时,首先要对面临的现场情况进行评估,而对事故性质的判断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不同性质事故的应急处置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对有爆炸发生的事件进行现场控制时,要对现场进行评估:判明这是意外事故,还是人为破坏。如果是人为破坏,就需要在处置时对现场进行仔细勘查,注意发现和收集证据。在评估中,要注意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所针对的人群和所采取的手段等因素来判明事故性质,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处置工作。
1.评估事故的性质
(五)、现场事故状况评估10/23/2023912.现场潜在危害的评估
多数事故的处置现场可能会存在各种潜在危险,事故会随时发生二次爆发,造成事态的蔓延和扩大,导致危害加剧,并对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进行应急处置时,必须对现场潜在的危害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例如,在爆炸事故中,由于现场可能存在未爆炸的危险物质,对这些物质的处置决定了处置工作的最终效果。对无法搬走的危险物品,除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外,还必须安排有经验的人员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爆炸征兆,应及时通知所有人员撤离。应急处置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救人,但处置者自身的安全也是必须考虑的。
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事故,消防人员在控制现场时,一方面组织人员扑救火灾,另一方面随时监控未发生爆炸的油罐,在长达数十小时的救援中,消防人员四进三退,并通知外围警戒线不断外扩,最终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基础上成功地控制了火势。10/23/2023923.现场情景与所需的应急资源
现场情景与应急资源是否匹配,是决定应急处置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急资源不足,可能会造成对现场的控制不力,导致损失扩大;及时组织足够的应急资源、参与现场处置,是保证处置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但动用过多的应急资源,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实践中,无论最终需要组织多少应急资源,都应特别强调第一出动力量的重要性。有力的第一出动力量可以在处置之初有效控制事态。如果第一出动力量不足,再调集其他力量增援,则可能失去应急的最佳时机。
通过对现场情景以及处置难度的评估分析,及时合理地采取各种措施,调动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参与现场处置,是保证应急处置快速、有效的重要保证。10/23/2023934.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人员伤亡情况不仅决定着事故的规模与性质,而且也是安排现场救护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制度中,人员伤亡情况是决定事故报告的时间期限、反应级别的重要指标。当人员伤亡的数量超出地方政府的反应能力时,必须及时请求上一级政府应急资源的支持。应急处置现场对人员伤亡情况的评估包括:确定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需要采取的措施及需要投入的医疗资源。在事故刚刚发生时,估计人员伤亡的情况一般应以事发时可能在现场的人数作为评估的基准,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分析人员伤亡的大致情况。根据应急管理的适度反应原则,对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应尽量实事求是。如果估计过重,不仅会造成反应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加重事故对社会心理的冲击,反之,则可能由于报告不及时,反应不足而错失救援的良机。在现场医疗救护中,对于已经死亡的人员,要妥善保存和安置遗体,尽可能收集相关证物和遗物,为善后工作和调查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对于受伤人员首先应将其运送出危险区域,随后立即进行院前急救。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伤、中度伤、重伤和死亡进行分类,分别以伤病卡作出标志,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这种分类将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在紧急情况下根据需要把有限的医疗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人群身上。评估意义、内容措施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10/23/2023945.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评估在应急处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学科综合教育活动安排计划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样本
- 竞争分析与市场定位报告计划
- 2024年度物业服务合同:某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签订的服务协议3篇
- 体育场馆监控安装施工合同范本
- 工业厂房彩钢瓦安装合同
- 荒坡地绿化景观打造租赁合同
- 终止培训合作协议书
- 临时夜市租赁协议
- 杭州二手房电气安全合同
-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雷雨英语话剧
- 多维阅读《Superkid Heroes》教学设计教案
- 浅析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水泥磨球配方案设计
-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试行)》
- SAP财务操作手册(共140页)
- 辛弃疾生平简介(课堂PPT)
- 小学生学业成绩等级制度-小学学业等级
- 过程审核VDA6.3检查表
- 装配工艺通用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