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部少数民族档案的保护与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全球问题。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旨在促进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亡的文化遗产抢救的“世界记忆工程”。2000年,国家档案局启动“遗产工程”。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面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此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档案文献遗产以其价值的珍贵性、数量的丰富性与档案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受到社会的关注。受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和人为、自然因素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生存环境恶劣,老化、损毁、流失和消亡问题极为严重。为此,构建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综合保护体系,切实抢救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民族档案本类型化程度较高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是指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反映各民族政治、历史、经济、军事、科技、文艺、哲学、伦理、宗教和民俗等方面情况,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画、口碑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按其记录方式划分,主要有使用结绳、刻契和实物等方式产生的民族原始档案,民族文字历史档案,民族汉文历史档案和民族图像历史档案等大类;按其存在形式而言,有纸质档案、石刻档案、金文档案、木刻档案、缣帛档案、羊皮档案、贝叶档案、口述档案和陶书档案等多种类型。西部地理环境封闭,有较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保存下来的民族档案文献极其丰富。如内蒙古各级地方档案馆收藏的蒙、满、汉、藏文等民族档案计213万多卷,其中蒙文档案就有88951卷。新疆各单位搜集的回鹘文、婆罗米文、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档案达到23338册(件)。藏文档案仅西藏档案馆珍藏的就有90个全宗300多万册(份)。国内外收藏的东巴经有4万余册,彝文档案约有5万余(件)册,傣文档案有8万余(件)册。贵州黔南州共征集到水书档案13771册。此外,西部遗存的少数民族文字碑刻有数千余方,摩崖有数百处,各种印章有上千枚。西部现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历史悠久,受自然、人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档案文献已遭受到损毁。据云南省古籍办统计,迄今全省已抢救的30000余册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中,有50%以上档案文献都已严重残损或轻微残损。新疆现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约有5万册,已搜集、登记的档案文献近4万册(件),这些档案文献大多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纸张老化、酸化发黄、发脆和虫蛀现象十分普遍,破损档案占三分之一以上。更为严重的是西部少数民族金石档案大多裸存野外,或人为损坏,或风化漫灭。如白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石刻档案,据石钟健先生1942年考察,仅大理喜洲弘圭山一处就有墓碑5000多块,学者们估计整个大理地区的古碑应有10000块以上,然而现今保存下来的白族石刻历史档案仅有上千块,碑文漫灭,以及碑石断裂、破碎问题十分严重,损毁率高达95%。再以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流失为例。据云南省民委调查,2000年,全省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粗通汉语言文字的民族老人尚有数百位,近年来,由于年高体衰,每年有数十位相继离开人世。最近,贵州省荔波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1912年以前的布依族手写古书共计5000多册,这些古书主要散存民间,多为70岁左右的布依族老人所收藏。目前,这些古书只有老人能读懂,如不再对他们所掌握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字进行抢救,不仅这些历史档案文献难以征集、破译和推广,他们所掌握的丰富民族口碑历史档案也将消亡流失。2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生存的不利因素分析调查研究表明,导致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损毁流失最为严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2.1纸质档案破碎率高,实践中案件较多如“文革”期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位于布达拉宫山脚下的印经院内,保存有大量的藏文经版和文书档案,由于局势混乱,许多藏文历史档案被当作“四旧”损毁。云南新平县平甸乡张朝顺的父亲为当地有影响的毕摩,存有60多部彝文古籍,在毕摩去世时,其家人把古籍作为随葬品全部烧毁在坟旁。再以自然因素为例,西藏气候雨季集中在6-9月份,冬春两季气候干燥,湿度均在50%以下,加之冬春日照强烈,从而导致纸质档案严重脱水,纸张发脆、老化和碎化问题极其严重。目前,西藏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破损率达三分之一,其中,未整理的400麻袋档案中很多纸张已经严重脆化,动则破碎。原存贵州大方县青山彝族乡的彝文《妥阿哲纪功碑》立于蜀汉年间,载录诸葛亮南征之史实。受风雨侵蚀,现今碑石仅剩左下部一截,可辨彝文只有174字。云南丽江白沙西园岩脚村旁的岩壁上曾留存有一方珍贵的纳西文《麦宗墨崖》,由于年代久远,这一珍贵墨迹早已风蚀无存。2.2多地维护了民族历史档案。在文化方面,各单位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西部许多单位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民委、政协、古籍办、文管所等都收集有民族历史档案。以新疆为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办收藏了4447册(件)不同年代的民族历史档案,各地州市古籍办收藏4752册(件)。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收藏2710册(件),各地清真寺和相关机构收藏约11319册(件)。其中,许多单位都没有专门的收藏室和保护设备,部分档案用蛇皮袋装在阴冷的房间里,有的甚至遭受雨淋而损毁。再以云南丽江等地的东巴经收藏为例,丽江图书馆珍藏有东巴经7000册,档案馆有85册,中甸三坝乡文化站有600余册,维西县文化局有360册。国家文化部、档案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视察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的古籍保护情况后说:“所收藏的古籍是最珍贵的,但保管条件是最差的!”由于保管条件恶劣,许多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多已发霉、粘连、虫蛀和结砖,损毁问题极为严重。2.3石柱和地面文物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建设项目增多,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人员流动频繁,这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三峡工程建坝后,库区遍及重庆、湖北的22个市县,受淹文物古迹共计1200多处,其中,重庆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淹没地面文物16处,包括石刻类7处,古墓葬类2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属巴东县淹没地面文物65处,包括石刻类24处,纪念建筑类5处,古墓葬类55处。(1)又如云南省丽江五区上桥头村遗存有著名的《古吊桥纳西文摩崖》,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较早的哥巴文字迹,石壁上题刻藏文11横行,纳西标音文字16字,汉文3行,为当时修路架桥时的刻文纪念之作,可惜这一珍贵的摩崖石刻因修公路而被炸毁。再如甘肃的敦煌石窟,云南的剑川石钟山摩崖造像和广西的岩画等,近几年来,由于游人的增多,导致有害气体增加,涂抹损坏问题普遍,对少数民族金石历史档案的保护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4与其他地区的往来西部散存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十分丰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国外或沿海地区的许多文物贩子到西部收购各种类型的民族档案文献,然后到沿海或国外销售,如在广东的古籍市场上就发现了部分在贩卖的纳西东巴经书。又如傣族生活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与泰国、缅甸、老挝接壤,边民相互通婚、通商,有很多傣文文献被不法分子收购,流失在缅甸、老挝等地。其中,涉及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病因病理的傣医珍典《档哈雅龙》已流失境外,至今无人知道该书的下落。著名的云南《昭通蛙钮彝文铜印》就是由民族学者熊玉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昭通怀远街的一旧货摊上购买获得的。据摊主介绍,此铜印出卖者是一位彝族农村妇女。该印印钮为立体青蛙,印面有7个彝文符号。由于民族档案具有档案、文物和古籍的多重属性,加之物权不明,相关保护法规缺失,这就导致许多珍贵档案文献散存民间,或为其他单位收藏,或大量贩卖流失。2.5无文字民族档案的流失严重据调查,受现代主流生活观的冲击,传统民族价值观逐渐发生了变化,西部许多民族30岁以下的青少年已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不穿戴本民族服饰,不懂得本民族的历史,而许多知道本民族社会历史情况的在世老人越来越少。以云南省为例,丽江有上百位东巴参与译著了1000多卷东巴经,汇成100卷《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巨著,在抢救、整理民族档案文献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至今,这些东巴大多数已去世。西双版纳州现有傣医182名,其中,60岁以上的有80多人,而能释读傣文医书的仅有数十人。此外,无文字民族口述档案的自然流失更为严峻,如云南元阳县黄草岭乡的杨批抖老人在当地哈尼族群众中是位有影响的民间艺人,能诵唱数万行的古歌;该乡的马普成老人同样能够诵唱数部长诗,但都因年老体衰去世了。这些民族知识老人的去世不仅带走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还造成许多现存民族古文字档案无人释读而隐性流失的严重后果。3综合保护和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文件3.1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我国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2000年,国家档案局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从各个领域实施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政策。为贯彻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构建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长效保护机制,西部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规划,投入必要的财力和人力,长期开展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抢救工作。其次,为加强领导工作,可在省市级政府设立统一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搞好总体规划,明确目标要求,组织、指导和协调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与民委古籍办等部门的工作,按照现有分工,共同做好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工作。第三,做好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人才的培养工作。2004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采用课堂讲授、函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保护工程”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教育培训。专业人才可通过院校培养、政府培训、社会办学以及师徒传授等方式进行,同时还要搞好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救人”工作,培养大批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承人。3.2少数民族历史文件的收集和检索3.2.1民族档案文献。在一般西部地区很多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民族研究所、政协、古籍办等都收藏有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这些机构中有许多单位不具备科学保护条件。为此,应通过相关法规政策将散存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移交到条件较好的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集中保护。同时,西部民间寺庙、土司、头人、僧侣、巫师、歌手以及部分民族群众收藏有大量的民族档案文献。因此,当地政府部门与相关文化机构可采用普查、征集、征购、购买、复印、拍摄和拓印等方式将其收集到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珍藏,以避免这些珍贵档案文献的再次流失与损毁。3.2.2外交途径,结合国际合作,提升民族档案文献的流失水平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大量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流失欧美等国,为此,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国际合作,对非法流失境外的文物要坚决依法追索。”档案文献的流失是一个国际性问题,鉴于此,我国政府应和其他国家在建立档案保护国际组织机构以及档案保护国际法规等方面采取共同行动,依据《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等国际公约,通过外交途径追回流失海外的民族档案文献。同时,有关机构还可采取交换或购买出版物和缩微品的方式进行征集,从各个方面收集流失海外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3.3各民族档案文献载体的保护技术研究由于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种类繁多,有纸质、石刻、金属、木质、缣帛、羊皮、贝叶、陶器和口碑等诸多类型。为此,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应加强保护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整合保护技术优势,形成一套科学的涵盖多种民族档案文献载体类型的保护技术体系。共同做好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保护工作,为后人长久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3.4强化少数民族4年来传承人培养西部现存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极其丰富,为保护这一档案资源,图书、档案等部门可利用声像技术趁着喇嘛、毕摩、东巴、和尚、长老和艺人等健在时把他们能诵唱的口述历史录制或摄制下来,并制作成录音、录像、影片或光盘进行长期保存。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宝库,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相关部门要建立传承人保护与管理制度,及时搞好“救人”工作,要有意识培育继承人,扶持口述历史文化之家。如云南丽江纳西古乐团开办的古乐传习馆,已招收了120名中外学员入学;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创办教授东巴文的学校,举办的7期培训班已培训了210名纳西族青年传承人。这些举措对传承、弘扬与发展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5加强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工作,提高对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执法的法律地位在档案保护法规建设方面,《档案法》规定:“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倒卖档案牟利或者私自将档案卖给外国人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可以给予行政处罚”。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有关部门要依法规范古籍市场流通和经营行为,加强古籍销售、拍卖行为的审核备案工作,严厉打击盗窃、走私古籍等违法犯罪活动。”为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配套法规的立法工作,构建系统的民族档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