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金纪法的传承与勃兴_第1页
铭金纪法的传承与勃兴_第2页
铭金纪法的传承与勃兴_第3页
铭金纪法的传承与勃兴_第4页
铭金纪法的传承与勃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铭金纪法的传承与勃兴

尊重法律、合同和诉讼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并将其记录在青铜和石碑上。这是先秦和清末相互关联的事实。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重要传统。这一传统在先秦时期形成,秦汉时得到巩固,汉唐以后发扬光大。由商周至战国“铭金纪法”的演绎传承,以及始自战国的“铭金”向“刻石”的转型,使“镂之金石”的法律传统,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日渐根深蒂固。一、田土交易、讼事、酒器和礼酒铭青铜器铭文即金文最早出现于商代。商代金文以徽记为主,铭文的主要目的是标志器主或族氏。商代末期开始出现几十字长的青铜铭文,但从总体情况看,其内容与法律事宜的关系并不密切。西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铭刻最辉煌的时期,体现为铸铭之器多、铭文内容丰富及铭文字数的快速增多等。西周青铜器铭文,按时代可细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指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时期,铭文内容涉及西周初期的战争、政治等重要史实及当时的官制、军制、封赐等。中期指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和夷王时期,不少铭文记录有廷礼册命和田土交易之事,“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之类的文辞开始流行。晚期指厉王、宣王、幽王时期,除格式化的廷礼册命外,有关战争、土地、狱讼等内容亦较多见。现今所知西周时期铭文与法律事宜关系密切的青铜器有20余件,其中早期较具代表性的有康王时铸造的《大盂鼎》,铭文内容涉及审判程序。西周中期和晚期“铭金纪法”的内容较多。西周中期属于共王阶段的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曶鼎》、《格伯簋》、《永盂》等,属于懿王阶段的有《卫盉》、《扬簋》,以及西周中期的《亻朕匜》和《师旂鼎》等。西周晚期属于厉王阶段的有《散氏盘》、《攸从鼎》、《攸从》、《攸比簋盖》,属于宣王阶段的有《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琱生尊》、《兮甲盘》等,以及西周晚期的《蔡簋》等。西周中晚期“铭金纪法”的内容以田土交易或讼事为大宗。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土地名义上为国君所有,各级贵族所占有的土地不得私下变动买卖。但在西周共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上,土地交换买卖的事情屡见不鲜,且土地交换的价格明确。如《卫盉》记载:周共王三年(公元前920年),裘卫用价值贝一百朋的一件瑾璋、两件赤琥、两件麂韨和一件贲韦合,换取矩伯的土地十三田。(P86)《五祀卫鼎》记载:共王五年(公元前918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土地,兑换邦伯厉的四田。《九年卫鼎》记载:共王九年(公元前914年),裘卫用一辆车子及车马器具等,换取矩的一片林地等。上述裘卫诸器,可谓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土地交易情形。到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中交换土地、争夺田邑的记载更多。《散氏盘》铭文记述:夨人侵犯散国被打败后,夨国割让两块田赔偿散国,散国将田地交割事宜和田标标志等内容形成契约文字铭刻保存。《攸从鼎》和《攸从》也与田土转移有关。前者叙述攸从分田地给攸卫牧,因攸卫牧没给报酬,遂成讼事;后者叙述章氏用八邑向攸从换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换田,结果都顺利成交。另琱生二簋和《琱生尊》铭文,也记载了召氏宗族内部田土变更的经过。从铭文看,上述田土交易并不是私相授予成交,而是经国家官员批准的,甚至还有史官等作为证人参加田土交易、划界活动。交易完毕后,器主将买卖交易经过铭铸于青铜器上,以强调财产权益的正当合法,并传之久远。其实,上述涉及田土交易等的青铜器铭文是西周时“约剂书于宗彝”制度的见证。《周礼·秋官·司约》载:“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若有讼者,则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郑玄注称:“大约剂,邦国约也。书于宗庙之六彝,欲神监焉。”“宗彝”在商和周初时多指宗庙祭祀所用酒器。《尚书·洪范》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伪孔传:“赋宗庙彝器酒罇赐诸侯。”孔颖达疏:“盛鬯者为彝,盛酒者为尊,皆祭宗庙之酒器也。”但从出土青铜器看,西周铭文铸于鼎簋等食器的远多于酒器,原因是周人基于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曾厉行禁酒,致使西周的礼器组合发生了显著变化,使酒器减少,食器的重要性凸显。是故到西周中期以后,“宗彝”就多指鼎簋等食器和盘匜等水器所组成的礼器,而它们也自然成为“铭金纪法”的主要载体。西周贵族将田土交易经过及诉讼结果等铭于宗彝,既是确认法律权益的需要,也是西周礼制的要求和“器以藏礼”的具体体现。礼器是贵族在宗庙进行祭祀时所用的器物。在宗法制度鲜明的西周时代,王臣多是世官,而祖先的荫庇是世官地位和特权得以维持与延续的保障。铭文追述祖先的功烈,是为了彰显自己在宗法传承体系中的正统地位和权益,强调贵族权威的世袭传承,强化宗法制度或宗法秩序,正如《礼记·祭统》所说:“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铭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左传·成公二年》载孔子言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杜注:“车服所以表尊卑。尊卑有礼,各得其宜。”虽然此处的“器”指车马、服饰,然而在礼制系统中,车服可以藏礼,宗庙祭器更为藏礼之重器。故在汉代以后,“器以藏礼”中“器”,便被不少经学家和儒者视为礼乐之器了。如魏王肃对“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的注解是:“器,礼乐之器;名,尊卑之名。”对“器以藏礼”的注解是:“有器然后得行其礼,故曰器以藏礼。”(《孔子家语》卷九)在西周,关乎家族荣誉和地位的,除了祖辈的功绩及周王的册命、廷礼之外,也包括家、邑或国的胜诉讼案,以及重大产权转移,这也是“铭金纪法”在西周滥觞的原因。这些铭文,一般由利益方或胜诉方在田土交易或讼事了结后,铸于宗庙礼器上。其目的,一是告慰祖先,请求祖先的认可;另一目的就像铭文中经常出现的“子子孙孙其永宝用”等,在宣扬周王善德天命、文治武功,以及祖先所受恩宠与封赏的同时,列举自己的爵位、官职,铭记田土、城邑、奴隶、牛马等交易转让的结果,并传之久远,作为其在宗法制世官世禄秩序中权力地位的存照或护身符。这也是当时贵族们热衷于在宗庙祭器上铭铸涉及法律权益事宜文字的主要目的。二、“铸刑鼎”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次重大变化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国各自为政,西周晚期金文中习见的有关廷礼、册命的内容已不复见,说明“礼乐征伐”已经不“自天子出”了。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春秋时期的“铭金纪法”,开始从西周时期彰显宗邑权益荣誉,转向更为广泛的用意,而尤在内政和邦交秩序两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内政方面,“铭金纪法”主要表现为铸刑书、刑鼎公布刑法规范或彰显刑罚,以威慑百姓,维持“礼崩乐坏”形势下的社会治安。春秋时期,为人们所熟知的“铸刑书(鼎)”的事件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左传·昭公六年》载:“三月,郑人铸刑书。”晋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一举措,受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反对。叔向认为,只要像过去一样重视礼乐和教化,国家就不会乱。反之,铸刑书将国家成文刑律公布于铜鼎,让老百姓随时知道法律,则后患无穷:“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第二次是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这一行动,受到了致力于维护“礼治”的孔子的反对:“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搜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除这两次之外,还有更早的一次“刑书”公布事件,即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宋国执政乐喜命司寇乐遄“庀刑器”之事。《左传·襄公九年》载:“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乐遄庀刑器。”晋杜预注曰:“庀,具也。”“乐遄,司寇。刑器,刑书。”唐孔颖达疏云:“此人掌具刑器,知其为司寇也。恐其为火所焚,当是国之所重,必非刑人之器,故以为刑书也。”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的士文伯就将其称为“铸刑器”;晋国赵鞅铸刑鼎,蔡国史官说是“擅作刑器”。可见,当时的人们习惯于把国家刑书的载体称为“刑器”。这个“刑器”,应该也是铭铸了刑法条文的青铜器。铸刑鼎之事在春秋时频繁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这是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不得已之举。如《汉书·刑法志》称:“春秋之时,王道寖坏,教化不行,子产相郑而铸刑书。”《晋书·郭璞传》称:“子产之铸刑书,非政事之善,然不得不作者,须以救弊故也。”既然发生了“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变化,在青铜器上铭铸刑律公之于众,并以鼎这种庄严的礼器彰显法律的威严神圣,正是当时为政者稳定统治秩序的紧迫需求。春秋时期的铸鼎铭法,不仅是古代法律制度的一大变局,同时也是青铜礼器的一大变局。原本陈于家邑庙堂的祭器,成为国家之公器,其作用也从“器以藏礼”确认政治地位、维护宗法权益转变到“器以布刑”即公布法律威慑百姓上来,此时“铭金”的法制意义,较之西周时明显加强。春秋时为何要将刑律铸于鼎,而不是铸于其他青铜器上呢?这恐怕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在中国青铜时代,鼎被赋予了多重涵义和功能:它是权力的象征,是西周宗庙祭祀中礼器之至尊,是礼治和宗法等级秩序的象征。在西周中晚期列鼎制度形成后,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的说法,九鼎是至高权力的象征,七鼎是诸侯国权力的象征,五鼎是卿大夫家邑权力的象征。鼎失,表示灭国。《左传·宣公三年》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当“楚子问(周)鼎之大小、轻重”时,实即对东周“天下共主”地位的挑战。鼎的这种权力等级标志属性,是人们选择它铭刻法律规范的重要理由。另外,鼎的体积一般较大,壁腹面适于刻“刑书”等长篇铭文。施蛰存先生认为,钟和鼎是古代青铜器中体积最大的,可以铸刻较长篇的铭文,因此就用“钟鼎”来代表一切青铜器。(P1)此说也解释了“钟鼎文”的来历。此外,鼎庄严的器型和沉稳的身躯,也适于体现法律的庄严稳定。是故在“铭金纪法”的传统中,鼎的使用率最高,呈现出“鼎”盛的态势。春秋时期的“铭金纪法”也体现在邦交秩序方面。邦交秩序包括名义上的“中央”之邦与各大小诸侯之邦之间,以及各诸侯邦相互之间进行交往的秩序及其典章制度。涉及这些内容的铭文主要体现在媵器上。媵器为陪嫁的礼器。媵器铭文一般由时间、某人为某人作媵器及祝愿辞等部分组成,有些还有加强两国政治友好关系的文句。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与力量,各国需要结成政治和军事上的联盟。结盟形式,常要举行盟誓,并借助联姻。“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左传·成公十三年》),即是指此。这一需要,促使当时为陪嫁女儿而制作的青铜媵器大量增加,其中以盘、匜、鉴等为数最多。媵器铭文多有申明邦国间双边或多边条约义务的属性,并成为春秋时期“铭金纪法”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三、质量监管体系自春秋开始,由于铁制工具的推广,青铜时代已接近尾声,“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了。到战国时,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更大的变化,“铭金纪法”的模式和内容也随之变易:一是铭文内容从彰显礼制和刑法过渡到“物勒工名”以防伪杜奸;二是铭刻方式、载体、材质,经历了从铸铭到刻铭、从礼器到实用器、从金属器到石材等的转变。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发展,秦国等变法强国加强了对与兵器、度量衡器相关联的手工业的质量监控,建立起明确的质量考核和责任追溯制度,“物勒工名”便是推行这一监控制度的基础。《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孔颖达对“物勒工名”的解释是:“每物之上刻勒所造工匠之名于后,以考其诚信。”在出土和传世的战国及秦的青铜兵器上,有不少都体现了“物勒工名”的制度。诸如“大良造鞅戟”、“七年相邦吕不韦戟”等的铭文,表明制作兵器的时间、地点及兵器的监造者等。有的器物上也刻有工匠甚至刑徒的名字,显然是为了“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的目的。“物勒工名”的质量监管体系,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配套支撑。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中的《工律》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效律》规定:“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赀一盾。”《秦律杂抄》载:“省殿,赀工师一甲,丞及曹长一盾,徒络组廿给。省三岁比殿,赀工师二甲,丞、曹长一甲,徒络组五十给”。(P71、101、136)可见,此时的铭刻是追求务实的效果,亦即便于质量的监控和责任的追查。这与西周铭文所表达的传之子孙万代的浪漫政治期许,南辕北辙。与西周“铭金纪法”偏重于礼器不同的是,战国时期铭刻文字的载体已突破庙堂祭器的局限,向符、节、度量衡器等实用标准器物扩展。符为判合之器,战国时多指兵符,是调兵遣将的凭证。一半在国君手中,一半由军队将领保存。发兵时,两半合验——“符合”方为有效。战国时符的盛行,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的一种表现。1975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郊的《杜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其内容可视为是对国家军事管理法制的记载。此外还有《阳陵虎符》、《新郪虎符》等,铭文内容大体相同。节为古代使臣所持的凭证。《左传·文公八年》载:“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杜预注:“节,国之符信也。握之以死,示不废命。”战国时期节的使用功能有所扩大,如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发给鄂君启的用船或车运输货物的免税凭证。其中舟节铭文规定了水运线路,途径港埠城邑的地名,舟船数量及编队方法,货物装载限制,免税办法,以及沿途停靠的管理规定等。铭文中有“见其金节毋征,毋舍桴饲;不见其金节则征。如载马、牛、羊以出内关,则征于大府,毋征于关”等,是规定货船经过关邑时,持有舟节者可免征船税。可见它是一件政府颁发的特许凭证,也是对当时楚国商业贸易管理法制的记载。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促使度量衡器向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度量衡器上的铭文,反映出战国、秦代“铭金纪法”的内容,在以往的确立内政和邦交的政治秩序基础上,转为偏重于建立、规范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现在所能见到的战国和秦的度量衡器以官方量具居多,如齐国的《子禾子釜》、秦国的《商鞅方升》等,铭文内容为当时的量器管理制度和对违反制度者的处罚规定。出土于山东胶县的《子禾子釜》腹壁刻90余字,大致内容为子禾子命人往告:左关釜的容量以仓廪之釜为标准,如关人舞弊,加大或减少其量,均当制止。如关人不从命,则论其事之轻重,施以相当刑罚。这显然是在记载国家标准法。《商鞅方升》是秦国商鞅变法时制作的标准量器,制于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器身刻铭文32字,底部有后来加刻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就是以《商鞅方升》为标准的。把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刻录在经官方认定的量器上,也是一种新的“铭金纪法”模式。这时的“纪法”不是公布法律规范性条文本身,而是公布适用法律的国家标准,并在客观上加强了“附纪”法律的度量衡器的权威性。由上述内容可知,战国时期“铭金纪法”的内容,较以往更倾向于国家事务管理的具体和实际层面,如关于工匠管理、关于质量监督、关于国家度量衡标准等方面的法制内容,它们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四、纪法铭功,是这既解决社会问题,又促进了秦“公器”的产生。《唐纪法》“纪法”“尚象”之误,又提出了“尚不为人所刻。见表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春秋及以前的青铜铭文多为铸铭不同,战国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刻铭。这与此时铸刻金属工具性能的改善有关。随着铸刻工具性能的提高,铭刻的材料,由青铜等贵重金属向更为便宜的石材等扩展。故从战国时起,既铭金,也刻石,金石并重之风初现。至秦汉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普及,刻石比铭金更为便利,遂舍金而用石,这也是秦汉刻石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战国时,将功德“镂于金石”,以夸示于世人及子孙,成为新的时尚。《墨子》“尚贤”、“兼爱”、“明鬼”诸篇中,屡见“镂于金石”之说。墨子在“明鬼”篇中解释“镂于金石”的目的说:古代的圣王欲将其创建的功业传之久远,常常先借助神明的力量;然后“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或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实际上,此时石刻已成为歌功颂德、勒铭永传的纪事首选,而“纪功”的同时常有意无意地记载了当时的法制。现所知中国早期的石刻文字,较著名者有秦国的《石鼓文》、《诅楚文》,中山国的《公乘得守丘石刻》,以及秦始皇留下的数方歌功颂德的刻石和秦二世加刻于始皇刻石侧的文字。在秦始皇的刻石中,法制创举被视为其丰功伟绩的一部分被铭刻下来,旨在颂扬帝业并彰显法制的稳定性。《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列侯……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这些歌功颂德的刻石,实际上也是“纪法”的形式之一。如《泰山刻石》载“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琅琊台刻石》记“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史记·秦始皇本纪》);《会稽刻石》中有“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辜,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P301)等语,在歌颂秦始皇帝功绩的同时,也显然在宣传秦始皇创制的法制内容及其效果。由秦始皇开创的刻石“纪法铭功”风气,应该是由多重原因促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坏乐崩”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秦的“物勒工名”质量体系建立和法家的视法为天下之“公器”的传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铜的使用控制较严。况且秦始皇四处巡游,按传统的铸鼎方式纪功颇为不便,而刻石于名山之巅,更能彰显其丰功伟绩。上行下效,汉代时,《杨曈买山地记》、《大吉买山地记》等摩崖和《均水约束》、《莱子侯刻石》、《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樊毅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碑》、《簿书残碑》、《禳盗刻石》等石刻相继出现,其内容涉及田土买卖、用水规章、税赋徭役、禳盗等,较“铭金纪法”的内涵更生动饱满。秦以后的数朝,先是严禁以铜铸器,继而毁器以铸钱(P4),“铭金”纪事的传统几乎断绝。东汉时,“树碑立传”已成为一种颇具广度的社会时尚。隋唐两宋时,碑刻的“法律化”特征明确彰显。到明清时,“勒碑永禁”(P348)、“勒石永禁”(P440、633、814)、“勒石永垂不朽”(P743)等字样遍布于中国城乡,使中国法制“镂之金石”(“金石纪法”)的传统普及于民间。余论:“金石纪法”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西周时期以土地城邑获得或官司胜诉为宗邑荣耀而铭示于青铜礼器,至春秋时铸刑鼎和媵器铭文以示对内政及邦交秩序的追求,到战国时“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而建立产品质量管理法制,再到秦朝时在标准度量衡器上铭刻诏书公布国家标准法,中国法制的“铭金纪法”传统持续了800余年,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特色如:作器铸铭者,早期以家族为主,后期以政府为主;铭文内容,早期多与神祀有关,晚期多与生产或生活有关;铭铸目的和功用,早期偏向于精神追求,晚期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