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3、领悟并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4、领悟其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之的心态。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写法,感受课文的意境。教学难点领悟其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之的心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也是“一门父子三词客”之一;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的一份子,也是“苏门六学士”的老师;他开创一代豪放词风,也是婉约圣手;他的《寒食帖》在书法造诣上不落世之下风;他不仅热爱生活,也热爱美食。......历经近千年,他的影响依旧存在,他的精神依然需要我们发扬光大。他就是——苏轼,苏东坡。文学知识、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背景介绍“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四、新课内容、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PPT播放,学生听示范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抽学生进行朗读比赛、疏通文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重点词语元丰:宋神宗年号。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门户照进来,(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重点词语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于是,就。至:到。翻译:考虑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重点词语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翻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中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重点词语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重点词语但:只是。少:缺少。闲人:清闲的人。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文言知识归类:1.古今异义❶、相与步于中庭古义:共同,一起。今义:相处。❷、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名词,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动词,建筑等。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❹、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字词积累:一词多义:者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相当于……的人)如吾两人者耳(助词,表示停顿)(四)、课文内容理解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安排: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明确①“闲人”指清闲的人,作者表面上自嘲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会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②“闲”字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③情感:“闲人”包含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文中的闲具体体现在哪里?安排: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明确解衣欲睡——入夜即睡,无案牍之劳行身为闲官的闲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月欣行,醉心赏月之闲安闲自适的心境相与步于中庭——与友散步,从容之悠闲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小结:《记承天寺夜游》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蕴含其中。(五)、走进文本1.感受文章的美安排:小组合作完成,然后班级交流明确。结构美:第一段叙述寻伴夜游第二段描写月色之美第三段抒情月下感慨景色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新奇的比喻写美丽的月色,“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人格美: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面对逆境乐观豁达。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安排: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相与步于中庭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表明了作者怎样样的心态?安排: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六)、资料链接1.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贫困,只能租城东荒地自己耕种,在坡边自筑茅屋(故称东坡居士)2.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七)、拓展延伸1.、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到海南。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陷害下狱,朋友背叛,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2.贬官杭州:为治洪水,修下如今著名的苏堤。将百姓送来的猪肉切块分食,传下一道名菜东坡肘子。“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贬官黄州:他生活贫困,只能租城东荒地自己耕种,在坡边自筑茅屋,自称东坡居士。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3.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使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也愿意做岭南人。贬官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乐观豁达开朗洒脱胸襟开阔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家喻户晓,不仅在于他的才能、他的政绩,还在于他的乐观、豁达的心境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苏轼被贬的文章、作品中,我们难以看到刘禹锡似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哀叹,没有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哀悯,他用达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五、课堂小结1.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欣喜记叙寻伴夜游悠闲记承天寺夜游描写庭中月色悲凉抒情月下感叹感慨达观2.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苏轼身上的哪些特点感染了你?————乐观豁达开朗洒脱胸襟开阔苏轼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痛苦欢乐,懂悲欢离合,只是他能把痛苦深藏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这就是他的不平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力量。愿同学们都能像苏轼一样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