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及其文化内涵舞蹈作为一种极具视觉效果与综合表演性的艺术门类,在舞台化表演中往往要通过服装、道具、灯光等多种表现手段来突出其想要体现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传统。在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中,大多数的舞蹈都要通过道具的辅助来进行表演,根据西藏各地区不同的风俗与地理因素的差异,在舞蹈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样式也是大相径庭。西藏传统民间舞蹈正是因道具的加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风格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藏族文化、风俗习惯和艺术表演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宗教文化和淳朴民风所渲染的西藏传统舞蹈,使民族道具在舞蹈教学和舞台实践上有了更大的研究和开拓的空间,可以说道具的使用在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中具有独特而非凡的意义。
一、藏族舞蹈中代表性道具分类
西藏地域十分辽阔,占地面积大但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由于南北各地区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劳动方式的不同,特别是地理条件的迥异和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市、乡村、牧区以及森林的各种地貌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态和舞蹈语言,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生活道具也伴随着舞蹈而发展着[1]。
(一)乐器类
载歌载舞是西藏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作为具象道具的一种,乐器类道具在藏族舞蹈中是较为常见的,民间艺人边歌边舞,自弹自唱,在一种十分放松,欢快活泼的气氛中热情欢舞,呈现出藏民族独特的艺术表演特征。
1.扎年
扎念,俗称扎木念、龙头琴或者六弦琴,是一种藏族传统弹拨类乐器,多以阿里扎念与安多扎念为主,也有其他西藏地区的扎念。在舞蹈中是伴奏乐器,同时也是舞蹈道具。西藏传统的“堆谐”舞蹈,“堆谐”藏语即踢踏舞,其舞蹈风格的主要特征就是手持扎年琴弹奏,脚下以“踢、踏、点”为主,在牧区、乡间小路、室内室外,老少皆宜的弹、唱、舞相融合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2]。
2.毕旺
毕旺是藏语的译音,俗称牛角琴,是藏族地区流传广泛的传统拉弦乐器,在舞蹈中即是伴奏乐器也是舞蹈道具,因其演奏时发出的“旺旺”之声,由此谐音而构成“毕旺”这一称谓,传统毕旺主要有二弦毕旺和三弦毕旺两种,主要流传于昌都地区、那曲地区部分县。“康谐”舞蹈中,是由男性的毕旺和女性的长袖舞共同表演的边拉、边唱、边舞的一种自娱性藏族传统歌舞艺术。“康谐”舞蹈在专业舞蹈领域中也称之为弦子,即舞蹈表演中男性拉的名为牛角琴的拉弦乐器,宛转悠扬的音乐伴奏配上卓约多姿的女性长袖舞,因其伴奏乐器“毕旺”为拉弦乐器而又称之为弦子。
(二)鼓类
鼓类乐器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使用较为广泛,多数舞蹈、舞剧的编创时都以该鼓类道具为中心,再结合着相应民族的民俗风格加以融合而逐步形成特殊的舞蹈形式和体态特征,体现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鼓类道具种类丰富,有手持的,背着的,挂腰间的以及立式的,不同的使用方式决定着不同表演风格,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中鼓类的使用也极具特色,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使用风格略有差异。
1.热阿
热阿,俗称热巴柄鼓、“那额”、藏族手鼓,既是藏族本教的一种法器,同是也是藏族传统的打击乐器,在舞蹈表演中既是伴奏乐器也是舞蹈道具。热巴鼓流传于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树、甘肃甘南、四川甘孜和云南迪庆的藏族地区,现已成为藏族“热巴舞”表演所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表演时大多数是由女性来使用,演奏时左手持鼓,右手持弓形状的鼓槌,配合着不同节奏、不同落点的敲击,鼓点丰富并且击鼓动作潇洒干净,流畅的翻身和快速的旋转,是一种极具观赏性和技巧性的藏族舞蹈。
2.阿
阿,俗称腰鼓,是一种藏族传统缘起打击乐器。在山南等地“卓”类舞蹈既是伴奏乐器,也是舞蹈乐器。“卓”一词在藏语中意为“舞蹈”,主要流行在西藏山南地区,因其地理环境、文化生态和当地风俗的不同,从流派上来讲是大体是指以腰鼓为特色的“卓”舞蹈。在“卓”舞蹈中,长发鞭子、特制腰鼓和双手鼓槌是不可或缺的灵魂道具,由舞者双手挥舞着鼓槌击打腰间的鼓,再配以长发辫子的甩动,形成独具一格的舞蹈动律。
3.达玛鼓
达玛鼓,又称嘎阿,是藏族传统的打击类乐器,在普兰“宣”舞蹈中既是伴奏乐器也是舞蹈道具。在噶尔和宣中是较为常见的伴奏乐器,分为高音和低音两种达玛鼓,基本表演形式是以慢板为主,先跳,中间唱,最后再跳。
(三)其他类
1.达达
达达,又称为达塔,俗称彩箭,是一种藏族传统民俗仪式中使用的吉祥物,在舞蹈中大多数时由女舞者使用。达达作为一种手持道具,方便携带和道具使用,作为一种吉祥物,在西藏地区的廓孜、甲谐、夺布章卓、希荣仲孜、波等西藏传统舞蹈种类以及藏戏中是较为常见的道具。
2.达许
达许,俗称为弓箭,是一种藏族传统的生活用具,在舞蹈中多数由男舞者使用。在工布“波”类的舞蹈中,男舞者左手持弓,右手持白布巾,一边低声吟唱,舞步庄严且沉稳,在缓慢的节奏中出场,主要呈现方式是围绕着祭祀活动形式来进行祈求丰收为主的舞蹈表演。
3.普东
普东,俗称为长袖,是一种藏族传统服饰组成的道具,在康谐等藏族传统舞蹈中主要由女舞者使用,配合着毕旺优美的弦声,女舞者婀娜的身姿挥舞着长袖翩翩起舞,是一种主要慢板的舞蹈形式。
二、藏族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和文化内涵
藏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这里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自然生态区,大部分属于高寒地带,正是这种独特的居住环境形成了特有的游牧文化和半耕半牧文化,而西藏传统民间舞蹈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孕育而生。生活在这片神圣又古老的土地上的西藏各族人民,常年受到社会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艺术的影响,从日常生活和各种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藏族舞蹈形式,传承并持续发展着。现如今,西藏传统民间舞蹈已有数十种表演形式,多姿多彩,五光十色。因此,西藏被称之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千百年来藏民族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真实写照。
如此琳琅满目的西藏传统民间舞蹈,若是从纵向和横向关系上综合的考察,大体上可归类为“四系”。“四系”是指民间、宗教、戏曲和宫廷四大体系,在这多品种的舞蹈形式中,即便是同一种民族舞蹈形式,各个地区也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在青藏高原地区这种同形式多风格的表演形式是较为常见的,体现着藏族舞蹈多风格的表演特征。
在这片雪域高原,舞蹈文化在千百年的演变中茁壮成长着,人们从世俗生活中渐渐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舞蹈表演道具。诸如在日常生活常使用的毕旺、弓箭、刀剑、酒杯、铃鼓、牦牛尾巴等这样的具象道具,也有长袖、纱巾、哈达这样的抽象道具,这些生活生产用具通过道具和伴奏的形式充实着舞蹈艺术,与各种各样的舞蹈姿态巧妙得结合着,正是舞蹈与道具这种如鱼水般的密切联系,丰富了藏族舞蹈的表演手段,不仅增加了观赏性和技巧性,也提高了西藏传统民间舞蹈的感染力。
(一)体现独特的高原地域特征
青藏高原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绵亘千里、雄伟壮阔的高原地域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诞生于此的藏族传统文化进而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种类,其中西藏传统民间舞蹈的兴盛与这一独特的高原地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藏传统民间舞蹈既源于生活也在反映着自然生态,区别于闹市中的高楼大厦,这里的蓝天白云、天然湖泊、绿色草原、冰川雪山都是罕见自然风光,舞蹈的意境以及舞蹈的语言都会受到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同时也在间接着反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道具在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使用,与青藏高原这一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是区别于它民族的道具最大的不同之处。因高原气候的特点,日照多,辐射强,并且季节变化较大,藏族牧民所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具也经常在舞蹈中见到。作为交通工具的牛皮船、狩猎用的弓箭以及常见的牦牛尾巴,无一不在反映着高原地域特征的独特性。这些较为少见的舞蹈道具将藏族舞蹈中呈现的地域特征直白的表现出来,也将西藏千山万水的自然环境风光以舞蹈的形式动态化地展现出来,可见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对于舞蹈意境的呈现影响之大,这对于藏族舞蹈多形式的表演手法拓展了新的方法,自然形态的艺术表达在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中已显露无遗。
(二)贴近生活,反映出当地人的审美需求
所谓民间舞蹈,我们对它的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在民间舞蹈的各种特性中,适应性在西藏传统民间舞蹈的体现较为突出。它既是一个深邃的生活文化载体,同时也具有着宽广的适应性。在藏族舞蹈的旧时期,演变出了宫廷舞蹈和宗教舞蹈的特殊体系,在历史的进程中,民间艺人从生活文化和其他艺术成分中,不断地创新和变化,按照其原有的艺术规律持续发展着。由此可见,生活文化对于舞蹈艺术的影响同样重要,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常态和文化背景,形象地反映出一个地区当地人民的审美需求。
在西藏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生活为艺术提供了参照,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舞蹈素材,藏族舞蹈中常用的舞蹈道具就是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提炼出来的。
糌粑、酥油以及青稞酒作为牧区的主要食品,它们在藏族人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在青藏高原上更是有句话叫做“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在牧区有一种捣酥油茶的工具,它基本是每家每户都有的生活器具,舞蹈创们以此工具直接作为舞蹈表演中所使用的的道具,因而这个制作酥油茶为题材的藏族女子群舞《酥油飘香》便应运而生。群舞《酥油飘香》由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于2022年首演,以捣酥油的桶状道具为主题进行构思,勾勒出了牧区女孩为军人制作酥油茶的辛勤劳动场面,来诠释军与民之间新的“鱼水情”。编导达娃拉姆为了体现新一代藏族牧区妇女生活中的精神面貌,该作品一反藏族舞蹈常用的含胸垂臂、温厚淳朴的舞蹈动态,以极具夸张的挽袖、摆胯、提袍的姿态,昂首阔步,风姿飒爽的舞姿引起无数喝彩。区别于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洗衣歌》,《酥油飘香》中女子“打茶”的生活形象,是藏族舞蹈风格新的转向,将生活中的灵感与新的舞蹈语汇相结合,它既不失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也体现了新世纪一种具有新意的舞蹈语言,同时这种舞蹈语汇也把新时期藏区人民生活的精神风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创造了富有民族审美情趣的新艺术形象。
(三)彰显藏族人民丰富的民俗生活文化与特有的舞蹈美感
在我国,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以及各个阶段的经济条件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各个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它具有传承性、继承性和群体性。民俗文化又称为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在西藏,民俗生活文化也影响着西藏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各个舞种通过舞蹈的表演反映着民俗生活中的各种习俗、仪式、信仰,两者在这密切的联系中相互碰撞和摩擦,以这种动态的视觉美来营造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提高了舞蹈意境的代入感也烘托出了民俗生活的感染力。
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与藏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蹈源于生活也反映着某种生活状态,有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催生出什么样的舞蹈。藏族舞蹈的道具都是从各种宗教信仰和节日、生活习俗中逐步演变而来的,特别是藏族传统礼仪丰富着道具的种类。譬如,“哈达”是藏族人民最喜爱、最珍贵的礼物,汉语即纱巾或绸巾的意思,“献哈达”则是藏族人民待客中最高的一种礼仪形式,在拜访尊长、远客来临以及远行送别中来使用,表示着对来客的满腔热情和尊崇敬重,正是哈达这种重要的含义,它在藏族舞蹈中经常被使用来表达着深厚情感的传递。
中国舞蹈的美学范畴中,情境的表达是尤为重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喜怒哀乐则为“情”,而“意境”的创造就需要通过“景”的描述,来增强对“情”的渲染[3]。这里就要提到这种以营造氛围为目的的置景道具,也称舞台场景的布置道具。这种道具大多都要求编导要深入了解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特别是对当地民族的生活物件、建筑风格、装饰装潢都要参考到位。在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中,碉房、帐房、天井、牛粪堆、篝火,和藏族女子群舞《天织女》中悬空的大片白云,以及在大型民族舞剧《藏秘》中用来置景的布达拉宫背景板,诸如此类的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业解除劳动合同样本
- 农业技术聘用合同证明
- 仓储管理租赁代理合同
- 建筑行业专家聘用合同
- 小区玻璃施工合同范例
- 音响技术员劳动合同三篇
- 配电柜制造设备承揽合同三篇
- 音乐录制与发行合同三篇
- 退伙合同协议书范本甲乙丙
- 集体宿舍租赁合同一般写几字
- 2025蛇年春联带横批
- 湖南工业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护理各类风险评估及防范
- 电力变压器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充电桩知识培训
- 2024-2030年地质勘察行业市场前景与发展预测
-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课件
- 中国转型债券白皮书 2024
- 2023-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高职劳动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历年真题汇编(共388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