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知人论世+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知人论世+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知人论世+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知人论世+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人论世”导学案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观念、重要方法。知人论世的诗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由孟子提出,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我们赏析古典诗歌,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已有的认知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是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具有不同的诗风。《短歌行》的写作背景有多种说法。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当在建安十三年(208)末。这仅是小说家言。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瑀、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具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曹操的《短歌行》深沉地抒发了心忧天下、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风格。曹操其人——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曹操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原话是这么说的: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得到稳定、恢复、发展。作为军事家:曹操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迎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指挥的“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著作。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代表作品主要有《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风成因——曹操的刚健诗风,正源自于他是“英雄中的诗人”(顾随语)的特殊性。曹操既有雄图霸业的抱负又有诗人的才情,所谓“上马横槊,下马赋诗”。首先,曹操是个好学而博学之人,曹丕在《典论·自叙》中曾说:“上(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短歌行》多用典故和善用比兴,或许就源自于此。其次,曹操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门第并不高贵,父亲是宦官的养子。正是这样的家庭地位,造就了他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可是在创业初期,曹操的实力并不雄厚。因此,“唯才是举”是曹操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再次,曹操写《短歌行》的确切时间已难考证,如果取《三国演义》和《赤壁赋》的说法,那么写作时间是在赤壁大战前,那一年曹操已经五十四岁。对于年过半百的曹操来说,来日无多的紧迫感、贤才归附的愿望自然尤为强烈。可见,正是霸主的慷慨进取和诗人的敏感多思熔铸成了曹操质朴刚健的诗风。陶渊明其人——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谥号“靖节先生”,他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陶渊明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田园诗一派,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归园田居(其一)》写作背景——陶渊明处在老庄哲学思潮抬升的乱世,常常陷于入与出、忧与游的精神纠葛之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是《归园田居》组诗的主要内容,也是诗人精神胜利的情绪体现。诗风成因——陶渊明的淡远诗风,则来源于其人的任真淡远。陶渊明归隐田园正是他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陶渊明出身于仕宦家庭,曾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但陶渊明的支系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没落。陶渊明很早就死了父亲,年少时候生活贫苦。陶渊明第一次做官就是为了挣钱养家,“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可是过了不久,他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来陶渊明又做过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但是他逐渐发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不仅如此,官场的经历还让他看到了充斥的贪赃枉法和以权谋私。终于,在彭泽令上,“郡遣督邮至县”“束带见之”的成规成了压垮他精神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他下定决心全身而退,归隐田园,做回真实的自己。因此,陶渊明写田园诗,恰如顾随先生说的,是“身经”,是所谓“躬耕”。陶渊明在田园里安放了身体,也为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家园。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李白其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幼年迁居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有《李翰林集》传世,今存诗1100余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多元、风格多样。这些诗或情感热烈奔放、想象奇绝,或含蓄曲折、隐喻丰富,或清新平淡、自然天成,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五十九首》《登金陵凤凰台》《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评价李白:“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杜甫也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诗中称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足见李白过人的才情和伟大的创作成就。李白的一生兼有“儒志”“仙思”“侠行”:在政治上,他奉行儒家理想,渴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在人格上,他向往道教逍遥,追求“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凭炎洲而抑扬”(《大鹏赋》);在立身处世的方法上,他则推崇纵横家的侠义精神,“遍干诸侯”“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这种多元化的人生追求,造就了李白后半生的人生道路,使得他蹉跎一生,即便在千载难逢的大唐盛世,即便怀有古今四海数一数二的才华,也终究没能实现上述三个理想中的任何一个。但同时,也正因如此,他的人生道路走得异彩纷呈,最终以独一无二的精彩生命体验,造就了诗国中一伟大奇观。《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李白将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李白的诗歌代表了走向盛唐的诗人的青春的歌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既有苦闷、怅惘,又有傲岸、自信。杜甫其人——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今存诗1400余首,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其诗众体兼备,守正出新。杜甫尤以五七言律诗成就最高,代表作有《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丽人行》《哀王孙》《哀江头》《石壕吏》《无家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望岳》《春望》等。中唐大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评价杜甫:“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全面论述了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独特地位。韩愈也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可见杜甫与李白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诗人,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杜甫出身“京兆杜氏”,世代“奉儒守官”,他的始祖杜延年、远祖杜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功臣,祖父杜审言也是初唐一流的文人,特殊的家风和成长环境,使杜甫从小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伟大理想。同时,杜甫作为“盛世同龄人”,与大唐一同成长,他从小在洛阳长大,饱受最先进文化的哺育滋养——听着李龟年的歌,看着公孙大娘的舞,诵着祖父杜审言的诗,这样的杜甫,简直是走在流行前线的“最时尚青年”!所以,他对大唐盛世必然饱含感情,也正因如此,当他亲历盛世的动荡与崩坏,才会发自内心地为国家担忧,为人民哀痛!《登高》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大历二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还有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一样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抱病登台,目睹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万千情绪涌上心怀,浓缩成苍凉诗意,诵成名篇。白居易其人——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世称“诗魔”“诗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社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一个“世敦儒业”的官宦家庭。其时,身为唐代诗歌两大高峰的李白和杜甫均已去世,文坛正热烈地盼望着新一代高峰的诞生。白居易的出生适逢其时,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勤奋刻苦的态度,他成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在元和二年至三年(807-808年)官拜翰林学士、左拾遗。这一时期,青年白居易怀着高涨的政治热情,渴求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他尽职尽责,“有翎必,有违必谏”,同时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喻诗,与元稹一起领导了“新乐府运动”,希望发挥诗歌“美刺”的作用,补寥时政。怀着“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理想,他“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而那些著名的讽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直指现实之黑暗衰朽处,使权贵们纷纷“扼腕”“变色”“切齿”。虽说忠言逆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时间一长,白居易的直言敢谏招来了权贵们的怨恨,皇帝也渐渐疏远了他。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被谤“越职言事”“有害名教”而被贬为江州司马。贬谪江州成为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火热的政治理想在冰冷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他满怀抑郁,却只能在诗文中得以宣泄,写尽落寞的《琵琶行》便创作于此间。晚年,白居易退出激烈的政治斡旋,转而笃信佛教,自号香山居士,在游历和交游中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脍炙人口的《钱塘湖春行》《池上篇》。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谥号“文”,享年75岁。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中写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继李白、杜甫之后,他打开了唐诗的新局面,成为第三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琵琶行并序》写作背景——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贬之为青州刺史。王涯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白居易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又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被贬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苏轼其人——苏轼(1036年/1037年一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现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二年(1057),苏轼20岁时,就考中了进士,此后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苏轼重新被重用,官位高至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到了晚年,苏轼再次卷入党派纷争,遭到贬滴。宋徽宗时,他获大北还,却在途中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溢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作品,诗、词、文俱丰,成就都很高。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还常常蕴含哲理,具有宋诗的典型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而我们更熟悉的苏词,则开拓了豪放气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新旧两党党争激烈。而苏轼生性高洁,不欲与两党同流合污,受到排挤,屡被贬官,更在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七岁的他在游黄州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辛弃疾其人——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一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济南已经是金国的辖区。他在金国出生、成长,因为父亲早逝,便由祖父辛赞亲自带大。他的祖父辛赞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于是,辛赞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告诉辛弃疾这里曾经是大宋的江山,让辛弃疾长大后要恢复中原、收复失地。与此同时,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汉人,赋税沉重,还经常遭到金人的羞辱。幼小的辛弃疾把同胞的痛苦和屈辱都看在眼里。于是,年少的他暗暗地在心里许下志向:抗金复国、恢复中原!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金国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起义军溃散,便率领五十多人闯入金兵5万人的敌营,把叛徒张安国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洪迈的《稼轩记》生动地记录了这一事件: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见深知。于是,辛弃疾回到了祖国南宋。但富有军事才能的辛弃疾回到南宋后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不但没能亲临抗金的前线,慷慨杀敌,恢复中原,后来还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他于1207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不能在沙场上驰骋杀敌的辛弃疾,只好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不得志的愤懑诉诸词作。辛弃疾在词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的词为: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背景——1204年,已经65岁的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一词。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年一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其父李格非受教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为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出生于士大夫家庭的李清照自幼家学甚笃,加上天资聪颖,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十八岁时,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妇,二人爱好收藏金石、品鉴书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而后元佑党祸横生,她被迫离京屏居,金兵来犯,流亡路上遭逢丈夫故去。此后更遇人不淑、身陷囹圄,晚景多少显得凄凉。曲折多舛的命途也影响到她的文学创作,早年的清丽明快陡然转为黯然凄凉。整体观来,其词作多婉约秀丽,人称“婉约词宗”。至今,她的诗文作品多已失落,而在这段南渡流离中所补写完成的、寄托着赵明诚遗志的《金石录》,流传至今。《声声慢》写作背景——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后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抒情长调,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情感。“知人论世”是解读、欣赏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并非唯一的方法。作家和时代往往并非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时代和作家的心灵有时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关系。因此,除了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还可借助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各种解读视角走进作品的世界。美文赏读苏轼:在云里写诗,在泥里生活,在岁月里洒脱当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在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中交替出现。当无休无尽的磨难袭来,如环无端。智者总是可以在岁月变换中学会洒脱,以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在云里写诗不能否认,苏轼是个有大才气的人。谢灵运尝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若谢临川遇上东坡,只怕也会分他一斗。生于蜀地,年少聪颖,未及冠即学通经史。长到18岁时新婚,婚后即跟随父亲、弟弟进京科考。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担任考官,苏轼的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眼前一亮,欧阳修甚至怀疑这篇文章是出自他的门人曾巩之手。据传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后曾对他的儿子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了。果然,苏轼去世十年后没有人提起欧阳修,人人都在谈论苏轼,偷读他被禁的作品。苏轼的才气是上天独给他的礼物,二十岁出头,就受到当时的大文人欧阳修的推崇,此后文名渐显。父亲苏洵走了十多年的路,苏轼一朝就做到了。这得天独厚的才华,仿若垂天之云,是常人所不能拥有的,“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身持才华不可辜负,苏轼将自身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大才华创造出了大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辛”留名,词开豪放一派;用笔行书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这些都是苏轼。“雪泥鸿爪”“对床夜雨”“胸有成竹”“河东狮吼”“水落石出”“化为乌有”“燕瘦环肥”“坚韧不拔”等等,这些我们现如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也都来自苏轼。在泥里生活灿如彩云的才华,并不能阻止一个人陷入命运的泥淖。苏轼的一生就是个陷入泥中、泥中生活、泥中自得的过程。在苏轼写给弟苏辙的诗中,有这么一句“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不停辗转,终此一生,可谓苏轼生活的真实写照。无休止的苦难是从妻死父丧开始的。治平二年,发妻王弗去世,治平三年,父亲苏洵去世。之后苏轼与苏辙两兄弟离开京城,为父守孝。神宗熙宁二年,兄弟二人重返京师,从此卷入政治风暴。一生入狱一次,被贬多次。一贬再贬,一次比一次远。第一次被贬期间,由于生活极其窘困,苏轼不得不带领家人开垦坡地,以贴补家用维持生计,“东坡居士”的称号便是在那时起的。在离开黄州赴汝州上任的途中,由于路费不够,只得上书请求改任常州,在苏轼给皇帝的奏折中称“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苏轼到达常州后,托朋友卖掉父亲在京中的住宅才得以支付在常州买宅置田的费用。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直到最后魂归常州,苏轼这一路走得坎坷。在岁月里洒脱谁都会有陷入泥淖的时候,智者懂得洒脱,苏轼恰恰是一位智者。苏轼的洒脱是在时间流水中的一种看开,一种乐观。洒脱,就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乐观。在黄州期间,苏轼开始研究佛家与道家思想,借此来消化掉人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