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 从校园欺凌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 从校园欺凌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 从校园欺凌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 从校园欺凌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 从校园欺凌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校园欺凌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摘要】这些年来不断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使得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制度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其特殊性,其与成年人犯罪截然不同,而目前我国刑法是针对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趋势制定适合他们发展与成长的刑事司法制度。本文将通过介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进行横向比较,探索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前景。【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犯罪特点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方向OntheReformoftheCriminalJusticeSystemforJuvenilesinOurCountryfromBullyingonCampus【Abstract】Thebullyingincidentoncampus,whichhasbeenexposedbythemediaovertheyears,hasmadethecriminaljusticesystemforminorsafocusofattentionoftheentirecommunity.Becausejuveniledelinquencyhasitspeculiarity,itisverydifferentfromadultcrime.Atpresent,criminallawofourcountryisformulatedforadultcrime.Therefore,weneedtoformulatethemostsuitablelawofjuveniledelinquencyfordevelopmentandgrowthCriminaljusticesystem.ThisarticlewillintroducetheminorcriminaljusticesystemoftheUnitedStates,Germany,Japanandothercountriestomakeahorizontalcomparisonwiththecriminaljusticesystemoftheminorinourcountryandexplorethereformprospectsofthejuvenilecriminaljusticesysteminourcountry.【Keywords】MinorcrimeCriminalcharacteristicsCriminaljusticesystemReformdirection【目录】绪论 1一、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况 2(一)日益突出的校园欺凌事件 2(二)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与趋势 21.罪名主要涉及暴力和财产类犯罪 22.犯罪低龄化 23.以团伙犯罪为主 3(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31.自身原因 32.家庭原因 43.社会原因 4二、外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比较分析 4(一)美国 5(二)德国 6(三)日本 7三、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与缺陷 8(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 8(二)我国现行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的原则 81.寓教于审 92.不公开审判 93.迅速简约 94.全面调查 105.双向保护 10(三)我国现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101.刑事法律规范不系统 112.非刑罚化处置措施不合理 113.社会调查制度流于形式 124.未成年人案件审判方式存在矛盾 12四、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完善 13(一)建立系统的法律规范体系 13(二)完善社会调查制度 13(三)改善非刑罚处置措施 14(四)引入恢复性司法 14结论 16参考文致谢 18绪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我国在1991年便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于2007年正式实施,2012年进行了修订。在增强保护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制度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革新与发展。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要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情况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我们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一、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况(一)日益突出的校园欺凌事件2017年2月28日,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内,女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生在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殴打、辱骂、脱衣服、拍小视频的方式,对两名女生进行欺凌。两名被害人经鉴定,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位精神抑郁,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去年11月2日,这起影响恶劣的校园欺凌案件在北京市西城区法院进行了宣判,分别判处五位被告人一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从相关统计数据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近五年来审理校园暴力近200起,这其中未成年人就占了施暴人数的60%以上。赵岩、陈轶:《赵岩、陈轶:《北京高院发布校园暴力犯罪审理情况》,北京法院网2016年5月31日。(二)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与趋势1.罪名主要涉及暴力和财产类犯罪由于未成年人自身崇尚吃喝玩乐、贪图享乐等不健康的世界观和消费观念,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目的大多是为了钱财;而未成年人思维方式单一,容易冲动,致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会偏向于选择更直接和激进的处理方式——暴力。这些未成年人独有的特点和因素,使得未成年犯罪的罪名主要是财产型和暴力型犯罪。比如2000到2002年鼓楼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庭的生效判决中的未成年人盗窃犯罪152件249人,分别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54%和52%;未成年人“两抢”犯罪案件65件95人,分别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23%和20%山东共青团办公室:《山东共青团办公室:《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思考》,山东共青团2016年11月1日。2.犯罪低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在持续降低,但是整体犯罪率的降低并不能掩盖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有低龄化的趋势的事实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2007-2016佛山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3.以团伙犯罪为主未成年人受限于自身的体力、智力和心智等因素,使得他们在犯罪时不会轻易选择单独作案,而选择团伙犯罪。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有70%是团伙犯罪。而未成年人的团伙作案不仅仅是简单的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组合,还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组合,后者的危害性更大。未成年人缺乏相应的意识和胆量,当有了成年人的怂恿和蛊惑,未成年人极度容易丧失理智,沦为他人犯罪的工具并最终形成有组织的犯罪团伙和犯罪集团,对社会的危害会成倍增加。因此未成年人以团伙犯罪作为其主要的组织形式,对此我们要多加提防。(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自身原因未成年人由于其自身在心理方面幼稚和冲动,心智尚未成熟,对事情不能像成年人那样理性分析,尤其是青春期的未成年,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敌意,表现出一种什么都不怕的状态。未成年人判断力的欠缺,对身边的所有事物,不论好坏,均表现出一种好奇的心态,这导致他们很容易受到身边的不健康事物的影响。如今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环境,给他们提供了过早接触许多不良信息的途径。由于自身对法律缺乏了解加之社会普法教育的缺失,让他们不懂法也不知要守法,更不知道违法的法律责任,这就使得他们对法律没有了敬畏之心,所以违法犯罪也不是很意外。2.家庭原因未成年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和家庭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是现在的许多父母,对家庭教育缺乏重视,他们试图把自己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对孩子缺乏关心和引导,没有尽到自己作为领路人的责任。其实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比如,在《未成年人犯罪》专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未成年人案件中,绝大部分的未成年人的家庭均呈现不正常状态——离异、单亲、留守等等张智美子:《未成年人犯罪》中国新闻网张智美子:《未成年人犯罪》中国新闻网2017年11月30日。3.社会原因在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注意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在趋向于智能化,即与互联网的关系日益密切。由于我国现如今对互联网缺乏管理,使得未成年人的上网环境十分糟糕。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学校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对未成年人没有进行相应的普法教育,使未成年人对基本的法律常识缺乏了解,这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原因。二、外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比较分析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十分严峻,而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却没有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外许多国家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对于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对美国、德国、日本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试图从中找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缺陷与不足。(一)美国朱利安.马克曾经这样说过:“少年法院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矫正;是让犯罪的未成年人振奋、上进最终成为值得尊敬的公民。”Cavadino,M.andDignanCavadino,M.andDignan,J(2002)ThePenalSystem:AnIntroduction(3rdedn).London:Sage.李红菊:《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①.美国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这也是由美国少年审判制度的立法精神所决定的——保护而非惩罚。②.美国对少年审判案件的程序有许多特殊的程序规定,比如采取非对抗、非正式的法庭审理方式,不设陪审团,这使得法院的法官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决定权,法官是案件的最终决定者。③.美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措施也有明确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不被允许判处死刑,允许的最高自由刑是无期徒刑,其他的措施还包括被判处罚金、从事社会服务、保释、缓刑、送到心理矫正机构,送到训练学校等。管士寒、陈春琳:《美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未成年保护》,载于《云南大学学报》管士寒、陈春琳:《美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未成年保护》,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23卷第3期。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很早的时候便注意到了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社会问题,并且结合自己的国情设立了一系列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制度,在这方面具有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因此美国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树立了模板,成为了其他国家效仿的对象,从侧面推动了其他国家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建立。(二)德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更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的德国,很早便开始了在少年刑事司法制度上的探索。其一开始试图建立福利委员会来审理未成年人案件,但是历经挫折没有取得成功。最终在借鉴了美国的未成年人刑罚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少年法院法》和《儿童福利法》,这两款法律成为了其少年司法制度的根基,绘制了其少年司法制度的蓝图。花海涛:《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吉林大学。德国的少年司法制度虽然效仿于美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但是其自身却有着鲜明的特点,例如:1、没有专门的少年法院。德国没有专门的少年法院,这一点上他明显区别于美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其法院的法官也是由一名区法院的刑事法官审理未成年人案件而并非专职邵建东、齐树洁:《德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07月出版,第100页。邵建东、齐树洁:《德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07月出版,第100页。2、德国对未成年人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并适用特殊的诉讼程序。德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对象分为“少年”和“未成年人青年”,前者包括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后者指的是已满18岁未满21的青年花海涛,《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吉林大学。花海涛,《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吉林大学。3、以教育处处分为原则,建立缓科、犯罪记录消灭制度。德国尽管采取了刑事司法制度,但是其优先适用教育处分的方式,只有当教育处分不能达到惩罚目的时才使用刑罚方法。与美国由缓刑官考察未成年人基本情况不同,德国设立了未成年人福利局,该机构在审判中像法庭提供该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等资料,对于法官决定是否对未成年人适用消灭前科有一定作用。(三)日本日本极度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自20世纪20年代起,其便开始探索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在充分借鉴和吸收美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殊国情,先后颁布了《少年法》和《儿童福利法》,这构成了日本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基础。在《少年法》第三条中,其提出了“非行少年”的概念,即犯罪少年、触法少年、虞犯少年。1、犯罪少年:实施了犯罪的少年。是指14周岁以上不满20周岁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2、触法少年:不满14周岁,实施了触犯刑法法规行为的少年。3、虞犯少年也称为有犯罪可能的少年:这主要的判断依据是该未成年人的性格和环境。管士寒,王格:《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及其借鉴》,载于《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报》2012年第10卷第2管士寒,王格:《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及其借鉴》,载于《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报》2012年第10卷第2期在日本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里,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包括发现、审理、执行三大程序。对于非行少年的发现,绝大部分是少年警察,他们在发现了非行少年后,根据其掌握的情况决定是否移送相应的管辖法院——家庭法院同上同上通过对目前世界上极具代表性的三个国家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比如都推崇教育为原则,惩罚为辅助的刑罚方式;都有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部门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审理未成年人案件时,都会对其进行社会调查,并把调查结果作为审理判断的重要依据等等。这些共同点很好的体现了当今世界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方面的潮流,我们应该遵循。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存在很多细微的区别,可见我们也不可以照搬某个国家的制度。我们要对其他国家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具体分析,结合自身特殊情况进行创新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三、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与缺陷(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纵观我国近四十年来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建设历史,我认为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84年到1988年,少年司法制度的试建和初步推广阶段。1984年在上海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并于1988年建立了少年刑事案件审判庭。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建设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起步和初尝试。2、1988年到1995年,少年司法制度的初步建立和发展阶段。在这一段时间内,最高法先后自己独立或联合其他机构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是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入探索和建设。3、1995年至今,少年司法制度的低迷和发展完善阶段。康均心:《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实困境与改革出路》,《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3月第一版。康均心:《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实困境与改革出路》,《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3月第一版。(二)我国现行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的原则我国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杨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杨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苏州大学1.寓教于审寓教于审原则,即教育与审判相结合,既要重视审判,又要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这是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冲动、叛逆等心理特点所制定的原则。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条中随处体现着这一原则,“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就是寓教于审的集中体现徐海红:《我国未成年人刑罚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徐海红:《我国未成年人刑罚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不公开审判公开审判作为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确保刑事审判公正公平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二款。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二款。3.迅速简约迅速简约原则即包括“迅速”和“简约”两个方面。“迅速”指的是审前准备和审理活动不应有拖延,快速进行审理程序;“简约”则是指审理程序应该从简,将原本繁杂的审理程序进行必要的简化,应该注意的是“简约”不等于“简易”。这一原则是为了尽快对未成年人案件进行审理和宣判,一方面是为了尽快惩罚犯罪,使得被害人的权益得到更快的恢复和保障,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未成年人不要在漫长的审理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使他们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这一制度需要谨慎的适用,切不可为了追求速度与简约而放弃了基本的公平、公正。4.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原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未成年人审判中均有涉及,例如美国的缓刑官、德国的福利局、日本的调查官等,可以说这一原则是未成年人审判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我国的相关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中,对于全面调查原则均有要求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第12条明确规定:“开庭审判前,审判人员应当认真阅卷,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访问,了解少年被告人的出生日期、生活环境、成长过程、社会交往以及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情况,审查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和动机。”5.双向保护双向保护原则即少年保护和社会保护,它要求我们在审判未成年人案件时,既要注重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又要保护未成年人,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这一原则实际要求我们要很好的处理好教育与惩罚的关系,需要在二者之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不能过度保护未成年人而损害被害人的利益,更不能对未成年人只惩罚不教育,使得他们丧失自我改造的机会。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文规定“双向保护”,但是这一原则实际上贯穿了我国未成年人审判制度的各个方面姚建龙姚建龙.长大成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构[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三)我国现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缺陷与不足1.刑事法律规范不系统由于我国目前对未成年人立法采取的是分散式立法,未成年人犯罪法规总是零散的出现在特殊条款、补充条款中,这就造成了我国目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规范呈现分散的形态,没有一个系统性、规范性的体系。虽然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有专门章节规定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但是我国《刑法》由于制定时间较早,没有注意到未成年人犯罪这一问题,这就导致其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只有补充条款和原则性条款规定。这些条款直接适用了成年人犯罪的普通性原则,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缺乏考虑。比如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占据及其重要地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一部专为未成年人编撰的法律,其法条规定却十分抽象宏观。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只是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与形式,而在实际中未成年人具体应该怎么样保护,谁来保护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具体规定,这就直接导致了法官在相关的审判中无法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使得该法无法发挥其应该的作用。2.非刑罚化处置措施不合理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对未成年人的非刑罚化处置措施只有“责令家长监护人管教”以及“收容教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八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八条。这样单一又缺乏层次的非刑罚化处置措施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法院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只能简单的选择终结案件或者强硬的对未成年人采取刑罚化措施。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简单粗暴的审判方式,是与我们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原则相悖的,不能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很多未成年人一但踏进犯罪的深渊,其从法律惩治中走出后还是会再次坠入犯罪的深渊。这些都在提醒着我们,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化处置措施存在巨大的漏洞和缺陷,需要改革创新。3.社会调查制度流于形式社会调查制度是当今主流国家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我国在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正式确立了我国少年刑事司法中的社会调查制度第第12条明确规定:“开庭审判前,审判人员应当认真阅卷,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访问,了解少年被告人的出生日期、生活环境、成长过程、社会交往以及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情况,审查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和动机。”首先是社会调查规定是适用的选择性法律条款,法条并没有要求法院在审判未成年人案件时必须进行社会调查。而这就造成了在案件量极大的背景下,很多法院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很少主动进行社会调查,还是将案件重心放在了证据的收集这类普通案件的重心上,忽略了社会调查。其次是调查主体规定不合理,控辩双方在现实中几乎不会主动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复杂繁琐的工作。现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工作大部分是由法院和法院委托的社会组织在做,这在未成年人案件量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对于法院和相关社会组织要求过多,无法很好的完成这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最后便是法条对社会调查制度的规定缺乏系统性。法条只是规定了谁有权启动社会调查,而具体的如何启动,在社会调查中各方的权利义务是什么、社会调查的法律效力如何都没有规定,这是造成社会调查困难的直接原因。4.未成年人案件审判方式存在矛盾未成年人不公开原则是如今世界的通行做法,虽然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我国确定了未成年人审判不公开原则,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刑事诉讼法》解释《刑事诉讼法》解释183条第一款。四、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完善(一)建立系统的法律规范体系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一套规范严谨的未成年人法律规范体系,所以急需制定一套系统的法律规范体系。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方式:一、设立相关的部门法,即类似于未成年人刑法、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等;二、在现有的刑法等法律法律中,添加独立的、专门的未成年人章节;三、制定一部类似于现有刑法的未成年人刑法。受限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迫切程度,制定一部未成年人刑法不现实。我认为目前最合理的便是在现有的相关法律规范中加入专门的未成年人规定,就像之前我们的《刑事诉讼法》修订一样。同时由于我们之前已经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这类部门法,我们可以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相关的规定能具体严谨,而不只是目前这样泛泛而谈没有具体实施价值。只有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才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里,以尽可能好的效果,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困境。完善社会调查制度正如之前讲到的一样,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虽然对社会的调查制度有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却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困境,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设置类似于日本调查官的专职人员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而不简单直接的将这项任务推给本就已经不堪重负的法院和审判人员。同时需要对法律进行修订,明确社会调查在未成年人案件审理中的作用,明确进行社会调查的必要性和具体步骤等。社会调查作为一项需要实践和接触当事人的活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将民间力量引入社会调查中,这样既可以保障社会调查的真实性,还可以减轻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压力。只有社会调查受到控辩双方和法院的充分重视才可以真正的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善非刑罚处置措施目前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非刑罚处置措施规定十分匮乏,致使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无法跟上世界轻缓化、多元化的潮流。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和潮流,我们要始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且不断丰富完善我国的非刑罚化措施。非刑罚化措施既要让未成年人感受到法律的温情的一面,不对这个社会感到失落和无情,也要认识到法律的严肃和不容侵犯,对法律有所畏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背景下,我认为我们可以:1.完善我国现有的非刑罚措施。我国目前针对未成年人的非刑罚化措施大部分和未成年人的非刑罚化措施一致,这就导致未成年人没有被我们区别对待而照搬普通非刑罚措施则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二次伤害和影响。2.增加非刑罚措施。目前我国的非刑罚措施单一且呆滞,对此我们可以引进外国的相关措施,例如设立善行保证杨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杨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苏州大学。(四)引入恢复性司法托尼.F.马歇尔(Tony.F.Marshall)在其《恢复性司法概要》一文中的界定:“恢复性司法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及他们所在的社区共同参与,并与法定的犯罪问题处理机构之间保持着一种积极关系的,一种处理犯罪相关问题的方式。”胡昊昕:《未成年人犯罪恢复性司法初论》,载《科教文汇》胡昊昕:《未成年人犯罪恢复性司法初论》,载《科教文汇》2008年第04期。恢复性司法的引进有着相当的必要性,其一方面可以让犯罪的未成年人倾听被害人的陈诉,理解其行为对别人的伤害,加深其对犯罪行为的认识,降低其再犯率;另一方面可以恢复被害人受伤的心灵,稳定其情绪,一定程度上缓和被害人和施害者之间的矛盾。相比较于我国的和解制度,恢复性司法不仅仅强调在物质方面的赔偿,其重要的是在情感方面的抚慰,情感的抚慰远比物质的赔偿更全面和重要。对此我认为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细节性和原则性的调整,向恢复性司法方向靠拢。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本文通过以校园暴力为切入点,介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趋势,引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通过对极具代表性的美国、德国、日本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介绍,对比我国现行的刑事司法制度,找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在四个方面的不足,并针对这四个方面的不足在结合我国国情和借鉴外国先进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方向与目标。本文只提到了四个方面的不足,这肯定是不完整的,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分析,这是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只有在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同时充分重视和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借鉴和学习外国先进经验,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作者签名:参考文献[1]张利兆主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2]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3]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黄太云:《刑事诉讼法修改释义》,《人民检察》2012年第8期.[5]管士寒,王格:《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