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每日一诗时间了,齐读这首诗,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关于谁的吗,对,就是伯牙和锺子期,他们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二人之间真挚的情谊(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那课题是什么意思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其中哪个关键字的意思?生答:鼓师:很好,那鼓是什么意思呢?生:弹师:所以题目的意思是?生:伯牙弹琴师:在学习文言文时,抓住关键字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二、新授1.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将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指生读,纠正字音。指生再读。字音读准确了,但是同学们要注意,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停顿。(出示课文停顿)看看你们读的是否一样,试着再读一读吧。同学们读的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生:(伯牙和子期)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2.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结合着课下的注释,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前后桌可以交流一下,一会全班交流。出示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师:一个鼓琴,一个爱听他鼓琴。可见,伯牙的琴弹得怎么样?钟子期能听懂吗?师: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们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呢?请你用笔画出来生: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伯牙在鼓什么?钟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呢?我们一句句来读,先读读这句(课件出示)生: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师:谁来结合着课下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伯牙正弹到描绘高山的乐曲,锺子期仿佛就想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师:伯牙鼓琴,心中想到高山的时候,他的琴声一定是怎样的?(学生说描写高山的词、气势磅礴的、雄浑有力的。)师:这气势磅礴的琴声一定震撼了子期。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齐读)师:听到这气势磅礴的琴音,子期的脑海中会出现什么画面——(一座高山)师:钟子期正是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所以他才不由自主地称赞道——(标红:巍巍乎/若太山)(齐读)师:你认为伯牙琴技高明吗?高明在何处呢?生:他能把心中想到的高山用琴声表达出来师:这就叫琴心合一。那高明的只是伯牙一个人吗?是啊,还有锺子期,那锺子期又高明在哪?生:他能够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他弹的是什么师:也就是说伯牙心里想什么——生:锺子期就能够知道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师:也就是说他不仅能知道伯牙的琴音,而且能知道伯牙的——生:心弦师:这就是——生:知音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3.听,伯牙的琴声又转换调子了(课件出示)(齐读)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这一次伯牙的琴声又妙在哪里呢?(弹出了浩荡的流水)师:这里的“流水”指的是潺潺的小溪流水吗?不是,指的是大江大河。师:在古诗文中,只要没有点明,“江”指的就是长江,“河”指的就是黄河。师:说到长江黄河,你又想到了哪首诗句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读了这一句,你脑海里有又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弹琴者能够琴心合一,而听琴者心、琴、景合一师:多么和谐的画面啊。酒逢知己千杯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虽然,两人没有任何言语交流,但是喜悦之情就从这简单的文字中流露出来了。能与这样的人为友,怎不让人激动?一起再读这两句话——(课件出示)(师生配合齐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4.师:想象一下,伯牙鼓琴还可以志在哪里?锺子期又会说什么?(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方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师:所以什么是知音呢?知音就是无论伯牙谈什么,锺子期都能听懂。师:这就是知音:知琴音,知心音。伯牙走遍大江南北,今天才遇到子期这一知音。如果你是伯牙,你的心情如何?你会对子期说什么?5.师:两人相约明年再相见。第二年伯牙再来的时候,见到的却是——生:子期的坟墓。师:那伯牙的表现是怎样的呢生:伯牙悲痛欲绝师:据说他的哭声惊动了周围的乡里,人们听说一个当官的来凭吊子期,甚是好奇,于是前来观看。(课件出示,师诵读)师:伯牙在好友坟前挥泪抚琴痛悼知音,百姓却以之为乐,他的心情如何?(难过、悲痛、悲愤)师:为什么悲?(为子期死去而悲)师:又为什么而愤?(为老天爷夺走了我的知音而愤)师:知音难觅,知音已逝,一起读——(课件出示)(齐读)师:这句话的语调是?生:低沉师:让我们再一字一顿地读一遍。(生再齐读)师:《伯牙鼓琴》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在深深的感动中,这个故事逐渐被浓缩成一个词———知音。让我们记下最初的这一对知音吧。让我们在这些诗句中中再次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吧!三、作业:1.将伯牙子期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2.背诵《伯牙鼓琴》《伯牙鼓琴》学情分析《伯牙鼓琴》是语文新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不足百字叙事,简洁余味悠长,讲述了一个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对于文言文摄取的知识不多,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阅读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朗读,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源,尽可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想象,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本课教学是学生为数不多的几次文言文的学习之一,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在被学生上下了功夫。一、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二、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科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三、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以读为主线,初步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被批批画画中养成学习习惯。《伯牙鼓琴》效果分析一、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以下几点:1.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的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文章的前四句学生在指导下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课文。2.对于伯牙鼓琴,还可以志在什么,而钟子期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的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的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3.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对本文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后,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学生体会到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感受到他“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孤独寂寞,了解了知音难求,在读完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学生进一步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学生真正体会伯牙鼓琴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二、存在的问题:1.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对于文中比较容易出错的读音,并没有完全掌握,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乎,哉”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该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最后一句的朗读,说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技巧掌握不够。2.学生的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并不能很好的翻译成现代语。《伯牙鼓琴》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这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大意是: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钟子期说:“弹的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的好啊,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文中“方鼓琴”的“方”意为“刚刚”,“足”意为“值得”。课文共四句话,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中,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的听出来。“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钟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钟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钟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通过品读重点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理解,然后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最后结合资料袋交流阅读感受,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完成背诵。《伯牙鼓琴》评测练习一、注音:少选巍巍锺子期善哉汤汤复为二、词语解释:鼓方志善哉巍巍若少选汤汤足三、句子翻译: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四、伯牙鼓琴,还可以志在哪里?锺子期又会说什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五、如果你是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你会对子期说什么?六、背诵课文《伯牙鼓琴》课后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四、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