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与民国时期的企业与政府_第1页
周学熙与民国时期的企业与政府_第2页
周学熙与民国时期的企业与政府_第3页
周学熙与民国时期的企业与政府_第4页
周学熙与民国时期的企业与政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学熙与民国时期的企业与政府

周学熙在官方监管、官方销售和服务等企业形式上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周学熙在工业领域展开了一场革命。他创办的企业一直和政府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借助这种联系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包括轻重工业及金融保险业的综合性民族资本集团。周学熙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利用政权发展实业的理论,从而与当时主张完全商办、反对官府干预企业的主流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的确是经济思想史上一种饶有兴味的现象。探寻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有助于我们透视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品格及其对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整体格局和最终命运的影响。一、持身涉世,处变不惊的性格,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在这消近代是一个过渡性时代,周学熙是这个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他一身兼具的旧式士大夫和民族资本家的双重身份,使其实业思想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结构的特色。周学熙前半生接受的基本上是儒学正统教育,传统文化长期的薰陶使他养成稳重绵密、处变不惊的性格,“数十年持身涉世,稍有把握,实得力于此”。同时也使他很容易将施展个人才能与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联系起来,他“慕范文正之为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独得之见,对范仲淹的惠民之政更是景仰不已,“地易沧桑天易老,斯民犹说范公隄”。士大夫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体现在他办理实业上就是一生笃守“为贫民谋生计,为社会开风气”两条宗旨,而20世纪初年时代大潮的冲击,又使他一直高张着“实业救国”的旗帜。(一)东游对文等资本积累的建议20世纪初年中国北方工商界还是相当“守旧”的,“商情涣散,相互倾轧”。1903年,袁世凯札委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工商币制。在日本,他“周历各处,备得工商富强之状”,回国之后,撰写了《东游日记》。他在日记的跋文中写道,“日本维新所最注意者,练兵、兴学、制造三事,其练兵专恃国家之力,固无论矣,而学校工场于民间自谋者居多。”于是上条陈,建议设立工艺总局作为振兴直隶全省实业的枢纽,宗旨在于考察全省土产及所销洋货情形,对各州的工业“设法讲求劝谕”,“使全省绅民勃兴工业思想”,使“全省工艺普兴”。在工艺总局的倡导下直省逐步兴起了创办工业的热潮,其中成效最著者为高阳土布业。(二)大力扶持和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周学熙一生“以裨益民生为己任”,认为“吾国幅员之广,生齿之繁,甲于环球,而财力则异常缺乏,此由实业不讲而游民滋多。凡日用所需之物莫不取给外洋,民穷财匮日甚一日”。“当此时艰孔亟,培养民生,以振兴工艺为最要。”要真正使民生富裕,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才行。这样,士大夫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周学熙比一般资本家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从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看到了民生富裕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而民生凋残恰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他一直重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建议筹设中国农工银行于各县。在长芦棉垦局督办任内,他曾试图运用资本主义农场经济来改造自然经济。但是,这些努力有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的则完全失败。(三)周学熙的“致乱”面对外国资本咄咄逼人的攻势,周学熙对我国实业发展前景深感忧虑。他说:“值兹商战时代,消长盈虚,间不容发。实业前途,不进则退,瞻念前途,实深惶惧”,“今日商战时代,惟实业足以救国,亦惟实业足以利民”。对于和棉纺业息息相关的我国棉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周学熙特别关切,指出如果不力图改良,长此以往,“其损失利权,宁可计耶!”启新创办初期,周学熙号召,“凡我华人自应购中国之灰为中国之用,庶几事顺理直,上不负爱国之心,下无背合群之义”。除耀华玻璃公司这一合资企业外,周学熙所创办的其他大型企业在招股章程中均明文规定:不准影射洋股,否则一经发现,立将该股注销,充分显示了民族自尊。作为中国实业界的领袖人物之一,周学熙的实业救国思想是20世纪初年振兴实业思潮的一匹大浪,对人们心壁的撞击和震颤远非一般思想家可比。时人评述道,当时经周学熙“登高一呼,遂人人各印入‘实业’二字于脑筋中而如响斯应,于是学界中人有工业教育之想,商工界有工业教育之想”。将“实业”与“救国”联系起来,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要求,也显露出资产阶级的真实心态。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实业谋求利润的愿望和抵御外资挽回利权的爱国热情一般能很自然地溶合在一起。周学熙在收回唐山细棉土厂的过程中就始终表现出不妥协的态度。该厂收回后,周学熙把它改建成当时国内最大的水泥厂,也是他所创办的第一个大型企业。在这里,“义”和“利”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但是,在收回开平煤矿的过程中,两者却发生了尖锐的冲突。1900年张翼卖矿时,周学熙是开平的总办,所以他能够“坚不签字”,与矿局脱离关系;而滦州煤矿则是周学熙一手创办的,既是大股东又是总理。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政治态度。对于周学熙和滦矿的其他股东来说,能够通过创办滦矿达到“以滦收开”,驱逐外资,由他们独享全部利益自然最好不过。斗争的前期,在他们“开固有之利源,藉杜外人之觊觎”的爱国高调底下,实际隐藏着民族资产阶级对“利源”独占的欲望。所以,当民族利益和他们的经济利益相吻合时,他们能够表现出爱国热忱,反之,他们的视线肯定会马上缩回到自己的钱袋上。这是民族资本经济品格的两重性,而不是如有的论者所说的官僚资本的买办性。作为滦矿的总理,周学熙在向股东的演讲中说:“窃维开之所以必并滦者,以滦为劲敌耳,滦之所以必合开者,以滦无后盾耳。彼此情势显然,何去何从,自在诸公洞鉴”。一面是倒闭破产的险境,一面是优越的联合经营条件,周学熙心灵的天平倾斜了。但是仅仅他同意还不能算数,联合经营的方针是经股东会议表决通过的。这表明决非是某一个人的随意性选择,而是出于阶级的自觉。二、学熙的主张:官商一体,人情相通1912年周学熙首次出任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正式提出“采国家社会主义,锐意实业,大开利源”,其内涵是“举个人所难办,公司所难成之事业,均由国家直接经营之”。有人认为,周学熙主张“国家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反动的北洋政府直接掌管大型企业,是属于官僚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笔者不敢苟同。“国家社会主义”作为民国初年一种普遍流行的思潮,曾为各家所采用,各具不同的内涵。这里,我们简要地比较一下孙中山和周学熙的主张。孙中山所倡导的国家社会主义是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国营。他说,“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周学熙实行国家社会主义,筹办的事业有十项:云南铜矿、延长石油、利国铁矿、漠南金矿、秦皇岛商埠海塘船坞、口北铁路、各省铁路、沿江一带荒山实行森林法、纺织工业和其他实业。在主张某些企业应当国有国营上,孙周是一致的,而两人的出发点却完全不同。孙中山的主张是为了“防垄断之流弊”,通过国有国营来防止资本家垄断和操纵国计民生;而周学熙则打算借助国家政权来大力发展实业,做一般私人资本和公司所不能做的事情。有的论者认为,孙中山主张国有的前提是一个革命的政权,所以是进步的,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周学熙的主张则恰恰相反,自然属于官僚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照此推论,我们会发现,孙中山所要建立的政权,不论它怎样革命,总归是资产阶级政权,由资产阶级的国家控制大型企业,反对个人或少数公司垄断大型企业,实质上是以国家垄断资本反对私人垄断资本,这本身并无什么进步性可言。事实上,孙中山的主张主要不是从资产阶级利益的角度,而是真诚地从他自己所认为的全体人民共同幸福的角度提出来的;周学熙的主张则直接反映出资产阶级深感自身力量弱小,迫切希望利用国家政权来推进实业的愿望。他曾十分明确地说过,“实行国家社会主义,使各种产业勃兴,大开利源。”就思想的进步性而言,周学熙远远比不上孙中山;就现实性而论,周学熙的主张却要切合实际得多。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根本不是资本主义发展过了头,需要抑制它的发展,而是远远不够,需要大力发展。孙中山的主张固然进步,却与他所属的阶级主体的愿望脱了节。中国资本主义之所以没能够充分发展,除了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外,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言人在主观上的判断失误和过份激进;在理论上过早地对资本主义制度宣判了死刑,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周学熙比同时代人略高一筹的地方正在于,他认识到在近代社会环境里,国家政权的经济职能能否充分发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强调由国家来经管那些个人和公司所不能经管的企业,并认为“富国之基在此,强国之基亦在此”,如果撇开他对旧政权本质认识不清这一面不论的话,那么他的主张实际上具有某种朦胧的预感,折射出中国历史将来的大体趋向。由于周学熙在清末曾协助袁世凯主持过北洋新政,民国初年又两长财政,所以他对政府的提携倡导作用十分重视,“惟办事以集款为先,而集款尤以立信为先,故欲人民投资,必先政府拨款”,否则“绅富怀疑,相率裹足,万年巨业,必败垂成”。借助政权的力量发展企业,除了国家直接经营的方式外,私人企业也必须和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必须和那些握有实权的官僚军阀协调好关系。周学熙强调“官商一体,情意相通”,“共保利源”。他希望“以雄厚资本,而办伟大事业”,认识到“欧美各国,对于商业之竞争,一如国际之战争,是故有多数之绝大公司,其商业必占优胜;反是则必劣败”,这种“绝大公司”就是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中国要富强,必须普兴股份公司才行。如果说国家社会主义是周学熙利用旧政权为新式企业开辟道路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股份公司制度则为他利用政权力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作为筹集资金和组织企业的一种方式,股份制度弥补了单个资本的不足,使个人资本直接取得社会资本的形态。股份制度在近代中国具有十分特别而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近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腐败的社会。由于腐败,官僚军阀得以肆无忌惮地搜刮钱财;由于腐败,在文官制度建设方面,没有颁布官员不准涉足企业的严格规定。这样,在为了攫取更丰厚的利润,为了一旦下台之后能有安身立命之处的双重目的驱使下,官僚军阀纷纷投资于近代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的腐败倒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周学熙采取让官僚军阀入股,担任董事、监察的方式,使这些人与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从而关注企业的发展。通过股份公司这个中介,官僚军阀和资本家之间的鸿沟填平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界线模糊了,本来是社会最黑暗最腐朽的势力,是民族资本天敌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却不时充当着它的保护伞。另一方面,近代股份公司资产的所有权尚未被完全分解,公司并不是独立法人,公司的经理无权直接处置企业的资产。每一个大股东都想在企业的人事安排,产销决策和利润分割上直接施加自己的影响。周学熙充分利用了股份公司这个联系官僚军阀与资本家的中介,汲收了大量的官款、赃款,使企业资本迅速壮大,而对于跟随这些款项一起走进企业大门的社会关系却没有找到相应的制约机制。三、周氏产业的发展现状“凡举事无大小,必综览全局”,这是周学熙的一贯作风。周氏企业之所以能在短短20年内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较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资本额在兴盛时至少达到四千余万元。这是与他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思想分不开的。(一)创办投资企业,开设制造企业周学熙认为,重工业尤其是机器工业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工业为农商枢纽,机器乃工业权舆,东西各国工业勃兴,皆胎息于机器之进步。”当时中国虽然风气渐开,多有设厂购机之议,但是本国没有制造机器的工厂,“动辄须赴外洋,往往因款绌运艰遂废”,国家要富强,“非自创设机器之厂不可”。本此主张,他先后创办了北洋劝业铁工厂和普育铁工厂。他还进一步认识到,一切工业的基础是能源工业,而“煤为制造之根本,根本不立,他事皆无基础”他创办滦矿,固然有抵制开平、“以滦收开”的意图,更深层的考虑则是为中国工业的发展确立基础,这不能不说是富于远见的决策。启新因有滦矿作后盾,不仅在国内水泥工业中独占鳌头,而且能与日灰相抗衡。必须指出的是,周学熙十分重视工业,但也不忽略农业的地位,认识到两者存在着密切联系。“商务之本,维工与农,故外洋以农工商为实业”,只有“工业农业双方并进”,实业才能有持续的长足的发展,否则,“各工业皆以原料为本,苟不图其本,则我多兴一工业,即不啻为外人多增一销原料之场”。后来他担任全国棉业督办,组织棉垦公司,开垦废场,即是本此目的。(二)关于教育的改良方法“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这是周学熙的一贯看法。他指出,“科学与实业如影随形,为国而思握实业界之霸权,必有通于各种科学之人才,然后旧者可图改良,新者可期发达,此泰西富强各国之公例也。”又说,“方今为商战之天下,各国以商战,实皆以学战,每办一事,必设一学”,他认为我国“市面之不兴,总由商务人才过乏”。周学熙还十分注重派人出国学习,视之为当时“最急之务”。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反对“侈谈学理”,“闭门造车”。为此,他创办高等工业学堂之后,紧接着就创办了实习工场。(三)周学熙的“金融深化论”缺乏健全的金融体制是近代实业发展异常艰难的重要原因。周学熙一踏进实业领域就和金融业结下不解之缘。光绪二十八年他担任银元局总办,次年兼银钱局总办,三十二年兼天津官银号督办,自“任事之始,极力筹划全市金融,以辅助各项商业之发展。”在长期的实践中,周学熙体会到,“金融机关与实业发展,实大有密切之关系,盖必先有健全之金融,而后能有奋兴之实业。”在财政总长任内,他提出在中国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包括商业银行、国际银行和专业投资银行在内的资本主义银行体系。他还认为实业的发展与运输、保险事业也紧密相关。为了大力发展“棉、钢和科学的农业”,周学熙亲自创办了中国实业银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实业银行对周氏企业集团的投资总额达3800万元。有一个比较健全的金融系统作后盾,是周学熙资本集团在20多年里一直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由机器工业而能源工业,由重工业而轻工业,由工业而农业,工学并举,实业金融并重,环环相扣,节节相随,缺一不可,在理论建构上既气势恢弘又深邃缜密。这是周学熙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四)“改变旧关系”,维护自身地位周学熙是在洋务企业的废墟——唐山细棉土厂的基础上,创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启新洋灰公司的。滦矿和京师自来水公司创办时的招股章程载明系“官督商办”性质,民元以后创办的企业如华新纺织公司、中国实业银行也都有官股、官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克服洋务企业的弊端,避免重蹈覆辙呢?周学熙强调,在企业内部,“一切悉按商规”办理,“所有官场习气一概废除;所用之人亦照生意规矩,不得徇情面以致人浮于事。薪水须酌量才干及办事多少为准,每月按规定数发给,不得挪支移挂分文。”但是,思想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大批的“北洋袍泽”进入企业,担任董事、监察,使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周学熙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十分注意培植自己的势力。他曾告诫子侄,“要搞实业,首要的是抓权”11,他违背公司章程中“监察人不得以在职人员兼充”的规定,任命已是监察的长婿张邠野为启新北部批发所监理,张花天酒地,极少上班视事;任命三婿胡光镳主管启新宣传事务,胡办事铺张,造成浪费。时人写信检举张、胡,周学熙置若罔闻。这成为后来周学熙倒台的直接诱因。(五)资金不足,经营困难企业启新从1906年到1911年五年盈利达122万元,超过投资的总和。滦矿自合并到1932年二十年间,盈利高达4600万元。如此高额的利润应当如何分配,周学熙的主张是多积累,少分红。滦矿自联合后,规定“股息每股以二元四角为最大限度,过此则提存为‘创办新事业专款’,以之生息,建设实业”研究表明,华新纺织公司和耀华玻璃公司及中国实业银行的创办经费,很大部分直接来源于启新、滦矿两公司的投资。这种鸡生蛋蛋生鸡、以老企业利润充作创办新企业资本的作法,较好地解决了当时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周氏企业如滚雪球、愈来愈壮大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股东之间意见纷歧,很多人只顾眼前利益,坚持多发红利,周学熙等因此“常受一般股东责难”,新事业专款制度在周学熙离开公司后也取消了。据日本学者浜口允子研究,华新公司股东分红基本是按约定的投资的8%进行的,这样一来,分红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随着企业的效益降低而逐渐提高,从开始的25%逐步增加到84%,股东分红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这是后来周学熙资本集团走向衰敝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研究近代民族资本为什么不能够充分发展时,人们偏重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这固然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到此为止是不够的。为什么同时期兴办的同类型企业,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呢?实际上,企业的经营方针、管理技术、生产规模的选择,劳动力的配置,资本积累的比重都是影响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四、政府对企业社会的干预整个北洋系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北方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笼罩了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周学熙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这张巨网,先后有十数位官僚军阀投资于周氏企业,有的进入了董事会,个别人还担任过周氏资本集团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等要职。正是由于这张巨网的庇护与提携,才使得周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发展成为北方较大的资本集团。有的论者认为,国家政权对企业的插手和干预是近代企业不能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实,到20世纪初年,外国在华的企业投资达20亿元,“以数倍资力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近代企业形成压力”,中国资本主义在这种环境里要获得比较顺利的发展,没有政府的积极干预和保护是绝无希望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制度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使日本迅速跻身于资本主义的强国之列。问题并不在于政府是否干预了企业的活动,而在于这种干预政策是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是否是从整个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制定经济战略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