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9加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9加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9加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9加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9加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加几》教学设计课题:9加几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93-96页教材分析:《9加几》是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本单元学习8加几、7加几的基础,也是学习多位数计算及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整个小学学习阶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体会“凑十法”的计算过程、方法和理解算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中理解算理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分析: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入学不久,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已经真正学会了,这些经验多是来自于“背诵”式的反复演练。他们缺少的是算法(怎样算)和算理(为什么这样算)的掌握和理解。所以,本课中应该结合学生好动、爱表现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9加几的计算过程、方法,理解算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算法多样化。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通过比较知道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在探索9加几的过程中初步渗透把9加几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演示、讲解引导。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重点:正确计算9加几。教学难点:理解9加几的算理。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图片、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教师出示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学生口算教师:同学们口算的真是又对又快,老师把这些算式写在了大屏幕上,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口算题。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为凑十法作好铺垫。二、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找出图上的数学信息。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作息?2、相互说一说,教师巡视,再全班交流。3、学生可能的回答:有一位老师;左边有6名学生,右边有9名学生有6名学生投沙包,有9名学生赛跑;女运动员有7名,男运动员有9名4、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的依次用字条贴出数学信息投沙包的有6人,赛跑的9人,女运动员有7名,男运动员有9名,5、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6、学生可能的回答:左边和右边一共有多少学生?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7、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用字条贴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1)教师:读应用题,怎样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9+6=6+9=9+7=7+9=教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列式?你会计算吗?下面我们以9加6为例来进行研究。(2)自主尝试探索计算方法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教师巡视(3)小组交流教师:你是怎样摆的?组内说一说。(4)汇报交流,分享计算方法?可能的计算方法有:从1开始一个一个的数;从9开始接着数;凑十法;把9看成10教师板书:(1)接着数,(2)凑十法,(3)把9看成10(5)概括总结三种计算方法利用PPT演示9加6的三种计算方法的交互性学件,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6)比较三种计算方法:明确凑十法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1)教师:9+7你会计算吗?用凑十的方法计算(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凑十的过程,再一次体会凑十法的简便。(3)师问:6+9=7+9=你能很快知道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怎么知道的这么快?两个加数换过来得数是一样的(4)课件动态演示把9+6变成6+9,让学生在这一动态演示中体会到这两个算式之间的互化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几加9的计算方法。四、巩固练习1.初步抽象凑十法不借助学件你还会应用凑十法计算吗?(1)课件演示课本第95页第1、2题。学生思考汇报,然后教师利用PPT课件演示。学生看大屏幕上移一移、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在移一移、圈一圈,算一算的过程中初步抽象凑十法(2)独立在课本上做第二题,圈一圈、算一算。2.进一步深化凑十法(1)课件演示《9加几》计算儿歌:“看到9,想到1;小数拆成1和几;9和1,凑成10;十加几,得十几。”师生一起读儿歌(2)PPT课件呈现这些练习,你能用凑十法计算下列各题吗?(课本第95页第5题)9+1=9+2=9+3=9+4=9+5=9+6=9+7=9+8=9+9=(3)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同位互相交流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跟同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4)再利用PPT演示状态下的圆珠笔功能圈画出第二个加数和结果中的个位数,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习了9加几,你对哪个环节很深刻?相互说一说课件演示丰收园六、板书设计:9加几接着数投沙包的有6人,赛跑的9人。一共有多少人?凑十法9+6=15(人)6+9=15(人)(3)把9看成10女运动员有7名,男运动员有9名,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9+7=16(人)7+9=16(人)七、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计算经验,有的可能已经把9加几的结果背诵熟练了。所以本课中让学体验凑十法的过程,理解其中的道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性,是摆在新时期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我有意识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这一环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利用ppt课件制作9加6学件的思维过程,学生动手操作与课件演示验证相结合,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参与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从中体会到凑十法的道理,了解这个计算方法的简便性。《9加几》学情分析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入学不久,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已经真正学会了,这些经验多是来自于“背诵”式的反复演练。他们缺少的是算法(怎样算)和算理(为什么这样算)的掌握和理解。所以,本课中应该结合学生好动、爱表现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9加几的计算过程、方法,理解算理。9加几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初步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已经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学的有利因素。因此,这节课的学习,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内化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算法,引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及计算方法的优化。对于9加几,“凑十法”这种思想及具体的方法,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应作为重点。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明确算法(怎样算)和算理(为什么这样算)的掌握和理解,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知识。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学生学习效果评测量表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9加几》

授课人:视角观

点兴趣1、学生是否认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

)2、学生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思维活跃?(是√

)3、不同层面的学生是否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

)参与程度如何。(1/2

2/3√

3/4

)4、本节课中学生兴趣持续时间?(10分钟、20分钟、30分钟√)聆听1、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1/2

2/3

3/4√

全部)2、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1/22/3

3/4√

全部)3、聆听教师讲课时,学生有哪些回应?(体态

面部√表情√

声音√)

有多少人发生这种行为?(1/2

2/3

3/4√

全部)互动1、课堂上师生互动、合作效果如何?(优、良√、中、差)2、参与提问、回答、互动的人数。

(1/2

2/3

√3/4

全部)

参与提问、回答效果怎样?(优、良√、中、差)3、是否具有良好的互动、合作习惯。(是√

)达成1、对本课和限时作业达成度。(优√、良√、中、差)2、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是

记录人:陈勇量表分析: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能积极发言踊跃回答问题,在小组交流活动中能积极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极个别学生偶有走神现象,但在教师的提醒和引导下能回到课堂。《9加几》教材分析《9加几》是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中的内容。选材新颖别致,利用小小运动会报名引入,贴近儿童生活,因此本节课的编排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来设置。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本单元学习8加几、7加几的基础,也是学习多位数计算及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整个小学学习阶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9加几的学习,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是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通过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数、算等数学活动,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理解凑十法的思维方法,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9加几》评价检测题1、圈一圈,算一算○○○○○○△△△△△△△○○○○○△△△△△□○□=□□○□=□2、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9+1=9=2=9+3=9+4=9+5=9+6=9+7=9+8=9+9=《9加几》课后反思本节课我从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用多种方法计算出结果,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注重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面对多而杂的计算方法,学困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以,导致一种方法也没掌握好。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还是有必要的。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节课我利用生活情境,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理解并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会自主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交流、合作中灵活地掌握本节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9加几》课标分析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9加几》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