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乌头文化的根源探析_第1页
川渝乌头文化的根源探析_第2页
川渝乌头文化的根源探析_第3页
川渝乌头文化的根源探析_第4页
川渝乌头文化的根源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渝乌头文化的根源探析

研究的基本内容川渝口文化研究对象可能会受到许多当地人的质疑,处理不当,甚至受到虐待,但为什么我们要这么问?首先,我们的个人风格是绝对严肃的。研究方向喜欢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探索非正式制度。在这里,新制度经济的相关原则被纳入“硬逻辑”的整体过程。然而,在川渝口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软文化因素(即一些非正式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新制度经济已经得到了详细的论证,将其作为基本原则加以实施。其次,笔者喜欢观察生活现实中非正式制度影响下独特的社会现象,还特别喜欢感受不同文化氛围中差异的具体呈现方式。从孔孟之乡来到遥远的川渝之地,受到的文化冲击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种考虑,特别选择川渝口头禅文化为例来探究非正式制度中口头禅文化演化史对本文化域中人的行为和正式制度的影响。再次,我的不少同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川渝口头禅文化不是一个理想的研究课题,甚至觉得口头禅文化存在的道理很简单,大可不必煞有其事地进行研究,但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于是依据我好奇的心、对生活的敏感性以及对两地文化差异的些许感受,还是勇敢地选择这个话题,以冒天下些许人之大不韪。其实,当我们认定文化是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时,就已经被这个课题的魅力和潜力所感染。本文仅就此种现象以学者的好奇心和学术良知进行学术探究,不带任何个人恩怨、政治喜好或者负面的恶意宣传,故而特此声明,以免节外生枝,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作为我的第二故乡,虽对川渝口头禅文化韵味的体会还远远不够,但还是与网络上盛传的《重庆人最无耻》的文章商榷,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大家提供一点点川渝口头禅文化偏好选择的认知,也不一定见到脏字口头禅就要骂骂咧咧、全盘否定,甚至要“千刀万剐”。从儒家文化构造内核上看,脏字口头禅文化不可接受和谅解,然而冷静下来,以非正式制度和偏好选择的眼光逐步分析川渝口头禅文化问题,对于一系列脏字口头禅也许会多几分理性认识。口头禅一词出于宋代王楙《临终诗》:“平时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口头禅本义专指宗教的一种心理修行,目的是让人静心养性、参悟禅宗的,后来却成为口头念语的一个经验表达、应付差事。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一般被移位至人们口头常说、不管是文明还是粗俗的口头语言表达惯例。本文研究的川渝口头禅文化专指听起来带有脏字、当地人仅仅把这种话语视为部分生活日常语言,虽具有交流意义,并不一定代表骂人的语言文化(川渝口头禅文化的指代,下文同)。原本这样的口头禅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在川渝大地恰恰被光明正大地置于熟人社会的公共场所甚至比较严肃的场合,亲戚朋友、父子血缘、同事近邻等等几乎任何角角落落都渗透着这样的口头禅文化因子,在当地成就了一种特有的、很多话都带“脏”(视角各有不同)字的川渝口头禅文化。川渝口头禅文化具有其他地方口头禅所具有的“涩”、“懵”等共性的一面,故而我们重点研究“粗”(即听起来有脏字,内涵却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下文同)的一面。当地流行着一个说法:如果两个女人坐街对骂,三个小时不重样。这句话是不是夸张,暂不评论,就让我们由口头禅的流行现象入手,循着它去发现其源头,然后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观作为解析和定性的工具,以寻找这种文化的“解”,既包括其发生的本源、路径、作用,也包括对其不可张扬的一面提出一些中肯甚至“无奈”的建议,以改善对人际关系和经济福利损害的可能性。同时,力求寻找川渝域化之特殊正式制度的部分来源,尤其是与非正式制度中口头禅文化的关联性。本文主要是用扎根理论罗列范式解析文化现存生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解模型探究口头禅文化对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作用力及影响力,全文始终贯穿着新制度经济学的思维,借助泛集体式社会思维范畴呈现一幅地域制度动态风貌简图。《川渝口头禅》这本书的序如此写道:“对于那些研究语言学、方言学、民俗学和研究巴蜀文化的人来说,就更值得仔细地读了。这里面有关语言嬗变的活材料,有的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这里面还有许多语言、语音和民俗有待解开的谜。它无疑会为你打开一扇窥见巴蜀历史文化的窗口。如果要说到文学创作,无论是四川和重庆的作家,还是外地的作家,我劝你们在案头都置备一本《川渝口头禅》。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串串闪着艺术光芒的词语,有一些甚至是你绞尽脑汁、穷思遐想,也未必能创造出来的文学语言。四川的著名作家如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就是从这些语言矿石中提炼出珍珠般的文学词藻的,它们是那样的形象、幽默、诙谐、机趣、明快、练达和准确。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你还可以从中提炼出你所需要的艺术语言宝石。”看来《川渝口头禅》这本书是从歌颂或者说欣赏川渝口头禅的视角来探究的,无疑,该书作者是川渝人或者川渝人的心理和思维,而笔者直接从中跳出来,以第三方的观点、中间立场和理性的思维看待川渝口头禅文化。故而,我们说口头禅文化研究者在国内少之又少,甚至找不到一个像模像样的关于川渝口头禅文化的参考文献,于是在我们的研究中一手资料的占有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存在这样的缺憾,但是我们还是要借鉴(地域)文化研究的有关理论,从费孝通的微型本土人类学中延伸至本文的中观本土人类学和局域社会学,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思维工具,使人们对川渝口头禅文化的理性认知有序可循,在扎根理论开放体系的引导下寻求一个为川渝口头禅文化走向非正式制度的有限理性的理论作出合理解说。还有一个资料占有途径的问题。如此丰富的川渝口头禅文化竟然没有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不得不说是学术的缺失,所以我们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寻找尽可能完全的信息,课题组调研员负责调研的全部是在校大学生,每人30份问卷,现场问答,现场回收。其中,成都、重庆主城区发放问卷1500份,永川城区570份,黔江一乡镇450份,其他零星散落在川渝不同的农村约720份,回收率百分百。城区要针对大学调研和社会成员相结合,实行3个1/3的原则,即大学教师、学生、市民各占问卷的1/3,尽力寻找不同籍贯的巡访对象;对黔江一乡镇450份和散落的720份问卷要求采访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比例大致相当。我们大量搜集了川渝口头禅文化盛行的不同地域和场所作为研究案例来探究,以求典型性和代表性。一、资料来源与搜集方法Struass认为文献可以分为技术性文献和非技术性文献。技术性文献主要是指学术领域的研究报告及理论性的文章;非技术性文献主要以访谈和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为主。关于口头禅的技术性文献可以提升我们的理论触觉,作为研究的辅助性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中,主要的资料收集技术为访谈与参与观察,因此非技术性文献在研究中应作为主要的研究资料来源(21)。本文搜集的资料主要是从川渝口头禅文化日常表现涉及范围入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资料:1.川渝口头禅文化存在的范围,通过采访、调研和文献查阅等途径完成,其中有文字记载、口头传送、媒体传播等;2.笔者对川渝口头禅的体会;3.川渝口头禅的外地个体体会,对比其来到川渝前后行动表现的变化,尤其是对口头禅的态度、模仿等;4.川渝口头禅的本地个体认知,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同时对比不同个体对口头禅的感知和认同程度;5.川渝口头禅的社会评价。通过这些完备的资料查阅和网络信息反馈,然后整理、分析和概括。二、建立提高干部根本工艺扎根理论最早由社会学者Galsser和Strauss在1976年提出,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处理方式分为三步走的策略,依次为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这三个过程的关系是逐步、互补和镶嵌。1.川渝口文化中的三大核心字开放性译码实际上是从众多繁杂的现象中寻找各个层次的质,这些质有概念化的范畴外层的壳构成,层层的质(概念化的层面范畴)共同构建着核心范畴,所以在搜集材料时既要全面又要准确。在搜集川渝口头禅文化材料的过程中,通过跟踪、调查、采访、测试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记录和整理,最终从川渝口头禅文化资料记载中抽象出96个概念和13个范畴,概念过于繁杂且有交叉,所以要重点分析范畴。我们挖掘出13个范畴分别为(R1—R13):情绪调节、爱憎分明、亲情流露、恶意攻击、语气弱化、特殊强调、惯性思维、思想麻痹、传统继承、环境影响、地域偏隅、休闲文化、语言个性。(1)R1情绪调节表现在川渝人对自己情绪的调节上,或是高兴或是郁闷则以幽默的口头禅一语带过。外地人多传川渝是大女子主义的天堂,怕老婆的男人比较多,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但男人之间相互开玩笑的时候常说:“痞娃儿,别跟老子冒皮皮(吹牛),老子不是耙耳朵(怕老婆)”。有些真怕老婆、有些不怕老婆,但他们对此并不在意,怕又怎么样,习俗如此,作为生活笑料调节一下气氛也是不错的选择,甚至不少男人在公共场合说:“狗X的,我老婆好凶吆,昨天又打我”。(2)R2爱憎分明说明了川渝人具有豪爽的一面,“哪个儿豁你(谁骗你)”、“日白(了不起)”、“兄弟伙,敞开肚皮整(尽量吃)”、“你娃娃吹你妈的牛屁嘛(说得不耐烦)”、“拉稀摆带(临阵退缩)”、“屙尿(到一边去)”、“X你妈这西瓜好甜吆”等口头禅虽然极不好听,其中多数带有脏字,但尽显川渝人的爽朗,有话直说,不管用词是否文雅与场合是否妥当。(3R3亲情流露本是很温情的字眼,但在成渝口头禅文化的表达中似乎变得不可思议。十年未见面的朋友见面“哎吆,我X你个妈吆,快进来坐”,高考结束,孩子他妈立即问:“格老子老实说,你X你妈考及格没得?”崽儿(小孩)、婆娘(老婆)、堂客(老婆)等无不显示出本地人亲情流露的口头禅文化,让外来人感觉多么不可理解。(4)R4恶意攻击在全国都大规模存在,上有国骂,横有京骂,并行的还有陕骂、沪骂等,但川渝口头禅的骂法不像京骂“通俗易懂”,“龟儿子”、“哈儿(傻B)”、“杂皮(地痞)”、“豁老子(骗我)”、“闯你妈个鬼(我怎么遇上这么个人)”、“贼娃子(小偷)”、“你娃娃吹你妈的牛屁嘛(说得不耐烦)”、“像条扭死蛆样”、“说个铲铲(闭嘴)”、“一天都麻咪日眼的(瞪白眼)”、“说你娃脑壳儿没得脑花儿”、“仙人板板(长辈的XX)”、“屙尿(到一边去)”等口头禅的含义一般很难理解,这就是他们口头禅文化的高明和特色之处。(5)R5语气弱化主要表现在亲朋好友或者熟人之间的口头禅上,“狗日的,妈妈B,老子问你吃早饭没得”、“哎吆,我X你个妈吆,快进来坐”、“妈耶,痞娃儿”、“X你妈这西瓜好甜吆”、“明天扯个结婚证”等等中的脏字实际上已经弱化到了被本地人忽视的地步,尤其在寒暄的场合。(6)R6特殊强调指的是引起注意、取得信任、强调突出等,“脏成份”已经转化为目的性极强的词汇。“吃皮(吃得开)(音同屁)”、“X你妈这西瓜好甜吆”、“如果是假货造车撞死,哪个骗你是地上爬的”、“好屁(好差)”、“臊(音同骚)皮(没面子)”、“像个搞屎棒”、“马起个脸(拉长脸)”等无不显示出强调的目的性。(7)R7惯性思维就是说川渝口头禅的人在地域文化生活的氛围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有些时候根本不是故意行为,川渝人在说自己的时候不是“我”、“俺”等,而是“老子”或“格老子”;上下代、长幼辈之间张口闭口可能就无意间流露出“狗X的、妈妈B”之类的语言格调。调研发现他们不是不愿意改或者不注意去改,而是无意间的顺口拈来之故。(8)R8思想麻痹是说川渝人对待这种不太文明的口头禅文化的态度,在他们眼中人生活就是活一天享受一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必计较这些口头得失,不必过于认真,像本来是认认真地谈朋友结婚成家的终生大事,当地人却叫“耍朋友”。可见,川渝人的思想麻痹到了一定程度了,并且问卷显示很多人对说这些有“脏”字的口头禅感觉无所谓。(9)R9传统继承在任何地域文化中都存在这个特点,当然继承过程中既有优良传统也有中性和负面的一些习俗、惯例、风俗、意识等,口头禅也不例外,“高考结束,孩子他妈立即问:‘格老子老实说,你X你妈考及格没得?’”继承传统说是符合现实的。(10)R10环境影响分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个环境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公交车、广场、会场、商务区等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川渝口头禅的身影,如此怎么能不影响在这个地域生活的人们的语言文化思维呢,像那个母亲在那么重大、本应严谨的场合面前也还不丢口头禅地问自己的孩子,可见,家庭气氛也和地域社会环境一样尽展口头禅的丰富和多彩。(11)R11地域偏隅是川渝本地人尤其是重庆人探索自己口头禅文化的一个解说,自成体系而又相对封闭,尤其是解放之前,地域文化的交流、交汇和碰撞较为匮乏,当然很有利于形成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哪个栽舅子(坏人)弄得”、“哈儿”、“阴倒(偷偷)”、“嘎嘎”、“堂客”、“悬吊吊(办事不妥)(音同屌)”等无论骂人不骂人都是外地人难以理解、含有“脏字”的口头禅,这也许是地域偏隅的缘故吧。(12)R12休闲文化是川渝人情有独钟的一件大事,“几乎每个成都人身上都有对茶的依赖基因。成都人把开门七件事的秩序重新排位,仿佛没有这碗茶,成都就会瘫痪,……如果问成都人你的‘第二母校在哪里?’不少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茶馆!”如此休闲的文化下容易让人们在闲暇之余嚼舌头,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些共性口头禅,然后逐步传播就演变成了一种文化。(13)R13语言个性是地域文化存活的根本,也是文化多元化的体现,就像很多被调研的人所表示:说着川渝口头禅觉得很满足、很惬意、很自豪,这能够显示川渝人的个性和身份来源,足显本地域人张扬个性的偏好,当地就流行着“重庆女人都是侠女,十句话有九句脏话”(主要体现在口头禅上),也算是一个佐证了。2.从概念构建上看,可分为4个概念,分别是情感表达、行为导向、人性共鸣、文化自立三种根据Galsser和Straus的扎根理论可知主轴译码通过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扎根理论又把范畴区分为主范畴和副范畴之别,这个差别正是我们在做本文的时候最终要寻找的核心本质,至于主范畴和副范畴的区分请参考有关文献,其实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通过主轴译码的筛选之后得到了四个主范畴,分别为情感表达(RR1)、行为导向(RR2)、人性共鸣(RR3)和文化自立(RR4)。情感表达是由情绪调节、爱憎分明、亲情流露、恶意攻击4个范畴和感性、自我、认知、情绪、变化、关系、表达、爱恨、界定、对象、口头、话语、对抗等32个概念构建而成;行为导向由语气弱化、特殊强调2个范畴和口气、感觉、无意、减弱、特别、重点、示意、连接、目的等15个概念建构而成;人性共鸣是由惯性思维、思想麻痹、传统继承3个范畴和思维、惯例、影响、灌输、大意、认同、传统、意会、建构、重复等28个概念构建而成;文化自立是由环境影响、地域偏隅、休闲文化、语言个性4个范畴和山区、封闭、自立、地域、族群、休闲、喜好、倾向、自我、循环、土语、勾划、固守、满足等21个概念构建而成,其分析过程如表1所示:由这些范畴和概念共同构建的开放性理论更加准确地展示了川渝口头禅文化的形成格局和社会生态,形成一个多层次、高纬度、全方位观测和认知川渝口头禅文化的基石,同时也展示了川渝口头禅文化一些独特的风情,通过电视传媒等途径让国人能够体会川渝口头禅文化的“恶”与“善”,并在一部分地区、时间内刮起川渝口头禅文化的崇尚之风,尤其是《疯狂的石头》、《雾都夜话》、《傻儿师长》的热播,也说明川渝口头禅文化具备一定的价值和可研究性。3.开发故事线选择性译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把它系统地和其他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该过程的主要任务包括:(1)识别出能够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2)用所有资料及由此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扼要说明全部现象,即开发故事线;(3)通过典范模型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结,用所有资料验证这些联结关系;(4)继续开发范畴使其具有更细微、更完备的特征。通过对情感表达、行为导向、人性共鸣和文化自立4个主范畴及情绪调节、爱憎分明、亲情流露、恶意攻击、语气弱化、特殊强调、惯性思维、思想麻痹、传统继承、环境影响、地域偏隅、休闲文化、语言个性13个范畴和感性、自我、认知、情绪、变化、关系、表达、爱恨、界定、对象、口头、话语、对抗、口气、感觉、无意、减弱、特别、重点、示意、连接、目的、思维、惯例、影响、灌输、大意、认同、传统、意会、建构、重复、山区、封闭、自立、地域、族群、休闲、喜好、倾向、自我、循环、土语、勾划、固守、满足等96个概念构建成为川渝口头禅文化的分析模型。4.川渝切口文化的评价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如下:(1)您了解的诸如“狗X的、妈妈B、老子”等川渝口头禅有多少?能否列举一些除此以外典型的口头禅?您认为其他地域是否存在这样的口头禅?(2)当您听到这些口头禅时,您什么感觉?您怎么看待这些口头禅?它代表着什么?(3)家庭中这些口头禅是否经常出现?如果是,会不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没有负面效应?(4)您觉得这些口头禅怎么来的?大约从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演化而来的?有没有历史渊源?(5)您认为口头禅是不是一种文化?如果是,它对本地文化有什么影响?如果不是,怎么理解这些现象?(6)当这些口头禅上升到非正式制度(如,意识形态、习俗、惯例、风俗等)时会不会对本地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