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云县第一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云县第一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云县第一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云县第一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云县第一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云南省云县第一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联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A.草→鼠→蛇→山鹰 B.草→鼠→蛇→山鹰→细菌C.鼠→蛇→山鹰 D.阳光→草→鼠→蛇一山鹰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减少3.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C.通常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4.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性别比例 B.物种数目 C.年龄组成 D.迁出率5.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测定甲、乙、丙三人空腹及餐后的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A.甲、乙、丙三人均为糖尿病患者B.甲的胰岛素含量异常是胰岛A细胞受损导致C.乙靶细胞膜上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较低D.丙空腹时由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补充血糖6.在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中,有时使用到糖皮质激素(GC)。G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正常机体调节GC分泌的途径如下图所示(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关于GC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冠肺炎患者使用GC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消灭病毒B.长期大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弱C.GC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节D.GC的分泌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7.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B.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将对a分泌d,b分泌e有抑制作用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则d过程可发生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a为效应T细胞,b为靶细胞,c表示抗体8.(10分)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二、非选择题9.(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而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试管底物和试剂实验条件甲1cm3的蛋白块+4mL胃蛋白酶溶液37℃水浴乙1cm3的蛋白块+4mL胃蛋白酶溶液70℃水浴丙1cm3的蛋白块+4mL胃蛋白酶溶液0℃水浴(1)与胃蛋白酶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2)该实验中,pH属于_____变量,所以三支试管的pH应_____。(3)甲乙丙三只试管中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试管。如将实验的材料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4)若某同学直接选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实验结果,你认为是否合理?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10.(14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理启动了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三线”划定生态搬迁等一系列攻坚战和持久战,探索出了“全域治理,系统修复,综合整治,绿色发展,全民参与”的洱海保护治理新模式,有效推动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深入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此回答下列问题:(1)洱海保护治理前应先识别构成洱海内生物群落的_____并列下名录,再调查不同种类生物的_____________,为评估环境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据。(2)分析洱海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发现:低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通常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通常较少。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3)在洱海生态治理过程对洱海周边原有湿地进行保护,建立多个自然湿地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____保护;湿地中每利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且不同种生物的生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的结果。(4)在洱海周边实施退耕还湖还湿地来恢复生态环境,从洱海生态系统破坏和人工修复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会影响_____________。(5)为恢复洱海内生物类群,在洱海内适量投放不同食性鱼类,试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2)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牧草补偿量_____________蝗虫取食量,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4)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_____特征。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________。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主要捕食___________型蝗虫。(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具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A.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B.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C.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_____等优点。(2)据“种艺必用”记载,有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古文中用浸泡过小便的黄泥封裹枝条,使枝条生根的方法,依据的科学道理是_____能促进枝条生根(3)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_____,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浪费。(4)在实验中,若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效果基本相同,如何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5)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果使用的除草剂(生长素类调节剂)不是假冒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详解】A、草是生产者,鼠吃草,蛇吃鼠,山鹰吃蛇,可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A正确;B、细菌一般是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B错误;C、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鼠是消费者,C错误;D、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D错误。故选A。2、B【解析】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低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体内物质氧化加快,产热增多。【详解】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体内酶的活性保持不变。B符合题意。故选B。3、C【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血浆,乙表示淋巴,丙表示组织液。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而甲表示血浆,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错误;C、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C正确;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是分泌到消化腔中,不是通过血浆运输的,D错误。故选C。4、B【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详解】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而物种数目不属于种群特征,B符合题意。故选B。5、C【解析】1、健康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ol/L。2、分析左图:空腹时甲和乙的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进餐1h后,甲和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可见,甲、乙两人均为糖尿病患者。分析右图:甲餐后胰岛素的含量略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很小,说明甲的胰岛B细胞受损;乙和丙的胰岛素的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的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说明甲、乙两人均为糖尿病患者,丙为正常人,A错误;B、甲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低,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甲的胰岛素含量异常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B错误;C、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导致乙的靶细胞膜上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较低,使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降血糖的作用,C正确;D、丙空腹时,血糖浓度略低于正常值,此时由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而不是肌糖原分解,D错误。故选C。6、A【解析】据题图分析: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据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详解】A、新冠肺炎患者使用GC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降低,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减少,A错误;B、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涉及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其分泌增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长期大量使用GC,因为负反馈调节,使得肾上腺皮质萎缩,最终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弱,B正确;C、通过题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所以GC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C正确;D、由分析可知,GC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受神经调节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D正确。故选A。7、B【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等。【详解】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中也能进行转录过程,C错误;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T细胞,b为效应T细胞,c为靶细胞,而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D错误。【点睛】易错选项C:人体细胞内没有叶绿体。8、A【解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2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3'端的脱氧核糖与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相连,A错误;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是DNA遗传功能发挥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B正确;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C正确;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即经过间期DNA复制后一个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这种状态随着着丝点的分裂而变成一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的状态,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2)①.无关②.适宜且相同(3)①.甲②.否③.H2O2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4)①.否②.胃蛋白酶是蛋白质,也会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现象【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实验自变量是温度,反应底物是蛋白块,酶的种类是胃蛋白酶,因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原理,酶活性越大,蛋白块水解的速度大,相同时间内,蛋白块的体积减小的快;pH、胃蛋白酶的体积及蛋白块的体积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因变量是酶活性,可以用蛋白块体积变化表示。【小问1详解】胃蛋白酶是分泌酶,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分类。包装、发送)、线粒体(提供能量)。【小问2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pH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小问3详解】探究胃蛋白酶活性可以用相同的时间内蛋白块体积的变化表示,相同时间内蛋白块体积减小多,说明酶活性高。甲、乙、丙三支试管中,37℃下酶活性最高,故酶活性最高的是甲试管。由于过氧化氢本身随温度升高,分解速率加快,因此不能将实验材料换成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小问4详解】胃蛋白酶本身是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现象,因此不能直接选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结果。【点睛】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要求学会能够分析表格信息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目的,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评价、完善实验步骤,综合解答问题。10、(1).物种组成(2).种群密度(3).能量流动逐渐递级,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4).就地保护(5).共同进化(6).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7).鱼类作为消费者分解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1、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了保护战略和不同的措施,如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1))治理前,为评估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常需要调先识别构成洱海内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并列下名录,再调查该淡水湖中不同种类生物的种群密度。(2)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3)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且不同种生物的生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4)和人工修复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研究表明适量投放不同食性的鱼类,是恢复洱海内生物类群一个重要因素,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中,鱼类作为消费者能分解利用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再结合人工湿地的作用准确答题。11、①.不同种类②.大于③.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④.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⑤.空间⑥.降低⑦.散居⑧.ABC【解析】据图分析,图中显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蝗虫的种类(四种蝗虫)和蝗虫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四条曲线都显示:当蝗虫种群密度到达一定值后,牧草产量都表现为不断降低;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当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增加,而牧草补偿量小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较小。【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是研究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2)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图中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说明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当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4)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和空间特征,其中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由于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鸟类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