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30小題,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涂到答题卡上。1.在西周,已见不到有大巫掌管政治大权的事,有关丧葬、祭祀、占ト及文化、教育诸事,在《周礼》中属掌礼机构管理,巫在这一机构中的地位是较低的,史官的地位则有很大提高。这表明当时A.官僚政治逐渐得到确立 B.君主专制削弱政治的神学色彩C.国家治理的专业性提升 D.礼乐制度促进重史传统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之前大巫掌管政治大权,礼是由巫来掌管,到西周礼由专门机构管理,并且巫的地位低,而史官地位提高,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的专业性提升,故选C;官僚政治是官员任职由皇帝決定,西周时期是世卿世禄制,A错误;君主专制在秦统一以后才出现,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并没有着重强调史的发展,是重视还是轻视。而且也没有体现由轻史到重史的变化过程,所以D错误。2.下表是西汉不同时期存在的诸侯王。西汉分封的诸侯王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元前202年时存在的诸候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准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韩王信、衡山王吴芮公元前195年时存在的诸侯王齐王刘肥、楚王刘交、吴王刘济、代王刘恒、准南王刘长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赵王刘如意、燕王刘建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B.确保皇权传承稳固C.实践郡国并行的治国方略 D.扩大王朝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详解】公元前202年存在的诸侯王主要是与刘邦打天下的异姓王,到公元前195年全部变为同姓王,出现的原因是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能够永传后世,即确保皇权传承稳固,故选B;不管是异姓王还是同姓王都是分裂割据的基础,A错误;材料本身体现的是就是郡国并行制的变化,并非是实践,C错误;从材料的分封诸侯王,不能体现扩大王朝统治疆域,D错误。3.元朝时,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每十里或十五里设一铺,毎铺设置铺丁五人。铺丁一昼夜行四百里,加急则为五百里,徒步奔驰,辗转传递军政机要文书。急递铺的设立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不利于地方的自主发展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保证了政务信息的畅通【答案】A【解析】【详解】元朝政府设立专门用来传递紧急文书的急递铺,方便了军政机要文书的传递,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急递铺传递紧急文书并不妨碍地方自主的发展,B项错误;急递铺“传递军政机要”与“中央行政体制”的完善无关,C项错误;“急递铺”作为元代传递“紧急文书”的特殊邮驿制度,不是要“保证”所有政务信息的畅通,D项错误。4.唐朝科举制开设科目繁多,除秀才、明经、进士等,还涉及军事、历史、数学、法律等领域。到了宋朝中期,科举科目仅剩进土一科,专注于考査儒家经义。明清时期,考试科目与内容基本沿用旧制,思想不能超出程朱理学,形式限制为八股文。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发展A.加速社会阶层流动 B.强化封建君主专制C.推动社会公平公正 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科举制开设科目逐渐减少,直至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僵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适应了统一思想的需要,强化了君主专制,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是强调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对社会公平公正和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作用,故ACD错误。5.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其权力名副其实:他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之名;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 B.军机大臣品级高于内阁大学士C.清朝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D.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可知,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故D正确;明代就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故B错误;材料没有“中央机构分权制衡”的信息,故C错误。6.《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记载;北宋熙宁二年(1069),由于宋神宗露出专断的苗头,富弼直接批评皇帝:“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恐喜怒任情,善恶无准,此乃致乱之道。”由此可知宋代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答案】D【解析】【详解】《宋史》中关于富弼直接批评宋神宗专制的记载,反映出宋代权力结构有所制衡,D项正确;决策机制发生异变与“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不符,A项错误;宋代君主专制有所加强,“君民共治”并未实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宋代“文官政治逐渐形成”,C项错误。7.“少年杀死恶龙后,坐在宝座上休息,他看着洞中数不尽金银珠宝,双眼发红,身上渐渐长出了鳞片…”。该场景和太平天国运动很相似,依据之一是A.其治国方案带有革命性和空想性B.定都天京后恢复了尊卑等级制度C.前期代表农民阶级后期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只是提出推翻封建王朝而没有提出反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看着洞中数不尽的金银珠宝,双眼发红,身上渐渐长出了鳞片”可知,材料体现了少年英雄杀死恶龙后,自己也变成恶龙的故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逐渐达到鼎盛时期,沉重打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同时恢复了尊卑等级制度,进行封建统治,B项正确;太平天国治国方案带有革命性和空想性,但材料内容不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治国方案特点的依据,A项错误;太平天国始终代表的是农民的利益,没有代表资产阶级利益,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少年英雄杀死恶龙后,自己也变成恶龙的故事,太平天国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自己进行封建统治,与是否提出反侵略反封建无关,D项错误。8.甲午战争期间,《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社,大量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质疑克里曼的报道。清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这一差异本质上反映了A.日美在侵华问题上相互勾结 B.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C.清政府消极避战的军事策略 D.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能够利用舆论消除旅顺大屠杀的不利影响,而清政府和媒体却无所事事。这说明清政府不懂得舆论的重要性,本质上反映了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故B正确;日本政府勾结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社,不能说明美国政府在侵华问题上与日本勾结,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军事策略,故C错误;“左右了”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9.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撰文写道:“二十年前,闻西学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变法者起,则不骇西学而骇变法矣;十年以前,闻变法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民权者起,则不骇变法而骇民权矣;一二年前,闻民权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革命者起,则不骇民权而骇革命矣。今日……骇革命不骇民权者,百而得一焉。”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剧 B.有识之士深入群众的不断宣传C.民权和革命成为社会的共识 D.民众的思想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梁启超认为,到1902年反对革命的人越来越少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剧,人们对清政府已经不报希望,故A正确;有识之士的不断宣传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共识”说法欠妥,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材料体现了民众的思想认识不断发生变化,但这不是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10.19001911年期间,某些知识分子在《民报》等报刊中,虽然常把英国、美国等称为文明先进国,但在他们意识中,法国明显具有特殊地位,不时把法国冠以诸如“文明中心”、文明领袖等溢美之词,对法国的描述常怀着另样的激情。这说明这些知识分子A.试图寻求探索新的救国途径 B.认为法国大革命更加彻底C.认同法国体制适宜文明发展 D.深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19001911年期间,某些知识分子虽然推崇英国、美国,但他们对法国常怀着另样的激情。这说明这些知识分子对法国革命的向往,体现了试图寻求探索新的救国途径的意图,故A错误;材料不能得出这些知识分子认为法国大革命更加彻底的结论,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国体制适宜文明发展,故C错误;材料和三民主义影响无关,故D错误。11.1919年5月,英国驻华公使与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陈箓举行会谈时,不断询问何时重启“西藏问题”的谈判,陈箓答复“因青岛问题,已引起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西藏事务,恐难办理。”此后北洋当局以“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一再拒绝了英人的无理要求。这表明A.五四运动促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五四运动决定政府外交决策C.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D.北洋政府外交政策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以后,北洋政府多次以“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为由,拒绝英人对西藏领土的无理要求,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促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五四运动“决定”北洋政府的外交决策,B项错误;北洋政府拒绝英国无理要求的做法,不能说明其“外交政策的近代化”,D项错误。12.20世纪40年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低烈度,不彻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曾有辛亥革命的亲历者批评道:“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距时代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这说明A.辛亥革命并没有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只有亲历革命才能正确认识革命C.辛亥革命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D.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持时空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距时代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说明评价辛亥革命不能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即应该置之于当时的情形中进行评价,也就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持时空观念,故D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辛亥革命是否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故A错误;亲历革命者,也未必能正确认识革命,故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对辛亥革命定性,且C项说法错误。13.下表是不同时期《大公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评论。这种评论的变化反映了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国共关系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C.人民希望建立联合政府 D.苏俄是影响国共合作的关键【答案】B【解析】【详解】1926年《大公报》对中国共产党的联俄实行批评,是因为当时社会矛盾是阶级矛盾,时代主题就是国共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因此对“亲俄”持反对态度;1937年对共产党是赞扬的态度,因为民族矛盾当前,中共放弃前嫌,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所以说国共关系是与时代主题紧密联系相连,故选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A错误;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C错误;苏俄从1922年改称苏联,D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14.1949年3月,党的报告中指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这说明A.土地改革实施的迫切需要 B.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变C.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D.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3月……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可知,1949年3月,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即将面临由革命时期转向建设时期,因此提出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这是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即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变,B项正确;土地改革在1947年已经开始,从材料信息看,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对后续工作的一种提前安排,即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A项错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是1948年8月至1949年1月期间的三大战役,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根据材料“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还未转移,D项错误。15.伯里克利曾连续32年当选十将军,其中14年连续担任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他善于通过诱导式的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在他的领导下,雅典臻于极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雅典政治A.民主运行机制失灵 B.沦为政治家争权夺利的工具C.本质上是个人专制 D.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长时间执掌国家军政大权体现的是精英政治,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体现的是公民民主。据此可知,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政治是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故D正确;伯利克里时期民主运行机制达到了极致,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家争权夺利,故B错误;此时的雅典政治是直接民主,其本质上是奴隶主的民主,故C说法错误。16.罗马法早期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确定其自由身份,出生时母亲是自由人(包括解放自由人)的,子女就是自由人;出生时母亲是奴隶的,子女也就是奴隶。帝国时期逐渐改为,凡胎儿自怀孕至出生,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的,纵使生母于分娩时仍为奴隶,出生的婴儿即为自由人。这一变化反映出罗马A.法律体系逐渐成熟 B.注重维护公民自由C.奴隶制度逐渐瓦解 D.法学观念更加理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罗马自由身份确认的规定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对外战争需要更多兵源;二是罗马吸收了希腊法律中关于“人生而自由”等自然法观念。故D正确;《民法大全》颁布标志罗马法体系成熟,故A错误;材料讲的是如何确定自由人身份,与维护公民自由无关,故B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17.1702年到1714年在位的安妮女王生性犹豫,遇事很难做出决断。内阁大臣们遇事时往往由主要阁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这表明英国A.内阁与君主权力斗争激烈 B.国王开始统而不治C.形成了内阁集体负责原则 D.责任内阁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18世纪早期,英国政治事务由“阁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在“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表明英国责任内阁逐步形成,D项正确;内阁与君主“权力斗争激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国王开始统而不治与“(内阁会议商讨结果)提交女王批准”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形成了“内阁集体负责原则”,C项错误。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对进口货物或出口货物征收任何税款,但为了执行该州的检查法律而有绝对的必要时,不在此限;任何州对于进出口货物所的税,其净收益应归合众国国库使用。”这些法律条文体现了A.三权分立 B.联邦体制 C.民主共和 D.国会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体现了1787年宪法既保证了中央的权威,又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各州的权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联邦体制的表现,故B正确;三权分立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分立,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国会至上指的是国会是权力中心,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1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内阁的组成,一般是由总统提名一个议会多数党领袖成为总理,然后由总理提供一份阁员名单交由总统任命。由于党派众多,一个政党几乎无法组阁,几乎都是多党联合组阁。这一现象A.导致法国内阁更迭频繁 B.体现总统对议会的制约C.表明总统行政权的扩张 D.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党派众多,内阁“几乎是多党联合组阁”,可知会导致政局不稳,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总统对议会的制约,故B错误;内阁的形成是“一般”做法,无法体现总统行政权力的扩张,故C错误;材料讲的是内阁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与是否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故D错误。20.马克思谈到:“罗伯特・欧文不仅在理论上鼓吹限制工作日的必要性,而且实际上在他自己的工厂内实行了十小时工作日。这种主张……被讥笑为共产主义的空想。现在,第一个空想成了工厂法,第二个空想成了一切“工厂法”中的正式用语。”这说明A.空想社会主义有一定合理性 B.欧文引导了工厂法的制定C.马克思误解了空想社会主义 D.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科学性【答案】A【解析】【详解】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第一个空想成了工厂法,第二个空想成了一切‘工厂法’中的正式用语”。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合理性,故A正确;欧文的设想对工厂法的制定有一定影响,不能说引导,故B错误;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不可能误解空想社会主义,故C说法错误;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空想性,不具有科学性,故D说法错误。21.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改组,克伦斯基被推上总统宝座,俄国报刊鼓吹的“克伦斯基攻势”在徳军的反击下大败,这败坏了克伦斯基“救世主”的形象,人们开始贬称他为“沙皇亚历山大四世”,因为他的名字也是“亚历山大”。有此可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俄国沙皇的专制逐渐恢复 B.民众已经抛弃了临时政府C.俄国一战战败退出战争 D.“四月提纲”顺应当时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克伦斯基攻势’在徳军的反击下大败”“人们开始贬称他为‘沙皇亚历山大四世’”等信息可知,克伦斯基是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首脑,材料表明克伦斯基上台后仍然实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因此遭到人民的反对,说明列宁“四月提纲”中为俄国革命指明方向顺应了当时需求,D项正确;俄国沙皇专制在二月革命中已被推翻,没有恢复,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克伦斯基上台后实行的帝国主义政策遭到人民的反对,人民反战情绪高涨,但没有强调民众已经抛弃了临时政府,B项错误;俄国退出一战是在1918年,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1917年史实,不符合材料,C项错误。22.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高票表决通过。而在66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也同样意义非凡。以上法律均体现的原则有A.议会至上和自由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和人民主权原则C.三权分立和法律至上原则 D.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66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宪法也同样意义非凡”可知,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议会,即没有存在议会至上的原则,A项错误;1954年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现的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而不是民主集中和人民主权原则,B项错误;三权分立是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我国宪法和法典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C项错误。23.习近平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区域自治机构,由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并非“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A项不符合题意;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中,内蒙古自治区是在1947年建立的,B项不符合题意;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24.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讲话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其意在A.营造改革开放良好社会氛围 B.极力突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C.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说明了改革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的重要性,这反映了邓小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意图,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营造改革开放良好的社会氛围、突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无关,故AB错误;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故D错误。25.“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澳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同时,“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的甚至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A.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B.维持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不变C.坚持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故D正确;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故AC错误;现行法律(除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法律必须删除或修改外)基本不变,特别行政区以基本法作为地方最高法律,故B说法欠妥。.26.1960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的方针。1963年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等非洲十国,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增进了中非友谊和互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外交A.具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重视发展与不结盟国家的关系C.为打破外交困局进行政策调整 D.致力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六十年代中国“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为此周恩来总理出访了非洲十国,增进了中非友谊和互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据此可知,这是当时中国为打破中苏、中美关系带来的外交困局进行的政策调整,故C正确;这些非洲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制度,故A错误;这些国家当时大多不是不结盟国家,故B错误;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此时中国外交的目标不是致力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错误。27.我国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A.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B.面向独立的亚非拉国家C.与美国联合抗衡苏联 D.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全方位”是80年代中国奉行的不结盟外交,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故选D;A是50年代的“一边倒”外交,排除;面向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是“全方位”,B错误;C与70年代的“一条线”相符合,排除。28.美国独立之初将欧洲视为美国文化上的对立面,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孤立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开始突出美欧文化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强调美欧休成与共。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帮助欧洲经济重建,但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A.表明美国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 B.意在与欧洲争夺世界政治和文化霸权C.标志着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主义 D.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孤立主义”“一战后……强调美欧休成与共”“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等信息可知,美国独立之初、一战后、二战后对欧洲采取不同的政策,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D项正确;“表明美国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只符合材料中“美国精英逐渐开始突出美欧文化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强调美欧休成与共”,即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独立之初采取远离欧洲和排斥欧洲的孤立主义,一战后又强调欧美文化的同根同源,都没有体现与欧洲争夺世界霸权的信息,B项错误;美国不同时期对欧洲的政策体现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而不是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主义的标志,C项错误。

29.1952年,法国学者阿尔弗雷德・索维在《观察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世界”。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第一世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第二世界,其余的国家为第三世界。该学者对世界的划分A.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 B.带有比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C.与毛泽东“三个世界”的理论相同 D.背离了当时世界的政治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1952年,法国学者把“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阵营)之外的国家划为第三世界,带有比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B项正确;将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外的国家划归第三世界,缩小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范围,不利于团结庞大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A项错误;材料中对世界的划分与毛泽东“三个世界”的理论并不相同,C项错误;将美苏为首的两个阵营划分为两个世界,并没有背离当时的世界形势,D项错误。30.1946年9月,杜鲁门助理克利福德起草了一份报告《苏联与美国的关系》。该报告全面地分析了美苏关系,系统地阐述了对苏方针,认为苏联企图在铁幕的中东部建立一个政治上屈服于苏联的保护地区,而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制止苏联进一步的扩张。这报告A.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B.标志着冷战格局的形成C.反映美对苏的遏制意图 D.确立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制止苏联进一步的扩张”可知,该报告反映了美对苏的遏制意图,故C正确;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故A错误;1947年3月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故B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逐步确立了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主要包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发动侵朝和侵越战争等,故D不合适。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本卷共3道选做题,每道題的分值都是20分,考生需从下列3道题中选做2道,并把选中的题号在答题卡中涂黑。满分40分。31.少数民族改革是中国古代改革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元昊建立西夏国。元昊执政前的官制较为简单,元昊执政后始加健全。他设立文武班,在文武班中有蕃学和汉学,选蕃、汉官僚子弟进入蕃学。元昊重视蕃学,汉学被置于次要地位。设“总理庶务”的尚书令,设十六司,分理六曹,于是“官制渐备”。健全军事指挥系统,设立十二个地方军区,由中央任命党项黃族管理。建立待卫军,由豪族领主亲属组成,由元吴亲自掌管。元昊命人创制了西夏文字——蕃文,它借鉴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又有本民族特点。元昊还修建了秦家、汉延等新的水利工程,修复了一些古渠,后世称为昊王渠。材料二公元1161年,金朝的第五位皇帝金世宗开始改草,对内,集中兵カ扑灭各族人民起义。对外,打退宋朝抗金复国的进攻。他纠正了海陵王治时期的一些弊政,完善科举制度,创立女真进士科,在京城设立女真国子学、地方设女真府学。大批任用非皇室的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参与执政。他还在改革中提倡保持田猎、击球、骑射等女真传,提倡学习女真文、讲女真语。——以上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昊改革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世宗改革的背景,并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西夏、金朝两位皇帝改革的异同点。【答案】(1)意义:健全了国家管理机构;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了党项贵族的统治;有利于西夏文化的发展或保存西夏党项族文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西夏王朝的封建化。(2)背景:各族人民掀起反金起义;宋朝抗金复国势力高涨;海陵王弊政导致统治不稳。相同点:都注重或推动了本民族的封建化。不同点:孝文帝改革不重视保留本民族特色,西夏、金朝改革中注意保留本民族传统。【解析】【详解】(1)“意义”,根据材料一信息“元昊执政前官制较为简单,元昊执政后始加健全”得出:健全了国家管理机构;由材料信息“他设立文武班,在文武班中有蕃学和汉学,选蕃、汉官僚子弟进入蕃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西夏王朝的封建化;由材料信息“设立十二个地方军区,由中央任命党项黃族管理。建立待卫军,由豪族领主亲属组成,由元吴亲自掌管”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巩固了党项贵族的统治、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元昊命人创制了西夏文字——蕃文,它借鉴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又有本民族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西夏文化的发展;由材料信息“元昊还修建了秦家、汉延等新的水利工程,修复了一些古渠,后世称为昊王渠”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对内,集中兵力扑灭各族人民起义”得出:各族人民掀起反金起义;由材料信息“对外,打退宋朝抗金复国的进攻”得出:宋朝抗金复国势力高涨;由材料信息“他纠正了海陵王治时期的一些弊政”得出:海陵王弊政导致统治不稳。“异同”,依据材料一信息“他设立文武班,在文武班中有蕃学和汉学,选蕃、汉官僚子弟进入蕃学”、材料二信息“完善科举制度,创立女真进士科,在京城设立女真国子学、地方设女真府学”并结合孝文帝改革内容从都注重或推动了本民族的封建化的角度分析共同点;由材料一信息“元昊命人创制了西夏文字——蕃文,它借鉴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又有本民族特点”、材料二信息“他还在改革中提倡保持田猎、击球、骑射等女真传,提倡学习女真文、讲女真语”并结合孝文帝改革内容从孝文帝改革不重视保留本民族特色,而西夏、金朝改革中注意保留本民族传统的角度分析不同点。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82年,为争夺马尔维纳新群岛(简称马岛)及其附近海城的主权,英国与阿根廷爆发了马岛战争。马岛距英本土1.3万公里,决定了必须实施以海上力量为主的武装力量动员和交通运输动员,而英空中力量非常有限,展开了积极的外交动员。战前,英始终摆出“希望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姿态,“即使外交奋斗失败,其努カ的过程也足以向世界证明英国是被迫使用武力的”。针对阿根廷“将马岛归还自己”的主张,英认为岛上居民绝大部分是英国人后裔,多次援引联合国“所有的人民都拥有自决的权利”的原则。阿占领马岛后,英要求联合国“宣布阿根廷为侵略者”,安理会经过辩论要求“撤出所有的阿根廷军队”。同时致电欧共体各国,希望对阿根廷实行禁运。很快如西德政府宣布停止发运为阿根廷建造的4艘护卫舰,等于关上了阿根廷军火库的大门。——王卫东、仲永龙《马岛战争中英国外交动员的做法及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马岛战争中外交动员宣传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动员取得的效果。【答案】(1)特点: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和国际法的作用;利用共同的价值追求;全力争取传统盟友的支持;强调本国战争的正义性和阿方的侵略性;依据国际法充分强调拥有马岛主权的合法性。(2)效果:为作战部署赢得时间;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同情;限制了阿根廷的军事力量。【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英始终摆出‘希望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姿态,‘即使外交奋斗失败,其努力的过程也足以向世界证明英国是被迫使用武力的’”得出:强调本国战争的正义性;根据材料信息“多次援引联合国‘所有的人民都拥有自决的权利’的原则。阿占领马岛后,英要求联合国‘宣布阿根廷为侵略者’,安理会经过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