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化学核心素养_第1页
整理化学核心素养_第2页
整理化学核心素养_第3页
整理化学核心素养_第4页
整理化学核心素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理化学核心素养3篇篇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如果每一个维度要展开去说,那可说的东西可海了去了,我个人也没有那个能力去铺开讲。就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一个案例说几点个人的浅见吧,权当抛砖引玉。在实验中渗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实验现象是学生应有的素养。【例】Na₂SiO₃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反应是高一的典型反应,同学们对这个反应可以说是熟悉的不得了,但是多数同学对这个反应的理解只限于写出这个反应的方程式:SiO₃²⁻+2H⁺=H₂SiO₃↓我认识的很多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仔细进一步分析反应的实验现象:滴加了酚酞的Na₂SiO₃溶液呈红色,说明Na₂SiO₃溶液与Na₂CO₃溶液一样,呈碱性。不同的是,Na₂SiO₃溶液是粘稠的液体,而同浓度的Na₂CO₃溶液是水状的液体,是什么导致二者性状的不同,是Na⁺吗?显然不是,只能是SiO₃²⁻和CO₃²⁻的差异,可看上去两种阴离子的组成相似啊都是RO₃²⁻型的啊?!因此自然可以想到两种看似相同的离子在微观结构上是有差异的。想象日常生活中的粘稠状液体,学生能想到且课堂上能宣之于口的大多是胶水和鸡蛋的蛋清,胶水多是聚合物暂且不谈,生物课上学生已经知道了蛋清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肽链,因此学生不难猜想Na₂SiO₃溶液中SiO₃²⁻会不会也是链状的呢?进一步实验,向滴有酚酞的Na₂SiO₃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振荡,溶液的红色渐渐变浅,这一现象与向滴有酚酞的Na₂CO₃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的前期现象是一致的,但是,继续滴加稀盐酸,在某一瞬间,试管中但液体变成了啫喱般的胶状物,倒置试管,胶状物不流下,这一点上与向滴有酚酞的Na₂CO₃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的后期现象有显著的差异,在向Na₂CO₃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的后期,溶液渐渐中出现许多细密的小气泡,进而聚集成大气泡。这两组现象的对比,学生不难想象,CO₃²⁻是一个一个分散在溶液中各处的单个的离子,因此滴加稀盐酸后,才会形成一个一个的CO₂分子,进一步聚集成小气泡,再到大气泡。而H₂SiO₃以凝胶状析出,就像蒸熟的鸡蛋羹(或烤熟的蛋挞中的蛋液),不难想象SiO₃²⁻就像肽链一样在溶液中摇曳,当各处的SiO₃²⁻长链转化为H₂SiO₃长链析出时,一条又一条的H₂SiO₃长链仿佛编织了一张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裹挟着水一起沉淀下来,形成凝胶,就像蒸鸡蛋时蛋白质受热变性析出成为Q弹的蛋羹一样。在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宏观现象,进行合理想象,再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与分析,得出合理的微观模型,最终查阅资料验证模型的合理与否。这就是我所践行并落实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篇二: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目标要求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反映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体现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一、具体内容1.化学观念化学观念是人类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应用、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所形成的基本观念,是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化学观念主要包括: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其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且伴随着能量变化,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等等。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在化学学习中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与批判,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是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是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在解决化学问题中所运用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的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3.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探究与实践是指经历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基于学科和跨学科实践活动形成的学习能力;是综合运用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和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中展现的能力与品格。科学探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网络查询等技术手段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简单的技术与工程方法设计、制作与使用相关模型和作品的能力,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提出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方案的能力,与他人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等。4.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化学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以及所表现的责任担当。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认识;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或放弃错误观点、反对伪科学的科学精神;遵守科学伦理和法律法规,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对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热爱祖国,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二、目标要求1.形成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初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原子、分子视角初步分析物质的组成及变化,认识“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变化,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对资源利用和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能通过实例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关系,形成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能从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初步分析、解决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发展科学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获取化学事实,能初步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能从变化和联系的视角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能以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表征化学变化;初步建立物质及其变化的相关模型,能根据物质的类别和信息提示预测其性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从跨学科角度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开放性问题,体会系统思维的意义;能对不同的观点和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3.经历科学探究,增强实践能力。认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进行安全、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任务;能主动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标,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获取证据并分析得到结论,能用科学语言和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与同学交流;能从化学视角对常见的生活现象、简单的跨学科问题进行探讨,能运用简单的技术与工程的方法初步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在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4.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具有对物质世界及其变化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审美情趣;热爱科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大胆质疑、追求真理、反对伪科学的科学精神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坚毅品质;学习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认识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信念自觉融入人生追求之中。赞赏化学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具有安全意识和合理选用化学品的观念,提高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的意识;初步形成节能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遵守与化学、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及法律法规,能积极参加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并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绿色发展观,具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化学的志向和责任担当。

篇三: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是未来社会的中心科学,在资源、环境、能源、材料、海洋、太空以及生命等科学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化学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化学表征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方法和分析能力、化学信息处理能力、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证据推理与论证能力、模型认知能力(1)化学表征能力:涉及化学规范用语和使用,能够通过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对化学事物进行表征,并理解对同一化学事物各种表征的联系。如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离子方程式等。(2)实验与探究能力: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究,独立完成探究。如设计合理实验方案,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仪器的操作,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现象、结论的正确描述等。(3)化学方法和分析能力:对化学知识进行概括、判断、比较等,能从多角度、动态的、宏微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如对化学概念的概括,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总结归纳,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科学解释化学现象,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4)化学信息处理能力:包括接受、整合、交流、评价信息,从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能与同伴沟通交流科学信息并能根据已有知识做出合理评价。(5)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敢于质疑、用于创新,能够从化学情境中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对资料中某一概念、描述、定义等的质疑,对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思考,对理论计算与事实之间差距的猜测等。(6)证据推理与论证能力:具有证据意识,能够收集证据,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具有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如预测反应进行的方向,再通过合理的实验或者理论对预测进行论证,以维护主张。(7)模型认知能力: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并能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本质。如通过实物模型认识有机分子的结构,建立元素“位置—结构—性质”的认知模型等。上述7个能力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立足高中生化學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化学表征能力、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证据推理与论证能力、模型认知能力,主要关注学生思维层面,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方法和分析能力、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是关注学生操作层面,增强学生应用能力。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开展研究的科学。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物质及其性质、变化的基本化学视角,体现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基本思想。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更多地了解人类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成果,能在原子、分子水平去描述物质的构成和微观结构,能从“宏微结合”的视角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去预测物质的性质、应用,初步形成从微观视角开展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重视新课中的“第一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从容的,也不能指望做成半生不熟后再回护。唯有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通过形象化的辅助手段、一定难度的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对它们的第一印象是对的、洁晰的,所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是高三能否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前提。化学学习一定要将宏观与微观紧密地结合起来,就是说要讲“道理”。我们现在的化学教学往往不讲道理,导致化学学习变成了一个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化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去想象。虽然微观粒子的运动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具体感知到,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模型去认知的,是需要发挥想象力的。化学课程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这是化学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一种独特价值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也有能量的转化。学习和研究化学,就必然研究纷繁复杂却又有着特征和规律的物质转化和化学变化。而“变化”中又必然存在着“平衡”,这既是化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内涵之一,也是一种哲学的辩证思维,分析化学变化也需要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哲学思维去考察和分析每一种基本观念都有其具体的内涵。例如,学生通过中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应该认识到: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很小很小;这些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不变;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原子在分子和晶体中以特定的几何图形排列。这就是“微粒观”的基本内涵。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从物质的微粒构成、微粒的特征来建构微粒观;而在高中阶段主要是从微粒问的相互作用,从化学键的角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微粒观,逐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要强调的是,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是微粒观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科学思维方法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证据,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在化学学习中要学会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搜寻证据,而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性假设;能基于证据进行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证实或证伪所作出的假设或预测;能正确表达和解释证据与结论(假设)之间的关系。在证据的基础上形成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内容之一。借助抽象、模仿、假想、联想、对比等科学认知方法,形成模型建构能力、模型检验能力、模型应用能力和模型再转化能力等模型认知能力。证据推理,实际上就是运用证据来进行推理的过程。获得有效的证据是推理的前提,而推理就是从一个命题得出另一个新的命题的思维活动。所以讲“证据推理”就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主要就是一个证据推理的思维过程。模型认知,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模型进行思维的过程。模型是对事物及其现象本质特征的一种概括,它具有解释、预测、推断的功能。化学中的模型包括思想模型、实物模型等,化学概念就是一种思想模型,而分子结构模型既是思想模型也是实物模型,其本质是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和空间结构的一种理性认识。如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模型,它的本质是一种微观认识,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表征。理解和建构模型是模型认知的前提。“认知”在心理学上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认知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模型认知”就是运用模型去解释现象、预测可能的性质或做出推断的思维过程。许多学生会拼插有机物分子的结构模型,但是却不会应用模型解决问题,这说明他没有从微观水平上理解这个模型,不能够运用这个模型去进行思维,他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的、形象的拼插阶段。从化学学科认知视角来看,“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显然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我们探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往往需要收集证据、借助模型进行认知推理和延伸理解,运用模型方法来表征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现象、化学理论;建基于证据、依据于模型,搭建学科经验与科学理论之间的认知桥梁,培养科学精神、化学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建立基于证据和模型的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方法解释化学现象、深入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逐步建构和完善解决复杂化学问题或跨学科问题的科学心智模式所以讲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它不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但却是学生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因为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语),思维是一切智力和能力的核心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最高的法庭(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语)。虽然现代化学越来越重视定量化学、理论化学,但最终一切的理论和假说都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所以,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既包括实验事实、实验方法,更包括实验探究活动,还有实验史实。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实践活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照方抓药的操作过程,思维是实验探究的灵魂和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