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总论刑法概说刑法的概念和性质刑法概念:刑法是全部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属性(简答):调节内容的独特性。刑法所规定的内容重要涉及的是犯罪与刑事责任两个方面,而其它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则重要是普通违法及其所应承当的法律后果问题。调节范畴的广泛性。全部部门法,调节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只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制裁办法的严肃性。刑法的强制性最强,它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保护社会关系的最后一条防线,以追究刑事责任的方式来对付犯罪,而刑事责任的重要办法就是刑罚,刑罚是整个国家强制办法体系中最为严肃的一类。保护手法的终极性。刑法的制订根据和任务一、刑法的制订根据价值跟据:处罚犯罪,保护人民宪法根据:宪法规定具体化实践根据:含有司法实践的需要刑法的任务(简答)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经济基础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各方面的管理秩序。刑法的体系和解释刑法的篇章构造:编章节条文构造:条款项但书:排斥、例外、限制、补充刑法解释目的:明确立法含义;统一司法合用;弥补立法局限性;增进刑法完善原则:正当性原则(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效性原则(必须由国家特定的机关作出才干发生法律效力);科学性原则(客观、全方面、明确、具体、真实);合理性原则(合乎法理、人伦常理和社会发展需要之理)类型:按效力分:有权解释: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司法解释(最高司法机关)学理解释(无效解释)按办法分:文理解释:从字面含义到语法构造所做的解释。历史解释(沿革解释):根据历史参考资料得出符合时代的理论目的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字面含义比真实意义窄,扩张字面含义(汽车-大型拖拉机)限制解释:字面含义比真实意义宽,限制字面含义(伤害-必须是达成故意轻伤程度以上)固然解释:条文未规定某一事项,但已规定的目的、事务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固然涉及在该规范合用范畴内。反对解释: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背面结论也成立。补正解释:根据法律其它条文的规定来补全某一刑法规范应有内容的状况。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概述定义: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含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准则。判断原则:必须贯穿于刑法始终,含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准则。必须是贯穿于整个刑法的制订和合用过程的准则。必须是刑法所独有的,体现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准则。罪刑法定原则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分理论基础: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费尔巴哈心理强制理论派生原则(简答):排斥习惯法,司法机关只能以立法者制订的公开的、成文的法律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严禁事后法,立法机关司法机关都不可溯及既往。严禁绝对不定时刑和法外刑,刑罚的名称种类和幅度,都必须由法律加以拟定,刑期必须是绝对拟定的。严禁类推,把刑法的明文规定作为定罪量刑的唯一根据。合用刑法平等原则含义:对任何人犯罪,在合使用方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法》第4条)具体内容:保护社会利益、定罪、量刑、行刑上的平等。立法体现:刑法总则刑法分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含义: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当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法》第5条)具体内容:p43-p44立法体现:刑法总则:刑法总则规定了一种科学的刑罚体系刑法总则规定了一种科学的处分原则刑法总则规定了一系列科学的量刑制度和行刑制度刑法分则:从刑法分则的体系和构造来看,分则中各类罪名体系的建立和具体个罪的排列,基本上是按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罪行的轻重来决定的。刑法的效力范畴刑法的空间效力一、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含义一种国家的刑法只管辖发生在本国地盘内的犯罪一种国家的刑法只管辖本国公民实施的犯罪一种国家的刑法只管辖侵害本国利益的犯罪一种国家的刑法对侵犯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都要管辖优捍卫了国家主权,容易实施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看似全方面增进各国政府在打击国际犯罪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缺保护不周(境外犯罪)管不了外国人境外外国人不可各国阶级利益冲突,范畴过小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P51-58刑法的时间效力生效、失效刑法的溯及力含义:新的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发生但生效后尚未经判决或者判决尚未拟定的行为与否合用的问题。原则: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我国:从旧兼从轻原则犯罪概念犯罪的本质(简答)马克思主义有关犯罪本质的叙述:犯罪是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似的条件。犯罪不单纯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犯罪的本质不在于其对所制订的法和法律的破坏,而在于其侵犯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和统治秩序,也就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性。犯罪的概念和特性形式概念(从犯罪的法律体现形式上):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刑罚处分的行为。实质概念(从犯罪的社会属性或者社会属性与法律属性相结合):犯罪乃含有一定决意之权利侵害性的反社会行为。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基本特性(简答):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含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特性,也是本质特性。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即含有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性,也是评判与否构成犯罪的法律原则。犯罪是应受刑罚处分的行为,即含有应受刑罚处分性。犯罪的分类P78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概说概念:所谓犯罪构成就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含有的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特性:整体性。所谓犯罪构成的整体性是指犯罪构成是由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抽象性。所谓犯罪构成的抽象性是指作为犯罪构成的诸共同要件是从决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众多事实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全部与该犯罪有关的事实的组合。法定性。所谓犯罪构成的法定性是指犯罪构成所必须含有的各个要件是由我国的刑事立法加以规定的,而并非任何个人主观臆造的产物。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简答)联系:犯罪概念是制订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区别:两者所揭示的内容不同。犯罪概念所揭示的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而犯罪构成所揭示的多个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两者所含有的属性不同。犯罪概念含有普通性,它合用于不同性质的犯罪,每个具体犯罪都必须含有犯罪概念的三个基本特性;犯罪的构成含有特殊性,某种特定的犯罪构成只能合用于性质相似的犯罪。两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犯罪概念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原则,而犯罪构成是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具体原则。犯罪构成要件概说共同要件与选择要件共同要件:每个犯罪构成必须含有的、不可缺少的要件。选择要件:不是每一犯罪构成必须含有的,而只是一部分犯罪构成必须含有的要件。犯罪构成要件的内容四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三、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序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概述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的特性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简答)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增强民众同犯罪作斗争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合理地划分犯罪类型。有助于辨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有助于对的地量刑。犯罪客体的分类P105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概念: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其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含有社会危害性并为刑事法律所严禁的身体活动。特性有体性。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思想排除在危害行为之外。意志性。危害行为是受人的意识或意志支配的身体活动。(无意识无意志行为:人在睡梦中的举动,精神病人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受强制状况下的行为)有害性。危害行为是在客观上侵犯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违反刑法规范性。体现形式作为:由人的一系列主动动作所构成的整体,而不是单指某一种别动作环节。分为运用自己身体的动作和借助外物实施的行为。不作为: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去实施自己有义务实施且能够实施的行为。条件(必须同时含有):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主动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行为人能推行特定义务而未推行。由于行为人未推行特定义务而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对的理解作为与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是危害行为在客观上的两种基本形式,故意与过失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主观心理态度的两种基本形式。对的认识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的危害程度。两者是行式方式不同,并不影响犯罪的性质不作为的特定义务来源(简答)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规定推行的义务法律行为引发的义务先行行为引发的义务有关持有p122犯罪对象犯罪对象的概念指人或物具体的人或物含有客观实在性的特性。一经犯罪行为作用,就成为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必须是被犯罪行为所作用。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简答)联系: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的实际内容,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存在和体现形式。区别:犯罪对象体现的是犯罪现象的外部特性,犯罪客体体现的是犯罪现象的内在本质。任何犯罪都必然使犯罪客体受到侵犯,但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必不可少的条件,犯罪对象则不是每一犯罪所不可缺少的要件,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条件。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则普通不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根据,犯罪对象则不是。危害成果概念:广义:一切由危害行为所引发的损害事实,涉及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也涉及构成后果和非构成后果。狭义:危害行为引发的构成犯罪所必须含有的损害事实。特性:危害成果含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行为人主观上但愿通过危害行为达成的犯罪目的一种为客观范畴一种为主观范畴。危害成果与危害行为之间含有因果联系。危害成果是使犯罪客体遭受损害的事实。危害成果含有多样性。危害成果含有法定性。只有刑法规定的成果,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成果。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鉴定根据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分析判断,不行则“常识加公正”因果关系与刑事关系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成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是行为人对危害成果负刑事责任的根据,但仅有因果关系还不等于阐明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还需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时,才干令其负刑事责任。犯罪主体犯罪主体与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涉及自然人和法人犯罪主体要件自然人犯罪主体普通要件(揭示责任能力的有无和程度):达成对对应犯罪负刑事责任的年纪(刑事责任年纪)含有对自己行为的识别和控制能力(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主体要件的核心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普通要件刑事责任能力识别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核心,缺一不可。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完全无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完全无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重伤、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完全负刑事责任14161875应当从轻或减轻能够从轻或减轻 以实施危害行为时行为人的实际年纪计算(2.29以3.2);行为人在未达成刑事责任年纪之前实施的刑法所严禁的危害行为,同样是行为人行为含有社会危害性的体现,但它直应是量刑时考虑的重要情节。精神病、醉酒、生理缺点精神病:只有在发病期间做的,并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不负刑事责任。醉酒负责;病理性醉酒属精神病范畴,丧失识别控制能力下,不负责。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能够从轻、减轻或者免去处分。(《刑法》19条)免死精神病<14审判时怀孕,流产也算年满75原则不判自然人犯罪特殊主体要件含有某些身份:国家工作人员特定职业或行业的从业人员其它负有特定刑事法律义务的人员单位犯罪主体要件单位犯罪的特性单位犯罪只能由有资格代表单位的人在推行职务的过程中以单位名义实施(实施单位犯罪的自然人能以单位的名义;并以单位的名义;实施单位犯罪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单位犯罪只能限于法律明文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范畴。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应按刑法分则的规定具体拟定。单位犯罪的主体公司、公司、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单位犯罪普通主体要件刑法意义的“单位”自然人结合所构成的单位还只是社会学意义的单位,成为刑法意义的单位,须同时含有三个条件:含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功效。社会功效:为单位以外的其它社会组员进行社会管理、社会生产、提供社会服务等功效。相对独立:相对独立于构成单位的自然人、自己的上下级单位;功效、活动、利益相对独立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开展相对独立的社会性活动。(正当为前提)含有相对独立的财产。(独立于自己上下级和自己构成组员的财产利益,并相对独立管理和处分财产)单位犯罪的特殊主体要件规定单位犯罪主体必须含有特定的全部制。规定单位犯罪主体必须含有特定的职能。规定单位犯罪主体必须含有特定的身份。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概述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也称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构成犯罪必须含有的、行为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犯罪主观方面的特性犯罪主观方面是法定要件。犯罪主观方面是行为主体实施危害行为时的心理态度。犯罪主观方面是支配行为者实施危害行为的心理态度。犯罪主观方面是含有特定内容的一种心理态度。犯罪主观方面含有客观性。犯罪故意概念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成果,并且但愿或者放任这种成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特性容认主义,主张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成果的基础上,凡危害成果的发生不违反行为人的主观意志的,都属于故意。构成要素认识要素有关认识的内容(明知):一是对行为本身的认识,二是对行为成果的认识,三是对与危害行为和危害成果相联系的其它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有关认识的程度(会发生):一是危害成果发生的必然性,二是危害成果发生的可能性。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将要引发的危害成果所持的但愿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类型P171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概念犯罪动机: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成犯罪目的的内在动力或者说内心冲动。犯罪目的:想要实现某种危害成果的心理愿望,危害成果在行为人主观上的体现。关系联系两者都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活动;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犯罪动机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两者有时反映的犯罪人的非法需求是一致的。区别形成的时间先后不同。先有犯罪动机,后有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延伸和发展。内容、性质、作用上有所不同。犯罪动机比较抽象,犯罪目的比较具体。一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似但可能有多个不同的犯罪动机。一种犯罪动机可能造成几个不同的犯罪目的,而一种犯罪目的也能够同时为多个犯罪动机所推动。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在某些状况下反映的犯罪人的需求并不一致两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不同。犯罪目的侧重于定罪,犯罪动机侧重于量刑。第三节犯罪过失概念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成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这种成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行为人的过失心理态度,是其承当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特性在认识方面,行为人的实际认识状况与认识能力不一致。能够认识到但没认识到或者即使认识到了但做出了错误判断。在乎志方面,行为人的主观意愿与客观后果不一致。主观上反对排斥,客观上因轻率行事发生了危害成果。类型p177与罪过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不可抗力特性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已经造成了损害成果。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成果没有任何过失。并非故意过失即无罪过。损害成果的发生是由于行为人不可抗拒的因素引发的。意外事件特性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已经造成了损害成果。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成果没有任何过失。并非故意过失即无罪过。损害成果的发生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预见的因素引发的。根据行为人的实际认识能力和其行为当时的具体条件,根本不可能预见。与疏忽大意的区别:行为人与否有预见能力。以上两者不负刑事责任的根据我国刑法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对法律认识错误及解决方式假想的犯罪主动错误,原来不构成犯罪但行为人觉得犯罪——不构成犯罪假想的不犯罪消极错误,构成犯罪但觉得不犯罪——普通不影响定罪量刑对定罪量刑的误认懂得构成犯罪但不知定罪量刑的程度——不影响定罪量刑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对象认识错误误杀但体现的社会关系相似,不影响犯罪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也不影响定罪量刑。P188主观上有犯罪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行为,但对象不在场或其它状况危害成果未发生——犯罪未遂误将犯罪对象当作非犯罪对象予以侵害。主观无犯罪故意,如应当预见而疏忽大意没有预见——过失犯罪;如果不能预见——意外事件客体认识错误行为人意欲侵害的社会关系与实际侵害的社会关系不一致手段认识错误行为人使用的手段原来会发生危害成果,但行为人误认为不会发生。主观无端意——不构成故意犯罪;应当预见而疏忽大意——过失犯罪,不能预见——意外事件意欲使用某种会产生危害成果的手段,但由于认识错误,产生的作用和愿望不符以至于犯罪未得逞也称手段不能犯——犯罪未遂。迷信犯——无罪行为性质认识错误假想防卫、假想避险——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因果关系认识错误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产生了预期的犯罪成果,事实上并没有产生这种成果。——犯罪未遂行为人误觉得预期成果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事实上是由其它因素造成的。——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其预期的方向发展及其预期的目的而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追求的目的以外的成果。甲刺乙不小心刺死了,不能认定甲构成故意杀人,只承当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甲想把乙淹死,乙死了但是不是被淹死的。不影响刑事责任,甲应负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行为人误觉得自己当时的行为已经发生了预期的危害成果,为达成另一目的又实施第二个行为,事实上行为人所预期的危害成果是第二个行为所造成的。——普通不影响刑事责任,但如果第二个行为能够单独构成犯罪,则其前一行为属于犯罪未遂与后一行为构成的罪予以两罪并罚。排除犯罪性行为排除犯罪性行为概述概念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成果,形式上与犯罪行为相似,但因实质上不含有犯罪特有的社会危害性,而为法律所允许或承认的行为。特性形式上与犯罪行为有相似之处实质上不含有犯罪行为特有的社会危害性为法律所允许或承认正当防卫概念是指防卫人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采用对不法侵害者本人造成损害的办法,以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别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侵害的行为。条件前提条件首先必须要有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普通是指性质严重、程度强烈、危害性大、后果立至的带有直接攻打性的违法、犯罪行为。时间条件只能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中“事前加害”“事后报复”——防卫不适时对象条件只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主观条件防卫意图防卫挑拨和互殴行为都不属于正当防卫程度条件(划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唯一原则)防卫行为的性质、手段、强度以及造成的损害成果是制止不法侵害行为所必需的。没有明显的超出必要程度从而造成重大损害。“无限防卫”,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状况下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完全符合正当防卫的前四个条件,而只是违反程度条件。定罪:拟定行为人对防卫过当成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普通而言,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是过失。但明知会明显超出程度造成重大损害而仍放任这种成果发生——间接故意防卫过当是一种犯罪形态而非独立罪名。量刑:依法应当减轻或者免去处分。紧急避险概念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别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避免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种小的正当权益的行为。条件前提条件只有在正当权益受到危险的现实威胁时才干实施。危险来源:自然灾害,动物的自发侵袭,自然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定的危难困境时间条件实际危险已经出现且尚未结束的状态限制条件必须迫不得已主观条件一是保全的利益必须是正当的利益,二是避险人必须出于正当的避险意图程度条件避险行为所引发的损害应当不大于所要避免的损害。人身权益不不大于财产权益,人身权益中的生命权是最高权益,财产权益中,可用财产的实际价值进行比较。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由于避免本人的正当利益免受危险的损害而实施紧急避险。针对特定负责人,可为保护别人利益来实施紧急避险。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简答)危害的来源不同。正当防卫来源于人的不法侵害;紧急避险既可能来源于人也可能来源于其它。行为的限制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有在别无他法、迫不得已的状况下才干实施;正当防卫没有这种限制。损害程度的规定不同。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只能不大于所要保护的利益;正当防卫无所谓。(根本区别)损害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所损害的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的利益;而紧急避险损害的只能是危险源以外的第三者的正当利益。对行为主体的规定不同。紧急避险对特定职务上的负责人有规定,正当防卫无。其它排除犯罪性行为法令行为基于成文法律、法规、法令的规定,为行使权利或者承当义务所实施的行为行为必须有有效法规做根据。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规实施。必须含有推行权利的意图。执行命令行为在国家法律所承认的范畴内,根据上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命令而实施的行为。正当业务行为即使没有法律、法令的直接规定,但在社会生活中被认为是正当业务上的行为。运动员的体育竞技,律师的辩护活动,记者的采访活动,医师的治疗行为等。被害人承诺行为经有权处分某种权益的人请求或同意,损害其正当权益的行为。承诺者必须对被侵害的法益含有处分权,且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共同的生活准则。承诺者必须对承诺事项的意义、范畴效果含有充足的理解能力。承诺必须出于权利人的真实意志。必须存在现实的承诺,且最迟存在于成果发生时。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不得超出承诺范畴。推定承诺行为为了救助被害人的利益,行为时即使不存在被害人现实的承诺,但在被害人懂得事实真相后固然会做出承诺的状况下,因而推定被害人的意思所实施的行为。与紧急避险的重要区别:前者牺牲与保全的利益均属于被害人;而后者所牺牲与保全的利益则归属不同的权利人。针对被害人有处分权限的个人法益。被害人没有现实承诺。待解决的事项含有急迫性。P211自救行为指法益受害者在通过法律程序或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权利的状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救助法益的行为。义务冲突行为指在同时存在两个以上互不相容的义务时,行为人为了推行其中的某项义务,不得不推行其它义务的行为。基于“优越利益原则”。犯罪未完毕形态犯罪未完毕形态的概述犯罪完毕形态即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完毕且对应犯罪成果实现的犯罪形态。与犯罪未完毕形态相对,现有区别也有共通之处,共通之处在于:1.两者皆就直接故意犯罪而言。2.两者共同归属于“犯罪的停止状态”的概念范畴。犯罪未完毕形态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的主客观因素而未将犯罪行为完毕或者未使犯罪成果实现的犯罪形态。涉及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断三种状态。犯罪预备概念即犯罪预备形态,是犯罪未完毕形态的一种。特性客观特性开始了犯罪预备行为,即实施了“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行为。【区别于犯意表达】尚未“着手犯罪实施行为”。【区别于犯罪未遂】主观特性“为了犯罪”,即心存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而顺利实现犯罪成果的主观愿望。【区别于非犯罪行为】尚未着手犯罪实施行为,或者说是犯罪行为停止,是迫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而不是行为人主动、自愿的。【区别于犯罪中断】犯罪未遂概念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特性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着手”并不是犯罪行为的开始,犯罪行为开始于犯罪预备行为的起始。“着手”标志着犯罪预备阶段的结束,以及犯罪实施阶段的开始。犯罪未得逞行为人的犯罪意图未能实现,且其犯罪意图应当限定于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范畴内。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因素犯罪中断概念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避免犯罪成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断。特性时空性“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过程涉及犯罪预备、犯罪实施、犯罪实施后犯罪既遂后,即不再存在犯罪中断放弃可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自动性(区别于犯罪未遂的核心)犯罪中断是犯罪行为人的意志所控制、抉择的成果。为达目的而不欲者,为中断;欲达目的而不能者,为未遂。行为人“自认为”能够完毕犯罪;行为人“自动”选择了中断犯罪。犯罪中断的有效性:放弃犯罪行为,避免犯罪成果决意性犯罪人在中断犯罪时,其内心已决意放弃犯罪或制止犯罪成果的发生。共同犯罪人的犯罪中断问题组织犯、教唆犯、共谋犯,一人既遂全员既遂。及时地打消其它有关共同犯罪人的犯罪意图为必要条件。协助犯应当以及时取回其提供的犯罪工具、撤除其制造的犯罪条件为必要条件。简朴的实施犯,只需要及时地自动放弃(撤出共同犯罪活动)便可成立犯罪中断的有效性。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概述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分。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及其认定构成要件: 共同犯罪主体共同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或以上。主体含有对应的刑事责任能力。共同犯罪行为每个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共同作为:一块杀人共同不作为:不推行义务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在产生了危害成果的状况下,每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于危害成果都存在因果关系共同犯罪故意认识因素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危害行为的性质以及危害行为和危害成果的因果流程对其它共同犯罪人行为的认识。意志因素是指共同犯罪人但愿或者放任自己的行为造成危害成果的发生,同时也但愿或者放任其它共同犯罪行为造成危害成果的发生的意志状态共同犯罪形式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对行型的共同犯罪:指社会观念上互以对方的行为为本身存在条件的犯罪形式。如行贿和受贿、买和卖。聚合型共同犯罪:三人以上的聚合行为作为成立要件的一类犯罪。如聚众斗殴罪。特点:人数为三人以上;共同的犯罪目的;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参加的程度和形态可能不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通谋:各共同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之前已经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事中通谋:共同犯罪人开始准备犯罪及着手犯罪后来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简朴的共同犯罪与复杂的共同犯罪简朴(共同实施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某一具体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的共同犯罪形式复杂: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一定分工的共同犯罪形式。普通的共同犯罪和特殊的共同犯罪普通: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在结合程度上比较松散,不存在特定的组织形式。为了实施某一具体犯罪而临时结合在一起。特殊: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建立起严密组织。“有组织的共同犯罪”其组织形态有两种:犯罪集团和黑社会组织(1)犯罪集团的基本特性:主体必须是三人以上;目的的特定性和明确性;较强的组织性和较大的稳固性(2)黑社会组织的基本特性: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骨干组员稳定;有组织的通过违法犯罪活动获取经济利益,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暴力、威胁或其它手段;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第四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一、分类原则混合分类法:作用为主、分工为辅。我国运用其将共同犯罪人分为正犯(实施犯)、从犯(协助犯)、教唆犯、胁从犯。多个共同犯罪人的特性及其刑事责任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重要作用的。(1)分两种: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特性:只存在于犯罪集团当中;必须实施了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涉及:在犯罪集团中起重要作用的犯罪人;在普通共同犯罪中起重要作用的犯罪人;在聚众犯罪中起重要作用的犯罪人刑事责任: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分。(《刑法》第26条第3款)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加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分。(《刑法》第26条第4款)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分类: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人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分或者免去处分。(《刑法》第27条第2款)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1)特性行为人明知自己参加的犯罪活动并且不乐意参加犯罪行为人客观上是由于别人的胁迫而实施了犯罪行为刑事责任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分或者免去处分。(《刑法》第28条)教唆犯:教唆别人犯罪的人(1)特性行为人有教唆别人犯罪的行为教唆的对象必须是有对应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若运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犯罪行为,成立间接正犯。教唆既能够是口头的也能够是书面的。教唆的内容必须是犯罪行为。行为人有教唆别人犯罪的故意认识因素:教唆对象的认识,认识到被教唆人含有对应刑事责任能力,被教唆人没有犯罪故意;危害成果的认识,教唆人明知自己的教唆行为会引发被教唆人实施犯罪;因果关系的认识,教唆人明知自己的教唆行为和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故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意志因素:但愿或者放任危害成果的发生。刑事责任:教唆别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分。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分。P254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能够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罪数形态罪数概述一罪与数罪的拟定原则:犯罪构成说,应是犯罪构成的个数,即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含有一种犯罪构成的为一罪,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含有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根据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注意行为的“充足评价”和“严禁重复评价”“犯罪构成原则说”中所强调的“犯罪构成”含有多维性。一罪的类型概念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符合一种犯罪构成。实质的一罪继续犯:指危害行为一经实施,原则上就已经构成犯罪,且该犯罪的行为及不法状态在较长时间内同时持续的一类犯罪。特性:当行为人着手实施危害行为,该行为原则上即成立犯罪。危害行为及其不法状态在较长时间内同时延续。*区别:徐行犯:指不停重复的危害行为由量变引发质变而成立的犯罪。特点:一是行为人重复实施同一种危害行为,且每一次行为单独不构成犯罪。二是重复实施的行为质变为一种犯罪行为。想象竞合犯:指一种危害行为同时造成了数个危害成果且该危害行为和不同危害成果及其罪过的不同组合触犯不同罪名的情形。特性:行为人实施了一种危害行为。造成数个刑法意义上的危害成果。对数个成果分别含有故意或过失。一种行为造成的数个成果和不同罪过的结合,因此触犯不同罪名。由于想象竞合犯只有一种危害行为,因此在触犯的数罪中,选择一种重罪定罪量刑。法条竞合:刑法条文之间的交叉重叠解决原则:特殊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狭义法条优于广义法条;重法优于轻法*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简答)相似:只有一种行为区别:想象竞合属于一种动态或者事后竞合。而法条竞合在于法条本身,无论行为人与否实施具体危害行为,法条之间的竞合已经存在,属于一种静态或者事前竞合。想象竞合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罪过和成果的竞合;而法条竞合中的竞合是刑法条文的竞合。前者是观念(罪过)的竞合,而后者是条文(规范)的竞合。想象竞合犯按照一行为所触犯的是个罪名中最重的犯罪来定罪处分;而法条竞合则可能采用特殊法优于普通条文、重法优于轻法等办法来定罪处分。成果加重犯:指法律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行为因造成加重成果而提高其法定刑的情形。如:故意伤害罪,若在实施轻伤过程中造成了重伤或者死亡的加重成果,行为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只是相对来说合用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的法定刑。特性:符合基本犯罪构成的行为符合基本犯罪构成的行为造成了加重成果法律明确规定只加重其法定刑,而不变化罪名法定的一罪惯犯:指刑法规定的某些重复多次发生的犯罪结合犯:指刑法将原来独立规定的不同犯罪结合规定为一种新罪名的状况处断的一罪牵连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办法或成果又触犯其它罪名的状况。特性:行为人出于一种犯罪目的;行为人实施了数个危害行为且分别构成犯罪;数个行为之间必须含有办法或者成果上的紧密联系;刑法分则明确规定对某些含有牵连关系的行为实施数罪并罚。处断原则:选最重之罪定罪处分吸取犯:因行为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含有特定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从而造成其中一种不含有独立性的行为被另一种含有独立性的行为所吸取且成立吸取行为的犯罪形态。特性:必须实施了一种犯意目的实施数个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数个独立犯罪行为必须存在吸取关系。识别:p266犯罪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概述概念是指犯罪的法律后果,即犯罪人因其犯罪行为而应承当的、遭受国家定罪、处刑的负担或后果。特点严肃性、专属性、法定性、平等性、应然性和实然性(有罪即有责)、法律性和伦理性根据哲学根据: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法学根据:实质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法律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事实根据: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实现的原则及时性原则。尽量快地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不可避免原则。指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应当使其刑事责任成为现实,不能有不承当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刑责自负原则。谁犯了罪谁承当刑事责任,不连坐。实现的方式定罪判刑方式,即认定犯罪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并合用刑罚(最普遍最基本的办法)定罪免刑方式,即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但免去刑罚的合用。实现的阶段阶段一:刑事责任的拟定,以人民法院的有罪判决、裁定生效为标志(当代诉讼实施不告不理原则)阶段二:刑事责任的推行,有罪判决、裁定被交付执行时就开始了,结束随刑事责任实现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定罪判刑,刑罚执行完毕之时便是刑事责任终止之时。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特点整体性,指对于单位犯罪,承当刑事责任的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单位本身,不是单位内部全体组员更不是部分或单个组员。双重性,指对于实施双罚制的单位犯罪,除了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以外,还要追究那些在单位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和负有重大责任的单位组员的刑事责任。局限性,单位只对法律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负刑事责任,并且只能以有限的方式承当刑事责任。刑罚概念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刑法中确立的含有“刑罚”名称,体现国家对犯罪人及其行为的否认评价和谴责的剥夺或者限制犯罪人的某种权益,由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合用并由特定机构执行的法律制裁办法。与其它法律制裁办法的关系(简答)相似点:都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都以使受制裁员遭受一定的不利为内容。不同:权利的归属不同。制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厂长劳动合同签订与劳动争议调解协议4篇
- 2025年度体育设施承包经营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新春企业复工环境保护合同2篇
- 2025年度环保型产品宣传册创意设计制作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厂房租赁合同智能化管理版4篇
- 个人二手车辆交易合同2024年专用
- 2025年度文化遗产地拆迁产权保护协议4篇
- 2025年度智能安防产品委托设计合同4篇
- 2025不动产交易担保合同范本3篇
- 两地研学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2篇
- GB/T 12494-1990食品机械专用白油
- 运输供应商年度评价表
- 成熙高级英语听力脚本
- 北京语言大学保卫处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招考聘用【共500题附答案解析】模拟试卷
- 肺癌的诊治指南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完整版课件
- 商场装修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 (中职)Dreamweaver-CC网页设计与制作(3版)电子课件(完整版)
-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教材解读 PPT
-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600题直接打印
- ASCO7000系列GROUP5控制盘使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