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管理规范_第1页
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管理规范_第2页
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管理规范_第3页
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管理规范_第4页
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管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管理规范附件1为规范我市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是指运用体外冲击波粉碎泌尿系统内结石的办法。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二级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泌尿外科,有专门的体外冲击波碎石工作室,有超声科、放射科、检查科等有关辅助科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泌尿外科床位不少于20张,能独立开展泌尿外科常规手术。如床位少于20张者,则须开展泌尿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或已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3年以上,并与有资质的单位订立技术保障合同,建立完善的风险防备预案和应急制度。2、体外冲击波碎石室(1)使用X线定位者,体外冲击波碎石室应符合放射防护规定,面积不少于24m2。(2)含有体外冲击波碎石设备,影像监视系统质量良好;含有医学影像图像查看系统或读片设备。(3)含有与碎石设备相匹配的稳定电源供应。(4)含有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3、辅助科室(1)超声科能够开展泌尿系统有关超声检查。(2)放射科能够开展尿路平片、静脉尿路造影检查。(3)检查科能够开展凝血功效、尿常规、中段尿培养等检查。(三)有最少1名含有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泌尿外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外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有1年以上泌尿外科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3、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二)其它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有有关执业证书并通过有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的适应证。(二)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应由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泌尿外科医师与术者共同讨论决定,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三)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眷告知手术目的、有关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四)建立健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五)医疗机构每年完毕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不少于50例。(六)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七)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设备、器材。2、建立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器材登记制度,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3、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一)培训机构基本条件1、三级以上或含有市级泌尿重点学科的二级甲等医疗机构。2、含有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有与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3、每年完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不少于200例。4、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以上。5、培训机构负责人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以上。(二)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三)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医师培训规定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不少于50例,并经考核合格。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的全程管理,涉及术前评价、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操作、操作过程统计、碎石后解决和术后随访等。附:本规范实施前含有下列条件的医师,能够不通过培训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1、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5年以上,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作为术者累计完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20例以上,且未发生有关医疗事故。3、职业道德崇高,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本专业的主任医师推荐,其中最少1名为三级医疗机构的外院医师。附件2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管理规范附件2为规范我市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椎间盘置换方式替代病变的椎间盘,以恢复正常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效而进行的外科技术,涉及颈椎、腰椎的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医疗机构开展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骨科,有重症监护室、麻醉科、放射科等有关辅助科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骨科(1)开展脊柱外科临床诊疗工作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2)设有脊柱外科专科病房或专业组,成立时间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科室同期床位数的20%。含有本院的脊柱外科专科医师队伍,人员梯队构造合理。(3)能独立完毕各类脊柱外科手术,手术量每年不少于200例。能够纯熟掌握颈腰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脊柱融合术、脊柱骨折合并截瘫手术、脊柱肿瘤与结核病灶去除术等脊柱外科手术。2、手术室(1)含有辐射防护功效的单独手术间,使用面积45m2以上。(2)布局合理,达成百级层流原则。(3)含有可透视手术床、人工椎间盘植入手术的全套手术器械。(4)含有符合放射防护条件的术中C臂X线机。3、辅助科室或部门(1)放射科含有核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能够开展椎管造影、脊柱常规影像检查、脊柱三维成像分析诊疗。(2)能够开展神经电生理检查,含有术中监测能力。(3)含有术后康复锻炼设备、设施。(二)有最少2名含有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骨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外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有以上骨科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参加脊柱外科临床工作5年以上,并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近3年来每年作为术者完毕脊柱椎体间融合手术不少于60例、每年脊柱外科手术总量不少于100例。4、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二)麻醉医师含有麻醉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康复医师有最少2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含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原则上在符合条件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开展,其它拟开展本技术的医疗机构应符合卫生行政部门对脊柱外科疾病诊疗技术的规划,并由含有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时间最少3年。(二)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的适应证。(三)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必须经2名以上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制订合理的治疗与功效康复方案。(四)实施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应当由术者向患者或其家眷充足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等,并订立手术知情同意书。(五)建立健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六)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与不良反映的发生率和解决成果、随访状况等。(七)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人工椎间盘植入假体。2、建立人工椎间盘植入假体来源的登记制度,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档案的保存期限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应将用于手术病人的人工椎间盘植入假体的合格条形码(或者其它证明合格文献)置于住院病历的手术统计后。3、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一)培训机构基本条件1、三级甲等医疗机构。2、含有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有与开展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涉及专有的培训场地、器械、模型等。3、每年完毕各类脊柱手术不少于400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数量不少于30个。4、有最少3名含有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1名以上为主任医师。(二)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三)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医师培训规定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助手完毕不少于5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并经考核合格。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全程管理,涉及术前评价、围手术期解决、重症监护治疗、术后康复训练和随访等。附:本规范实施前含有下列条件的医师,能够不通过培训开展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1、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以上,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作为术者累计完毕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10例以上,且未发生有关医疗事故。3、职业道德崇高,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本专业的主任医师推荐,其中最少1名为三级医疗机构的外院医师。附件3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管理规范附件3为规范我市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是指经尿道在内窥镜直视下置入环状电极或筒状电极,通过局部高频电流所产生的高热量汽化消融增生的前列腺组织,解除下尿路梗阻的技术。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二级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泌尿外科,有手术室、麻醉科、检查科等有关辅助科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泌尿外科有独立的科室建制。开展泌尿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20张。能独立开展泌尿外科常规手术,能开展尿流率检查。2、手术室(1)设立规范,符合无菌操作条件,达成泌尿外科开放手术规定。(2)含有泌尿外科手术所需的麻醉技术、监护和急救设备。(3)含有与手术设备相匹配的稳定电源供应。(4)含有手术影像监视系统。(5)含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的配套器材,涉及膀胱镜、电切镜、汽化消融电极、尿扩器等,并有对应的寄存柜,有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定时进行维护和检修。(6)含有能够配合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体位放置的手术床。(7)含有确保手术器械消毒灭菌的设备,同一器械对一名以上患者进行操作时,器械消毒方法应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隔离有关的技术规范。(三)有最少2名含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泌尿外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外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有5年以上泌尿外科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项目负责人应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独立解决本技术有关并发症的能力。4、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培训,掌握器械的对的使用和保养办法,并考核合格。(二)手术护士1、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含有1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能配合进行开放手术,人员相对固定。2、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培训,纯熟掌握配套器械的装配、保养、消毒以及基本故障的排除。(三)麻醉医师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的适应证。(二)实施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术前,应向患者或其家眷充足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三)若操作失败或出现手术并发症,应含有转开放手术及解决手术并发症的能力。(四)建立健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五)医疗机构每年完毕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不少于50例。(六)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七)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设备、器材。2、建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器材登记制度,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一)培训机构基本条件1、三级医疗机构。2、含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有与开展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有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本地有较强的影响力。3、每年完毕经尿道前列腺手术不少于100例。4、泌尿外科床位不少于40张。5、有最少5名含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2名以上为主任医师。(二)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医师培训规定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毕经尿道前列腺手术不少于20例,并经考核合格。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经尿道前列腺手术患者的全程管理,涉及术前评定、诊疗性检查成果解释、与其它学科共同会诊、手术操作、手术统计书写、围手术期解决、并发症解决和术后随访等。附:本规范实施前含有下列条件的医师,能够不通过培训开展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1、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5年以上,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作为术者累计完毕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消融技术20例以上,且未发生有关医疗事故。3、职业道德崇高,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本专业的主任医师推荐,其中最少1名为三级医疗机构的外院医师。附件4胸腔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附件4为规范我市胸腔镜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胸腔镜诊疗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胸腔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胸腔镜诊疗技术是指以临床诊疗为目的,运用胸腔镜等有关设备,对胸部及有关脏器疾病进行诊疗和治疗的技术。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二级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胸腔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胸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有重症监护室、麻醉科等有关辅助科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胸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胸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10张,年完毕各类胸心外科手术50例以上。2、手术室(1)设立规范,符合无菌操作条件,相对固定。(2)含有胸腔镜系统、胸腔镜专用器械、高频电刀、吸引器及常规开胸手术器械。(三)有最少2名含有胸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1名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胸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外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有5年以上本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项目负责人应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独立解决本技术有关并发症的能力。4、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胸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二)其它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有有关执业证书并通过有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胸部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掌握胸腔镜诊疗技术的适应证。(二)针对患者的疾病,术前必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制订具体的胸腔镜手术方案、手术中可能出现意外状况的处置预案。(三)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做好对应的术前准备工作,检查设备运转状况,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四)规范胸腔镜操作,做好手术统计,并按规定随访。(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胸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六)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设备、器材。2、建立胸腔镜器材登记制度,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胸腔镜诊疗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一)培训机构基本条件1、三级甲等医疗机构。2、含有胸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有与开展胸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胸腔镜诊疗水平在我市处在领先。3、每年完毕胸腔镜诊疗技术不少于300例,其中完毕高难度胸腔镜手术100例。4、有最少3名含有胸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2名以上为主任医师。(二)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附:本规范实施前含有下列条件的医师,能够不通过培训开展胸腔镜诊疗技术:1、从事胸心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工作5年以上,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独立完毕胸腔镜诊疗技术30例以上。2、职业道德崇高,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本专业的主任医师推荐,其中最少1名为三级医疗机构的外院医师。附件5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管理规范附件5为规范我市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是指静脉使用溶栓药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技术,重要涉及溶栓前评定、溶栓操作以及溶栓后监测。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二级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有神经外科、急诊科、放射科、检查科和心电图室等有关辅助科室,有重症监护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神经内科有独立的科室建制,开展神经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25张。2、重症监护室(1)设立符合规范规定,达成III级干净辅助用房原则,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m2。(2)含有多功效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项目。对卒中重症患者能够实施有创机械辅助呼吸。(3)含有通过专业培训的、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3、辅助科室每天24小时能够开展血常规、血糖、凝血功效、头颅CT和心电图检查。(三)有最少2名含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神经内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内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有5年以上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项目负责人应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独立解决本技术有关并发症的能力。4、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二)其它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有有关执业证书并通过有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规范),严格掌握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的适应证。溶栓药品原则上在发病4.5小时内推荐使用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若在治疗时间窗内无法应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时,可考虑在发病6小时内应用尿激酶。(二)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前,应向患者或其家眷告知溶栓的目的、风险、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三)严格统计静脉溶栓前各核心性时间点,涉及患者到急诊时间、完毕各项检查时间以及用药时间。(四)溶栓过程中和溶栓后24小时内,严格按照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效缺损评分。(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颅内或全身出血,应有处置预案。(六)建立健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七)医疗机构每年完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不少于12例。(八)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九)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药品。2、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附:本规范实施前含有下列条件的医师,能够不通过培训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1、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5年以上,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3年累计独立完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10例以上。2、职业道德崇高,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本专业的主任医师推荐,其中最少1名为三级医疗机构的外院医师。附件6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管理规范附件6为规范我市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是指应用开腹、腹腔镜、经肛门、经骶等方式将涉及癌肿所在肠管及/或引流区域淋巴结完全切除的手术技术,涉及: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Hartmann手术、经肛门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含TEM※※TEM是指: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医疗机构开展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普通外科或中医肛肠科,有麻醉科和手术室等有关辅助科室。有开展术中快速病理诊疗的条件。有输血保障和有关的设备和设施。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普通外科或中医肛肠科普通外科床位不少于40张,或有独立设立的中医肛肠科。2、麻醉科和手术室能够开展全麻手术工作,含有心肺复苏有关设备设施。手术室不少于5间。3、拟开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应有腹腔镜及有关配套器材。(二)有最少2名含有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普通外科或中医肛肠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外科专业或中医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有5年以上本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担任主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3、项目负责人应有以上本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二)其它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含有有关执业证书并通过有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原则上在符合条件的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拟开展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的二级乙等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还应当由含有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三级医疗机构专家指导下开展直肠癌根治手术最少1年,手术例数不少于20例。(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原则上在符合条件的三级医疗机构开展。(三)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的适应证(请参考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1、建议直肠指诊、肠镜、核磁共振和/或腔内超声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2、中低位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T3或N1期以上建议行术前新辅助放疗或者放化疗,新辅助放化疗后推荐间隔6-8周左右进行手术。3、由远及近全方面探查,具体统计,遵照直肠癌根治术基本原则。4、切除引流区域淋巴脂肪组织。5、肿瘤侵犯周边组织器官者争取联合脏器切除。(四)实施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必须制订合理的治疗及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术式由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五)实施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眷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六)术后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后(固定液必须≥标本体积的10倍)随病理诊疗申请单(申请单由主刀医师填写具体临床信息)送病理科,由病理科出具规范的病理诊疗报告。报告内容及规定:1、患者基本信息。2、大致检查状况:涉及送检标本类型、肿瘤大小、大致类型、浸润深度、切除肠段两端距肿瘤远、近端距离。3、需统计肿瘤组织学分型、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数目及转移状况、近端切缘、远端切缘状况。4、建议报告环周切缘的状况、脉管侵犯状况以及神经侵犯状况。对低位直肠癌根治标本,建议检查肛门有无浸润和随着病变。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分子病理检测(如ERCC1、K-Ras、BRAF、VEGFR等)。(七)建立健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八)开展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毕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不少于10例。(九)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十)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手术器械及耗材。2、建立手术器械、耗材登记制度,确保器械、耗材来源可追溯。在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统计部分留存手术器械、耗材条形码或者其它合格证明文献。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手术器械及耗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一)培训机构基本条件1、三级甲等医疗机构。2、含有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有与开展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3、每年完毕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不少于300例。4、有最少4名含有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2名以上为主任医师。(二)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三)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医师培训规定1、拟开展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的医师应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毕不少于10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涉及作为术者或第一助手),并经考核合格。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患者的全程管理,涉及术前评价、手术方案制订、与其它学科共同会诊、手术操作、操作过程统计、围手术期解决、术后患者管理、手术后随访等。附:本规范实施前含有下列条件的医师,能够不通过培训开展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技术:1、含有主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年以上,且已开展直肠癌根治性手术。2、职业道德崇高,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本专业的主任医师推荐,其中最少1名为三级医疗机构的外院医师。附件7胰腺癌根治技术管理规范附件7()为规范我市胰腺癌根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胰腺癌根治技术实施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胰腺癌根治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胰腺癌根治技术是指对胰腺恶性肿瘤所实施的原则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扩大手术(涉及多脏器、血管及淋巴脂肪组织廓清切除)。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三级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若含有必需的硬件条件,可在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指导下开展。(二)医疗机构开展胰腺癌根治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普通外科(设有胰腺外科及有关专业),有病理科、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内镜室、超声科、放射科、血库等有关辅助科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普通外科有独立的科室建制,床位不少于80张,能独立开展胰腺外科和血管外科常规手术。2、手术室(1)设立规范,符合无菌操作条件,达成普通外科(胰腺外科专业)和血管外科手术规定。(2)含有胰腺癌根治技术所需的麻醉技术与设备。(3)含有与手术设备相匹配的稳定电源供应。(4)含有自体血回输设备、耗材寄存柜及对应的消毒灭菌设备。并有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定时进行维护和检修。(5)含有胆道镜及配套器材(涉及胆道镜、取石钳、活检钳等)的寄存柜,有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定时进行维护和检修。(6)含有人造血管及对应材料的寄存柜及对应的消毒灭菌设备。并有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定时进行维护和检修。(7)含有确保手术器械消毒灭菌的设备,同一器械对1名以上患者进行操作时,每次使用前应确保足够的消毒时间。3、辅助科室(1)病理科能够开展术中冰冻切片及细胞病理检查。(2)超声科能够开展胆胰及血管系统超声检查。(3)内镜室能够开展腔内超声检查。(4)放射科能够开展腹部平片、肝胆胰造影、术中胆道造影、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及核磁共振(MRI)检查。(5)检查科能够开展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及微生物检测等检查。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普通外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外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有以上普通外科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项目负责人应有独立解决本手术有关并发症的能力。4、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胰腺癌根治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二)手术护士1、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含有3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人员相对固定。2、接受胰腺癌根治技术的有关培训,纯熟掌握胰腺外科、血管外科手术器械及配套器械的装配、保养和基本故障的排除。(三)其它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有有关执业证书并通过有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胰腺癌根治技术的适应证。(二)实施胰腺癌根治术前,应向患者或其家眷充足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术后注意事项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三)若操作失败或出现手术并发症,应有及时的应对方法。(四)建立健全胰腺癌根治术后随访制度,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五)医疗机构每年完毕胰腺癌根治技术不少于20例。(六)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胰腺癌根治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七)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设备、器材。2、建立胰腺癌根治技术器材登记制度,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在患者住院病历手术统计部分留存器材条形码或者其它合格证明文献。3、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一)培训机构基本条件1、三级甲等医疗机构。2、含有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有与开展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3、每年完毕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不少于50例。4、有最少4名含有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2名以上为主任医师。(二)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三)胰腺癌根治技术医师培训规定1、拟开展胰腺癌根治技术的医师应为普通外科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毕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技术不少于10例(涉及作为术者或第一助手),并经考核合格。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全程管理,涉及术前评价、手术方案制订、与其它学科共同会诊、手术操作、操作过程统计、围手术期解决、术后患者管理、术后随访等。附件8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疗技术管理规范附件8()为规范我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疗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疗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疗技术(下列简称ERCP诊疗技术)是指在十二指肠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显示胰胆管,以诊疗胆胰疾病,并通过奥迪氏括约肌切开、取出胆胰管内的结石、扩张胆胰管、置入支架等操作对胆胰疾病进行介入治疗。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二级甲等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消化内科、普通外科和专设的内镜室,有重症监护室、放射科等有关辅助科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消化内科或普通外科开展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各不少于30张,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各不少于3人。2、ERCP诊疗室(1)含有数字式胃肠机(DS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透视监控设备,并可长久保存影像资料。(2)含有心电图、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监护设备,有供氧和吸引装置,并备有规定的急救药品急救器材。(3)含有良好的放射防护装置。3、含有ERCP诊疗术后复苏室,有专人观察,能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监测。4、含有专人管理的内镜室。消化内镜年诊治量不少于3000例次。5、其它辅助科室设备、设施符合ERCP诊疗技术的有关规定。(三)有最少2名含有ERCP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其中1名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通过ERCP诊疗技术有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它专业技术人员。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ERCP诊疗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内科或外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有3年以上本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有500例以上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80例ERCP操作经历,经ERCP诊疗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4、项目负责人应有独立解决本手术有关并发症的能力。(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含有有关执业证书并通过有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有2年以上内镜室工作经历。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ERCP诊疗技术的适应证。(二)ERCP诊疗技术必须符合质控规定,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三)ERCP诊疗术前应向患者或家眷告知手术的目的与办法,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与急性胰腺炎等)及防治方法等,在病人或家眷充足理解的状况下订立知情同意书。(四)合理应用抗生素。普通治疗性ERCP,如取石放置支架能够防止性使用1-2天抗生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在作ERCP治疗引流术后能够用到3-5天。(五)建立健全ERCP诊疗术后登记随访制度,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毕ERCP诊疗技术不少于50例。(七)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ERCP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八)其它管理规定1、建立ERCP诊疗技术器械登记制度,定时检查与维护,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2、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ERCP诊疗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附件9角膜移植技术管理规范附件9()为规范我市角膜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角膜移植手术开展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角膜移植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角膜移植技术是指应用同种异体或同体角膜组织(涉及角膜缘组织),在眼部实施组织的替代或修补手术;涉及实施有关的诊疗、供体眼材料的修整、清洁、消毒、保存与治疗操作。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三级甲等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眼科,有病理科、手术室、病原体检查室等有关辅助科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眼科(1)有独立的科室建制。能独立开展眼科各类常规手术,涉及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玻切视网膜手术。眼科床位不少于40张,或每年大、中手术不少于1000例。(2)含有对应的眼科检查设备,涉及眼B超、超声生物显微镜、角膜内皮镜、视网膜电生理检查和眼表泪膜检查等。2、手术室(1)设立规范,符合无菌操作条件,达成眼科手术规定。(2)含有眼科手术所需的麻醉技术与设备。(3)含有对应的眼科手术显微镜满足角膜移植手术的规定。(4)含有专用的角膜移植手术器械及配套消毒盒,取材和手术的消毒敷料包,涉及密闭保存瓶、供体材料的保存液、消毒液、抗菌液等的寄存柜,有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定时进行维护和补缺。(5)含有确保手术器械消毒灭菌的设备,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消毒隔离有关的技术规范。3、辅助科室(1)检查科能够开展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HIV、乙肝抗原抗体、血型和微生物检测等检查。(2)眼库含有保存眼供体材料的多种温度的冰箱。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眼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眼耳鼻喉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手术主刀医师应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项目负责人应有独立解决本手术有关并发症的能力。4、掌握眼科常规手术(涉及青光眼手术、白内障手术、眼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的技巧及办法。5、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角膜移植技术培训,掌握眼组织材料的对的取材办法和修剪、消毒、抗菌、保存办法。(二)手术护士1、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含有1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能配合进行眼科显微手术,人员相对固定。2、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角膜移植技术培训,熟悉角膜移植专用显微器械的清洁和消毒、保养。(三)其它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有有关执业证书并通过有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角膜移植手术的适应证。(二)实施角膜移植术前,应向患者或其家眷充足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三)若操作失败或出现手术并发症,应有及时的应对方法。(四)建立健全角膜移植手术后的随访制度,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五)医疗机构每年完毕眼科移植类病例不少于50例。(六)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毕的眼科移植类病例不少于20例。(七)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角膜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八)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设备、器材。2、建立和完善角膜移植供体登记制度,确保来源的可追溯性。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角膜移植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附件10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管理规范附件10()为规范我市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是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技术,运用超声乳化仪等有关设备,将患者晶状体乳化吸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技术。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二级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眼科,有检查科、放射科、急诊科和心电图室等有关辅助科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眼科(1)含有专用床位。每年完毕内眼手术不少于100例。(2)配备裂隙灯、对应眼底检查设备、眼科专用A超和B超、角膜曲率计、眼压计等仪器设备。2、手术室(1)含有眼科专用手术室,配备有关的急救设备,布局符合规定。(2)配备超声乳化仪等乳化晶状体的设备和手柄、符合内眼手术原则的配备助手镜的眼科手术显微镜、白内障超声乳化专用器械和快速消毒锅。(3)手术室干净原则应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消毒隔离有关的技术规范。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眼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眼耳鼻喉科专业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二)其它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手术室护士应含有2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2、验光师应通过视光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适应证。(二)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前,应向患者或其家眷充足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三)建立健全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四)医疗机构每年完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不少于100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2%。(六)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毕的病例数不少于50例。(七)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八)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设备、器材。2、建立白内障人工晶状体登记制度,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在患者住院或门诊病历中,手术统计部分留存人工晶状体条形码或者其它合格证明文献。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附件11激光角膜屈光技术管理规范附件11()为规范我市激光角膜屈光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激光角膜屈光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激光角膜屈光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激光角膜屈光技术(LaserCornealRefractiveSurgery)是指通过全方面的术前检查和评定,运用激光手术系统等有关设备,切削浅层角膜组织,变化角膜表面屈光力,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技术。涉及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化学法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和机械法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Epipolis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飞秒激光LASIK(FemtosecondLASIK)、全飞秒激光(“all-in-one”Femtosecondlasersurgery)等。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二级乙等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激光角膜屈光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眼科。1、眼科(1)每年完毕内眼手术不少于100例。(2)必需的配套设备涉及:验光设备(综合验光仪、电脑验光仪);角膜地形图仪;角膜测厚仪;非接触眼压计(NCT);视觉质量检查仪(对比敏感度仪、像差仪);眼科常规检查设备(裂隙灯、眼底镜、眼轴检测设备、三面镜);快速消毒锅。(3)有独立的医学视光室,进行术前和术后视光学检查和治疗。2、手术室(1)含有独立的激光角膜屈光技术专用手术室,面积25m2以上,配备有关的急救设备,布局符合规定。(2)手术室干净原则应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隔离有关的技术规范,符合污物解决原则。(3)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激光仪。(4)激光仪须有自动中心跟踪装置。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眼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眼耳鼻喉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有显微角膜板层刀的动物实验操作训练经验,在有临床经验医师(已独立完毕不少于500例激光角膜屈光技术者)台上指导下,完毕激光角膜屈光技术不少于50例。4、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激光角膜屈光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二)其它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手术室护士获得《护士执业证书》,人员相对固定,并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激光角膜屈光技术系统培训。2、验光师应通过视光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3、激光仪操作人员必须有对应上岗合格证。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激光角膜屈光技术的适应证。(二)实施激光角膜屈光术前,应向患者或其家眷充足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术后注意事项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三)主刀医师必须做好术前评定。手术遵照激光角膜屈光技术操作程序进行。(四)病历书写统计规范、完整。(五)建立健全激光角膜屈光术后随访制度,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六)手术设备有专人负责,并定时维护。(七)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激光角膜屈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八)其它管理规定1、建立激光角膜屈光技术器材登记制度,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在患者住院病历手术统计部分留存器材条形码或者其它合格证明文献。2、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材。3、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激光角膜屈光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附件12输尿管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附件12()为规范我市输尿管镜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输尿管镜诊疗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输尿管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输尿管镜诊疗技术是指应用输尿管镜经尿道膀胱径路进入输尿管,实施有关的诊疗与治疗操作。不涉及经皮肾穿刺径路输尿管镜技术。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二级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输尿管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泌尿外科,有超声科、放射科、手术室等有关辅助科室。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泌尿外科有独立的科室建制。开展泌尿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20张。能独立开展泌尿外科常规手术。2、手术室(1)设立规范,符合无菌操作条件,达成泌尿外科开放手术规定。(2)含有泌尿外科手术所需的麻醉技术与设备。(3)含有与手术设备相匹配的稳定电源供应。(4)含有能够满足输尿管镜诊疗技术规定的手术床。(5)含有手术影像监视系统。(6)含有输尿管镜及配套器材(涉及膀胱镜、导丝、异物钳、活检钳、输尿管导管、双J管等)的寄存柜,有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定时进行维护和检修。(7)含有确保手术器械消毒灭菌的设备,同一器械对1名以上患者进行操作时,每次使用前应确保足够的消毒时间。3、辅助科室(1)超声科能够开展泌尿系统超声检查。(2)放射科能够开展腹部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3)检查科能够开展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和微生物检测等检查。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泌尿外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外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有3年以上泌尿外科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项目负责人应有独立解决本手术有关并发症的能力。4、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输尿管镜诊疗技术培训,掌握输尿管镜的对的使用和保养办法。(二)手术护士1、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含有1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能配合进行开放手术。人员相对固定。2、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输尿管镜诊疗技术培训,纯熟掌握输尿管镜及配套器械的装配、保养和基本故障的排除。(三)其它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有有关执业证书并通过有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输尿管镜诊疗技术的适应证。(二)实施输尿管镜术前,应向患者或其家眷充足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三)若操作失败或出现手术并发症,应有及时的应对方法,涉及转开放手术等。(四)建立健全输尿管镜术后随访制度,按规定进行随访、统计。(五)医疗机构每年完毕输尿管镜诊疗技术不少于50例。(六)开展输尿管镜诊疗技术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毕的病例不少于20例。(七)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输尿管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八)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设备、器材。2、建立输尿管镜诊疗技术器材登记制度,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在患者住院病历手术统计部分留存器材条形码或者其它合格证明文献。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输尿管镜诊疗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一)培训机构基本规定1、三级甲等医疗机构。2、含有输尿管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有与开展输尿管镜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有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本地有较强的影响力。3、每年完毕各类输尿管镜诊疗技术不少于8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600例。开展输尿管软镜技术培训的机构,每年完毕输尿管软镜技术不少于100例。4、泌尿外科床位不少于50张。5、有最少4名含有输尿管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2名以上为副主任医师。(二)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三)输尿管镜诊疗技术医师培训规定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毕规定数量的输尿管镜检查、输尿管镜双J管置入术及输尿管镜碎石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输尿管镜诊疗技术患者的全程管理,涉及术前评价、诊疗性检查成果解释、与其它学科共同会诊、围手术期解决、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附件13面部轮廓整形技术管理规范附件13()为规范我市面部轮廓整形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面部轮廓整形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面部轮廓整形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面部轮廓整形技术广义上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将现有的面部骨骼的外部轮廓曲线进行一定的变化,使之更加符合普通的审美原则。从狭义上说,重要是通过对面部骨骼的切除、充填、移位等办法来改善面部形态的专项技术,普通用于下颌角肥大、颧骨肥大、颏部后缩或偏斜、面型不对称等临床体现的整形治疗。本规范涉及的技术管理原则重要是针对后者,即特指针对不涉及牙颌关系矫正的面部骨骼轮廓整形技术。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按照卫生部《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的有关规定,本技术在符合条件的三级整形外科医院或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内开展。医疗美容门诊部和诊所均不能开展此项技术。(二)医疗机构开展面部轮廓整形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含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整形外科或医疗美容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和血库。含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综合急救和解决能力。1、整形外科或医疗美容科(1)每年完毕整形美容手术不少于800例。医疗美容科应符合卫生部《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原则(试行)》规定。(2)科室人员梯队构造合理,有最少2名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3名含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2、手术室(1)设立应符合规范规定,配备最少一套能够独立满足面部轮廓整形手术需要的专业设备(如电锯等),并应含有规范的正颌外科手术器械。(2)含有麻醉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自动血压监测仪、体外除颤器等基本设备,能够胜任应急急救需要。3、重症监护室含有通过专业培训的、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整形外科或医疗美容科医师1、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畴为外科专业,并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在职医师。2、主刀医师应从事整形外科或医疗美容科工作十年以上,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够纯熟进行术中大出血、颌面骨折等急诊并发症的救治,独立、纯熟完毕颌间结扎等基本操作,已完毕颌面外科手术30例以上。3、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面部轮廓整形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二)麻醉医师1、有最少2名含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麻醉医师。2、含有纯熟的全身麻醉经验,并含有纯熟解决面部轮廓整形术中和术后出现的大出血、机械性窒息等并发症的临床经验以及抗休克、复苏等临床能力。三、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一)恪守卫生部《医疗美容服务管理方法》,严格掌握面部轮廓整形技术的适应证。(二)每例面部轮廓整形手术成立治疗组。术前、术后应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并符合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的规定。(三)实施面部轮廓整形手术前,应向患者或其家眷充足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止方法等,并订立知情同意书。(四)面部轮廓整形手术前应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颅正侧位定位片、下颌全景片,并含有规范的术前、术后照片。(五)手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严禁在静脉麻醉下行面部轮廓手术操作。(六)手术后建议床头配备气切包。术后应确保专人监护及安排能胜任急救的值班医师在场。(七)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定时接受面部轮廓整形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涉及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映、随访状况等。(八)其它管理规定1、使用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设备、器材。2、建立面部轮廓整形技术器材登记制度,确保器材来源可追溯。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规定收费。四、培训基本规定拟从事面部轮廓整形技术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培训工作基本规定:1、使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2、拟定培训计划,确保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毕培训。3、按照规定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时测试、评定;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统计。附件14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管理规范附件14()为规范我市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更加好的发挥高压氧治疗在疾病救治中的作用,提高疗效,规范操作,合理使用,有效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结合我市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为我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规范所称的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是指借助医用高压氧舱在高压下吸入高浓度氧治疗缺血、缺氧及有关性疾病的办法。我市严禁使用加压介质为氧气的单人氧舱。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一)二级及以上或含有对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开展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效、任务相适应。(三)氧舱应获得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医用氧舱使用证》。(四)氧舱场地设立规定1、氧舱及周边环境应符合消防规定。2、小型氧舱(不大于12人)的医疗用房使用面积不得少于150平方米,大型氧舱(12人及以上)不得少于200平方米,上述面积均不涉及辅助用房。3、高压氧(治疗)科(室)应设有专门的接诊室、候诊室、更衣室、操作间、氧舱大厅、消毒间等,操作间与氧舱大厅不应兼作候诊室、诊疗室和更衣室等。(五)医疗机构开展医用高压氧治疗应设立高压氧(治疗)科(室),并配备医师、护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医师不少于2名,有病房、教学、科研等任务可按需要增加人员配备。二、医务人员基本规定(一)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