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察举制新探_第1页
汉代察举制新探_第2页
汉代察举制新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察举制新探

汉代的监察制度是人才推荐制度。地方当局首次审查人才,发现人才后向朝廷推荐人才,即先审查后推荐。它和今天的选举、聘任制度颇为类似,都是一级一级推荐,然后由组织考察。两汉察举制的发展汉代初年,任官并无定制,入仕者不外乎“荫任”(贵族子孙获得世袭官爵)和“赀选”(凭财产取得为官资格,即卖官鬻爵)两途。官职大多控制在大官僚和富户手中,其后才出现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由中央大臣或地方长官考察乡党舆论,举荐人才到中央,按照一定程序选任。这也是两汉时期最主要的选官方式。征辟制是汉代的另一种选举制度,是辟除和征召的合称,自上而下选官,不定期举行。辟除是指丞相等大官僚主动聘请人才作为自己办事机构中的属官,征召则是皇帝根据临时需要直接征聘人才担任各种官职。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分析:“汉代的征召,一般是针对个别人进行的,它不如察举的范围广,数量多。”察举制和征辟制都以德行、才学为主要标准,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负责选拔。汉高祖刘邦下诏求才是汉代选士的开始;后来汉文帝两下诏书,寻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不过,高祖、文帝的选士活动都只是偶尔为之,尚未形成制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这种察举方式后被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也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名公巨卿多出之”。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规定每州每年“各举秀才一人”,这是察举取士制度化的重要标志。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主要通过推荐与聘任方式任官,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参考《独立观察系统》(一)察举制度的“德”字含义汉代实行察举制的目的是“进贤”,即招纳贤能之士为朝廷效力。举荐形式是“贡士”,即地方官员向天子推荐贤能,也就是由郡国荐举“孝廉”。《后汉书·左雄传》说:“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即首先是要品德绝伦,清正廉洁;其次要精通经文古典;再次对法令条例了然于胸,能严格按章办事;最后要多谋善断,遇事不惑。还要能善事父母,办事清廉正直。阎步克在他的著作《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里评价察举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儒生参政与‘为政以德’政治理念的实际运用,贤良、孝廉设科名目上体现的‘进贤’意图,以及举荐形式上的‘贡士’色彩,使察举制度从根本上有别于先前的官员举荐方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恪守德义的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在选官上‘以德取人’的原则”。“以德取人”中“德”字的含义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有俭之义。《左传》成公十六年说:“德谓人之性行。”“性”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行”则着眼于人的外在行为规范,即所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老子所谓的“德”,内在含义是要求人能“寡欲”,外在含义则要求人“不争”。纵观历代选拔人才的标准,都是德才学识兼备,任人唯贤。只是“德”和“贤”的内容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含义。汉代察举制的“以德举人”就是要实行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今天的人才选拔,同样要求以德为本,德才并举。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法规保证人才选拔以德为先。如1993年通过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三十八条规定:“国家公务员的职务晋升,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再如,2006年1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文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的义务有: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三十三条规定了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这里“德”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指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社会公德。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第二是职业道德。要忠于职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敬业无私,而不是朝三暮四、怨天尤人、拈轻怕重。第三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不诚实、无信用、不遵纪守法,他在职业生涯或人生道路上也不会有多大作为。人才选拔,最重要的是要选举有德之才。“缺德”之人,即使有才也不能重用。蒙牛公司总裁牛根生明确提出他的用人理论“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他有一个著名观点:“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纵观古今,因“德”而名垂青史者代不乏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也屡见不鲜。在贪“得”之后,紧随着便是“缺德”,缺德实际上就是有私利,有贪心。因为缺“德”而又恃才放纵者数不胜数。衡量一个官员是优是劣,是好是坏,思想道德水准的高低是一条重要标准。许多官员的蜕化变质,就是信念丧失、私欲膨胀、官德低下的结果。(二)缺乏胜任力,是最优秀的人才察举制里的“四科”还体现了因能授任、量才取人的倾向。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还规定被察举者必须在州郡做过低级佐吏,“务授试以职”,即被举荐者应当具有实践经验与行政技能。怎样才算是“人才”呢?传统上我们把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才。而现代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界定,即能够为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拥有职业素质的人。根据西方胜任特征理论,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就看他是否具备胜任力。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社会性动机、特质、思维模式、心理定势,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俗话说“国之兴亡,务在得人”。三国时的曹操说:“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即天下太平、守业阶段,应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寻求德才兼备之士;而在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或创业开拓阶段,急需的是建功立业之才。所以他三次颁布求贤令: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在用人上,要遵循“人事相宜”原则。“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清人顾嗣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